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遗址

AAAA级旅游景区

原名苦峪城,锁阳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在甘肃省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古老的城。因城周围长满味美甘甜的锁阳而得名锁阳城。锁阳城最早建于将近2000年前的汉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城越来越破败,现存的城堡是唐初重新修建的。锁阳城由东西两城组成。西城约16.5万平方米,城外烽遂、箭台和瞭望塔连绵数里,是一座有1400多年历史的军事城堡。

锁阳城遗址,在安西县桥子乡南坝村南10华里处,为隋唐建筑,古称苦峪城。始建于汉,兴于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风格。城东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筑,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齐地排列于一条线上。锁阳城在汉代是敦煌郡冥安县治所,西晋为晋昌县,隋为常乐县,唐为瓜州郡。后历经战乱,明王室闭关后遭废弃。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外城总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总面积28万平方米,城墙高约6米,宽5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锁阳城具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

1987年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锁阳城按结构可分为内外两城,外城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面积28万平方米;城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它建筑物遗迹。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锁阳城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酒泉市锁阳城遗址保护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锁阳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锁阳城遗址保护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锁阳城遗址是指位于酒泉市瓜州县境内的以锁阳城遗址为核心的文物遗存,包括城址、塔尔寺遗址、古渠系和古垦区遗迹、锁阳城墓葬群等及其遗产环境要素。第三条 在锁阳城遗址内从事文物保护、生产生活、参观游览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四条 锁阳城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依据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范围执行。
  瓜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划定的锁阳城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边界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第五条 锁阳城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确保锁阳城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六条 锁阳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应当纳入酒泉市、瓜州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
  瓜州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锁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锁阳城遗址保护详细规划,按照法定程序报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锁阳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等各类专项规划,应当符合锁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界线和功能区域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向社会公示后,经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同意并报原审批机关批准。第七条 瓜州县人民政府负责锁阳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按照锁阳城遗址保护规划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程应当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酒泉市文物行政部门对锁阳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瓜州县文物行政部门对锁阳城遗址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承担锁阳城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具体工作。
  瓜州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发展和改革、财政、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林业和草原、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锁阳城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相关工作。第八条 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具体组织实施《锁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二)对涉及锁阳城遗址的规划建设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建立健全锁阳城遗址档案和各项规章制度;
  (四)参与锁阳城遗址考古工作;
  (五)做好锁阳城遗址历史文化的收集、整理、保护和宣传展示工作,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交流工作;
  (六)负责对锁阳城遗址各类遗产要素的日常监测、定期维护,并建立日志;
  (七)制定锁阳城遗址安全保护应急预案;
  (八)依法查处破坏锁阳城遗址及保护设施的违法行为;
  (九)其他与锁阳城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关的工作。第九条 酒泉市人民政府、瓜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锁阳城遗址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根据文物抢救、修缮、监测、防护和安全设施建设等需要核拨专项经费。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等形式,多渠道筹集锁阳城遗址保护管理经费。第十条 锁阳城遗址保护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在制定涉及锁阳城遗址保护的建设规划、工程审批以及与遗址保护有关的其他重大事项时,应当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第十一条 锁阳城遗址的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工程、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和监 工程等重大保护工程,应当编制专项技术方案并经过专家论证后,由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向上级文物行政部门申请,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核批准。第十二条 酒泉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锁阳城遗址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视、督查;瓜州县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应当进行定期监测,并提出监测评估报告,定期向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瓜州县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承担锁阳城遗址的知识产权的申报、保护与利用工作。
  瓜州县人民政府对在锁阳城遗址保护和遗产价值研究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十三条 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建立监督举报机制,及时受理公众对破坏锁阳城遗址和周边环境行为的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锁阳城遗址的义务。有权检举、制止破坏锁阳城遗址的行为。

甘肃河西锁阳城遗址:一个谜一样的地方

瓜州县阳城镇东南戈壁荒漠中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古城——锁阳城,海拔1358米,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昌马冲积扇西缘。遗址南靠祁连山余脉长山子,东西两侧分别有疏勒河和榆林河。锁阳城遗址遗存区面积15788.60公顷(236829亩),主要遗存包括锁阳城城址、农业灌溉渠系遗迹锁阳城墓群塔尔寺遗址。考古调查和勘探初步推测城址年代约为公元7~13世纪,为唐代瓜州城故址。遗址居于阡陌纵横、绿荫绕野的古绿洲中心,是丝绸之路上雄踞酒泉(肃州)与敦煌(沙州)之间,西通伊吾、北庭,南通青海的一座军事重镇。

