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当代艺术馆

台北当代艺术馆

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建筑曾经是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所兴建的“建成小学”校舍。1945年后,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校舍成了台北市政府的办公场所;民国83年台北市政府迁入新馆舍,该建筑改由台北市立美术馆进行整修及规划,规划正面为台北第二美术馆(即现在的台北当代艺术馆),两翼为建成国中校舍,创造了古迹与学校共生的形态。

台北当代艺术馆于民国90年5月27日璀璨开幕,成为台北第一个以当代艺术为定位的美术馆,也是台湾第一个在古迹化的建筑上创立的美术馆,俨然台北人文土地上的一座新地标。台北当代艺术馆将艺术、古迹和科技完美的结合起来,不仅塑造了当代艺术独特的容貌,也将科技媒材带进历史建筑新的生命里,受到台湾各界的好评。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必去理由:台北最早的以当代艺术为定位的美术馆

台北101化身当代美术馆展出杨英风现代景观雕塑及雷射艺术作品

台北101“2022希望”杨英风、杨奉琛艺术展1日起至明年2月25日展开,汇集32件具代表性的现代景观雕塑及雷射艺术作品,是杨英风历年在台湾展出大型作品史上数量最多的一次。台北101董事长张学舜昨表示,艺术展让台北101办公大楼化身当代美术馆,希望在疫情期间透过美学疗愈人心。

杨英风美术馆馆长王维妮(左)昨出席艺术展开幕,身后是杨英风1993年的作品《辉跃一》。(台北101提供)

杨英风、杨奉琛是台湾雕塑界最具代表性的著名艺术巨匠父子,他们的作品遍及两岸及新加坡美国等地,32件作品涵盖10大件景观雕塑、14件雷射版画、8件雕塑,可让民众观赏艺术欢度耶诞、跨年、元旦、农历新年,直到元宵佳节。

杨英风1970年创作的《凤凰来仪》,造型简约、现代,表现祥瑞神兽婉约的英姿。(台北101提供)

杨英风在70年代用不锈钢材料创作、80年代以雷射光创作,提倡生活美学,长期投入环境景观设计,参与公共环境规划,让艺术品走出豪宅,使民众在公共空间就近观赏,可说是台湾“公共艺术”的先驱。杨奉琛在父亲耳濡目染下,经年致力于光效雕塑、雷射艺术及公共艺术,在立体雕塑的基础下,加入雷射光影及光效的实验与尝试,塑造“光意境”的光雕塑。

杨英风1962年创作的《梅花鹿》,运用书法线条、枝桠状的双角、秀拔的肢体,表现台湾特有的梅花鹿。(台北101提供)

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杨英风1962年创作的《梅花鹿》,运用书法线条、枝桠状的双角、秀拔的肢体,象征我们能够并肩同行。1970年创作的《凤凰来仪》,是为大阪国博览会景观美化所创制的经典作品。杨奉琛2007年创作的作品《山壑》则展现出千山万壑巍巍耸立的精神。(高杨)

2020年首场当代艺术博览会:台北当代精彩抢先看~

作为2020年的首场当代艺术博览会,第二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将于1月17日在台北南港展览馆一馆如期回归。虽然有画廊指出,如今的台湾经济发展上速度放缓,各方面情形不容乐观,但依然有许多人对它充满期待: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区域市场的表现,某种程度上,也是整年市场晴雨表的一个风向标。

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展览现场

立足台湾 辐射国际的台北当代

台北当代可谓是又一家在亚洲区域内以“国际化”为标准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今年,台北当代共有99家画廊参展,数量上与上一届相当。在板块设置上延续首届的模式,共分为三个核心展区,分别为“画廊精粹展区”,成立未满八年的“新生画廊计划展区”及注目单一艺术家作品的“个人展艺展区”。

这其中约35家来自海外的画廊,占据比例超过三分之一,且不乏国际一线大画廊:如卓纳画廊、高古轩、豪瑟沃斯、白立方、厉为阁、里森画廊等等。其次,日韩地区的画廊也占到了接近三分之一的比例,有阿拉里奥、Kukje 画廊、白石画廊、大田秀则画廊等参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长期驻点台湾,展示在地艺术家的作品的画廊达到了20%的比例,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诚品画廊、耿画廊、大未来林舍,以及在北京有空间的亚洲艺术中心、索卡艺术等等,与去年的比例相似。

