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寿烈士墓

李连寿烈士墓

李连寿烈士墓位于阳曲县北小店乡梁庄村东。

红色故事|“四五”烈士李敬铨,鸭旺口墓地后人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修从涛

每年清明时节,济南高新区遥墙街道鸭旺口村东南角的李敬铨烈士墓,都会迎来数批的扫墓学生。附近的中小学会组织学生们来为李敬铨烈士扫墓,向他敬献花圈,追忆其生平事迹,开展爱党爱国教育。

李敬铨烈士墓是济南高新区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被列入济南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石栏环绕,苍柏挺立,透过李敬铨烈士墓的碑文,仿佛还能倾听到近百年前那段激荡壮烈的故事。

领导工人运动

李敬铨,鸭旺口村人,原名李国栋,生于济南奎文街,小学毕业后曾就读于济南师范讲习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敬铨受新思想影响,积极投入济南各界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3年,青岛大康纱厂来济南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用以培训工师。时年19岁的李敬铨应招进了青岛大康纱厂,任粗纱工师。

大康纱厂是日本资本家开办的工厂,厂里的工人直接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压和剥削。李敬铨等学生出身的工人,亲身经历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现又目睹和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欺凌,对帝国主义充满仇恨。他们在工人间组织活动,积极酝酿反抗斗争。

1924年,青岛的中共组织负责人邓恩铭到大康纱厂开展工作,李敬铨等人是第一批同党组织积极接触的工人。他们根据党的指示,学习胶济铁路总工会的经验,在工人中间积极地开展宣传活动,并于1925年3月,秘密建立了大康纱厂职工会,李敬铨被推举为负责人之一。

然而,工会的活动遭到了日本警方的清查。4月19日,李敬铨等人组织全厂4000多名工人举行大罢工并游行示威。在大康纱厂的影响下,“内外棉纱厂”、“隆兴纱厂”也接着举行了罢工,罢工队伍骤增到13000余人。

青岛纱厂工人的联合罢工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各地的罢工浪潮此起彼伏,中共中央、全国铁路总工会派代表赴青岛慰问。经过22天的斗争,迫使厂方答应了改善工人待遇等5项条件,罢工取得胜利。

5月29日凌晨,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反动军阀政府,派兵包围了大康、内外棉、隆兴3个纱厂的工会办事处,打死工人8名,打伤17名,逮捕李敬铨等72名工会干部,制造了震动全国的“青岛惨案”,进而引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慑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军阀当局于7月1日将李敬铨等6名工人代表释放。李敬铨于被释放当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组建济南特

1925年秋,李敬铨被党组织派回到他的祖籍历城县搞农民运动。后又因工作需要,李敬铨又被调回青岛搞工人运动。李敬铨再次回到青岛后,反动当局跟踪盯梢很紧,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党组织复调他去济南搞工人运动。

1928年底,因王用章等叛变,中央山东省委遭到破坏,邓恩铭、刘兆章、朱霄、宋耀庭等9人被捕。

王用章原是李敬铨的入党介绍人,两人已往关系甚密。山东省委被破坏后,王用章曾找李敬铨到大明湖畔谈话,拉李敬铨投敌。在巧妙摆脱王用章的纠缠之后,李敬铨立即向新组成的山东省委领导做了汇报,组织上马上采取了应急措施,使一些同志脱离险境。

为了保护党的组织,山东省委研究决定铲除叛徒王用章、王复元两兄弟,并于1929年8月16日,在青岛将叛徒王复元处决。王复元被处决以后,王用章改名王天生,组织了“捕共队”,疯狂地破坏我党组织,捕杀我党党员。在恶劣的环境下,李敬铨冒着危险去营救同志。

迫于反动当局的追捕,党组织将李敬铨调离济南去天津北方局工作。李敬铨在天津活动不久,又被北方局派回山东。此时,济南已难以立足,李敬铨的家里日夜有特务监视。他在济南找不到党的组织,便先回原籍历城暂避。

不久之后,李敬铨又一次前往青岛,与已经迁到青岛的山东省委机关接上关系后,被留在省委工作,并任省委委员。后来,山东省委决定派他返回济南,组建济南特委(亦称特支),并任书记。

1930年六七月间,李敬铨回到济南。当时,济南仍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特务、便衣、“捕共队”遍布全城。李敬铨不畏艰险,日夜奔忙,先后将济南北园乡村师范和鲁丰厂、电灯公司、津浦路机务段等单位的党组织恢复起来,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了鲁丰纱厂、电灯公司和津浦线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

红色故事永流传

1931年元旦,李敬铨到津浦铁路济南六厂去组建党支部。在三大马路纬五路一卖场门口的时候,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突然刹车,从车上跳下了叛徒王天生,将李敬铨逮捕了。