近日,记者就读者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采访了瓜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宁瑞栋。

欢迎关注

"陇原史话"微信公众号

ID:gscnlysh

记者:初唐名将薛仁贵在锁阳城留下很多传说,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宁瑞栋:锁阳城与一部清代人编撰的演义小说《薛丁山征西传》有关。这是一部讲述初唐名将薛仁贵和儿子薛丁山征战西凉哈密国的传奇故事。薛丁山娶寒江关哈迷国守将樊洪之女樊梨花为妻,在樊梨花相助下,最终征西成功。薛仁贵被自己的儿子薛丁山误杀在白虎关,就是瓜州的白墩子,有人说白墩子公路边上有一个小山包就是薛仁贵的坟。清代还有人在这里修了一座小庙,供奉着薛仁贵的神像。对于这个故事,在瓜州很多老人都能绘声绘色地讲上一段,他们还会指出征西故事中一些著名关隘的地点,比如,肃北石包城是当年樊梨花驻守的寒江关,桥子马圈村曾是樊梨花养马的马圈,踏实大墓则被说成是樊梨花的点将台等等。

虽然是传说,但从中也能找到一些历史的影子。《旧唐书》《新唐书》中记载: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新绛县)人,少贫贱,以种田为业。有一年,他打算修祖坟,却苦于囊中羞涩,在妻子柳氏的劝说下应募从军,因他骁勇善战,每次上阵特意穿着显眼的白色战袍,手持方天画戟,腰挎双弓,高呼而驰,所向无敌。唐太宗召见后赞叹不已,赐给他许多财物和良马,并授游击将军(从五品下),后又改授右领军中郎将(正四品下)。他多次率军东战高丽,西征突厥、吐蕃,曾在天山(就是今天的祁连山)迎战突厥九姓十余万敌人,薛仁贵三箭射杀三员敌将,一下子镇住了敌人。军中歌颂他“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班师回朝,官拜本卫大将军(正三品),封平阳郡公。薛仁贵有两个儿子,但没有一个叫薛丁山的。长子薛讷,在战场杀敌,屡立奇功,官至左羽林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二儿子薛楚玉也曾官至范阳节度使,都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出类拔萃。因此,薛丁山只是演义里的名字,而锁阳城虽因薛仁贵出名,但薛仁贵并未真正到锁阳城任过职。

记者:有研究发现锁阳城才是空城计的发生地,这个说法可信吗?

宁瑞栋:锁阳城这个名称的来历,民间老人们还有个说法,说早先锁阳城并不叫锁阳城,而是叫苦峪城,传说当年薛仁贵西征吐蕃,一路上势不可挡。踞守在苦峪城中的哈密国统军元帅苏宝同,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知道薛仁贵的厉害,不肯轻易和唐军交战。这天,他探得唐军离苦峪城不远了,便命令部下全部撤往城外掩藏起来,留给薛仁贵一座空城。唐军到了城下,探明是一座空城,误认为敌人害了怕,已经溃逃了,于是大军进入城内安营扎寨。苏宝同见唐军中计进入城中,一声号令,将苦峪城团团围困起来,断绝了唐军粮草供应;同时,用羊毛捆着砂石堵断了黑水河,迫使河水改道。他想,只要断了粮草和水源,不用交战,就能把唐军困死在城中。城中的唐军断了水源,粮食也很快用完,十分危险。他们一面掘井取水,一面勒紧裤带,坚守城池。老将程咬金连夜突出重围,奔赴长安搬救兵。

一天,一个士兵实在饿得慌,在地上拔了一根像棒槌一样的红色植物嚼了起来。不想那东西又脆又甜,既充饥,又解渴。大家高兴极了,纷纷都去采食。苦峪城中到处都生长这样的东西,奇怪的是这东西随挖随长,取之不尽。唐军靠它充饥、解渴,渡过难关,终于等到大队援兵到来,内外夹攻,打败了苏宝同。

