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岭口摩崖石刻

两岭口摩崖石刻

两岭口摩崖石刻在两岭口村东北阿牟院遗址,东侧的一块长4.5米、高2.5米的巨石上,雕刻石龛54个,佛像56尊,左侧刻有“大定十一年(公元117年)岁次辛卯”,是河北省首次发现的有具体纪年的金代石刻,为研究金代石刻艺术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标尺。

黑山摩崖石刻游玩攻略 东山岭摩崖石刻介绍

1. 东山岭摩崖石刻介绍

1、兴隆植物园(东南亚风情、热带植物园等)

2、日月湾(冲浪圣地)

3、神州半岛(海景)

4、石梅湾(艾美酒店,非常勿扰2拍摄点)

5、东山岭(佛教圣地,摩崖石刻)

6、大花角(海边,怪石)

7、分界洲岛(万宁、陵水交接点,热带、亚热带气候分界点 )

8、大洲岛(海鲜)

等等,还有很多海湾,都值得去一去

2. 东山岭摩崖石刻分布面积是多少亩

景区是没有免费开放时间的。

东山岭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唐宋时期就建有寺庵,最为有名的当属潮音寺,是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李纲而修建的,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游览东山岭可以乘坐索道上山,可以先坐到半山腰,欣赏这里的摩崖石刻,还设有茶室等休闲设施,东山羊是这里有名的特产,也可以尝一尝。然后可以继续乘坐索道上山,登顶可俯瞰绝美风光。

3. 南山摩崖石刻的简介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

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4. 海南东山岭摩崖石刻

不是合金。

东山岭摩崖石刻 位于阳江市江城区北山烈士陵园内。宋、明历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观赏游览,抒怀题咏,镌刻于石。现存石刻6题。其中有宋代《恩平歌》、《陈蕃诗》、《熙春亭诗》诗刻及“瑞禾”题字等,还有明代《塔冈纪兴》、《瑞石捧月》等题刻。除少数字迹漫漶外,保存尚好。

5. 东山岭摩崖石刻介绍作文

东山岭位于海南省东海岸万宁市城东三公里处,海拔184.4米。面积9平方公里,由三座山峰相依而成。东山岭主峰与两侧山峰相连,形似笔架,唐代称之为“笔架山”,宋代以后改称“东山岭”。  东山岭又号称“海南第一山”,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紧密交融,形成丰富的东山岭文化。景区七峡巢云、正统凌霄、蓬莱香窟、仙舟系统、瑶台望海、冠盖飞霞、海眼流丹、碧水环龙等八大自然美景,驰名中外,让远道而来的海内外及全国各地游客赞叹不已。电视剧连续剧《红楼梦》片头中有一块神姿仙态的“飞来石”,它就在被称为“海南第一山”的东山岭上。早在晋朝,文人墨客就在此地留下笔墨石刻。而到明代,万州牧曾光祖题写了“海南第一山”,则从古至今成了东山岭的代名词。

6. 寒山摩崖石刻 概况

  泰山--张岱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

  危襟坐舆笋,知怖不知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回答者:平羌江月-秀才二级2-2515:11

  华北名山

  泰山

  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缘,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主峰玉皇顶海拔

