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六军临时军部旧址-黄五美祠

红十六军临时军部旧址-黄五美祠

红十六军临时军部旧址-黄五美祠位于小河乡皇碑村横岭组,系红十六军在浏阳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时军部临时驻址,也是黄氏家族祭祖的祠堂。旧址建造于中华民国六年(1917),是一座具有湖南湘东地区传统建筑特色的宗祠式建筑。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中轴线对称布局,中轴线上为前后两进院落,两侧附有东、西厢房、通道、过亭、天井、横厅等,,红十六军临时军部旧址-黄五美祠,红十六军临时军部旧址-黄五美祠简介,红十六军临时军部旧址-黄五美祠-长沙市浏阳市红十六军临时军部旧址-黄五美祠旅游指南

三门峡卢氏县:光辉闪耀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卢氏是革命老区,这里的一山一水都见证着红二十五军英勇顽强的丰功伟绩,这里的很多地方都留有红二十五军战士们长征的足迹。特别是位于卢氏县官坡镇兰草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作为革命老区卢氏境内目前唯一一处较为完好的革命遗址纪念地,更是闪耀在这片热土上革命火种的最好见证。

爱民站在“英雄儿女”塑像前,讲述有关红二十五军军领导的事迹

初秋时节的兰草清爽宜人,如洗碧空下的一处处红色革命印记,让这里显得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的红军文化广场、纪念碑、纪念亭,沿途墙体上的红色主题壁画等,浓郁的红色革命气息扑面而来,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肃然起敬。

牛爱民向记者介绍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卢氏线路示意图

“这就是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近日,站在一座古朴风格的建筑前,官坡镇副科级组织员袁文祯向记者一行介绍,依托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建立的这座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是以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卢氏,军队驻扎兰草期间为历史背景,集基本陈列、红色教育、研究交流、文物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纪念性展馆。

眼前军部旧址的小门两侧分立的石碑之上,一侧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于1998年5月18日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一侧则写着“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6月8日公布,卢氏县人民政府2006年10月8日所立。

走进纪念馆,当年红军从豫入陕时,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等军领导办公居住的地方尤其引人注目,展室内的27块展板,300余件展物,详细介绍了红二十五军诞生、发展和长征等重要历史过程,以及辗转卢氏等地的艰辛历程……

1934年11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严重危害,使红二十五军陷于国民党军队的合围之中,形势十分危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从鄂豫皖根据地的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寻找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到达豫西地区当时属于卢氏辖区的栾川镇叫河村,当时前有国民党第60师3个团在朱阳关、五里川堵住入陕大道,后有国民党追剿纵队5个旅追兵,南北两侧也有国民党重兵把守,按照蒋介石的计划,在豫西卢氏群山中全歼红二十五军。在这危急时刻,军领导派出去的手枪团在横涧一带找到了货郎小贩陈廷贤。据货郎说,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入陕小道,卢氏城里也没有敌人的正规部队,可以从卢氏城南与洛河之间的小路插过去。在他的带领下,红二十五军独辟蹊径,悄然沿着一条隐秘峡谷,经文峪姬家岭到达香子坪,然后转向西北方向,走出两边皆是悬崖陡壁的“一线天通道,并在一处名叫“堆堆石”的崖壁写下了留传至今的“杀上前去”大字标语,傍晚到达文峪,绕道卢氏城南沿洛河南岸急行西进,分别在横涧、磨沟口一带宿营,到官坡稍作休整后于12月7日晚到达兰草村,夜宿兰草街、兰东村,军部驻扎在兰草学校的关帝庙。

兰草村位置示意图

12月8日一早,部队击溃豫陕边界铁锁关的守关民团后顺利进入陕南。12月10日,红二十五军在陕西洛南县的庾家河(今属丹凤县)召开常委会议,改中共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决定在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卢氏西南山、陕西商洛等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此后,部队在鄂豫陕省委率领下,南下湖北郧西,西攻陕西蓝田,东返豫西卢氏,以大回旋的行动,扫除地方反动政权和民团武装。之后,分兵豫陕边打土豪、分田地,先后建立了中共鄂陕、豫陕两个特委,成立了边区苏维埃政府和2个县、13个区的苏维埃政权,发展地方武装2000余人,先后建立4块革命根据地,其中,豫陕边革命根据地的豫是指卢氏。

1935年7月底,红军主力离开根据地。10月,留下的部队将两个特委合并为中共鄂豫陕特委,将各路游击师、游击大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红七十四师在师长陈先瑞的率领下,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兜大圈子,几次进出卢氏,在官坡、兰草、五里川、朱阳关等地几次打败地方民团武装,一度打到卢氏县城,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清剿”,部队由700多人壮大到2000多人。一直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围剿红七十四师的国民党部队有新的调动,红七十四师暂时在蓝田休整,第二次国共合作后被改编参加抗日战争

