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元矩墓

胥元矩墓

胥元矩墓

北宋墓葬。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洪山庙163医院内。1982年发掘。该墓葬于风化岩层中,长方形竖穴,棺椁已朽。墓坑头部竖青石墓志铭一方,一面阴刻篆文“宋故朝散郎胥公墓志铭”,一面阴刻楷书“宋故朝散郎致仕上骑都赐绯鱼袋胥公墓志铭”,存500余字。据此可知墓主人胥元矩为长沙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卒于元祐五年(1090)。铭文记载了其家族历史和本人生平,文字与书法水平较高。随葬器物有铜执壶、铜箸、白瓷碗、铜镜、“祥符通宝”铜钱,“长命富贵”,压胜金钱等20余种。

浦南陈元光墓景点 漳州浦南陈元光墓

1. 漳州浦南陈元光墓

闽王王审知墓,义存祖师墓(肉身塔) ,清源山弘一大师舍利塔,郑成功墓,陈嘉庚墓,陈元光墓,杨时墓,李火德墓,上金贝无名墓,朱熹墓

2. 漳浦林士章墓

1.漳州古城步行游览

路线:漳州古城记忆馆——漳州文庙——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贰坊——伽蓝庙——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徐竹初木偶艺术馆

2.这些景点必打卡

漳州古城记忆馆

漳州古城中最值得一看的展馆。共有7个展厅,以图文、影像、音效等手段再现漳州的历史、人文、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城的生活等等,帮你揭开关于古城的各种记忆。看完这个展览,你将可以勾勒出漳州古城的格局,和接下来的游览一一对应,也可以标记下那些尚存的古迹,按图索骥地去寻找一下。垍頭條萊

地址:延安南路56号垍頭條萊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9:00~11:30,15:00~21:00;周一闭馆條萊垍頭

漳州文庙條萊垍頭

始建于宋代的文庙是漳州古城里最大、最古老的建筑群。相传南宋建炎年间至明正德年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便一直居住在此。院落的风格沿袭北方的庄重内敛,只点缀了燕尾脊,而没有过多的闽地色彩。最值得看的是依照宋代的营造法式而建的大成殿。殿内除了石柱以外,其他皆为木结构,斗拱相扣的精妙技术甚至一度成为现代修复的难题。

地址:修文西路延安路口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9:00~17:00頭條萊垍

尚书探花坊和三世宰贰坊

漳州古城内还保留着两座实打实的文物——明代石牌坊。两座牌坊挨得很近,都在香港路上。一座是“尚书探花坊”,是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明神宗为旌表漳州漳浦人林士章而赐建的。十二柱三间五楼的形制,楼檐嵌立一块双龙透雕的“圣旨”竖匾,正背两面分别刻有“尚书”、“探花”两个大字。

另一座是“三世宰贰坊”,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龙溪人蒋孟育为夸耀祖孙三代位居高官而建的。所谓“三世宰贰”就是祖孙三代中有两人官居宰相的意思。石坊为仿木结构的双门顶牌坊,细处的花鸟人兽依然清晰可辨。垍頭條萊

地址:香港路中段

门票:免费條萊垍頭

开放时间:全天

伽蓝庙垍頭條萊

漳州的这座伽蓝庙只有3平方米,比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小庙宇(6平方米)还小了一半,所以当地人都称它为“世界上最小庙宇”。垍頭條萊

XIANG翔哥條萊垍頭

小庙就在“尚书探花”牌坊北侧,找到插着明艳令旗的小骑楼,顺着它后方的铁梯,踩着吱吱嘎嘎的木地板,才能登上这个只容一人转身的最小庙宇。当地居民会轮流照看这里日夜不停的香火,热情的阿嬷会指引你上前叩拜被贡品淹没的伽蓝圣王。

地址:香港路中段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比较随意,通常以周围居民的作息为准頭條萊垍

漳州灯谜艺术馆博物馆

漳州重民俗,这个灯谜博物馆创建于1992年,是海内外第一个灯谜艺术馆。博物馆分谜史、谜城、谜艺三个部分,收藏有古今中外最齐全的灯谜资料。留意这里的三大镇馆之宝:陈日荣捐献的国粹一号端砚,张超南撰、张起南所书的“山辉书屋”楠木楹联,高伯瑜捐献的毕生珍藏历代谜书古籍。垍頭條萊

地址:台湾路与香港路交叉口东50米

门票:免费頭條萊垍

开放时间:9:00~11:30,15:00~21:00;周一闭馆

徐竹初木偶艺术馆

漳泉的木偶文化远溯晋唐,徐竹初的祖上早在清代嘉庆年间就在福建漳州东门开设“成成是”木作坊。家族手艺,传到 徐竹初已经是第六代,也成为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條萊垍頭

徐竹初的木偶作品曾经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座小小艺术馆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偶造型,活灵活现。这里现在的主人是第七代传人徐强,如果有幸偶遇,他还会为你深入介绍一番。