对内地的画廊而言,台北当代似乎不是一个参展的重点。此次参展的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区的画廊只有8家,分别为来自北京的AYE画廊、北京公社、前波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HdM画廊、指纹画廊,以及2家来自上海的GALLERY VACANCY、龙门雅集。去年参展的博而励画廊以及千高原艺术空间今年都没有出现在参展名单上。

第二届台北当代联合总监:岳鸿飞(Robin Peckham)、任天晋(Magnus Renfrew)

台北 连接本地收藏传统与全球文化市场的下一站

今年,台北当代有一位生力军:曾担任过北京博尔励画廊(Boers-Li Gallery)总监岳鸿飞(Robin Peckham)加入,并与博览会创始人任天晋(Magnus Renfrew)一同担任联合总监。岳鸿飞表示:“台北当代接下来的主要目标有三个,它要作为一个平台提高台北艺术圈的全球能见度,第二要作为一个机构全年定期支持艺术圈的思维生活,第三要作为一座桥,把本地丰富艺术和收藏的传统和全球文化市场连接在一起。”新的联合总监加入,能否为博览会带来全新的面貌与改变?

如今,在亚洲区域内已经有众多定位相似的国际化当代艺术博览会,前有香港巴塞尔,后有上海西岸艺博会,再加之台北当代,国际画廊有了越来越多在亚洲区域内展示亮相的机会与平台,但在香港之外,是否还有必要在台北举办一场同性质的博览会,在Magnus看来,台湾是除了香港、内地以外,另一个收藏家资源的集中地,且多年来一直参与到国际艺术市场中,这是国际画廊参加台北当代的重要原因。

然而从内地画廊的反馈来看,台湾地区的市场似乎并不是那么的理想。台湾经济的放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在面对众多国际画廊参展的情况下,内地画廊参展是否能在其中分到一杯羹,他们并不持乐观的态度。

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展览现场

博览会辐射下的全新的艺术嘉年华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香港及内地艺术市场的兴起,台湾在亚洲区域逐渐失去了其“艺术中心城市”的地位。随着台北当代的举办,在香港、上海、北京之后,台北也正形成新的“艺术周”氛围。在这场艺博会的辐射下,一个全新的台北当代艺术嘉年华氛围似乎正在形成。

博览会期间,多家画廊、美术馆、艺术机构等带来了精彩的展览。大未来林舍画廊在博览会期间再次推出赵赵的绘画作品展:“恶人与诗”;耿画廊呈现苏笑柏个展,展出通过色彩和肌理的堆积、显现出柔软如枕头形态的涂漆作品;台北市立美术馆带来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个展:“狂中之静”;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二馆则会带来庄喆个展:“如山之想60年”,梳理艺术家从1960年开始创作的“山想”系列作品;尊彩艺术中心推出的已故台湾艺术家于彭的水墨作品个展;文心艺所带来生于越南、现居丹麦的艺术家傅丹(Danh Vō)在台湾的首次个展,作品均来自文心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叶晓甄的个人收藏;关渡美术馆带来的朱骏腾个展“来去匆匆”,呈现其艺术生涯重要作品,以及新作《而它來去匆匆》(2020)。该作源自艺术家2019年在重庆驻地的经验,通过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剥看这座城市与历史、文化、社会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在展会同期,台北当代也将在台北市内多个地方展出大型的数字及影像作品。内地画廊千高原艺术空间虽然没有参加本次台北当代艺博会,但与非常庙艺文空间合作了群展“宏大的事”,呈现三名画廊艺术家陈秋林、陈萧伊和冯冰伊的实验性作品。

究竟这样一场在台湾地区的“艺术嘉年华”活动究竟能辐射多大的范围,可以调动亚洲区域,甚至全球区域内多少收藏家、艺术界大佬们的参与?台北当代开幕在即,让我们拭目以待。

海外地区画廊

尼奥·劳赫(Neo Rauch) 《花瓶》,2019 布面油画 205.5 x 155 x 6.5 cm

© 尼奥·劳赫 图片由艺术家、Galerie EIGEN + ART(莱比锡/柏林)及卓纳画廊提供

卓纳画廊 展位号:E07

参展艺术家: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保罗·克利(Paul Klee)、奥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等。