  1524米,如鹤立鸡群,格外巍峨,大有通天拔地之势,故被古人视为顶天立

  地,“直通帝座”的天柱。满山的苍松翠柏更显出它的壮美。泰山因其高,

  气候垂直变化,山下为暖温带,山顶为中温带。山上多云雾,年平均降水量

  达1132毫米,而山下只有75O毫米。这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古人得不到科

  学解释,便产生了神秘感,认为泰山是“出云播雨”、“神灵所居”的天府,

  因而成为人们崇拜的山神。

  自秦始皇至清乾隆,在2000多年间,先后有13代帝王31次到泰山封

  禅或祭祀,使泰山拥有“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至高无上地位。

  泰山还有悠久的宗教活动史,广大文人学士的游览观赏史,学者的科学

  研究史以及农民起义活动史等等,从而构成了极为丰富的泰山历史文化内

  容。

  据历史记载,东汉时,泰山的道教就已相当兴盛,尤其是宋真宗封泰山

  碧霞元君,在岱顶建碧霞祠以后,更是盛极一时,至明代,达到了顶峰。佛

  教亦于东晋时传入泰山,最早的寺院,就是今天泰山的灵岩寺。

  泰山作为游览审美对象的历史,也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泰山岩岩,

  鲁邦所瞻”的颂歌。最早在泰山留下足迹的名人当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

  下”。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天文学家张衡、文学家蔡邕、学者班固、马融等,

  都游历过泰山。东汉学者应劭〔sh¨o绍〕的《泰山封禅仪记》,就是现存最

  早的游记之一。曹植、陆机、谢灵运、李白、杜甫、苏东坡、徐霞客等人都

  是泰山风景美学的重要开拓者。

  泰山的文化遗迹中,尚有1800多处碑碣和摩崖石刻,其中大部分集中

 在岱庙至岱顶的登山道两旁。其年代,自秦汉至当代,连续两千多年;论书

  体,真、草、隶、篆,无不齐备;流派,欧、赵、颜、柳,各呈风彩;内容,

  大多是点化名山胜景,弘扬民族精神,真是洋洋大观,浩浩古今。

  自本世纪初开始,现代地质学开创了泰山自然科学的研究篇章,揭开了

  泰山自然发展历史的奥秘,确认了泰山北侧张夏——崮山地区的寒武系地层

  是我国北方寒武系地层的标准剖面。在我国寒武系区域地层对比和国际寒武

  系地层对比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雄伟壮观的泰山,数千年来,自然景观融入了帝王封禅、宗教神话、书

  画意境、诗文渲染、工匠艺术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等等山水文化,构成了独特

  的泰山风景。其主景区逐渐形成三重空间一条轴线的景观格局。所谓三重空

  间,一是以岱庙为中心的人间闹市泰安城,它是封禅、游览、朝山进香的服

  务基地,是古代的旅游城,二是城西南蒿里山的“阴曹地府”,三是南天门

  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条轴线是指连接这三重空间的景观带,主要是泰安城岱

  庙中轴线北延岱宗坊上至玉皇顶长达6300级(号称7000级)的登道“天阶”。

  通过沿途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构成一条“步

  步登天”雄伟壮丽的景观序列。

  在泰山雄伟博大的怀抱里潜藏着秀丽的桃花峪,险峻的龙角山,奇特的

  天生桥,幽深的灵岩寺,奥秘的后石坞、天烛峪,高旷的岱顶等。

  泰山具有特殊的内蕴,即自然山体之宏大,景观形象之雄伟,赋存精神

  之崇高,山水文化之灿烂,名山历史之悠久。因而,泰山无论在帝王面前,

  或平民百姓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凡我炎黄子孙,无不敬仰泰山精神,

  “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的意识深入人心。世界上

  很难有第二座山像泰山那样,几千年来深入到整个民族亿万人的心中,并以

  其自然和文化融为一体的独特性立于世界遗产之林。这座同时具有科学、美

  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泰山,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今天,登泰山已成为世界性的向往,让我们沿着7000级台阶,踏着数

  千年来亿万炎黄子孙的足迹,领悟“华夏之魂”的精髓,激励奋发向上的人

  生精神,为攀登事业的高峰而奋斗!

  BY笑话007

  赞美泰山的诗句2007年02月01日星期四22:58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元]王奕

