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兵故居

总兵故居

在东关路北侧,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宅门前,一对石狮威武地蹲守着,檐前突起的木椽依然坚固,椽头用灰砖雕出的狮像栩栩如生。同行的宋古城开发办主任、原天长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任吴同庭说,这里就是“许总兵故居”。

许总兵,名许国壁,清康熙年间曾管通州副总兵事,因此住宅被称为“总兵故居”。

“总兵故居”依地势而建,南低北高,分为高中低三阶七进院。从南门进宅,一路北行,穿过一个个小四合院。每一个院落间又依稀可辨出相连的门楣,可谓“曲径通幽”。这样的院落并列有四排,排与排之间有窄窄的石板路,轻轻抚摸着两侧石砌的围墙,冰凉、粗糙,穿行其间,似乎听到了先人踩过石板的足音。

在最北侧、地势最高的一处院落里,登上屋顶,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向南极目眺望,“总兵故居”尽收眼底,整个建筑布局讲究,构思精巧,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灰瓦铺就的房顶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高高拱起的房脊勾画出优美的曲线。吴同庭说,“总兵故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扩建,占地18亩,房间242间,是天长镇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宅。

隔过“总兵故居”再往南望,依然是一片面积不小的灰瓦古宅,与“总兵故居”连成一片,蔚为壮观。那就是另一片古宅“卢家大院”。

在城内南大街西侧,坐落着古城现存最完整的“王家庭院”。这是一处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庭院式建筑群,有十余处院落,每个院落之间又有大门小门通道相通,犹如一座建筑迷宫。从昂然居中的主体庭院走过,可一路欣赏遮屏式直柱畅檐大门和青砖碧瓦的房舍,古朴壮丽。

曹 斌 | 故居寻访:甘州总兵府与饮马桥

文 | 曹 斌

总兵府碑

凡是张掖人都知道甘州城内有个叫“总兵府”的古迹和“饮马桥”的地方,然而总兵府的修建和饮马桥的来历却没有多少人知晓,它其实与清代康熙年间张掖籍总兵高孟有一段历史情缘。

高孟,字浩然,甘州城东十三里处高家河湾〔现甘州区上秦镇高升庵村〕人。他“性耿直,精骑术,多力善搏。”自幼父母双亡,少年从军,熟读经书,且孔武有力,懂得兵书韬略,以英勇善战而威名大振。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高孟随军奉命征伐跟随吴三桂叛清的陕西东路总管(提督)王辅臣。王辅臣有一部将名叫李甲,此人骁悍多勇,屡摧清军。一次,高孟与李甲对阵,他一箭射中李甲咽喉,立下大功,被朝廷提升为守备,不久又提升为游击(清代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

此后,高孟升为延绥总兵,被调至四川平定川东之乱,继而远征滇南,平定吴三桂叛乱。吴三桂的部将唐四侯是一员猛将,勇悍过人,号称“万人敌”。一次攻城中,高孟奋勇攀登进城,只身与之相搏,二人扭抱在一起,经过一阵滚爬撕拼,高孟用自己的头盔击碎了唐四侯的脑袋,围观的双方将士惊骇不已,从此高孟名声大振,继而接任了川北、宁夏总兵,后任凉州总兵。

在清代,总兵官位已经相当高了,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高总镇,听着都霸气,大致应该是燕颌虎须、赳赳气概的形象吧。

高孟战功显赫,他一刀一枪从战场上拼杀,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凉州总兵任上,高孟已经由青春少年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了。他上书皇帝乞归故里,康熙皇帝念高孟年老功高,准其还乡,并颁诏为他在甘州修建总兵府。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高孟总兵回到故里驻守甘州,大兴土木,改造了明清以来的兵府建筑,在甘州城内(今民主西街7号)修建了富丽堂皇的总兵府,一时成为当时甘州军事最高指挥机关。

来到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正门,就能隐约看见位于民主西街西端的总兵府,青砖院墙相当高大,遮蔽了视线,沿着外院墙走了一圈,方方正正,一想内里就是深宅大院,让人充满好奇。

高总兵宅院,俗称高总兵府,是陇上罕见的清代武官司衙府第 。在建筑技术上受当时官式建筑影响较多,在艺术上融入了传统和地方手法。

总兵府占地面积约1113平方米,是一座有府门、大堂、二堂、三堂、书斋、厢房和后宅一套庞大的双层楼阁式四合院(包括主楼、配楼、藏书楼等),以及亭台、泉池、园林组成,均为砖木结构。殿堂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它的前殿面阔5间,目测长22米左右,进深三间,宽15米,单檐歇山顶,前后出廊,前檐施斗拱,上承七架梁,梁架由桐油封护,脊檩下施麻叶头带斗拱,瓜柱间施云刻驼峰,门窗保持隔扇形式。前殿与后殿相比,建筑规格略高,面积稍大。