奥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 《无题》,2019 布面油彩、油画棒及喷漆 235 x 205 cm

© 奥斯卡·穆里略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保罗·克利(Paul Klee) 《北欧艺术家》,1939 纸本彩色黏土与铅笔于纸板 52.4 x 40.3 x 3.8 cm(含框)

© 克利家族/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 《刻痕的习作》,1988 布面油彩 56.2 x 51.4 x 2.5 cm(含框)

© 拉乌尔·德·凯泽/ 2019 纽约艺术家权利协会/ 比利时SABAM 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本次展位亮点包括特别呈现的两位现代艺术大师——“比利时当代绘画之父”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与包豪斯艺术先驱保罗·克利(Paul Klee),及刚于上月联合获选2019年度英国透纳奖的热门艺术家奥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

John Currin, Young Woman on a Lounger, 2014, oil on canvas, 26 × 20 inches (66 × 50.8 cm)

© John Currin. Courtesy Gagosian

高古轩画廊 展位号:E20

参展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约翰·柯林(John Currin)、乌尔斯·菲舍尔(Urs Fischer)、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白南准(Nam June Paik)等。

里森画廊 展位号:E21

参展艺术家:克里斯多夫·勒·布伦(Christopher Le Brun)、肖恩·斯库利 (Sean Scully)和伯纳德·皮法雷帝(Bernard Piffaretti)、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等。

Anish Kapoor, Mirror (Magenta to Red), 2019 stainless steel and lacquer 130 x 130 x 16 cm

© Anish Kapoor,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Stanley Whitney, Untitled, 2019 crayon on paper, 48.9 x 70.5 cm

© Stanley Whitney,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Sean Scully, Yellow Robe, 2003 oil on canvas, 114.3 x 88.9 x 7.3 cm

© Sean Scully,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从不同角度呈献围绕绘画作品的主题,以及其他受绘画媒介创造性启发的艺术家们。另外还将呈现精彩的雕塑作品,以及泥金装饰手抄本的手工雕刻木质浮雕作品等。

厉为阁画廊 展位号:D04

参展艺术家:帕特·斯蒂尔 (Pat Steir)

帕特·斯蒂尔 (PAT STEIR) 《台北绘画:一》 2019 油彩、画布 182.9 x 182.9 厘米 (72 x 72 英寸)

© Pat Steir,摄影: Tom Powel Imaging

推出美国观念抽象艺术大师、开创性女艺术家帕特·斯蒂尔 (Pat Steir) 的系列绘画新作——“台北”。作为少数20世纪70年代即在纽约艺术界取得盛名的女性之一,斯蒂尔的绘画最初结合了其标志性图像和暗示性文字,对表现的本质提出了质疑。

豪瑟沃斯画廊 展位号:D07

参展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与冈瑟·弗格(Günther Förg)、丽塔·亚克曼(Rita Ackermann)、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拉希德·约翰逊(Rashid Johnson)、松谷武判(Takesada Matsutani)、基斯·泰森(Keith Tyson)与曾梵志(Zeng Fanzhi)等。

曾梵志 《无题》 2018 油彩 画布 100 x 80 © 曾梵志

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 《恐惧在你心里!!!》(The Fear is Inside You!!!) 2007 水彩 铅笔 蚀刻 织物 纸

186.4 x 289 x 8.6 厘米 / 73 3/8 x 113 3/4 x 3 3/8 英寸 (带框)

© 伊斯顿基金会/VAGA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摄影:Mario de Lopez

呈献群展“寓情于画”(Painterly Expression)。本次展览聚焦绘画这一最具挑战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无论是路易丝·布尔乔亚身体组织状的蚀刻,还是拉希德·约翰逊最新的混合媒介创作,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都充分地展示了艺术家们各自独特的视野,并通过对艺术史的反思,建立了一种严谨的观念基础。同时,这些作品也将古代中国艺术中“寓情于画”的概念展示得淋漓尽致。

Al Held Auriga II 1989 Acrylic on canvas 48 x 84 in. (121.9 x 213.4 cm) © the artist.