  江右书生枉白头,

  杖藜始得此山游。

  手摩红日登三观,

  袖佛黄埃看九州。

  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元]康渊

  萦回绿水遶春山,

  蝶舞莺啼白昼闲。

  谁似西堂知解脱,

  不教忧色到朱颜。

  巡按谒灵岩名刹礼佛焚香漫继严韵

  [元]王珩

  钟山英秀草堂灵,

  林下相逢话愈清。

  闻道谋身官勇退,

  得闲何必待功成。

  呈灵岩方丈

  [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

  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

  有山忽北转,宛然梵王居。

  云萝隔烟树,经阁参浮图。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

  峭壁龙蛇窟,悬崖虎豹区。

  野猿啼町疃,海鹤舞庭除。

  僧闲看贝叶,客至翦新蔬。

  胜景跻寿域,禅房列周庐。

  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

  登泰山

  [元]贾鲁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使者久尘嚣,望之不胜喜。

  无缘凌绝顶,诣祠聊致讄。

  夫何一殿存,千间暴遗圮。

  人言遭劫火,金源乱兵里。

  感此废昔年,伤今未能理。

  飞奏入彤庭,经营良在迩。

  奈何齐鲁饥,百姓食糟秕。

  神兮愿效灵,穰穰多乐祀。

  行当复故宫,金碧荡瞻视。

  西溪

  [元]王旭

  我爱西溪好,披云屡往来。

  一川烟景合,三面画屏开。

  薄俗无高隐,清时有逸才。

  近岩多隙地,松竹更须栽。

  游竹林寺

  [元]王旭

  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

  寺古僧徒稀,山深岚气冷。

  待游未终兴,红日忽倒影。

  曳杖披螟烟,长歌下前岭。

  酆都峪

  「元」李简

  石洞荒凉树影孤,

  洲人相语是酆都。

  古碑犹说韩擒虎,

  为问于今尚有无。

  朝觐坛

  「元」李简

  朝觐当年筑此坛,

  旌旗影里簇仙班。

  只今惟有青山在,

  日暮孤云自往还。

  登岳

  「元」李简

  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

  层层石磴出林杪,萦回百折青云梯。

  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

  水声俄在树梢头,疑有於菟天外啸。

  向晓才登日观峰,手披云雾开鸿蒙。

  火轮欲上海波赤,金霞翻动苍龙宫。

  黄河一线几千里,吴越山川真地底。

  为数齐洲九点青,更将伏槛窥东溟。

  李白不遇安期生,安得羽翼飞蓬瀛,

  登岳

  [元]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句,满空笙鹤下高寒。

  天门铭

  [元]杜仁杰

  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齐人杜仁杰,于是乎铭之:

