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宝梵寺

清徐宝梵寺

清徐宝梵寺位于清徐县城西南10公里的东于村北隅,是太原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筑,现存宝梵寺占地10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青砖砌墙,布瓦盖顶。

中文名:宝梵寺

地理位置:清徐县城西南10公里的东于村北隅

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著名景点:宝林禅院

不一样的清徐宝梵寺

十几年以前,与老伴到清徐探访古迹。中午到了东于村。寻找到了宝梵寺,寺庙将军把门。询问村民,告知拿钥匙的管理员今天家中办事,在大门外看了看,只好返身离去。

2019年清明前,与二哥、二嫂、姐姐来到了宝梵寺。进得寺门,一片空地,寺庙的山门与戏台都被围墙围在一个宽阔的大院里。寺庙山门对面是一座卷棚顶戏台,高约一米以上,四根石柱上镌刻两副对联。分别为“红袖影飘绿树月,素笛响遏碧云天”。“云外宫商飘帝阙,阁中歌舞献仙音”。

这座戏台最吸引人的是两侧影壁上的砖雕。以整枝葡萄为主线条,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看着就给人以喜获丰收之感。葡萄周围还配有日、月、山、水图案。

百度这样介绍葡萄“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我国种植葡萄历史有2000多年了,《周礼·地宫》称“蒲桃”。

清徐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时空分布良好,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适宜种植葡萄。有着栽培葡萄的悠久传统。唐代山西诗人王翰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名句。刘禹锡有“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的诗,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经来到太原,在他的游记中写到:“太原一带有许多葡萄园,酿造许多酒,从太原贩运到全省各地销售。”

清徐葡萄历来就是太原市特产,2013年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年产量接近三万吨。宝梵寺在砖雕上选择了最能代表清徐特色的葡萄。戏台上的砖雕当地被称为一本万利(粒)图。取葡萄多粒、多子而寓意多子多孙。表达普通百姓心中期盼家族兴旺、绵延不断、福禄双全的美好愿望。传统文化中用水果来寓意吉祥的雕塑很普遍,但葡萄作为雕塑的主角极为罕见。我曾在介休的后土庙中看到过葡萄的琉璃装饰,已经是琉璃中的珍稀之作。阳曲的归朝村,曾有一座葡萄照壁,当时被民俗学者称为“稀有”,其所在的院落亦被称为“葡萄院”。而宝梵寺则直接将葡萄作为主题,占据了整座影壁的绝大部分,日月山川成为陪衬的图案。这种突出清徐地方特色的做法,体现了当时清徐先民的构想和思维,确实是敢为天下先了。

返身进入山门,两尊威风凛凛的哼、哈二将分别站立两边。塑像体魄健壮,上身裸露,威武凶猛。跨出山门殿进入大院,首先是一个玻璃罩罩着的“宝林禅院新公塔铭”。碑文记载,宝梵寺在宋宣和元年以前就已经香火鼎盛,明成化十一年重修,清光绪十八年重建。不同于寺庙建筑的传统做法,中轴线上的弥勒殿不是与山门和大雄宝殿对称的建筑形制,而是一座类似于过厅的,尺寸只有一间的殿宇,像一顶轿子停在院中。内供袒胸露腹的弥勒佛,笑看世间百态。

轿子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原名“舆”,是对轿子和车的统称。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经复原后还可以看出原来面貌,这是目前已发现存世最早的轿子实物。有专家考证,《尚书·益稷》中记述大禹治水时,说“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所谓“四载”就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而所谓“欙”就是原始的轿子。照这种说法,轿子在我国就有近四千年的历史了。在官方的正史中,每个朝代都有一个详细的《舆服志》。对于轿子和官员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

历史上,唐代轿子只供皇室贵族和行动不便的人使用。大多数人没有资格乘,官员就是宰相也是骑马上班。宋代轿子在社会各个阶层流行,宋太宗曾经下旨“非品官不得乘暖轿”。宋高宗赵构南渡后废除乘轿的有关禁令,自此轿子发展到民间,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明朝朱元璋为避免天下太平后出现懒惰现象,曾规定文武大臣必须骑马,不许乘轿。明朝中后期才放宽了百官乘轿的限制,轿子成为排场和面子的象征,文武百官出门几乎都乘轿。

