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殿

圣母殿

晋祠晋祠公园《晋祠铭》碑鱼沼飞梁献殿周柏唐槐


圣母堂景区 圣母殿介绍

1. 圣母殿介绍

距西安市一百余公里的华阴市城南的西岳华山上,有一座庙宇名为华岳庙,据传华岳庙是为华岳三娘——二郎神的妹妹三圣母而修建的。

三圣母聪明美丽,心地善良。无论是天干地涝,只要是老百姓有难她都会施力排除。在她的关照下,那里一年四季都是风和雨顺,五谷丰登。由于她的善良且求签必应,老百姓都喜欢到她那里求签。人们为了感激三圣母带给他们的祥和,就在西岳华山上为她修了一座庙,命名为“华岳庙”。

殿内供华山三圣母即华岳三娘及其子沉香和三圣母侍女灵芝。三圣母不仅是人们心中的福神,还是青年男女心中的爱情女神。华山海拔1997米,以险峻著称,而每年到西岳华山瞻仰和祈祷爱情的青年男女仍是络绎不绝。

三圣母有一子名沉香,据传就是和凡间秀才刘彦昌所生。刘彦昌在赴京赶考的途中,经过华岳庙,听说三圣母的签很灵,就想去试试,没想到他千辛万苦地来到庙里,抽的却都是白签,一怒之下就在庙宇的墙上题诗讥讽三圣母。这一切都被三圣母看到眼里,其实从他一进门,三圣母就知道他是为了求取功名而来。那时三圣母对修炼生活已厌倦,从见到刘彦昌的第一眼起,三圣母就倾慕上他的才华,动了凡心,无奈神权天威的压力又使她产生矛盾。

被刘彦昌的诗感动后,迫使她下定决心求得爱情。于是她施神法,布雷雨,使得这秀才头顶倾盆雨,脚踩泥泞路。之后她收了风雨,点化了一座仙庄,刘彦昌去投宿时,三圣母即现身相迎,盛情款待,这一仙一凡就这样结为了美满夫妻。一年后,他们生下了一个儿子沉香。

2. 晋祠圣母殿介绍

晋祠创建于西周(前11世纪)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

现存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

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

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3. 圣母殿的介绍

红石峡,位于榆林城北5公里处、明长城口红山脚下的榆溪河谷。因山皆为红石,故得名为红石峡。两山虎峙,石峡中开,一注清流,绿洲而来。红石峡东壁原来建有红山寺,据《创建石佛殿碑记》记载:“为宋、元间古刹”,故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有近千年的历史。 明代成化年间维修后,改为雄山寺。

万历二十八年(1600)春,峡崖崩坍,墙垣楼阁等建筑尽被毁坏。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更名镇远寺。寺门楼子的门洞上额携刻着“ 石峡”三字,是由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89岁高龄时所书题刻的。 红石峡,峡分南北两段。北峡两壁中分,上部是榆溪河聚结而成的波光粼粼、浮光耀金的天然湖泊。

一股清流溢出湖面,穿石而下,飞流瀑布,水石相击,有“水帘飞雪,石洞栖云”之称。站在岩头,水声相击,轰鸣如雷,波翻浪滚,云雾腾飞。登临洞口,顿觉寒气扑面,沁凉爽人,历来被誉为奇观。洞口刻有“蚊窟龙窝”四个大字,醒目耀眼。南峡,东崖高12米J,长250米,西崖高18米,长284米,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据史料记载,有44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据记为明代所创,“文革”中尽遭破坏,所存无几。现仅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但已面目皆非,非昔胜比。

较大的石窟有圣母殿、大雄殿、观音堂、石佛殿、圆觉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须弥殿、园沁殿等,除个别重新塑像外,壁画、碑记等荡然无存。红石峡又名雄石峡。出榆林古城,沿榆溪河北行3公里,便到了东西对岸红岩对峙,杨柳成荫,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其中的红石峡。《榆林府志》上说:红石峡“山皆红石,环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 ”,“山之两崖,飞湍电转,红影外浮”,“峡中榆柳荫映,凫鹭唼呷”。

4. 祭祀圣母殿

位于长崎玉园町的圣福寺建于1677年,是旅日华人最早的聚会场所,是华人在长崎活动的重要纪念地之一,是可以展示华人文化的长崎“四福寺”之一,圣福寺又称广州寺。

这座倚山坡而建的寺庙,特别之处在于同时祭祀着关圣帝君、天后圣母和观世音。长崎县已经将该寺认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组织专家和物力、财力准备对圣福寺大雄宝殿进行修缮。

历史背景

按照史料记载,圣福寺始建于1677年(延宝5年),是由隐元禅师的高弟子木庵的弟子铁心所创建的黄檗宗唐寺。与兴福寺、崇福寺及一样在筑后通道的福济寺并称为“长崎唐四福寺”。