这种像棒槌的红色植物就是锁阳,锁阳解救了唐军,人们便把苦峪城改名为锁阳城。

锁阳城内城开有两道城门,北门和西门,在两城门外各有一个瓮城,取“瓮中捉鳖”的意思。城门是古代城池防守的重点,《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设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故事,那只是小说家的虚构,而锁阳城西城门却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空城计的发生地。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吐蕃以数万之众攻陷瓜州,河陇节度使中埋伏被杀。吐蕃兵烧杀抢掠,然后毁城而去。唐玄宗派建康(在今高台县)军使张守为瓜州刺史守卫瓜州城,张守到瓜州后,率领将士和百姓重新修筑被吐蕃毁坏的城墙,刚刚动工,吐蕃军又来袭击,城中的人惊慌失色,虽然勉强拿起武器要去应战,但谁也不往前走。张守见状说:“敌众我寡,又刚刚遭遇过破坏,硬拼肯定拼不过,只有用计谋应对。”于是他在城墙上大摆酒宴,与他的部下开怀畅饮,吐蕃兵以为城内有埋伏,不敢攻城,继而退去。张守纵兵追击25公里,吐蕃兵大败而逃,张守又率领百姓修复了被吐蕃人毁坏的水渠,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张守名声大震,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嘉奖,下诏以瓜州为都督府,任张守为瓜州都督兼墨离军使。所以说,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发生在锁阳城。

记者: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锁阳城遗址的特别之处在哪里?申遗之路具体是怎样的?

宁瑞栋:锁阳城遗址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西域交通枢纽,展现了长距离交通条件下人类对荒漠戈壁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与丝路沿线的商贸活动密切关联。同时,锁阳城还是古代沙漠化演替、沧桑变化的典型标本,是多种古文化遗存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文化旅游胜地,其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和复杂丰富的内涵为国内罕见,这里汇集了古城址、古寺院、古战场、古墓葬、古河道、古垦区等多种古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史地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研究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军事、农业、佛教、城市建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世界遗产委员会为了保持丝绸之路作为文化线路的连续性和文化价值的完整性,同时为了尊重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史上的独特作用,2004年夏天对丝绸之路沿线进行了专程考察,决定协调沿线缔约国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确定由中国牵头,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2月28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备选点名单,甘肃省共有7处遗产点(炳灵寺麦积山大佛寺果园墓群、锁阳城、悬泉置遗址玉门关)入选。2012年6月,国家文物局再次组织专家组,按照申遗工作要求和各备选点当地政府对待申遗工作的积极性和态度,最终研究确定了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遗产点22处,最终甘肃省确定了5处遗产申报点,分别为炳灵寺、麦积山、锁阳城、悬泉置遗址、玉门关。2013年2月1日,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交了申报文本,锁阳城遗址被正式确定为中亚三国共同申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点。

2013年10月19日,锁阳城遗址申遗终于迎来了“大考”——由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的申遗专家陪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工作国际专家组狄丽玲女士的考察评估。狄丽玲女士说:“非常令人震撼!我很喜欢!我不想离开瓜州!”锁阳城博物馆、管理用房建设,人行步道构建,沿线护栏、保护围栏架设,气象监测,风蚀监测,稳定性监测,日常巡查,视频监控等工作都得到了国际专家的充分肯定。

2014年6月23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地段:长安—天山走廊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申请报告,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瓜州县锁阳城遗址作为代表性遗迹榜上有名。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7项,位居世界第二。

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9日至12日,锁阳城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瓜州召开。此次研讨会吸引了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院、敦煌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锁阳城遗址与瓜州历史文化、玄奘与西游文化、瓜州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和对策,旨在交流、弘扬丝绸之路文化。

记者 陈燕 殷小乔

通讯员金龙

中国大遗址|锁阳城调查勘探记:始于唐代,废于西夏

阳城古遗址,位于今甘肃瓜州县,其名缘于城周围有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故因物命名为“锁阳城”。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年前曾组织调查勘探小组,对锁阳城古遗址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调查、勘探、采集标本和部分清理工作等,基本摸清了锁阳城内外长期困扰人们研究思维的一些疑难问题。锁阳城始建于唐代,废于西夏,是目前保护最好,城内布局也最完整的一处西夏时期的城市遗迹

“从城内残留遗迹分析,其废弃时间当定格于西夏军队撤出后的那一刻(天),历经七八百年的沧桑岁月,几乎没有人再进驻或使用过这座古城。”此次小组领队赵建龙在文中写道。

瓜洲锁阳城古遗址(唐瓜州郡,汉属敦煌郡冥安县地;两晋时期属晋昌郡冥安县地,县址在今锁阳城东北4.5公里处;西夏因之。),位于今瓜州县(原安西县)城东南约80公里的锁阳城镇桥子村南约10公里处。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申报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保护地,是古丝绸之路河西戈壁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当地建有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站,设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和对外展示、讲解等事宜。