木构栏杆

后楼由正楼和东、西配楼组成,砖木结构,上、下两层,硬山顶;正楼面阔五间,长约22米,进深三间,为八架前出梁结构,梁架施角背。东西配楼阔深各三间,长2米多,宽7米6,为六架前出廊结构,单檐硬山顶,梁架施驼墩。主楼与配楼间有天桥相通,四周围绕木构栏杆。

四合院楼阁青砖砌墙,双狮守门,中间是正堂,两边是七十二座虎头街门,飞檐雕柱,气势磅礴,煞是威严。府门内有砖雕磨塑的麒麟照壁。整个府邸设计独特,气势非凡,占据了甘州城里的一条大街。

而今,当年那座富丽堂皇的高总兵府邸,那种戒备森严的场面早已荡然无存,它的主人高孟也已在数百年前化作了尘埃。现存总兵府除照壁、大门、大堂和泉池园林早在历史的风尘中湮没无痕,其余建筑均保存完好,已被省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是张掖保护较为完整的古代武宦府署、清代府邸宅院。

关于高总兵的死,在民间有许多的传说。

一种说法是,一次,高孟在平寇中,抓获了寇营中的两位美貌女子,他把一位进献给皇帝,另一位留在自己府中。一天,康熙皇帝到三宫六院,偶尔发现高孟进献的这位美人长发飘逸,夸道:“美人的金丝真长!”这位女子答道:“多谢万岁爷夸奖臣妾,我的头发还不算长,我妹妹的才算长呢。”皇帝一听忙问:“你妹妹在哪里?”“我妹妹就是西北侯高总兵的小妾。”皇帝一听大怒:“这还了得!这个高孟,竟敢把最美的女子留给自己,这不是欺君吗!”于是下旨问斩,早有监斩官领旨飞马直奔甘州而来。

事后,康熙皇帝冷静一想,又觉高孟一向忠诚,且屡建战功,怎能草率定罪问斩?想到这儿,皇帝传旨收回成命。立刻派出免斩官飞出燕京,直奔甘州而来。谁知这匹坐骑到甘州城长沙门护城河偏偏要喝水,任凭免斩官怎么抽打,也无济于事,足足喝了半个时辰。待免斩官赶到高总兵府时,高孟的人头刚刚落地。皇帝惋惜之至,便传旨将甘州城南长沙门马喝过水的护城河赐名“饮马河”,同时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名曰“饮马桥”。

又据史书记载:高孟是私自处死一名家将才惹下了杀身之祸。一天,家将不慎,将御赐玉杯打碎,高孟气冲斗牛拔出宝剑将家将杀了。家将亲属到京城告了御状,嫉妒高孟的文官武将,纷纷主张按律当斩,康熙皇帝一时冲动,传旨杀了高总兵。皇帝念他身经百战,立下汗马功劳,于是诏命厚葬。

飞檐雕柱

高孟死后葬于城东家乡高家河湾。墓地内置有神道碑,翁仲,因墓地雕置许多石人、石马、石骆驼石狮子,故称“狮子坟”。如今,狮子坟已不存在,唯有一对风蚀雨啄的石狮子完整无损,现放置在上秦镇高升庵村小学校门口。

高孟是张掖历史上一位战功显赫的本籍名人。他在甘州安度晚年期间,也做了许多有益之事,深得民心。当地绅士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物,在甘州城内南大街为高孟修建了“三边挂印”“四镇元戎”的牌坊。

从文字记述和民间传说来看,高孟应该是性情中人,是本色英雄,在平定吴三桂叛乱、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中,他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可以看出他的身上有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崇高的政治目标和道德理想,但从他把自己宅院建成了官衙的模样,且显得粗率豪放,让人莞尔,或许这才是高将军的可爱之处吧!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

湘潭彭德怀故居,62年彭老总的八万言书,竟然藏在故居的这个地方

【彭大将军彭德怀故居揭秘系列2】湖南湘潭西南乌石峰下的彭德怀故居,是彭德怀早年的居住地,也是其投身革命后在家乡唯一长时间居住活动的场所。解放后,彭老总两次回乡,在故居生活了较长时间,也留下来不少浓墨重彩的印记。1949年,当地政府就曾建议修复故居,但被彭德怀拒绝了。当时,彭德怀只是将原来的门联“为善最乐,见恶必除”,改为“吊民伐罪,继往开来”,横批是“为民服务”。

1958年12月和1961年11月,彭德怀两次回乡作农村调查,时间长达36天,接待来访或走访干部群众2000余人次,并在此起草了5个农村调查报告。东前正房原为彭荣华夫妇卧室,彭德怀两次回乡时都住在此房。在这里,彭德怀白天接待群众,或外出调查,或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上,就伏案撰写调查报告。现这间房内的家具,按彭德怀居住时的原样陈设,墙上悬挂了彭德怀回乡的照片。