  元气裂,两仪具。五岳峙,真形露。

  惟岱宗,俨箕锯。仰弥高,屹天柱。

  浩千劫,空来去。谁为凿,起天虑。

  匪斤斧,乃祝祖。一窍开,达底处。

  十八盘,盘千步。荠初吐,抱围树。

  日车昃,惨曦驭。六龙颓,莽回顾。

  躇此往,嘉无数。无怀下,兵刑措。

  七十君,接銮辂。圣道熄,彝伦斁。

  揖让歇,篡夺屡。忽焉阖,梗无路。

  象纬森,敕诃护。朝百灵,由兹户。

  金璀璨,朱间布。九龙蹲,万无怖。

  我欲叩,阍者怒。辟何时,坦如故。

  对冕旒,获控槊。豁蒙蔽,泄尘雾。

  刮政疵,剔民蠹。上得情,下安作。

  额血殚,帝聪悟。崖不磨,苍壁竖。

  刻我铭,期孔固。垂万世,正王度。

  纪梦

  [元]徐世隆

  我梦天倪子,同登日观峰。

  骨强清似鹤,步健老犹龙。

  方外无官府, 中有岱宗。

  仙闾真福地,杖屦会相从。

  送天倪子还泰山

  [元]徐世隆

  九十行年发未华,道人风骨饱烟霞。

  洞天府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

  牛膝药灵斟美酝,兔毫盏净啜芳芽。

  隐居自爱陶宏景,莫作山中宰相夸。

  泰山喜雨

  [元]张志纯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

  高卧今何在,东山似此山。

  题桃花峪

  [元]张志纯

  流水来天洞,人间一脉通。

  桃源知不远,浮出落花红。

  游灵岩题壁

  [元]赵文昌

  路人藤阴石径凉,马头遥认赞公房。

  兜罗天近云烟湿,婆律风清草木香。

  红鹤飞来山隐隐,玄猿啼罢月苍苍。

  穷探自是平生病,拄杖真须到上方。

  登岱

  [元]元好问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厥初造化手,劈此何雄哉。

  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积苏与垒块,分明见九垓。

  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秦皇憺威灵,茂陵亦雄才。

  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古今一俯仰,感极今人哀。

  奇控忘登顿,意惬自迟回。夜宿玉女祠,崩奔涌去雷。

  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

  平生华嵩游,兹山未忘怀。十年望齐鲁,孤云指层崖。

  青壁落落云间开。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嵬。

  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

  送天倪子归布山

  [元]元好问

  太白诗笔布山头,

  布袜青鞋欠一游。

  拟欲高人参药镜,

  却嫌凡肯比丹丘。

  云间茅屋鸡犬静,

  物外烟霞风露秋。

  后日天门重登览,

  蜕仙岩下幸迟留。

  诗呈堂头云禅师

  [元]任瀛

  放开尘眼顿超凡,

  便觉栖真悟泐潭。

  碧嶂排空千仞矗,

  清泉漱颊十分甘。

  五花殿里师因果,

  百法堂中问指南。

  若道为官太拘束,

  三年三得到精蓝。

  山居吟

  [元]释·惠才

  山僧乐道无拘束,破衣坏衲临溪谷。

  或歌或咏任情足,僻爱山泉伴麋鹿。

  水泠泠兮漱寒玉,风清清兮动疏竹。

  闲身悦唱无生曲,石鼎微烟香馥郁。

  幽居免被繁华逐,赢得萧条兴林麓。

  大道无涯光溢目,大用无私鬼神伏。

  知音与我同相续,兔落尘寰受荣辱。

  浮生梦觉黄梁熟,何得驱妪重名禄。

  送天倪子归布山

  [元]元好问

  太白诗笔布山头,

  布袜青鞋欠一游。

  拟欲高人参药镜,

  却嫌凡肯比丹丘。

  云间茅屋鸡犬静,

  物外烟霞风露秋。

  后日天门重登览,

  蜕仙岩下幸迟留。

  次鲜于颉韵

  [元]劳堪

  灵岩突兀方山曲,古殿般舟枕岩腹。

  石磴层盘林莽中,鞭蓉面面罗青峰。

  菩提花散诸天雨,薝卜风传万壑钟。

  无烟一鹤蹁跹下,岩自点头泉自泻。

  袈裟金藏不知年,飞锡犹在西来前。

  披襟向月聊放歌,声澈明河东壁寒。

  闲云纷落如相顾,我欲乘这人天路。

  游灵岩留题

  [元]刘德渊

  天下三岩自石传,灵岩的是梵王天。

  群峰环寺连丛柏,双鹤盘空涌二泉。

  此日登临惊绝景,当年经构仰良缘。

  停 云为忆廖休子,好伴真游社白莲。

  题春云出谷图

  [元]党怀英

  春云乍出山有无,春色已去春山孤。

  山光空蒙不可写,正要云气相萦纡。

  山吞云吐变明晦,半与岩谷生朝晡。

  轻林萧萧暗溪树,余影漠漠开樵居。

  舟人舣棹并沙尾,坐看缥缈遥空虚。

  巧出天趣出画外,韵远不与丹青俱。

  今人重古不知画,但爱屋漏烟煤污。

  惜哉东坡不及见,独有叠嶂烟江图。

  夏日道出天封寺

  [元]党怀英

  叠涧重罔掩复开,

  鸟啼人寂路萦回。

  微凉暂逐行云过,

  细雨俄从远树来。

  世事自觉吾老矣,

  山僧那识兴悠哉。

  婆娑十亩溪边栎,

  借汝清阴感不材。

  龙池春兴

  [元]党怀英

  三十余年惜别心,

  重来独兴引登临。

  佳人何在暮云合,

  游子不归春草深。

  曲槛凭栏花幂幂,

  扁舟系岸柳阴阴。

  避人白鸟忽惊去,

  双景飞翻明翠岑。

  BY鱼雁花月

7. 山东北朝摩崖石刻

1993年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是山东日照摩崖石刻。雕刻在河山悬崖上的巨字“日照”,其中“日”字高20米,宽17.5米;“照”字长、宽各25.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汉字摩崖石刻,

8. 山东摩崖石刻在哪

1993年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是山东日照摩崖石刻。雕刻在河山悬崖上的巨字“日照”,其中“日”字高20米,宽17.5米;“照”字长、宽各25.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汉字摩崖石刻。

东山百态 | 摩崖七问:你不知道的东山岭摩崖石刻(一)

万宁在线·来自草根的声音——弘扬正气,传递爱心!海南万宁全面的新闻资讯、文化传播、品牌宣传、爱心公益、供求信息、吃喝玩乐...已有10万人加关注。搜索微信号:万宁在线

东山岭处处是石,石峻岩峭,交叉垒叠,千姿百态。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无数良将贤臣,文人墨客,共相携琴载酒,遨游东山岭。他们伴春风而吟咏,泼浓墨而叙怀,在奇岩异石上题词赋诗,赞景倾情,直抒胸臆,在锦绣山河洒下了簇簇墨香。

今天,东山君就通过七个相关问题,带你了解那些你不知道的摩崖石刻小知识。

1

Q

东山岭摩崖石刻群地理位置在哪?

东山岭摩崖石刻群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万城镇东三公里的东山岭西侧山脚至第一峰之间,海拔184.4米,中心位于东经111°26‘,北纬18°58’。山南面是盘山公路,山脚至西至南是田畴和环绕山脚下的东山河流,岭北面是东山公路出口与港外公路交接处,至海榆东线高速公路万宁出口处五公里。

2

Q

东山岭摩崖石刻群的分布?

