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泰山庙

大盂泰山庙

大盂泰山庙位于阳曲县大盂镇大盂村东。据殿内梁架题记载,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清顺治八年(1651)、清乾隆十六年(1750)屡有修葺。正殿:坐北朝南,通面阔11.14米,通进深9.9米,占地面积约110.32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布瓦屋面,绿,大盂泰山庙,大盂泰山庙简介,大盂泰山庙-太原市阳曲县大盂泰山庙旅游指南

山西盂县东盂北村泰山庙

图文/阳泉罗巍

阳泉盂县东盂北村泰山庙。始建年代不祥,现存建筑为明初,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而建,梁架有许多元代构件,不过从“泰山庙”名称看,应为明代建筑。元代称为“天齐庙”。规模宏大。

山西盂县西盂北村泰山庙壁画考释

山西盂县西盂北村泰山庙壁画考释

中国民族美术》 2020年04期

薛艳丽博士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山西省盂县孙家庄镇西盂北村的泰山庙正殿现存有清代所绘的壁画,其中东壁为东岳大帝出巡图,西壁为东岳大帝回宫图。经考证,这些壁画中的主要神祇与相关传世文献中的记载基本吻合,出巡图与回宫图中的神祇和鬼卒也基本能够一一对应,甚至连排列顺序都几乎一致。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壁画的布局随墙体的构造而成为“凸”字形,东岳大帝位于整幅画面的中间,其他神祇和鬼卒排列在周围。壁画中人物的绘制技法为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技法,色彩丰富,纯度较高,主要以赭红、石青、石绿、栀黄等矿物质和植物颜料进行平涂,间或在勾线内晕染,以突显立体感;而背景的山峰则运用中国画中皴擦、点染等相结合的绘画技法。这一系列的考证研究,对研究民间对东岳大帝的信仰及清代民间绘画艺术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秦山庙于山西省盂县孙家庄镇西盂北村西,坐北朝南,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石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过,庙内现有建筑主要为正殿、奶奶庙、戏台,分别为元、明、清时期所建,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正殿保存有清代所绘秦山信仰的壁画。《孟县古代壁画录》最早公布了其彩色图版。

一、壁画内容考释

西盂北村秦山庙正殿北壁壁画基本已全毁,东壁为东岳大帝出巡图,西壁为东岳大帝回宫图。东壁下部壁画被毁。并有起皮、烟熏、裂缝等;西壁虽有起皮、裂缝及人为刮痕,但保,存相对较好。

汉代以来的不同文献和传说对泰山神东岳大帝的来历众说纷纭,主要有太昊说、盘古氏的后裔金轮王之弟少海氏与其妻弥轮仙女所生第二子金虹氏说、少昊氏说、盘古化身说、上清真人说、山图公子说、天帝之孙说、西王母小女真夫人第三子说等等。此外,民间还有黄飞虎说。《封神演义》第99回说姜子牙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此说虽为虚构,但借助于《封神演义》这条捷径,该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故许多东岳庙中供奉的东岳大帝的姓名是黄飞虎。当然,并非所有地区泰山庙中的东岳大帝都是黄飞虎,有的则名岁崇。《五岳真形图》云:“东岱岳泰山,乃天帝之孙……岳神姓岁讳崇,封号‘天齐仁圣帝’”。《搜神记》卷1“东岳”条云:“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即东岳帝君也,金蝉氏即东华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封为古岁,为太华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讳崇。”[2]故清俞樾《茶香室续抄》卷19“东岳神姓”条说,闽人所供东岳大帝姓岁,而浙江德清人则执《封神演义》之说,谓东岳姓黄。

那么,西盂北村泰山庙正殿壁画中的泰山神东岳大帝到底是黄飞虎还是岁崇呢?《封神演义》中描述黄飞虎的坐骑是五色神牛,而西盂北村东西两壁壁画中间的三位神祇有侍者在身后为其举着伞盖,说明这是壁画中地位最尊的三位神,而这三位神中间的一位骑着一头白牛,说明不但此神就是东岳大帝,而且是黄飞虎无疑。东壁壁画中的东岳大帝骑着白色神牛,头戴梁冠,身穿宽袖大袍,双手持笏板于胸前,神态悠然,后有一侍者为其举着伞盖。西壁壁画中的东岳大帝形象与东壁基本一致,但所乘白色神牛变为黑色,袍服颜色和执笏板动作有变。至于东岳大帝右后方和左前方的二位有侍者为其举伞盖的神祇应分别是炳灵王和延禧真人。