清代由于以弓马得天下,所以清初为了保持满族人游牧民族的骑射传统,害怕王公大臣乘坐轿子惯了而享于安乐,因此规定不论满汉文武,京官一律骑马,不得乘轿。清中期更改了仪制,准许文职官员乘轿,制定了极为严格的等级规定,满汉官员规定了不同的标准。

位及清代文官第一的曾国藩就曾经对自己的儿子为了坐轿子的事情大发雷霆。那时的普通小轿子花点钱就可以从轿行雇佣。但呢轿就有品级规定。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在家气派地坐起了四抬大轿,有人告诉了曾国藩,曾国藩勃然大怒。

他写信告诉儿子,自己当时办团练的时候,是正二品侍郎虚衔,完全可以坐绿呢轿,然而他当时有孝在身,都严格要求自己,以葛巾布衣的形象出入各种场合。现在家中确实发达了,你们子侄怎么可以如此奢侈?并写信告诉在家中管事的弟弟曾国潢,“即如四轿一事,家中坐者太多,闻纪泽亦坐四桥,此断不可,弟曷不严加教责?”一个轿子牵连到了弟兄的责任,坐轿子的规矩可见一斑。

民间对于轿子,只有娶亲时,可以乘坐喜轿、花轿,平常时间,轿子那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用品。清徐的百姓将这种对于轿子的看法带到了春节和正月的社火活动中。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徐铁棍”,就好像一个八人抬的轿子,“轿夫”走的整齐、稳当,没有轿围和轿顶的“轿子”在轿夫有节奏的行走中,绑在上面的男女孩子随着就会悠悠扬扬地摇摆起来。

宝梵寺在清代重建时,清徐的先民将百姓喜欢的弥勒佛所在的弥勒殿像一顶大轿一样建在了寺院中央。突破了寺院建筑的规制,但由于弥勒殿与山门殿的距离要远远小于与大雄宝殿的距离,所以在山门殿出来,这座形似轿子的弥勒殿并没有给人以突兀和挤压的感觉,在拜过弥勒佛之后,两步即可绕过这座殿宇向后走去。当离开这座弥勒殿时,在侧面端详,越发觉得这座弥勒殿像极了一座大轿,对于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凭空增加了几分亲切。

越过弥勒殿,就是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上面的大雄宝殿。正中佛坛上塑像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右侧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也就是“横三世佛”。在大雄宝殿左右各设偏殿,为东佛殿和西佛殿。挨着东西佛殿依次是东面为药王祠,观音殿、城隍祠,西面为纯阳祠、地藏殿、土地祠。这些偏殿塑像比例接近真人,一比一的比例与世人相近,这在其他寺庙中也属罕见。

在山西,晋中地区是一个多神崇拜比较浓厚的地域。地方文化习俗产生于这种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冲撞、融合的过程。绝大多数人对多种宗教、多方神圣均有崇拜。人们既崇拜佛教中的佛、菩萨,也崇拜传统的财神、门神、灶神、关帝、土地神、天地神,同时也建造大小庙宇表现对圣母、奶奶、三官、五道、王母、玉皇等神灵的崇拜。民间信仰是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村民和一般民众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复杂社会的宗教,但又不具有宗教的制度化。这种民间信仰在晋中表现为一个村庄庙宇众多,大小不一。各有各的信众,各有各的管辖范围。

清徐的先民在宝梵寺的建造上,将这种地域性的民间信仰集中建造在了一个寺庙内。药王祠、城隍祠、纯阳祠、土地祠与观音殿、佛殿并列。在大雄宝殿的佛祖两旁,是村庄的民间信仰。村民们的各种需求,各种时日的进香祷告,都可以在这座寺庙内完成。村民们虔诚的心灵,让各路神仙全部看的清清楚楚。相信这些神仙一定会理解凡夫俗子的心理,会随时伸出援助的手。