白立方画廊 展位号:D20

参展艺术家:阿尔·赫尔德(Al Held,1928-2005)、达伦·艾蒙(Darren Almond)、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翠西·艾敏(Tracey Emin)、秦一峰、周力等。

周力 《The Peach Garden-Pink-Lines No.1》 2019 Mixed media on canvas 78 3/4 x 118 1/8 in. (200 x 300 cm) © Zhou Li Studio

Tracey Emin, Like a strange dream You Fucked me, 2017, Acrylic on canvas, 72 1/4 x 48 1/16 in. (183.5 x 122 cm) 72 9/16 x 48 9/16 x 1 3/4 in. (184.3 x 123.3 x 4.5 cm) (framed)

© Tracey Emin.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 2019. Photo ©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Courtesy White Cube

画廊将呈现特别单元,展示来自阿尔·赫尔德(Al Held,1928-2005)的六件重要画作。作为美国战后最重要的画家之一,这些作品勾勒出艺术家漫长而精彩的艺术生涯。精选作品包括“御夫座II”(1989)、作于1955年的“颜料画”系列作品、以及作于1960年的“字母”系列作品等。

台湾地区画廊

索卡艺术 展位号:B02

参展艺术家:洪凌、毛旭辉、赵梦、张英楠、池田光弘

池田光弘 《场·肖像-比利时3号》 布面油画 130.3x89.4cm 2015

张英楠 《白夜》 布面油画 97x130cm 2019

毛旭辉 《可以葬身之地·西双版纳的光》 布面丙烯 180x150cm 2014-2019.06

洪凌 《柔雨》 布面油画 110x120cm 2019

索卡强力推荐当今深具影响力的五位亚洲艺术家,以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共同参与这场艺术盛会,开启一场亚洲艺术的精彩交流。

大未来林舍画廊 展位号:B06

参展艺术家:陳界仁、劉煒、郭維國、賴九岑、劉時棟、申亮、趙趙、黃嘉寧、王亮尹

赵赵 《桃子》 油彩‧画布 2019,60x50 cm

陈界仁 《为观想“流变”而作-涟漪或密码》 综合媒材‧复合铝板 2018-2019 132x176 cm

此次画廊带来艺术家全新创作,一同呈现华人当代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上的多元模样,勾勒出艺术在继承过去美学足迹的同时,如何与历史进行不同角度的对话,乃至跨越的当代美学面貌。画廊以「历史」为文本,以「美学」为基础,坚信华人美学核心价值的建立,需透过历史文本书写艺术家的时代脉络,进而建立艺术家的价值认同。

豪华朗机工 《太阳之诗》 2020 动力机械装置(不锈钢、铝合金、马达) 直径:372.7 cm、高度:182.8 cm

诚品画廊 展位号:B23

参展艺术家:豪华朗机工

2017年台北世大运的圣火台让“豪华朗机工”一炮而红,近几年的创作能量更是丰沛,在2018台中花博、诚品30周年的“信义艺术计画”、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小花计画展”等都有精采作品呈现。

耿画廊 展位号:F06

参展艺术家:吴大羽、苏笑柏、薛保瑕、蒋友梅、姚瑞中、陈浚豪

蔣友梅 《提洛岛8》 2019 油彩.复合媒材.画布 101.6 x 101.6 cm

薛保瑕 《嫁接之间》 2018 压克力颜料・画布 162 x 195 cm

吴大羽 《无题-7》 油彩‧画布 52.7 x 37.5 cm

以“光景拾年”为题,串联六位不同世代的华人艺术典范,呈现创作者们如何透过不同的艺术语汇,拾取各自年代中的不同光景,将图像、色彩、材质与空间的美学阅读导引至光感与知觉意识的对舞。

内地画廊

庄喆 《苍韵》 油彩亚克力布上 124.4x187.9cm 1985

龍門雅集 展位号:A08

参展艺术家:庄喆

推出积步成迹:庄哲1969-2017绘画展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展位号:C27