关于炳灵王,文献记载称为泰山神第三子。如《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搜神记》和《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东岳”条记载,东岳天齐仁圣帝的五子及一女,五子及其夫人为宣灵侯、惠灵侯与和惠夫人、智胜炳灵王和永泰夫人、居仁尽鉴尊师、佑灵侯和淑惠夫人;一女为玉女大仙。其中《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还记载第三子被唐太宗加威雄将军,至宋太宗封为炳灵公,大中祥符元年(1008)二月二十五日封至圣炳灵王。[3]清代聂鈫《泰山道里记》云:“按俗刻《增补搜神记》引《唐会要》云:‘泰山有五子某某,三曰至圣炳灵王,配永泰夫人。一女曰玉女大仙,即碧霞元君。’”实际上,《唐会要》中并无此记载,故聂鈫也云此说“妄诞不足据”。但此说起码在五代时已非常流行,《旧五代史》卷44载后唐长兴四年(933)七月赠东岳三郎为威雄大将军,[4]《事物纪原》卷7“炳灵公”条也载有此事,并云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十月十五诏封威雄大将军为炳灵公。[5]而《文献通考》卷90记载:“炳灵公庙在泰山下,后唐长兴三年(932),诏以泰山三郎为威雄将军,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封禅毕,亲幸加封。”从这些记载来看,虽然炳灵公其人是什么时候出现并成为东岳大帝三子的不得而知,但在宋代之前该人物形象就已产生,并且在五代宋时被屡次加封,修庙祭祀

延禧真人的名号一般不见于史料记载,仅在《岱览》卷6《岱庙》部分记有“延禧殿在太尉殿西,祀延禧真人”[6]云云。至于延禧真人的身份,有学者依据岱庙中设置的延禧殿及有关道藏文献对“九天司命上卿真君”和茅盈的记载而考证出延禧真人实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茅盈,之所以将茅盈称为延禧真人,是因为延禧殿中供祀的是茅盈,人们望文生义,因殿名而名之的结果。[7]至迟在金时,东岳庙中已建有延禧殿,如据《金史·宣宗纪》等载;“贞佑四年(1216)正月,红袄军攻入泰安州,岳庙在是役中被毁,所存者惟延禧殿与诚明堂。”[8]但延禧真人的名号具体出现于何时暂不可考。

在道藏文献中,延禧真人的原型——九天司命上卿真君和炳灵公往往依次排在东岳大帝后面,如元代《东岳大生宝忏》在记录上启供养诸神时,在“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后面依次排列了“九天司命上卿真君”“上殿至圣威雄炳灵仁惠王”“东岳淑明皇后”的名号。又约出于元代的《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中在东岳及其他四岳圣帝外后面依次记载了“东岳正宫淑明坤德皇后”“东岳上卿司命镇国真君”“东岳上殿太子炳灵仁惠王尊神”等东岳神祇。

由于炳灵公和延禧真人是东岳大帝身旁的两位重要神祇,故在岱庙中将二者建庙供祀,同时在泰安岱庙大殿《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等壁画中也往往与东岳大帝同时出现。西盂北村泰山庙壁画中的炳灵公头戴官帽,身穿红袍,短须,骑马缓行。延禧真人道士装扮,头顶束髻,身穿大袍,长须,手捧经书,骑马回首呼应状。

西壁东岳大帝回宫图中除了东岳大帝、炳灵公、延禧真人外,在三人周围有8位头戴翘脚幞头、身穿大袍、骑马而行者,其中下面三位手托宝函,前面的二位年长长须,其他几位都年纪稍轻无须,这几位身份不好确定,可能其中有江河淮济四渎神。延禧真人右前方从云间紧贴探出上半身的二位和炳灵公后面窃窃交谈的二位衣着相同,手中各捧一块长方形名牌,他们应为年月日时四值功曹。在炳灵公右前方上部有一长着浓密红须的骑马判官和一夜叉侍者,画面左下部有一长须判官策马疾行呈追赶状。该判官前有一上身赤裸、下着战裙的夜叉负经捆而行。该夜叉前为一手持狼牙棒,身穿短袖红衫,下着短裙的夜叉怒视前方,警觉前行。在该夜叉前方有一伶人骑于马上,头戴红缨暖帽,身穿窄袖长袍,右侧腰际挂一腰鼓,右手持鼓槌,左手托一大角,回首边奏边行。回宫图画面右上角有一与该伶人衣冠相同的伶人手持乐器被云遮蔽,从东壁的该形象来看,其左手应拿一小杖鼓,右手握一鼓槌。在这两位伶人前面各有两位仪仗者,其中一人左肩扛着骨朵,另一人左肩扛钺。最前方是两名扛旗夜叉在鸣锣开道,前下方城隍土地拱手相迎。在回宫图的最后面中间位置又分上下两组画有一红衣鬼卒和一夜叉分别驱赶着一女三鬼和三男两女前行。