西头三间横屋的西厨房,是埋藏彭德怀1962年6月“八万言书”及部分军事论文手稿的地方。现三间横屋作为陈列室,陈列了60多张图片和50多件文物,展示了彭德怀光辉壮烈的一生。

槽门外不远处,是彭德怀1961年回乡时,带头开的水田和捐资1000元而新修的千元塘。东北侧是彭德怀母亲墓葬,西南百米许的山丘上是彭金华、彭荣华烈士墓

故居槽门两边有彭德怀1958年捎回种植的葡萄藤及1961年11月彭德怀亲手栽种的柚子树和柑子树。1980年,湘潭县政府对故居进行维修,加砌了保护性砖石围墙。1983年,彭德怀故居被列为湖南省级文保单位。

1998年,彭德怀百年华诞之际,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并按彭德怀1961年回乡时的原貌陈列。2001年,彭德怀故居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6年12月,彭德怀故居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离故居不远处,是彭德怀亲自题写校名的乌石学校。彭德怀两次回乡,都亲临视察,前后捐赠图书数百余册。彭德怀去世两年后的1976年5月,夫人浦安修根据彭德怀生前遗愿,从彭德怀昭雪后补发的工资中提出了一万元,资助重建乌石学校,该校现为彭德怀希望小学。图为高中生到湘潭彭德怀希望小学参观。

彭德怀故居承载着彭大将军伟大而光辉一生的印记,艺术家们以此为创作题材,创作了不少的艺术作品。

其中,最为有名的作品要属全国“画中华名人故居第一人“、”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第一人”、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拇指先生创作的《彭德怀故居》巨幅国画。欢迎关注【名人故居揭秘】微信公众号:xchwg818,即时欣赏更多精彩!

▶走进吴冠中故居Ⅱ:童年总入梦纸上留故乡

视频更精彩 / 使劲往下拉~

吴冠中先生早期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执着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情实感,一股股乡愁也转化成了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和春柳飞燕等美景

很难想象,

一个人的童年要过得多美好,

才能够如此的印象深刻。

▲吴冠中先生故居

▲吴冠中先生全家福

吴冠中先生曾经讲过,自己最留恋的还是背着画箱旅行写生,每天往返于稻田与村落间,土墙泥顶是温暖的,当家家小院开满了石榴花、燕子飞来的时候,就是桃花源!

吴冠中先生在自传里曾回忆:

从家出门,有一条小道和一条小河几乎并行着通向远方,我也因循着这条路,走出了家乡,走出了中国,去到巴黎塞纳河畔汲取艺术的养分。然而自己这一生兜兜转转,画的最多的,还依然是江南水乡。

吴冠中侄子 吴雄兴

这幅画我特别亲切,叫《鹅棚》,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用小船把伯伯摇到西河,正好看到河滩上有放鹅船和一群鹅,他让我停下来帮他撑起三脚架,他在上面画画,一直画到傍晚。

点开视频看报道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

吴冠中先生作品里的美,

来自于他与世不争的性格和坚守自心的执着。

有这么一句:

如果你把吴冠中先生创作的

风景油画汇集起来,

那就会看到一部

中国的手绘游记

吴冠中故居负责人

吴冠中故居内主要有三室,一个是吴冠中先生的生平,现有资料三十多件;第二个是吴冠中先生的油画室,里面保存着他最有代表性的油画;第三个是书画室,存放了当地老年协会的书画爱好者,包括年轻的书画爱好者的作品。

书画爱好者 袁强

吴冠中先生作为中外闻名的艺术家,我是他众多粉丝中的一个,我的一幅作品被选入了吴冠中故居,很荣幸能表达我对吴冠中先生的敬意。

这首巧妙的藏头诗,在设计章法上设计成一个丰碑的形状,表达对吴冠中先生取得成就的尊崇。

吴冠中先生对中外画坛的影响力

无疑是深远的,

而他的画作,

就像他一生以美育为责任一样,

有着水墨的魂魄和油画的骨,

不仅美轮美奂,且掷地有声。

作为一名长于水乡的画家,吴冠中先生对江南、对家乡故土有着浓厚的深情,正因为有着属于内心深处的乡情乡愿,才使他笔下的作品,洋溢着一段段温情的故事。

---End---

视频版权归宜兴市融媒体中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 闻 热 线

87994545 阳羡茶馆“搭把手”

81729602 “政风行风”

近期热门视频

代表阳羡茶客团感谢小伙伴们的大力支持

记 者| 方 宇

整 理 编 辑 | 吴 真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