与兴福寺及崇福寺较和风的建筑不同,圣福寺有比较多黄檗宗的特征,涂上了朱红色的寺庙有独特的威严及静寂感。

圣福寺在日本近代历史上还见证过日本近代威信思想家坂本龙马的倒幕维新活动,1867年(庆应3年)的“Iroha丸事件”的谈判就是在这里进行的。虽然圣福寺已经被认定为长崎县文化遗产,但是相关建筑的严重老化却很让人忧虑。[1]

又名广州寺

明嘉靖时期,粤商突破海禁赴日经商已蔚然成风,历史记载1610年,日本当局根据赴日广东商人的请求,以“朱印状”明文规定广东商船到日可选择港口。到十七世纪中叶日本锁国时期,赴日粤商的贸易活动被限制在长崎。

当时,旅日华人乡帮团结自治组织以寺庙形式出现,亦有据之以复明之意。由于在长崎的福建、三江侨胞各有寺庙作为同乡联谊之地,粤侨便以圣福寺作为聚会之地,因而得名广州寺。据《长崎市史·佛寺部·圣福寺》记载,“幕末粤参拜者众”,一时香火鼎盛。

然而,随着中日战争期间粤侨大批撤离长崎,这座曾一时香火鼎盛的寺庙如今门可罗雀,仅剩主持一家独撑场面

5. 圣母殿结构图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 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

6. 圣母殿供奉的是谁

不是云华夫人说是玉帝的妹妹

传说二郎神和三圣母的母亲就是玉帝的妹妹,因为羡慕人间恩爱生活偷偷下凡来到人间,结识了一位姓杨的书生,并与之结为秦晋之好。

玉帝御妹为杨书生先后生下了三个孩子,其中的二郎就是杨戬。三妹则没名字,只知是华山三圣母,大郎是谁就不得而知了。

三圣母 三圣母真实身份三圣母真实身份宝莲灯三圣母 《宝莲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主要讲述刘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而刘沉香的母亲便是三圣母。

《宝莲灯》中的三圣母原本是一位天仙,相传是天界二郎神杨戬的妹妹,但是却因为下凡救了凡人刘彦昌之后,与其相爱,人仙相恋的爱情遭到了天庭的反对,三圣母和刘彦昌的爱情因此遭到了杨戬的破坏,杨戬狠心将三圣母囚禁在华山之下。三圣母的儿子刘沉香因为没有娘亲,因而一心想要将三圣母救出。

7. 西王母圣殿

天师洞景色、建筑、文物为全山之冠,历代名人书画、碑刻、匾联数以百计,四面古木参天,掩映着降魔石、六时泉、洗心池、掷笔槽、上天梯、听寒亭等古迹,多条山路在此汇合。天师洞古建筑群的结构形制神殿为混合式木梁架(主殿为木石混用)、歇山顶,厢房及其它功能建筑为穿斗式木梁架、悬山顶,均为小青瓦屋。建筑材料采用本地常见的木、石、砖瓦等。

上清宫

上清宫是青城山海拔最高的一座古建筑群,始建于晋,五代王衍重建,现存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再建。建筑群坐西向东,顺等高线横向展开,形成三区六个院落,占地面积6645.6平方米,建筑面积4202平方米。中心区沿轴线依次为山门,右茶楼,左斋楼,三官楼,南、北楼,三皇殿。

山门为石券拱城楼式、重檐歇山顶,石作素面台基、25阶垂带踏道;南区有道德经殿,木板壁刻《道德经》五千言;殿前有二井,名“鸳鸯井”;北区有文武殿(剑仙楼),供奉孔子、关羽,两旁有张大千等绘王母、麻姑、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碑和黄云鹤诗碑;文武殿下侧一池,半月形,池深数尺,名天池,传为麻姑浴丹处,故又名麻姑池。

8. 圣母殿的殿堂结构

晋祠三绝为周柏唐槐、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和难老泉。

周柏和唐槐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分别位于圣母殿北侧和水镜台前。周柏又叫做长龄柏,树龄已有3000年,以半卧半躺之姿挺立,虽老态龙钟却依然苍劲威风。据说原来有两棵周柏,不知何时消失了,后来在慢慢倾斜的周柏旁又长出了一棵新树,一直撑住它,相互依靠了千年。欧阳修曾以“郁郁古柏含苍烟”来形容这棵周柏。

