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子口遗址

养子口遗址

养子口遗址地址:栾川县栾川乡养子口村,养子口遗址,养子口遗址简介,养子口遗址-洛阳市栾川县养子口遗址旅游指南

大汶口文化遗址公园(大汶口文化遗址公园的样子)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里?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在卫驾庄东,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

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四海皆知的中华文明发祥地,是新石器时期的典型文化遗存,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物

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遗存,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

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里 大汶口文化遗址简单介绍

1、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我国山东省。

2、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是约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于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

3、汶口遗址平面范围略呈东南-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南岸约20万平方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大汶口遗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更具代表性 。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

你知道腊子口战役遗址吗?

一、你知道腊子口战役遗址吗?

  

举世闻名的天险腊子口,位于迭部县东北部的腊子乡政府驻 地以北7公里处的深山峡谷之中,东西有陡峭的石崖相对峙,中 为一条长约30多米、宽8米、高达100米以上的隘口,崖壁下 是水流揣急的腊子河,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桥,与东侧崖壁下的栈

道相通,抬头只见青天一线,地形十分险峻,堪称“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腊子口地区,通过正面强

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抄的战术,经过浴血奋战,一举攻破了 鲁大昌部重兵据险扼守的天险腊子口,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 陕甘的通道。从此,腊子口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圣

地,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纪念革命先烈 英勇战斗的光辉业绩,1980年甘肃省政府在腊子口南侧修建了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1993年甘南州政府、甘南军分区、甘肃 省林业厅、白龙江林管局、迭部县委、县政府重建了纪念碑。现

在的腊子口,公路畅通,已开辟成为游人参观游览之地。

  

二、腊子口战段遗址位于何处?

  举世闻名的天险腊子口,位于迭部县东北部的腊子乡政府驻 地以北7公里处的深山峡谷之中,东西有陡峭的石崖相对峙,中 为一条长约30多米、宽8米、高达100米以上的隘口,崖壁下 是水流揣急的腊子河,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桥,与东侧崖壁下的栈 道相通,抬头只见青天一线,地形十分险峻,堪称“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腊子口地区,通过正面强 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抄的战术,经过浴血奋战,一举攻破了 鲁大昌部重兵据险扼守的天险腊子口,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 陕甘的通道。从此,腊子口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圣 地,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纪念革命先烈 英勇战斗的光辉业绩,1980年甘肃省政府在腊子口南侧修建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1993年甘南州政府、甘南军分区、甘肃 省林业厅、白龙江林管局、迭部县委、县政府重建了纪念碑。现 在的腊子口,公路畅通,已开辟成为游人参观游览之地。

  

三、请问腊子口战役总指挥部在那?

请问腊子口战役总指挥部在那? 请问腊子口战役总指挥部在那?

四、请问腊子口战役总指挥部在那?

请问腊子口战役总指挥部在那? 请问腊子口战役总指挥部在那?

美丽乡村展示(4):南湖的这个村子居然有着半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遗址!!

南湖区孔戈庄村位于市南郊,距市中心三公里的三里庄水库以西,西土墙村以北,西与韩戈庄村、王家屯岭龙都工业园毗邻。现分为三个行政村,居民接近一千五百户。

这个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的偌大村庄,是在古老的人口聚居地上发展起来的,有半坡和大汶口文化遗迹。离村半里的“西南坡”,曾经在坡崖头塌出过多处汉代以前的古墓站棺。在这一代的土层中,还混有大量四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布瓦和带花纹的砖块。由此可见,前人在此生活的历史已经很久远。

该村庄的名称说法不一。清道光《诸城县续志》记载为“南关练,孔哥庄”,这就让人知道了现在村名中的“戈”字是由“哥”字演化而来。有人说,祝氏族人洪武二年来此定居,为钦敬文圣孔老先生,遂为之孔哥庄。“孔哥”或是对孔氏家长或族长的称谓,原村名是取了“孔哥所立或所在村庄”之意。明代中后期用姓氏命村名的冠以“某家”。而不是“某哥”,可见这村名是源于明代初期或以前。

村名所冠的孔氏,村中始终没有他们的后人,也没听说哪个姓氏曾与之为邻,更没留下什么明显的遗迹,只是村庄现址东南部,曾发掘出石穴坟墓,有人说这里是孔氏的茔地。这样看来,他们也许在元末因天灾人祸或兵乱而逃至外地。村人王东玉,上世纪生活困难时期曾迁居吉林延边,在和龙县头道沟村遇到了孔姓人家,他们讲祖籍就是山东诸城孔戈庄,只是说不清怎么辗转去了东北。这也许能证明村中曾有孔姓人家,村名就是缘此而称无讹。