纪念馆内介绍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展板

在纪念馆内,有关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介绍吸引了记者一行的注意。“卢氏是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完善、传唱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卢氏县委党史办党史科原科长牛爱民指着墙上的展板说道。

红二十五军长征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已经被改编成歌曲,但没有唱开。1934年12月7日,在卢氏兰草,军政委吴焕先让军政治部秘书长程坦结合当时发生的“一双草鞋”事件,对歌曲进行了修改完善,在西征北上途中一路传唱到陕北。1935年10月在《红旗报》上发表,这首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才在全国唱开,卢氏作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的修改与传唱地,为红军的作风建设、思想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官坡镇正在依托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打造卢氏官坡兰草红色小镇,从而带动革命老区发展,这也是卢氏县重点推介的文产项目。”袁文祯介绍,与红二十五军旧址同院的兰草红军小学目前正在紧张改造施工中,按照规划,这里将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紧张施工中的项目是正在打造的培训中心,含54间客房、3个多媒体教室以及餐厅、教职工会议室、厨房等,可集教学、住宿、参观、拓展训练于一体,整个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这里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弘扬传承红军长征精神,让不怕困难、敢于牺牲、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红军长征精神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文/图 记者 李博

永州转战旧址白果市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

长征路上红六军团路经地-白果市乡

1934年夏天,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被迫准备长征。在此行动之前,党中央、中央军委于7月23日给红军第六军团及湘赣军区发出训令:“中央书记处及军委决定,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扩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电报在讲述了红六军团撤出湘赣的理由之后,接着阐明了中央军委这一决策的目的:红六军团要以自己在湘中的积极行动,迫使湘敌“不得不进行作战上及战略上的重新部署,这将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及辅助中央苏区之作战,”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六军团的有生力量,”并“建立苏维埃政权与新的大片苏区,确立与二军团的可靠联系,以造成江西四川两苏区联结的前提。”电报还就向湘南发展的路线、地域和行动作了具体部署:“1、六军团由黄坳上下七地域的敌人工事守备的薄弱部或其以南,转移到观独四团行动的桂东地域,在转移中要迅速脱离敌人,以便到桂东的游击区域,高度迅速的发展游击战争和推广游击区域。2、六军团在桂东不应久停,第二步应转移在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去发展游击战争和创立苏区的根据地。3,以后则向新化溆浦两县间的山地发展,并由该区域向北与红二军团取得联络。

红六军团按照中央军委的这一训令,成立了由中央党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军团政委王震等组成的军政委员会研究决定之后,于7月28日、30日、31日,就这一训令的部署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接着,红六军团上下做紧急动员和准备工作。于8月7日下午3时,9700多人的红六军团主力在独四团的引导下,从江西的遂川横石出发,先行突围西征,他们先后迅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一、二、三道封锁线,又途经桂阳、新田,行程1000多里,进入湘南广大地区,于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三日)来到了宁远双牌的交界地——响鼓岭

当红六军团胜利突破了封锁线之后,极大地震撼了湘、桂两省军阀。湖南军阀何键一面急调刘建绪派两个师兵力追击,一面令1个旅、4个保安团防堵拦击;广西军阀也令第七军两个师向北部边境调动。

面对敌情的变化,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认真研究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训令,把“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辅助中央苏区作战”、“最大限度地保存六军团有生力量”、“确立与二军团的可靠联系,以造成江西、四川两苏区联结”作为六军团西征的主要目的,主动放弃了在桂东发展游击战争和扩大游击区域的原计划,继续西征,通过了敌人在汝城资兴之问的封锁线,经桂阳城,进入新田的小源村,并在小源村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决定了从零陵抢渡湘江,提前执行向新化、溆浦前进的第三步计划。

红六军团下了响鼓岭,沿途百姓看到红军口讲笔写,只作宣传发动工作,唤起工农起来革命,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吃自带的干粮,休息也不进百姓家门,待人和蔼亲热,又在大麻江街的平山口,处决了从桂阳抓获的3个大土豪,并写下“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的标语。使群众很受感动,贫苦农民李安荣主动给红军带路,分别时,红军亲切地送给了他3个银元当做酬劳,并赠送给他一块毛巾作纪念。

当红军向零陵急进时,国民党湘十五师在新田向零陵行动,十六师在常宁向零陵进发;桂敌一个师沿潇水向零陵进发,另一个师由黄沙河东安向零陵进发;“胡(达)、段(王行)”两个旅在祁(阳)零(陵)间前进,各种保安部队已经在零陵摆开了决战态势……当红六军团来到大麻江的前几天,零陵县第三区区长蒋联友(茶林乡新院子人)已经奉主子之命,率领了100多人在白水岭的要塞隘口平关挖沟筑墙,妄图阻拦红军前进。但是,当他看到英勇顽强的大队红军之后,顿时吓得面如土色,凋头就逃,跑到家中就吐血,不久就死了。蒋联友被红军吓死的故事,至今还在这一带百姓中作为笑谈。