唐槐是周柏的“后辈”,人们也叫它复生槐。传说之前因历史久远已干枯,到了乾隆年间,有一道士叫卖膏药,号称能草木皆生,便将膏药贴在枯槐上,一个月后果然死而复生,甚为茂盛,众人惊呼。关于传说如今自然无从考证,但晋祠有名的古槐中,唯有这棵唐槐最郁郁葱葱,每到春夏之季,浓翠蔽日,独具一格成为一大盛景。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为了供奉邑姜所建。初次看到圣母殿,就被殿堂的宽大疏朗所震撼,兼具大唐的雄健和大宋的典雅。大殿前廊柱 上的盘旋的木龙也颇为抢眼,怒目利爪,似有飞天之势,这种木雕能保存千年十分难得。而大殿的一圈围廊,古代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做法是我国现存古典建筑庙宇中的“始祖”,进深两间的前廊亦是现存的孤例。

最值得一看的是殿内供奉的43尊彩塑,它们均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主像便为圣母邑姜,头戴凤冠气宇不凡地坐在凤椅上,另有42尊女宦官左右分立,表情丰富,生动地反映出她们的内心世界。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则是其中的侍女,她们有的侍奉饮食,有的侍奉起居,有的拿着墨宝,神情上或天真或含笑或哀怨。古代匠人竟能将这群含怨求媚的侍女塑造得如此逼真,不得不令人佩服。

第三绝是难老泉。这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既灌溉了附近的良田,也是老百姓主要生活用水来源。但难老泉的出口有个奇怪的现象,人们在泉水附近修建了一个小水池和堤坝,水堤上一字排开十个圆孔,分为两条沟渠,一条由三个孔排水,一条由七个孔排水,常年奔腾不息。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三七开”的来历。

古建筑三绝

古建筑三绝除了前面提到的圣母殿木雕盘龙,还有殿前的鱼沼飞梁和献殿。

鱼沼飞梁,它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起了一个十字形的古桥,由于桥面宽广,四周下斜如翼,犹如一只展翅的大鸟,也被称为飞梁。人行桥上,有种四通八达的感觉。

这种十字形的桥实际上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可以理解为我国最早的水路立交桥,具有耐磨、防火和稳固的作用。即使如今神州大地上这种桥梁已不再罕见,但仍暗叹于古人的智慧,无不蕴含着地域文化特征。桥梁东侧的一对铁狮子就算得上是宋代铸品佳作,一雄一雌毛发拉直,造型威武。

鱼沼飞梁南边的献殿为金代所建,原来为祭祀时存放贡品的场所,四周没有墙壁,只有通透的栅栏,形成殿亭结合的模式,据说是为了贡品的通风防腐。

献殿最大的特色有两处,一是造型为殿堂,但外观又好似凉亭,玲珑而稳定;二是作为作为金代修建的建筑,保留了宋代早期建筑特征和明代雕花琉璃脊饰,同样为世间罕见建筑。梁思成在实地考察过献殿后,对其赞叹:“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

晋祠除了三宝、三绝之外,还有很多古物可看,行走其中犹如时光倒流,是访古幽思的好去处。就像太原人对晋祠形容的那样:“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想要寻找昔日晋国的文化精髓,有空不妨来看看吧。

9. 圣母殿是什么意思

南岳大庙,分为九进四重院落.东侧8个道观。西侧8个佛寺,中轴线上者是儒家的建筑风格。南岳大庙的正门叫棂星门,第2个进的是奎星阁。来这里的人们用手按顺时针方向摸上去,然后往口袋里塞,寓意带财回家。第4进是御碑亭。第5是嘉应门。第6进是御书楼。第7进正殿。有两个烧香的香炉,右边的是保香炉,左边的是亡者祈福的故香炉。后面是第八进圣公圣母殿,保佑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也是求姻缘的地方。第九进是财神殿。

10. 圣母殿里的圣母是指谁

传说一:在涡阳县太清宫东边、郑店村东北角,有一座高大的土堆,就是被老百姓叫做老子娘坟的圣母墓。每到清明时节,当地百姓都前去祭奠,希望她能给家人带来福音。记者看到,该墓有两米高,墓边有几棵柏树。根据涡阳县太清宫第三期建设规划,这里将根据历史记载,建造圣母殿。

在当地民间,至今流传着圣母为何怀孕的故事。有位白员外,家有一女,叫白莲子。一年 的正月十五晚上,白莲子正坐在后花园的李子林里赏月,只见一道流星划过,流星飞落在白莲子面前的一棵李子树上……传说二: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传说三:据明刻本《搜神记》(东晋史学家干宝著)载:“按圣纪所载云:往昔去世有国名号光严妙药,其国王者名曰净德。时王有后,名宝月光。王乃无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将老而无太子,身若崩灭,社稷九庙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诏诸道众,于诸宫殿依诸科教悬诸盖,清净严洁广陈,供养六时行道,偏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忽一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与诸至真金姿玉质清净之,驾五色龙舆,拥大景旌施荫,明彩霞盖。太上道君安坐龙舆,抱一婴儿,遍身毛孔放百亿光照,诸宫殿作百宝色,幢节前道,浮空而来。是时,皇后心生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曰:君言今王无嗣,愿乞此子为社稷主伏,愿慈悲哀愍听许。尔时道君答皇后曰:愿特赐汝。皇后礼谢。道君后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从梦中归觉而怀孕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生之时,身宝光穆,充满王国,色相妙好,观者无不赞赏。