还有传说,孔氏由河南迁来,定居后,以姓氏取村名“孔家庄”,清代写“孔戈庄”。孔氏后人后来迁往桃林、林家村以及东北等地,故这里早已没有孔氏后裔居住。

明初迁来的祝氏和清中后期迁来的徐氏入住,村名沿袭未变。

明朝洪武二年祝氏兄弟三人在明移民大潮中从江海州当路村(现江苏连云港花果山区当路村)迁居至此。一说老大留住孔戈庄,老二去了粽子崖(现我市利群社区),老三去了相州祝家楼子。现诸城各地祝姓,大多是从孔戈庄迁出。祝氏老祖坟茔在兰家村东南、汉塚以西。解放前,祝氏族人不管远近,都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二前来祭拜,香火不断。

祝氏家族有两迁坟茔的说法。祝氏家族自到孔戈庄定居之后,虽说日子日趋红火,但人丁不甚太旺,这可急坏了祝氏族人。于是经过请人查勘地理,认为是前面的汉塚遮住了祝氏坟茔阳光,西北面来的风沙又大,由此原因所致。于是又选一块新坟地,名曰“笔墨地”(此地在孔戈庄村里西北处),此地虽胜于原来的坟茔,后代能科举中举,但人丁只是略好而已,于是勉强将祖坟迁至“笔墨地”。

孔戈庄祝氏族人吃苦耐劳,开荒种地,交粮纳税,兴办学堂,十世中举,朝廷在村中标立旗杆,以示褒奖,民间称祝氏家族后人为“旗杆底”。

解放初期,祝氏家族夯筑的宽约三米,高约十米的围子墙还可见部分遗迹。原围子墙有南北东西四个大门,四角都设有角楼。围墙东西长约一千米,南北长约一千五百米。围墙东大门北侧设一小门,以供平日闲杂人员出入。四个大门无重大节日或重要人员出入大都关闭。北围墙和东围墙为直线,南围墙由东往西逐渐往外拓宽,西围墙北直南弯(因绕过西大湾所致)。

村中以石砌大道为南北东西中轴线,与东西南北四大门相通。南门入门,有祝氏家族的牌坊、祠堂、盐店,屋舍俨然,古朴典雅。在村中轴线以西树有朝廷标立的旗杆,蔚为壮观。祝氏族人以南北中轴线分为“东喜和堂”和“西喜和堂”而居住。

祝氏族人“工读持家”,重视教化,本族十世高中举人,进入翰林院。嗣后,京城官员多有祝氏族人子弟。

清代中期移来了徐氏,祝氏族人让其入住围子里。徐氏原住南海墩上(现属胶南市)。同时迁出兄弟四人,老三徐策去了诸城西北部,其他兄弟三人都在此村。老大徐申住庙西(村中原观音庙),老二徐辰住庙后,老四徐茂在东园(现龙都大街东侧)。后人徐会沣为背父生,家境不济,母求让其入徐氏私塾读书,徐氏不肯,遂求祝氏,祝氏族长让其进入祝氏学堂读书。

同治七年(1868),徐会沣会试举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这翰林院实际是个“人才库”,但“院士”们不一定都能走向仕途。因同村祝氏家族京官遍地,当年又是祝氏家族收住此村,相济持家,互为联姻,所以祝氏京官资助并为其在朝廷打通关节,先后擢升为光禄寺寺卿、江南考试正考官、顺天学政、顺天府尹、工部尚书等。

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慈禧太后为褒奖徐会沣护驾有功,亲书“养精蓄锐”金字牌匾(编者注:“养精蓄锐”属于因音近而舛讹,慈禧赐字根据多方考证应是“扬名锡瑞”),悬挂于故居。有人说,他为报祝氏相助之恩,设法为祝氏族人捐了个宛平知县。于是,祝、徐二氏的政治基础更加夯实,成了诸城乃至全国有名的大地主。

祝氏后人在解放前大部分迁出,现散居于青岛上海台湾等地。最有名的是祝凯然,他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滨北地区武装部长,解放后历任中央财政部税务总局党委副书记兼人事室副主任,监察室主任;中央商业部干部局工资处处长,劳动工资局副局长;贵州省供销合作社主任兼党组书记,贵州省商业厅厅长兼党组书记,贵州省财办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贵州省委研究室副主任,省委委员,政协贵州省委委员。1983年5月光荣离休。

给祝、徐两家种租地服杂役的佃户,聚居在村周围,又逐渐形成了“小南庄”“西湾崖”和“东小孔戈庄”三个自然村,都辖于老村孔戈庄。到日伪时期,因统一收不起来这些村庄的捐税,便连同老村庄划为四个行政村。

解放后,这些村庄是一个行政村,统称孔戈庄。1958年修建三里庄水库,浸水区的常家、李家、惠家、范家四个“三里庄”,河雹泉庙(那里住着有家眷的道士),合并到本村来,使这里一下子增加了300余家住户。人民公社时期是一个生产大队,1984年队改村,才分设为现在的孔戈庄一、二、三村。

到现在为止,该村围子墙已经不复存在,古民宅也已大部分拆除,如祝氏家族祠堂、盐店、牌坊等。现徐会沣故居尚存,为清式四合院,辟为徐会沣故居民俗馆。

作者祝金斗 南湖区孔戈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