那是在2012年11月份,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建龙领队,陕西龙腾勘探有限公司朱志伟、朱永红、朱争强、闫金易参加的调查勘探小组,在瓜州县文物管理局和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站的大力支持下,对锁阳城古遗址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调查、勘探、采集标本和部分清理工作等。基本摸清了锁阳城内外长期困扰人们研究思维的一些疑难问题。

本次对锁阳城的调查、勘探比较匆忙,笔者本在甘肃金昌市参加一个有关金昌市沙井文化三角城的学术研讨会,接到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的电话通知要我会后直接去瓜州对锁阳城古遗址进行一次调查、勘探,并有陕西龙腾勘探发掘公司的4人已经先去了。于是我就乘列车赶往瓜州,到达后见到了4名探工才知道一切行李物品都没有,也没有带多的钱。于是就找县文物局借了一万元,购置了被褥、脸盆、毛巾等物,由县文物局派车将我们送到锁阳城,安置在锁阳城北约1公里处的临时出入路卡房,房内设有3个双层铁架床,还有一个煤炭炉子。冬天的戈壁滩西北风呼啸而过,所以这个煤炭炉子就显得非常重要,第二天我们就在锁阳城管理所李所长的带领下对锁阳城遗址进行了初步踏查和了解,第三天李宏伟局长前来看望,并提出了十几条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等,归结起来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采集内外城墙、1,2号堡子、塔尔寺、引水渠道的碳十四测定标本。最终我们共采集碳十四标本样品97个(其中有探出的碳化小麦标本1个),同时在墙体上采集到两晋时期的陶片、铁渣等标本6个。

2.锁阳城内、外城的布局、建造年代、衙署所在地以及主要街区道路的走向等。最终我们都给予了比较满意的答复或结论。

3.城东塔尔寺遗址的布局与年代问题。也做了相应的勘探结论。

4.城西北的1、2号堡子遗址的属性及年代问题。原由当地人猜测为“锁阳城的监牢”,面积不大(内部仅180平方米左右)土墙高耸,经勘探底部有植物茎干或马粪类遗物,墙壁夯层中见有魏晋(或西凉)时期的陶片等。

一、锁阳城内外布局、建造年代、衙署所在以及主要道路的走向

锁阳城,据以往研究者或史书记载的情况为:“汉置”,两晋“晋昌郡故城”。唐代“瓜州郡故城晋昌县置”,后没于吐蕃。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西夏占领此地,仍名瓜州,西夏亡,州废。明代更名苦峪城,明末城废。“锁阳城”之名来源于后期民间,缘于城周围有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故因物命名为“锁阳城”。

锁阳城遗址全景照

我们一进去就可以看到的外城北墙其曲折较多,自西向东有两处比较大的曲折,西部曲折处内收约30米,东部曲折处再次内收约120米。东墙距内城墙约100米;南墙距内城墙约30米;外城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一个不规则的东西向长方形外围防御墙,同时也起到了内地城外护城河的作用。从外城围墙的多次修复以及弯环曲折的布局情况来看,在建城之后也时常有风沙、洪水侵蚀或破坏所致。如现西墙大部分就被历年洪水侵蚀冲刷,难以确定其原有墙基。根据调查或勘探的情况得知,锁阳城有内外城之分,外城墙体保存较差,特别是西部几无完体,其他各部还有断续的遗迹可寻,但多不规整,因地势而曲折扩收,均为夯筑土墙,墙体不大,宽1—1.5米,最高处残高3米,部分地段仅能找到根基。中部有链接锁阳城前墙(北墙)向西加筑有一道隔墙,主城位于外城的东南部,所以外城的西北部比较开阔。现知北墙东端拐折处开有一北门,基本正对内城两城区的分隔马面处,东墙偏北端有一东门,几乎掩盖于沙积中。西外城隔墙的东端冲毁处有一小门连通南北院区。其余无法确定。

锁阳城西的铃铛刺(风铃草)

此外,西区中部,即主城西城门外150米处,有一圈土包围成的小院形建筑遗址,似有3间小平房,院内栽种有7棵铃铛刺又名“风铃草”,属锁阳城特殊景观之一,在河西地区也是极少见的植物品种,据称为“世界稀有植物”。它形似白刺(白刺科属),茎杆普萨,春夏开小粉红花,秋后结果实如蚕豆状小气泡,冬天干瘪而不落,常挂在枝头,内部有小黑籽粒,风吹枝条摇摆,内部籽粒撞击硬壳发出“唦啦”之声,宛如风铃,别有一番情趣。此当属锁阳城的守军们从异地移植而来。