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清徐,竟然有太原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筑。而这座清代建筑,从建筑布局、建筑细部、神灵崇拜都突出了清徐的地方特色,更为杰出的是,这些清徐地方特色近乎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让人在惊叹之余,对于一百多年以前的清徐先民,心里充满了敬意。

点击下列文字链接,阅读作者其他作品:

有着不寻常故事的太原长春观

涌泉相报的晋阳先民

三国时代太原有位“廉政模范”

欠费换来的太原电灯公司

孙琨:1500年前太原有位“特异功能”者

太原城外,那个被百姓抹去的地名

孙琨:矛盾一生的晚唐太原能臣

不守常规的龙天庙

见证民族融合的王郭村

孙琨:文瀛湖,大顺政权最后的刑场

太原九龙圣母告诉你,多子未必多福

孙琨:太原古代大诗人与考场作弊

晋阳的“皇帝培训班”

孙琨:太原“晋光第一地”的谜团

太原古圆通寺与后小河放河灯

见证了盛唐辉煌的“花塔”

孙琨:因太原人而闻名的扬州石塔

孙琨:“捉刀”的始作俑者

孙琨:致诸葛亮街亭的太原郭氏

孙琨:天柱下的四朝皇室

孙琨:太原五龙祠传奇

孙琨:中华第一都与二十四节气

孙琨:太原独有的关夫人殿

孙琨:龙兴晋阳的小鲜肉与小人物

孙琨:太原特有的尧帝之母庙

孙琨:天外飞来的寨底“春秋学堂”

孙琨:开山裂石、横空出世的太原大佛

孙琨:山西“宰相村”的奇葩状元

孙琨:铜墙铁壁砥洎城

孙琨:“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太原人

孙琨:天龙山,十二根金条的代价

孙琨:狄青,无法安稳的“春卧”

孙琨:寻找太原爱国抗日的神父

孙琨:天龙山第一力士

孙琨:蒙山,那尊决定历史进程的大佛

孙琨:太原皇庙,言行不一的教育见证

孙琨:清徐与《白鹿原

孙琨:松庄,因傅山而成为四百年前太原的“学术交流中心”

孙琨:奉圣寺,劫后重生的珍奇寺院

孙琨:李存孝,被冷落的五代第一猛将

孙琨:阎若璩,寂寞的清代汉学第一人

孙琨:柳跖峪,理想的地名

孙琨:龙山童子寺,留在异域的辉煌记忆

清徐清泉寺门票?

清徐清泉寺的门票价格为20元每人,60周岁以上老人门票半价。清徐清泉寺依山而建,群峰环抱。置身寺中,仰可察山峦云霓,俯可视晋川风光。“清源八景”之一的“中隐环清”即指清泉寺风光。清泉寺分为西、中、东三院。观音阁、东西厢房、正殿为中院;西院为僧侣居所,内有水井、石碾、五福洞等建筑;东院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九莲洞依山而建为主要建筑。

青泉寺什么时间开放?

青泉寺开放时间 8:30-17:00。清泉寺位于湖北省浠水县,寺东有泉水,出自石壁间,原有二泉,一名甘露,一名玉液,甘美清香,因名清泉寺。

元末天完古国、鄂东名刹浠水清泉寺,历史渊远,久负盛名。位于今黄冈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所在地。始建于唐贞观朝,是一座闻名鄂东的千年古刹。

清末重修的清泉寺,尽管不及鼎盛时期那样震撼壮观,但也不失恢宏庄重。像所有的大寺庙一样,寺门三开,中间为山门,东西是侧门。山门高大,横额题为清泉寺,上有高大的牌楼,挂有双龙戏珠金匾,上刻清泉禅寺四个大字。

化觉巷清真大寺 | 青朴古寺,不容错过的清真瑰宝

化觉巷清真大寺

位于回民街小巷内,始建于唐,清代重修,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处处是飞檐翘角、亭台楼阁。而在寺内很多木门和砖墙上,能看到不少木雕砖雕,用伊斯兰艺术风格的立体手法,刻画描绘出中式的花草图案。