参展艺术家:蔡磊、陈丹青、刘庆和、秦琦、申玲、尹朝阳、赵赵、朱金石

朱金石 《石涛和尚》 布面油画 180×160cm 2018

赵赵 《星空》 丝绸刺绣 200 x 140 cm 2019

秦琦 《假洋人》 布面油画 130 x 165 cm 2019

陈丹青 《淳化阁与梵高之二》 布面丙烯 101 x 228 cm 2015

与来自全球的优质画廊和思想领袖一起,共同呈现亚洲地区艺术创作的顶级水平。

指纹画廊 展位号:E24

参展艺术家 :王三庆、王云冲、李易纹、金石、栾雪雁

王三庆 《以【类比】做出【数码】》 综合材料 102x78cm 2003

呈现由著名策展人鲍栋策划的系列性主题展 “美术 MEISHU”。从“文雅的艺术”(beaux-arts),到“美的艺术”(fine art),再到“美術”,及至“美术”,在这个过程中,词语的含义不断扩大也不断地转移,以至于“美术”一词足以钩沉起整个中国艺术现代性的历程。

HdM 画廊 展位号:S17

参展艺术家:克里斯托弗·奥尔

克里斯托弗·奥尔 《为这首永不结束的歌曲而欢呼》 亚麻布面油画 31x36cm 2017 ©HdM GALLERY

带来艺术家克里斯托弗·奥尔的新作品。

#来源:雅昌艺术网

Chinaliveart

主编邮箱: iap007@126.com

​海碧台携手白盒子艺术馆共同举办《新关系》当代艺术展

海碧台携手白盒子艺术馆共同举办《新关系》当代艺术展,展览于6月15日在秦皇岛海碧台·巢中心开幕,这场以“新关系”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发起了一次艺术、建筑、空间、人与生活之间的全新对话,使海碧台·巢中心成为一个集当代艺术展览、栖息地建筑沙盘与概念展示、样板间展示、社区办公、会客、咖啡、法餐于一体的新型艺术社区中心。

这次《新关系》当代艺术展,展出包括艾敬、蔡国强、陈文令、房奇、顾小平等30余位国内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从新冠之后新现实新关系角度出发,重新思考和定义生活,并以全新的方式,将艺术植入海碧台社区内外的公共空间,运用城市、建筑、内外空间、艺术与设计、生活方式、邻里关系等元素,以艺术为媒介,重新定义我们今天的居住、工作和生活。

总策划孙永增导览

展览开幕当天,十余位艺术家、50余家北京及秦皇岛本地媒体以及近百位海碧台业主和主力客户汇聚一堂,这也让此次展览成为了这个初夏北中国海岸线上备受关注的艺术盛事。除展览之外,开幕当天还举办了艺术展开幕沙龙分享活动。海碧台项目总经理薛图澜、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北京大学建筑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昀、艺术家王书刚、王易罡、王家增、李可政等分别就艺术与建筑、人与自然、城市与海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与分享。

沙龙活动现场

新关系

抽离表象现实,思考本源与重塑关系

2020年的新冠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和周遭的一切,也给我们重新思考和定义生活的机会,去探寻从过去到当下在艺术与生活中隐含的稳定和普遍的价值。近几十年,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快速过渡,导致物质生产力的过剩、信息的泛滥和膨胀的欲望,人类面临着对自然的破坏与隔绝,极大的挤压了人的精神空间,焦虑和孤独成为今天社会的情感主题。艺术作为精神的庇护所也面临同样的危机,图像、符号、话语、意义正伴随着人类主体的强大快速而野蛮的生长,正在使很多的艺术成为困惑而非安慰。新冠还未过去,在面对这个全新的不断变化的时代语境中,重启艺术作为审美愉悦与观念更新的途径,作为一种形式结构和精神目的,作为表象背后的永久结构的再创造,帮助我们抽离表象现实,思考本源和重塑人在世界中所要面对的各种关系。

海碧台项目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生活意义和空间精神的机会。项目邀请了国际知名建筑师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秉持着“建筑师不止设计空间,也设计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理念,操盘设计了这个位于北戴河黄金海岸的建筑群,完成了与中国北方之海的一次对话。此次海碧台项目二期启幕之际,我们将艺术植入社区公共的内外空间,运用所有的因素:城市、建筑、内外空间、艺术与设计、生活方式元素、邻里关系,以艺术为媒介,重新定义我们今天的居住、工作和生活,构建一种形而上的生活结构,和一个可以感知的精神空间。