锁阳城西的铃铛刺(风铃草)局部

至于外城区东、北两区距主城墙20~30米处建有一道小墙,有人称其为“羊(养)马城”,实属内城的防护隔离地带,是一般人马不准随便靠近的警卫区,也是城上石块(雷石)攻击的危险区,主要是用于保护主城的东城区。

内城(主城)保存较好,中间有南北向一道城墙相隔,又将其分隔为东、西两城区,隔墙北段有一拐角,拐角处设有一宽3米左右的小门连通东、西城区。隔墙南端建有一角墩(烽火台),高于城墙上约6米,有后期修复增大的土坯包裹,破损处看的比较明显。主城西北角处也建有一个角墩(烽火台)保存较好,城墙上高约10米,下部城墙高8米,上有敌台(瞭望室)等古代军事设施。锁阳城内城总面积28万平方米,由于沙积原因,本次勘探面积约占1/3,堆沙之地探铲打不成。

西城区大体呈南窄北宽的倒梯形,城内北边宽395米,南边宽305米,南北长510米。共开有四道城门,在北城墙中部(即西城区的东北部)开一北门,并建有外瓮城,当属锁阳城的正门。西城西北角处向北也开有一角门,同样建有外瓮城。西城墙中部开有一西门,亦建有外瓮城,是连通西外城的通道西南角处内向拐入,亦建有一角门,却独设了一个内瓮城,更有利于“瓮中捉鳖”。

西城区内分布着比较密集而大小不等的圆形土包,站在城墙上举目望去犹如大小不等的火山口,北半部比较密集,南半部比较松散,就近观之都有一门道,形似蒙古包状建筑。这些土包大者外径约20米,残存高约9米左右。小者外径约10米,残高约3米左右。它们都是用粗大的草泥条叠砌,逐步内收而成。也有一些是用短截泥条修筑,类似土坯砌成的墙体。土包排列虽不太整齐,但可看出中间有南北两条通道将其划分为三个小区。又自北门入直通南墙为一主干道。在主干道中部西边有一个南北向长方形土台建筑,上有夯土墙基遗迹,土台长25、宽15、现高约3.5米,可能是城内部将的居住区或指挥所。

锁阳城西城区土包形状

锁阳

主干线中部西侧,距城内隔墙墙约15米处有一方形土台,经勘探验证其为城内粮食仓库的所在,土台堆积4米下有碳化小麦颗粒,周围有夯土墙体,底部铺有青灰色砖。仓库外围边长约南北20、东西25米,西边有夯土台阶上下。又西去10米处建有一夯筑瞭望台,台高7米,边宽5×8米,紧靠大道,面对指挥所有一出入口,向北也有一出入口,使其仓库门前形成一个10米宽的小院,运粮车马可以正入侧出。

锁阳城西城区粮仓遗址

西城区各门内正对门口处都有一个土包建筑遮挡,车马必须拐弯绕道而行,如同今天公路上设置的减速带。在西城区,西北部还有一口水井,现已坍塌填满风沙,直径约1.5,探深7米有砖石,当属城内唯一发现的一口水井。

另外,西城区西南部沙丘上有一曲尺形土坯墙建筑,土墙基部用芦苇、红柳等铺垫加固,墙基宽约1米,残存最高处约3米,东西残长约25米,西边南北残长约12米。墙南面建有居住的房屋遗迹4间,房屋西墙外有大量木炭块和硝碱土壤等遗存,推测此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958年)附近村民烧煮芒硝时的居所,不是该城的原有建筑。这样芒硝加工点在西城区内有三处,北城门外也有一处,总共有煮芒硝遗迹4处。

东城区面积较小基本呈长方形,城内北边宽140米,南边宽155米,南北长500米。仅见有西墙拐折处的小门与西城区相通,其他位置再无通道。城内四周空旷,唯有南北中轴线上有一些小院形建筑。

北边有一汉式小院落式堆积,有夯土墙基,大概有40米见方的范围。其南边(中间)约15米处有一东西向长方形土台,长30、宽20、高于现表约2米,当也属一院落。再约15米处还有一方形堆积,应该也为一小院。

南部有一道东西向的屏风式大墙相隔,墙宽1.5~2米,残存高度4~6米不等,墙北中部有一大土台,近方形,东西长30、南北宽25、高于现地表约3米;土台两侧大墙上均开有一缺口通南城墙根,距南城墙约20米,大墙南边有房屋建筑的夯土隔墙,推测似为车马停歇区或下人居住区。

