圪瘩遗址

圪瘩遗址

《永靖文物》——墩疙瘩2号烽火台遗址

永靖文物

墩疙瘩2号烽火台遗址

墩疙瘩2号烽火台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镇堡子传村南面的墩疙瘩山顶上,与堡子川村相望。烽火台为四棱实心台体,自上而下有收分,残高5米,平面呈长方形,为夯土版筑,夯层厚约0.14米,周围有障墙。遗址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25米多,1987年由临夏州文物普查队首次调查发现。根据明嘉靖本《河州志》记载,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为加强河州防御体系,在遗道沿线和黄河沿岸修筑堡子的同时,也修筑了许多报警的烽火台,每处有5名官兵常守作为堡子的延伸军事建筑。据此分析,该烽火台修建于明代,对研究明代在河州的军事防御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墩疙瘩2号烽火台鸟瞰图

墩疙瘩2号烽火台全景

~ THE END ~

来源:《永靖文物》

图片:永靖县博物馆

编辑:王晔梓

审核:陈 刚

张家川县圪垯川遗址发掘考古再现仰韶文化大型聚落

张家川县圪垯川遗址发掘考古再现仰韶文化大型聚落 天水日报 作者:高宏梅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03日 来源:天水日报

□ 高宏梅

5月31日,笔者从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两个月的圪垯川遗址挖掘考古工作中,再现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所在台地南部为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址,面积约16000平方米,台地北部历史时期居住区和墓葬区,面积约11000平方米。

圪垯川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乡闫家村东北约1.5公里处。为配合S25静宁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至天水段工程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3月至4月对圪垯川遗址进行了勘探,勘探面积8万平方米,勘探确认各类遗迹共306处,包括墓葬、灰坑、窑址、房址和灶址等。考古勘探结果和地表采集遗物显示,该遗址延续时间很长,文化内涵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为全面保护和深度揭示该遗址的价值内涵,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开展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发掘面积为27000平方米。

笔者了解到,2021年3月底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从目前已发现并清理的遗迹单位分布情况判断,遗址所在台地南部为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址,面积约16000平方米,台地北部为历史时期居住区和墓葬区,面积约11000平方米。新石器时代聚落址内发现了仰韶文化至马家窑文化的灰坑、墓葬、房址、灶址和窑址等各类遗迹。历史时期居住区和墓葬区内发现了汉代、宋代和明代墓葬,从发掘确认墓葬的墓道填土及部分其他遗迹出土的灰陶片和陶瓦判断,墓葬所在区域的局部为汉代居住区。

目前,发掘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大量遗迹还在持续清理,遗址内不同时期各类遗存的布局特征、形制特点和文化时代等重要信息还需进一步清理确认。

据悉,该项目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配合省内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最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也是继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之后在陇西黄土高原地区针对仰韶文化聚落址的又一次大规模发掘。该遗址文化年代延续时间长、发掘清理面积大,通过聚落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方法,可以全面揭示该遗址的聚落形态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同时,由于该遗址与大地湾遗址同属清水河流域,两个遗址的相对距离也较近,通过聚落形态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深入揭示陇西黄土高原地区仰韶文化至马家窑文化的聚落发展演变历程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转载自每日甘肃网)

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名列“十四五”国家大遗址名单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的通知,公布了“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安徽省6处大遗址入选,其中我市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名列其中。

双墩遗址位于淮上区蚌埠镇双墩村北,距今约7300年,是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禹会村遗址位于禹会区马城镇禹会村及前郢村,因“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记载而得名,2020年确认一处迄今考古发现的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六片、四线、一圈”为核心、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根据《专项规划》,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大遗址考古工作、完善大遗址空间用途管制措施、深化理论制度研究与科技应用、实施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到2025年,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基本成型。

来源:蚌埠日报 (记者 何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