古典建筑风格

大寺坐两朝东,整个寺院是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四周有青色砖围墙,占地面积约18亩。全寺沿东西向中轴线以次分为四院,建筑总面积共约4000多平方米。

根据寺中碑文记载,化觉巷清真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存在争议),即公元742年。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兵部尚书铁铉主持修葺扩建,清朝时也曾重修过。现存建筑以明清的为主,共有四进院落。

进入清真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壮观的木质牌坊,正对东侧的砖雕影壁,牌楼上写着“敕赐礼拜寺”五个大字。这样的牌坊,在整个西安城并不多见,带给人古朴肃穆的感觉。

牌坊正下方,有一个“六龙石雕”,十分精美。相传它是唐朝遗物,原为旗杆座,暂放于此。在化觉巷清真大寺,如果你仔细观察,会看到好几处龙的图案。缘何清真寺里会有龙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这是一座“敕赐”清真寺,和皇帝有关,当然会出现一些龙的图案;二是因为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来西安避难,曾经到过清真寺,为了体现对皇帝的尊敬,修了些龙。

第一进院的尽头是五间楼,上选有写着“清真寺”字样的匾额,这块木匾四周刻有龙,非常精美。五间楼的门联也很有意思,有像“团花”一样的图案,每一个图案是一个词语,代表着真主的一个美名。中国传统文化阿拉伯书法完美结合。

第二进院中间,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石牌坊,上面写着“天监在兹”。

根据伊斯兰文化,真主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天仙,左肩上的“来给布”记录人们的善行,右肩上的“而替杜”记录人们的恶行。凡是作恶的人,死后不能进天堂,而是在火狱,接受烈火的炙烤。“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此。

石牌坊以西,南北两侧各有一座碑楼。南侧石碑东面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敕修清真寺碑》,西面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手书的“敕赐礼拜寺”,北侧石碑东面是明代大儒冯从吾所撰《敕赐重修清真寺碑》,西面是北宋书法家米芾所写的“道法参天地”。

在二进院南侧是沐浴室,穆斯林们进行大净、小净的地方。

第三进院的入口,是敕赐殿,这是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古老的建筑,相传建于南宋。

敕赐殿上的“敕赐礼拜寺”五个大字,正是出自董其昌之手,下方的门联,仍然是真主的美名。敕赐殿内的地面上有石雕龙,也是古代遗存。

敕赐殿内,最重要的是南侧中间的清朝石碑“月碑”,正文由阿拉伯文撰写,相传作者是掌教阿訇“小西宁”。月碑是中国伊斯兰教非常重要的石碑,它的内容与穆斯林斋戒有关,记录着观新月和确定斋月来临的方法。对中国穆斯林和研究中国伊斯兰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敕赐殿西侧悬有一匾额,上书“派衍天方”四个大字,出自于慈禧太后之手。意思是“伊斯兰教源自阿拉伯地区”。

敕赐殿的建筑非常古老,颇有古风韵味。

宣礼塔、沐浴室、讲经堂、礼拜殿,是清真寺的四个主要建筑。化觉巷清真大寺的这座宣礼塔,上书“省心楼”三个大字。

第三进院侧面的讲经堂,现为阿訇居住的地方,里面珍藏着中国风格的阿拉伯世界图,非常珍贵,穿过精美的连三门,就进入第四进院了。

一真亭,又被称为“凤凰亭”,造型非常精美,亭的飞檐,像凤凰振翅欲飞,亭上悬有明朝兵部尚书铁铉所写的“一真”匾额。“一真”代表的是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一真亭西侧,是清真寺最大最重要的建筑,礼拜大殿。大殿东侧中央悬挂的阿拉伯书法匾额,是清末民初阿訇,马谦益的作品。意思是“奉普慈特慈的安拉之名”。

化觉巷清真大寺,西安少有的精美、壮观的古建筑群,世界唯一的中国园林式清真寺,在西安绝对不容错过的清真建筑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