李敬铨被捕后,表现十分坚定,任凭敌特叛徒软硬兼施耍尽各种花招,他始终大义凛然,没有暴露任何党的机密,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监禁期间,他向难友借来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秘密地认真阅读研究,并经常鼓励难友坚持斗争,保持革命气节。

1931年4月5日凌晨,李敬铨和先期被捕的邓恩铭、朱霄等22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提出牢房枪杀,在赴刑场的路上,他和难友们还一同高唱着《国际歌》。李敬铨、邓恩铭等22位党员的牺牲使山东党组织蒙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史称济南“四五”烈士。

1987年,在烈士就义地,建立了“四五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邓恩铭、李敬铨等22位革命烈士的英名和王震题写的“宁死不屈、浩气长存”题词,以缅怀先烈,继承烈士遗志,弘扬“四五”精神。

李敬铨牺牲后,为避免反动分子继续捣乱,李敬铨的遗体被悄悄葬于鸭旺口村相邻的西河北村。为保护革命烈士遗迹,1984年4月1日,当时的历城县政府将李敬铨烈士墓迁至现鸭旺口村东南角,并立碑铭记,供后人瞻仰。2015年,李敬铨烈士墓成为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鸭旺口村被划入济南高新区,李敬铨烈士墓也成为济南高新区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李敬铨烈士的生前事迹被整理成红色故事在当地流传,教育着后来人。每年的清明时节,周边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来为李敬铨烈士扫墓,为他敬献花圈,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追忆中国革命先驱之旅: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烈士陵园—八宝山革命公墓

追忆中国革命先驱之旅: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烈士陵园八宝山革命公墓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北京文化旅游局正式推出10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方便市民探访红色旅游资源,重温红色记忆。本文小编要推荐的是追忆中国革命先驱之旅: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烈士陵园和八宝山革命公墓

李大钊故居承载着中国革命至关重要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李大钊烈士陵园新展以“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为主题,全面展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一生;八宝山革命公墓整体设计以“林荫草地”为基调,“红色精神”为主题,旨在告慰逝去的英雄,鼓励新生的力量,让奉献精神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李大钊故居

北京大学工作期间,李大钊于1920年春至1924年1月居住在今天的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当时该地被称为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这处院落为一小三合院,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其中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长子李葆华的卧室,南间是客房,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

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唯物史观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比如,在此期间,他撰写并发表了《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一文;而《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演讲稿也是在此居住期间撰写的。

先进的革命理论促使着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李大钊着手进行实践。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居住期间,李大钊筹划成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参与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1920年10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办公室正式成立,取名为“共产党小组”。至1920年底,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

将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作为居住地的李大钊,还在这一时期领导了中国北方工人和学生运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李大钊因正在领导北京教育界的索薪斗争而没有参会。李大钊是当时中共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人,同时也是北方工人运动的总指挥。此时的李大钊参编了《工人周刊》,到了1921年10月,该刊成为中共北方区委的党报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机关报,对推进北方工人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李大钊还领导了对封建军阀的斗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等。

当年,许多青年都曾在李大钊家借住,感受过李大钊师长般的关爱和教诲。中共北方党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曾在李大钊的书房内召开。除了此地之外,李大钊还曾在北京的多个地方落脚,除了前文提到的东交民巷外,还有宣武门内铜幌子胡同甲3号。1924年春李大钊参加完国民党“一大”后,由广州返回北京,由于此前被反动政府迫害,不得不从石驸马后宅搬迁,与已经迁至铜幌子胡同甲3号的家人汇合。

此后,李大钊又搬迁到邱祖胡同、府右街后坑朝阳里3号,所以李大钊在北京的故居现在一般认为有5处,其中以石驸马后宅35号(现文华胡同24号)最为著名。

对于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李大钊来说,其居住地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尤其是现在作为李大钊故居并向游人开放的文华胡同24号,更是承载着中国革命至关重要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今年6月1日,李大钊故居经过布展提升正式对外开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李大钊烈士陵园

6月1日,更新展陈的李大钊烈士陵园重新开放,新展以“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为主题,全面展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一生。

李大钊烈士陵园位于海淀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内,属于园中园,占地2200平方米,由中共中央批示修建,落成于1983年10月29日——李大钊诞辰94周年纪念日。

步入陵园,迎面是李大钊烈士汉白玉雕立像,其后是李大钊烈士夫妇墓,墓后是青花岗石纪念碑。碑的正面镶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题词,背面是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

从纪念碑到展室,短短二十多米的甬路上,普通地砖中间均匀地镶嵌了8块金底黑字的特殊地砖,通过8个时间和位置信息,高度概括了李大钊的光辉一生。

展室是三面围合的院落,室内设有“李大钊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展”。展览分为主展室“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和纪念室“永远的典范”两个区域,其中,主展室面积277平方米,展览内容分“信仰与主义: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使命与担当: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革命与奉献: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纪念室面积68平方米,主要展示1933年公葬李大钊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李大钊烈士陵园的修建以及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纪念李大钊的活动。