新现实需要新关系

新冠中的人类像集体在迷雾中穿行,世界处于彼此隔绝与失联状态。在危机中我们反复被拷问:我们生命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为何?我们与世界的创造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才能与本源建立联系?到底我们所有的人类普遍发展的成果,诸如科学、技术、艺术、哲学,以及启示性宗教,能不能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这些现实的集体的处境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每一个体的生活选择。基于人口移动的全球化将被网络的全球化取代,地缘政治和种族歧视面临考验,稳定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将会被优先考虑,家也重新成为生活的重心,人呆在家里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基于家庭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史金淞 万壑松风 雕塑装置 材料 木 纲栓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8

汉克·维奇 兔子 铸铝 H 85cm 2020

当代艺术与日常现实

人是社会性的,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现代社会中,人无法摆脱社会中的每个人共同编织的现实处境。在这个处境中人既无法回到传统的与自然的单纯关系,又无法寻求置身世外的独善其身。我们身处工业化、信息化和消费主义混杂的社会结构,以及由科技推动的交通、网络带来的全球化现实。当代艺术是全球化的产物,拓展审美又关注现实,是关于人在现实中的真实性追问,也是我们面对困境中的安慰。以其特有的审美、批判和反思能力,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帮助我们建立基本的判断力,在混杂中有洞见,理解多元文化与多样文明,使我们融入世界又能抗拒潮流,以及具备胜过复杂日常环境的能力。

王家增无名之地13纸上丙烯195x195cm2018

王易罡无题布面丙烯220x200cm2017

以关系构建精神空间

2017年我们在现有的空间内做过当代艺术大型群展《新场域》,让当代艺术脱离画廊和美术馆空间而进入社会公共空间,探讨了艺术在新场域中如何被重新构建。

2018年在白盒子艺术馆策划的群展《再空间》中,将30余位国内当代艺术家与设计师作品,以八种空间关系,阐释了艺术和设计作品中的空间特质。

这次《新关系》更是将建筑、园林、艺术、生活方式,做为整体来考虑。色彩从物象中解放出来,决定他们的是关系,艺术与空间的关系也是艺术体验和感知的重要基础,如何规划协调整体中各部分的关系,以及以逻辑和直觉的方式组织每一件艺术品、观者与空间的关系,将空间作为艺术中叙事、秩序、情感的方式来组织,以此创造一种新的空间精神,这将是一场空间实验,也是这次海碧台项目的核心价值。

王书刚 开会 青铜雕塑 77x56x50cmx8 2013

海碧台,都市圈外的栖息地

与大都市保持短暂与美丽的距离,使人抽离现实去过一种相对抽象的生活成为可能。都市充满焦虑,人群中的喧哗只能带来孤独。我们在世俗欲望支配的生活中,最高价值的缺失与自我张扬使人陷入迷茫与绝望,甚至虚无。

在北京不远处的这片北方的海,萨夫迪的栖息地愿景应该与此有关。都市是产生或制造欲望的地方,建筑居住空间与大海的对话,与那些以旅游、流量、狂欢、满足大众消费而生的商业文旅地产项目不同,海碧台集合了艺术与生活、工作的交融,画廊、艺术工作室、收藏家之家、自由办公、茶书房咖啡、法餐酒吧,应该具备私密、安静、自然、隐逸和精神性特质,是一个可以短暂逃离现实和降低欲望的地方,构建了一种至上的、宅度假、内在的的生活方式,成为都市生活的有机补充。

于吉NO.2 NO.3铸铜6.5x7.5x38cm 2 2008 3

思考未来

在身体的安顿、情感与精神的依托之间找到平衡

现实世界充满着动荡不定的环境和支离破碎的情感,海德格尔讲的焦虑,是现代人面对世界时普遍感受到忧虑的感觉,是没有对象的恐惧。人因忙碌导致的盲目和肤浅也成为这个时代的咒诅,物质没有帮助我们脱离忙乱和提高生活质量反而越来越成为压榨生命的机器。回到原点去思考,用清洁的眼睛去观察,建立不被物质和表象迷惑的真实生命感知力变得迫在眉睫,尝试简单自然清晰的方法去处理事情,未来才可能是有效的。艺术帮助我们打开眼睛去寻找,亦成为抽离现实的一扇窗,去克服无意义的生活,如何看清偶然与本质,暂时与永恒,成为一个现今时代的命题。

总策划:孙永增 2021.5.23

主办方:海碧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