东山岭摩崖石刻群分布在东山岭西侧,依山势向东西两面伸展,东西向偏长,南北向为窄。分布范围自西面山脚向东至第一峰的海峰亭,南以盘山公路为界,从西北蘑菇亭至“海南第一圈”石刻之北200米为北界,分布面积285亩。其摩崖石属花岗岩石质,石崖绝壁高度为15米至30米不等。

3

Q

东山岭摩崖石刻群所形成的历史渊源?

东山岭摩崖石刻群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和兴盛,有着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被贬和朝廷派来的政要官臣,所带来的中原先进文化,对研究古代海南的社会历史和佛教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Q

东山岭摩崖石刻群题(诗)词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东山岭历代石刻内容十分丰富,多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臣、戍将、贬官、文人等吟诗作词题刻的。自唐宋在万宁地方设置万安州之始,朝廷派来为政的文武官员及被贬谪流放的名臣,在东山岭上留下了丰富的诗、文石刻,其内容多为吟诵东山岭自然景观,抒情盛怀,或托物言志,内容丰富,体现出古代海南万州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5

Q

东山岭摩崖石刻始于什么年代,都有哪些朝代的石刻?

东山岭摩崖石刻自宋代开始,最早的一幅为宜和四年(1122年),先人在天然石屋中题刻的"华封岩朴三字始。朝代有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及现代。

6

Q

东山岭最大的摩崖石刻和最小的摩崖石刻是什么?

镌刻在石门之南凌云石壁上“东山耸翠”四字,系明代雷阳节推刘琯所题,生动地描绘了东山岭的绮丽景色,其字每个大1.7米,是东山岭石刻群中最大的一幅;清代一位武将题写在"华封寺"内东侧石壁上的《东山纪咏》一诗,包括序言全文近180字,则是石刻群中最小的一幅。

7

Q

东山岭摩崖石刻群都含哪几种字体?

在100多处形状各异的岩壁上长短不一的诗词、题句,有行、草、隶、楷等多种字体,琳琅满目。

现在,你是否对东山岭摩崖石刻了解不少呢?这些意蕴深藏的妙言佳句,构思丰富,凿刻功夫手巧艺超的东山岭摩岩石刻,等待着你来探寻。

图片摄于东山岭风景区

关注“海南东山岭文化旅游区”

发现更多好玩的东西

微信订阅号:dslwhlyq

微信服务号:hainan-dsl

官方微博:东山岭文化旅游区

佛缘联线:利世法师 15348856725

官方网站:http://www.dongshanling.net

东山岭摩崖石刻写春秋

万宁市郊的东山岭,以她秀丽的自然风光,神奇的人文景观,厚重的传统文化,以及精湛的书法艺术镂刻摩崖之上而扬名于世,自古被誉为“海南第一山”。

东山岭一石一景,处处耸立着神态各异的奇石,如同天造地设。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鬼斧神工,精雕细刻,宛如一幅美轮美奂、浓墨异彩的图画,更令人叹为观止。

东山岭危崖巨石上留下古今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的摩崖石刻,内容多为吟咏东山岭的自然风光,托物言志,抒发情感,表达作者爱国爱民、富国强民的情怀。

东山雅韵唱千古

游览东山,奇石嵯峨,壁垒古洞,曲径迂回,祥云缥缈,杂念尽抛,心旷神怡。可聆南海涛声,观海上日出。在晨钟暮鼓中,读经览史;在古径山涧中寻找神仙般的逍遥超脱;在大自然的神奇仙境中留 连忘返。历代文人墨客、名宦圣贤在华封仙岩景区留下的诗词文赋,勒刻摩崖,留痕石壁。

摩崖石刻布满东山奇石,华封寺里外密度最大,数量多达200余处,集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当今的诗词书法之大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一幅幅字体各异的摩岩石刻,展现着历代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据史料记载,唐朝高僧雷真海,宋朝名臣李纲、胡铨、于鹏,元朝高官王士熙,《牡丹亭》作者汤显祖明朝内阁大学士丘濬、礼部尚书王弘诲都曾在东山岭留下踪迹和赞美东山的诗篇墨迹。