与西壁回宫图相较,除后面红衣鬼卒和一夜叉驱赶男女而行的画面及形象没有外,东壁东岳大帝出巡图中的其他所有神祇、夜叉、伶人和西壁一样,一一对应,没有多大变化,其中神祇、侍者、伶人共28人,夜叉5个。这些神祇、伶人和夜叉的顺序也几近一致,除了城陛土地由在前迎接变为在后面送行外。但东壁画面保存不完整。整个画面下部,特别是中下部残缺较多,如下部的两个夜叉、一个伶人形象大多缺失,所存无几。

二、壁画的构图、特征及相关画工

西盂北村泰山庙正殿东西两壁壁画的构图随墙壁的变化而形成"凸"字形,画面云雾缭络,人物都画在以云雾分隔而成的不同空间,除最下面的一排外,其他的人物及坐骑被云雾不同程度地遮挡,似穿行于云雾之后,忽隐忽现。凡是没被云雾遮挡的画面周围都是峻峭突兀的石峰,东壁左侧画有一木构建筑,山峰与建筑构成画面的背景,代表着人间社会。东岳大帝位于整幅画面的中间,其他人物排列在其周围,东岳大帝在众神、判官、鬼卒的陪同下于云端悠然巡视着下界。

壁画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敷彩主要用赭红、石青、石绿、栀黄等矿物质和植物颜料进行平涂,间或在勾线内晕染,以凸显立体感。壁画色彩丰富,明度较高。作为背景的山峰的绘制则运用了中国画中皴擦、点染等相结合的绘画技法,先晕染出山的骨架,后用色彩进行平涂,同时用点染法绘出山顶的树木。

虽然画工在刻意表达不同人物的动态,如有的深思,有的张望,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呵斥,有的奏乐等等,但人物神韵依然单一、缺少变化,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西盂北村泰山庙院内现存光绪三十一年(1905)立的《泰山庙文殊寺观音龙王圣母庙等碑》中记载画匠赵生贵施银壹两、张贤绪施银三钱,又道光丁未年(1847)立的《重修□□齐庙碑记》中载有画匠李生云等工匠,虽然由于碑文太过漫漶,内容难以通晓,故这几名画工是否就是庙内现存壁画的绘制者则不明了,但说明壁画应为清代所绘。

三晋国宝盂县北下庄泰山庙

晋国

盂县北下庄泰山庙

坡头泰山庙于山西省盂县北下庄乡坡头村,始建年代不详,据文物部门记载,元至正七年(公元1357年)重建。明天顺、清康熙、民国六年都曾进行过修缮。

泰山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山门殿面阔三间,悬山顶,前出廊。斗拱粗大古朴,似为宋元风格,柱础清瘦高耸,应是清代重修所制。

说到泰山庙,就要先说说泰山神祗,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是最著名的二位。

在兴周灭商的战争中,黄飞虎战死于渑池姜子牙特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人间吉凶祸福。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东岳大帝本来只是在泰山受祭扫,由于历帝王推崇封禅,全国各地建造泰山庙礼敬东岳大帝亦蔚然成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的神诞,庙观中祭祀,祝祷的活动十分隆重,其香火之旺盛,遍于全国各地。

泰山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位于月台之上,并有石栏围绕。山门殿为悬山,而正殿为硬山,这种正殿规制低于山门殿的情况比较少见,可见山门殿应是后来修建。

山门殿和两侧钟鼓楼都破败不堪,但是残存的木雕砖雕都华贵大方,当年之风采可见一斑。

正殿斗栱四铺作单下昴,梁架结构为前搭牵对三椽栿通檐用三柱。斗拱古朴大方,有唐风,彩绘已漫漠不清。砖雕细腻优美,为瑞兽、吉祥花草等图案。

正殿和后殿墙壁上有大面积壁画,但是已损坏严重,所描述的主题已很难辨认。大部分壁画看人物服饰应是作于明代,也有部分壁画人物神态呆板,技法迟滞,似是出于清朝

坡头泰山庙满目疮痍,残砖断瓦,但是真实的记录了历史对这座庙宇的影响,也是非常珍贵,目前当地文物部门已逐渐修缮中。

-----

-----

来源:全媒三晋直通车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