红军在白水岭不经意地吓跑了蒋联友之众,来到身落垌宿营。他们对百姓如家人,秋毫不犯,亲爱有加,还把自己的粮食给百姓吃,烧了柴,住了房都一一照价付钱,走时还把房子打扫干净,老百姓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军队,都热泪盈眶,依依不舍相送;红军在教礼坪、大河江休息,宁可在炎炎烈日下晒着,也不进家门去打扰老百姓,不抓兵,不抓夫,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喝茶水都付钱,又还把l00多床被子送给了穷苦人……一桩桩,一件件,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赞不绝口:“红军跟国民党的军队完全是两个样,确实是保护我们的人,看来我们的穷苦日子不会太长!”

六军团过了茶林,前面就是零陵县境了,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红军在铲子坪兵分两路:左路是1000多人的小部队上丫吉岭入零陵县境,右路是大部队过分水岭入零陵县境。两路部队进入零陵县境后迅速会合,直向永州府逼近,打算在古城附近的蔡家铺强渡湘江,向贺龙同志率领的红三军根据地黔东挺进会师。

然而这时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湘敌“追剿”总司令何键秉承主子蒋介石之命,率部数万人马,亲自坐镇永州指挥,严密封锁了湘江零陵境内流域沿岸,红军插翅也无法飞过湘江去,当红六军团先头部队于8月23日晚上12时抵达湘江南岸蔡家铺时,只见黑压压到处是密密麻麻的敌兵,两岸有利地形全被敌人占领。面对这种敌强我弱的严峻情况,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立即紧急开会研究决定,拟到阳明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并于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致电朱德总司令:“潇水满河,渡湘水亦十分困难。我们意见,六军团在祁(阳)、零(陵)、新(田)、常(宁)、宁(远)地域之间的阳明山区及其附近地域为游击区,拟以阳明山为根据地……”,并于当日毅然折向东南,经零陵桐子坪,翻过唐公庵,直上阳明山,于25日,红六军团人马全部到达阳明山腹地。

红六军团到达阳明山后,才知道这里的环境条件和当时周围的形势,很不利于红军在这里立足扎根和建立发展革命根据地。他们在阳明山宿营了一夜,了解了情况后,决定放弃在这里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又致电给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来路的局势已经十分险恶,他们决定走祁阳,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再定。

翌日,红六军团吃了早饭开拔,当他们来到山上的竹嵩岌原地休息时,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团就追了上来,红军立马调转头来。一顿猛打猛冲,迅速解决了追上来的敌人,见敌人并没有后续部队上来,红军急急向祁阳方向而去。

红六军团很快来到了祁阳的白果市,红六军团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及土匪经历了7天7夜的激烈战斗,歼敌67人,但9名隐蔽在老百姓家中养伤的红军战士不幸被俘,被残酷杀害在脉红日山脚下的仁光村,当地瑶汉同胞秘密地将他们就地埋葬,修建了土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自媒体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零陵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

前言

红六军团全称中国工农红军红六军团,其成立于1933年6月,是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时节刚过立春,正值万物复苏之际,我跟随寻找家乡红色足迹的步伐,来到了位于湖南永州零陵区菱角塘永连村的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景象中最为吸引人注意的就是位于正中央的雕像了。红六军团三位领导人的雕像正栩栩如生地立在此处,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年红六军团指挥行军作战时的场景。

沿着台阶向上走去,一路上还可以看见几座很有年代的旧房子。

由于年关将至,这次我很遗憾地没能进入这些遗迹中参观一二,只得在外面朝里面粗略地观察几下就匆匆离开了。

而在遗憾之余,我也有一个意外之喜。 在指挥部团旧址陈列馆外有一具让人形象深刻的双人雕像,是一位百姓和一位红军战士两人彼此相对而立,相视而笑。经过一同前往的长辈的介绍,我才知道背后竟然有一个无比温暖的故事:1934年红六军团在画眉山村休整时,将领萧克住在村民唐介元家,唐介元的父亲唐绩世拿出家传的上好桐子墨为萧克磨墨,而萧克将象牙筷子磨成粉,帮唐介元母亲治好了眼疾,并将剩下的半截筷子送给了唐介元一家。

雕塑采用写实手法还原当时的场景,来体现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再往上走,还有许多前辈们遗留下来的建筑,如红军学校红军井...无一不是他们曾经为了我们美好生活奋斗的证明。

旅途的最后,待我走到广场上,望着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几个大字,我在心头暗暗发誓,一定不会辜负前斐们的心血,奋斗努力,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