锁阳城调查勘探示意图

由此得知其东城区当属该城的首脑机构所在地,具体哪是“郡衙”,哪是“县衙”不得而知。同时也验证了李宏伟先生的推测或看法,其东城区就是该城的首脑之地,也是当时瓜州郡和晋昌县的“衙署”所在。

二、城西北的1、2号堡子遗址的属性问题及年代

锁阳城西北部有两座小堡子,原定为1号、2号遗址,由于面积比较小又建有高大的墙体,所以有人称其为“土牢”。两堡子相互距离约80米,均近方形,南向开门,内容面积11×14和12×15米,墙基均宽5米,高约9.5米,夯土层厚0.12米,西侧墙外均有一沙土堆积,下有红柳树枝等物,当属积薪堆积物。堡子内2.4米下见有踩踏路土和少量黄色植物灰及秸秆等。四周墙壁顶部均未见安放椽木的建筑痕迹,可见其为流动岗哨的临时“避风港”或外部无法及时进城人员的临时“避难所”。既非烽燧,也非土牢。从夯层厚度以及墙内夹杂有两晋时期的陶片来看,时代与锁阳古城为同期建筑。

锁阳城西北1号堡子遗址

三、城东塔尔寺遗址的布局与年代问题

锁阳城城北方向约1公里处有一座大型寺院遗址,原定为元代建筑。寺内主要有残存高12米的大白塔、北部有10座小土塔、大塔南部有“大雄宝殿”台基、再南部有山门遗迹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山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方形钟、鼓楼台基。东侧有配殿遗迹3间。山门西侧有火庵遗迹2间。钟楼台基东侧有僧房6间。外部有小土墙包围,组成了一处简单明了的寺院。经勘探该寺下部有早期建筑残留,据说曾在白塔下挖出唐代断碑的情况来看,唐代在此就有寺庙建筑是可信的。据说唐玄奘曾在这里讲过经,故塔尔寺东测现树有“玄奘法师讲经处”石碑。详情另有介绍此不赘述。

锁阳城东塔尔寺平面布局图

锁阳城东塔尔寺遗址

四、结语

锁阳城的具体筑城年代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无从考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城中探铲打出的开元通宝(这次于东城区东南角处大墙与城墙间1.5米下也打探出半枚“开元通宝”圆钱),唐代器物残瓷片和城外曾在白塔下挖出一块唐代断碑以及城南山坡上发现较多唐代墓葬的情况来看,城的始筑年代当不晚于盛唐。又从城内、城外散布的大量两晋时期的陶片,以及西夏时期的米黄釉和黑褐釉雕花瓷片,塔尔寺小塔中清理出的梵小塔和曾清理出西夏文“六字真言”等。又城东南分布着较多两晋和唐代墓葬的情况分析,两晋时期该地已经有一部分人在居住。那么该城始建于两晋时期,又设定为“晋昌郡”是有一定的可能性存在,但城墙夯土中出现两晋时期的陶片又证明其晚于两晋或两晋后期。所以唐代兴盛建瓜州于此是比较可信的。西夏利用并加固修建也是合乎情理的事。城内遗留的大量圆形土包建筑,也可能是西夏时期的产物,而且又重建了塔尔寺,并在东南30公里的山沟中开凿了“东千佛洞”,现存有大量的西夏佛像壁画西千佛洞榆林窟)也有较多的西夏遗迹等。从城内残留遗迹分析,其废弃时间当定格于西夏军队撤出后的那一刻(天),历经七八百年的沧桑岁月,几乎没有人再进驻或使用过这座古城。要说有人进入利用,也只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煮芒硝的暂住人口居住过几个月,或每年有挖锁阳和放牧的流动人口出入其间。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锁阳城其始于唐代,而废于西夏。在这次调查、勘探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元、明、清时期的陶瓷片以及这些朝代使用过的遗迹遗物等。也就是说“明代废弃”说者,没有科学依据,又明长城修到酒泉嘉峪关为门户,玉门、瓜州、敦煌就成了撂荒之地。也可以说,瓜洲锁阳城是目前保护最好,城内布局也最完整的一处西夏时期的城市遗迹。

锁阳城采集的西夏瓷片

以上就是我们这次调查、勘探的结论,工作结束后我们在锁阳城管理所吃饭的时候我就讲了这次勘探的结果,有一位讲解员就提出:“许多专家都说锁阳城一直延用到明代,怎么说?”我的答复是:“我们考古的都是以事实说话,不是只靠文献记载或想当然来做决定的”。

(本文作者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