11. 圣母殿介绍英文

游晋祠记

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处悬瓮山下,原为纪念周代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内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建筑,以及隋、唐松柏和“难老泉”等名胜古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有 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散文

游晋祠记

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其南又有台骀祠,子产所谓汾神也。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大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山海经》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称晋阳。昔智伯决此木以灌赵城,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唐高祖盖以唐公兴,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

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词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 是为之记。

晋祠圣母殿的圣母和九龙庙的奶奶是姐妹,还有一个圣母出游的故事

我是蜗牛历史

相传,晋祠圣母殿中的圣母和古城营村(晋阳古城遗址)九龙庙中的奶奶是姐妹。圣母居长是姐姐,九龙奶奶最小,是九妹。

她们的娘家在后山的一个小村庄,土地贫瘠靠天吃饭,一年也打不下多少粮食,所以家境甚是贫穷。

母亲操劳家务十分辛苦,加之生孩子多,终年面黄肌瘦,养下九妹后,不久便得了一场大病,最后抛下丈夫和儿女离开了人世。

母亲去世后家境更不好过,吃了上顿愁下顿,父亲忙里又忙外,一次砍柴中从树上摔下断了左腿成成了瘸子,煎熬的日子比黄连还苦。

姐姐虽是山庄农家女,但长得端庄淑范,从小就很懂事,自母亲死后更是洗涮做饭、缝连补裰,不知不觉将家庭的担子挑了一大半。

九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虽然聪颖但顽劣异常,长到12岁了还不肯帮家里干一点活,每日不是和东家的孩子上树掏鸟,就是和西家的孩子下沟游逛。

有一次过母亲的忌日,九妹竟把准备贡品的馍馍全偷出去分给了小伙伴,气得姐姐拿上帚边打边骂:“…将来你要能成个气候,我头朝后见你!”

姐姐长大成人以后,出落得更加美貌超群,被西周武王姬发看中接进宫中,生下成王姬诵和小儿子唐叔虞,成为无比显贵的皇太后。

后来人们在唐叔虞封地范围内的晋祠盖起了圣母殿供奉其母,姐姐成了人人敬仰的神仙。

九妹及笄之后看中了南北朝时期一位草莽英雄,成了高欢的结发之妻。高欢后来执掌兵权,人居晋阳造控东魏政权,其子高洋又篡位当了皇帝。九妹当了皇太后,周济穷苦、扶助子孙管理国事,死后成神屡屡显灵为人治病疗疾,在九龙庙中享受人间香火。

姐妹二人成神后的庙宇近在咫尺,姐姐怀恋旧时情分,每年农历七月十一九龙庙会总要去看望妹妹。

姐妹二人在九龙庙聚会数日,看戏观剧、享受供品,叙谈别来之情,好不亲热。

老百姓抬晋祠圣母像出行至九龙庙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进庙门必须头朝后脊背先进,这是姐姐圣母当初夸口太大,说过“………头朝后见你”的话,

有一年九龙庙赶会,抬晋祠圣母像的年轻后生们起哄,进庙门时故意不转身,想看看究竟咋样。神舆刚进中门,两边的轿杆“吱!吱”作响,继而断为

后生们还不停步要硬抬神舆进庙,未行几步突然一个个肚疼难忍,后生们尝到苦头方才作罢,赶紧焚香祷告求神宽恕。

“圣母出游”的习俗延至抗日战争前夕。当初随口说出的一句恨铁不成钢之语,千百年后竟成了一条约定俗成、不可更改的死规

最后想说,好人终有好报!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就能让他千古留名。坏事干尽,百姓也能让他臭名远扬!普通人虽然影响力不大,但是向心向善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坦荡!

我是蜗牛读历史!慢慢读才能读得明白!跟着“历史”去读中国,领悟先人的智慧和生活百态。【结语】我的读者里卧虎藏龙,评论比故事更精彩,欢迎分享您的观点。您的点赞、评论、分享、转发,都是对我们莫大的支持!关注我,下一篇文章内容更精彩,期待您的阅读想了解更多历史,快来关注我吧!

举报/反馈

晋祠圣母殿木雕蟠龙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位于晋祠主轴线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柱侧脚和生起显著,形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

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龙缠绕,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这种柱的孤例。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

-END-

摄影:王金力

作者:小 欣、王金力

来源:山西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