东山摩崖石刻,名诗佳句,构思生动,内容丰富;书法功力雄厚,章法严谨;凿刻功夫,手艺超群,技法精湛,是海南石刻群中独放异彩的国之瑰宝。

宋明墨宝今犹在

东山摩崖石刻自唐代开始已有,但由于几千年风雨侵袭,石壁风化,唐、宋、元代所存寥寥无几,有些书迹模糊不清,年代不详,作者失考,难于辨认。至今镂刻在华封寺里的东侧石壁上的“华封岩”三个大字仍然存在,落款为宋宣和四年(1122年),至今已近900年,是海南目前发现的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刻。世人称为华封仙岩、华封仙榻,在明代被乡贤名宦尊推为“万州八景”之首,历代名人留下咏赞华封仙岩的诗文石刻达200余处,其中明、清时期的最多。

镌刻在东山岭“一线天石门之南的石壁上有明代雷州府推官刘琯所题“东山耸翠”的大字,离地4.6米,每字大约1.7米,是东山石刻群中最大的字。正楷体苍劲有力,秀丽豪放,粗旷雄伟。

沿着“东山耸翠”石刻走出石胡同,攀援登高30多米,境界豁然开朗,路径平坦宽敞。自西而东两块巨石依次耸立,直插云霄,古称“插天石箭”。西石南壁刻有明万历四年(1576年)万州学宪林汝翥所题的“南天斗宿”大字,楷字竖排,距地9米,每字宽度达75公分;东石南壁刻有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万州牧曾光祖所题的楷体“海南第一山”,距地7.6米,字宽70公分,端正庄重,刚健有力,是东山岭标志性石刻,也是游客揽胜寻幽,留影纪念的必选之地。

过了一堵石照壁,进入华封寺,东西石壁刻满历史名贤达仕的题词诗赋。

明正统四年(1439年)广东都司张玉题刻于华封寺内西侧石壁上的“为爱东山景致幽,携琴载酒任遨游。云迷路径人烟少,翠拥峰峦树木稠。丹灶无存仙已往,华封有迹字空留,管他世上尘凡事,春自春来秋自秋。”

最耐人寻味的是正统五年海南卫昭勇将军题在华封寺西边石壁上的七绝诗:“景入华封一洞天,乾坤毓秀不知年。闲云此日嬉游处,丹灶犹存会众仙。”

正统六年,广东都佥事王清题刻的七律诗于寺内西边石壁上:“鹤上仙人去未还,玉萧吹断彩云间。壶中日月春常在,洞里乾坤昼不关。瑶草路荒山寂寂,碧桃花老水潺潺。一声清哨红尘外,独对天风振佩还。”

万历年间,万州州牧茅一桂主持重修华封寺后,在华封寺的天然顶盖上题下“天造地设”4个大字,距地6米,字宽1米,并赋七律诗《华封仙榻》咏之:“葱茏积翠接郊原,洞有丹炉火不燃。风去苔封余玉笋,岩空云拥失金仙。全消暑气鸡庵隐,平漏霞光灵照旋。近廓不妨频憩坐,好将鼓腹乐尧天。”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解元、乙丑科定安进士王弘诲,任翰林院编修、充会试主考官,作诗和韵茅一桂:“郁葱佳气满郊原,古洞幽栖意冷然。瑶草琪花迎野鹤,阆风玄圃御飞仙。华阳应有茅公在,缑岭还看子晋旋。鸿宝素书今已秘,且凭三祝赞尧天。”文人骚客,唱和有加,字字珠玑,落地有声。

清代民国遗风存

移步东登,便是华封寺前庭的“鳌驾石”,既是华封寺的照壁,也是屏风。其石南斜,遮日掩影又像一道走廊,刻有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万州知事赵梦其所题“洞天福地”石刻。行字横排,朝南背北,距地3米,每字宽约66公分,笔锋犀利,活泼刚健,备受游客称道。华封寺后院的会心处,先人建有一方形石桌,四条石凳。石桌桌面刻有“要多思”三字,年代、何人题,已无考。西边石壁上刻有“会心处”三字。相传是古时炼丹道人、佛教僧人、耕读亭学子布道传经、研习国学的地方。

南边华封寺后然顶盖大石上有“雁塔题名”四个大字,是光绪辛卯年(1891年)乐会县(今属琼海)黄云霁所题;东侧石壁上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海嵩氏所题“青云直上”大字;北边一斜硕石上有民国十年(1921年)万宁知事刘中珸题刻的“海外桃源”大字,形成一个正方形的格局。

本图文由“万宁发布厅”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