展览以图片、展品、原文引用、视频为主要形式,展出了272张图片、89件(组)展品,还设置了5组多媒体互动展项、2组制景。

步入展厅,迎面是一面顶天立地的手绘浮雕墙,中间是李大钊半身像,背景是河北昌黎五峰山起伏的山峦,两侧选取了“为《新青年》撰稿”“发表《庶民的胜利》演讲”“参与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5个画面,高度概括李大钊人生的重要阶段。

展室中有很多新的展品,如李大钊生前留下的唯一视频影像——1924年9月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演讲的视频,2011年从荷兰国家档案馆找到的荷兰记者拍摄的“李大钊就义前的遗照”,都是首次在李大钊烈士陵园展出。此次重新布展还通过3D打印的方式复制了两幅与李大钊有关的油画,一幅是保存于上海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西湖会议》,一幅是保存于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孙中山与李大钊会晤》。

新展还用冰屏展示了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青春》一文的页面;用电子屏展示了2.6万字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观众可一页一页翻阅;用3D照片展示了中共一大会址。展览还利用各种文献材料为《狱中自述》专门制作了15分钟的视频短片。

烈士陵园内还将开设实体书店“青春书苑”,集结有关李大钊的书籍,以及红色党史类图书,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组织文化活动,传播红色文化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山东万安里一号,万安公墓院内。

交通方式:西郊观光线、630路公交车设有万安站。门口有停车场。

注意事项:开展祭扫活动及参观展览均须提前预约。每天最大接待量800人,展室内瞬时接待量50人。

八宝山革命公墓

历时5年、十几次修改完善,于2019年6月全部完成纪念园工程建设和烈士骨灰迁葬,八宝山革命公墓烈士纪念园集陵园、公园于一体,整体设计以“林荫草地”为基调,“红色精神”为主题,旨在告慰逝去的英雄,鼓励新生的力量,让奉献精神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烈士纪念园共分三大区域,分别是绩满丰碑区、星火相承区和光辉永铸区。北侧居中位置设有小型广场和主题雕塑一组,用于安葬烈士时举办仪式和家属祭扫。广场中央为红旗雕塑,广场左右为大型群体景观雕塑,着重展现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象征过去到未来“保家卫国”的使命传承,寄托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美好愿望。

八宝山革命公墓烈士纪念园里的一座座墓碑,代表着一份份对党的忠诚。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如今的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缅怀先烈,牢记历史,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9号

武昌文华中学师生祭扫英烈墓,重温入党誓词党员教师、李汉俊烈士重孙郑重领誓

武昌文华中学师生祭扫英烈墓,重温入党誓词党员教师、李汉俊烈士重孙郑重领誓

长江日报4月3日讯“我的外公李汉俊出生于湖北潜江县袁家桥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勤学善思,聪颖过人。他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我的外公当年曾在中华大学教书三年,这所大学的原址就是现在的武昌文华中学。”在烈士墓前,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深情地为武昌文华中学的师生们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李汉俊同志的成长经历、革命故事。

这位老人是武昌文华中学的退休教师甘子久,也是革命英烈李汉俊的外孙。4月2日,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武昌文华中学的师生代表40余人,和甘子久老人一起,来到卓刀泉伏虎山烈士陵园,祭扫英烈。

武昌文华中学师生们听烈士后代讲述光辉事迹。通讯员陈君供图

在鲜红的党旗下,全体党员面向烈士墓碑,重温入党誓词,李汉俊重孙、党员教师甘勇郑重领誓。

武昌文华中学师生们听烈士后代讲述光辉事迹。通讯员陈君供图

在李汉俊烈士墓前,两名少先队员代表向烈士献花篮,参加活动的全体成员低首肃立向烈士三鞠躬,以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缅怀之情。

武昌文华中学师生们听烈士后代讲述光辉事迹。通讯员陈君供图

该校八年级团员代表魏嘉盈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表达了同学们继承先烈遗志,弘扬英烈精神,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不怕苦和累,勤奋学习,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的决心。

高大挺拔的苍松翠柏,使陵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雨越下越大,师生们目光坚定。在这里,党旗、团旗、少先队队旗齐聚。武昌文华中学党委书记吴限忠说:“今天,我们大家都在此缅怀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人物——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烈士,也让我想起了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无数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撒热血。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借那么一股革命精神。英雄从未远去,我们不会忘记。”

武昌文华中学师生们听烈士后代讲述光辉事迹。通讯员陈君供图

记者了解到,武昌文华中学通过开展“讲好文华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让红色基因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长江日报记者杨枫 通讯员王琼 陈君)

【编辑:吴熙蕾】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