地址:始北兴路13号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9:00~12:00,15:00~17:00條萊垍頭

3. 陈元光对漳浦的贡献

唐姓出自祁姓。帝尧子丹朱,舜封其于唐,以国为氏。得姓始祖唐尧。唐总章二年,唐宗礼、唐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漳,开基云霄、漳浦。

光启元年,唐绮随王绪、王潮、王审知入闽居福州,播迁石榴唐姓家族。

唐末唐叔虞,入闽发族晋阳唐姓,后裔居汀州宁化。宋元明清又有大批唐氏入闽。

4. 漳州陈元光文化公园

将军山位于云霄县城西侧,距漳州市区98公里,距云霄县21公里,它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之父陈政及夫人司空氏合葬墓所在地。墓地两侧有翁仲、马、羊等唐代大型石雕,附近有磨剑石、试剑石等风景。将军山后开辟为将军山公园,建有公园大门、龙池、归德楼等景点。 将军山海拔高426米,雄伟挺拔,每逢元宵、中秋晴夜、皓月西移,从城内望去,好像挂在山顶上,称之为“将军挂月”。将军山有八景:飞瀑小溪、周富岩绝壁、桌子洞、救命岗、老虎凳、豹子岩和泉水池。将军山东连大崎、接天二山峰,相互呼应;与西南诸山相对高差二三百多米。临空俯瞰,它像一只巨大的金盆,故山顶有古寨名曰“金盆寨”。金盆寨亦是“蕲黄四十八寨”之一,从前壁垒森严的古寨已是断壁残亘,掩映林中。

5. 漳州有几个陈元光墓

将军山位于云霄县城西侧,距漳州市区98公里,距云霄县21公里,它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之父陈政及夫人司空氏合葬墓所在地。墓地两侧有翁仲、马、羊等唐代大型石雕,附近有磨剑石、试剑石等风景。将军山后开辟为将军山公园,建有公园大门、龙池、归德楼等景点。 将军山海拔高426米,雄伟挺拔,每逢元宵、中秋晴夜、皓月西移,从城内望去,好像挂在山顶上,称之为“将军挂月”。

6. 漳浦县将军墓

解读百家姓蓝姓名人。蓝元枚人物简介,字简侯,为福建漳浦人。蓝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据第六次户籍人口普查蓝姓人口排行第164位,总人口96万。蓝姓在广西各姓氏人口中排名32位,人口约45万人。

  蓝姓名人:蓝元枚

  蓝元枚,字简侯,福建漳浦人,提督蓝廷珍孙,清朝将领。父日宠,官福建铜山营水师参将。元枚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乾隆三十一年,命发广东,以外海水师参将用,补海门营参将。累迁总兵,历台湾、金门、苏松三镇。四十九年,授江南提督。

  生平事件

  五十二年正月,台湾民林爽文为乱,命元枚驰驿往泉州,署福建陆路提督,驻蚶江策应。至福州,奏言:“师渡台湾,乱民溃散,虑入内山与生番勾结。”上谕令速捕治,俾尽根株。水师提督黄仕简率兵讨爽文,坐逗留夺官,以命元枚,并赐孔雀翎,授参赞,趣率兵渡鹿仔港,会总督常青进讨。六月,元枚率兵次鹿仔港,与总兵普吉保师会,即夜,师分道自柴坑仔、大武陇入,杀贼甚众。上嘉之,赐双眼孔雀翎。

  生平功劳

  元枚所将止浙江兵二千,奏请益师,上命总督李侍尧发福建兵二千、广东兵三千益元枚。时总兵柴大纪坚守诸罗,元枚使告大纪,期会兵攻斗六门。战阿栋社,战埤头庄、大肚溪,屡杀贼。复进攻西螺,焚条圳塘、中浦厝诸地贼庄。

  元枚 人启能等七十九人自贼中出,使为导。元枚奏闻,并言如察出启能等已从贼,当立诛。上嘉其公当,赐缂丝蟒袍、上佩荷包,并谕:“启能等既来归,前此已否从贼,不须追诘。”诸罗被围已两月,大纪屡就告急,上屡趣元枚赴援,谕:“廷珍平朱一贵,七日而事定。元枚当效法其祖,毋负委任。”七月,元枚病作。八月,贼自竹子脚、大肚溪、柴坑仔三道来攻。元枚力疾出战,病益剧,越十日,卒於军,赠太子太保,发白金千两治丧,赐祭葬,谥襄毅。元枚谥同廷珍,时称小襄毅以别之。

7. 漳浦蔡新墓

漳州有许多名将:古代有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清初出现了以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还有建立新中国的名将苏静……

8. 漳州浦南陈元光墓地在哪里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常�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②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其部族被周灭后,子孙以丁为氏。③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谥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④改姓、赐姓或其他。据《三国志・江表传》所载,三国时吴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明代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始祖:丁公�场� 迁徙: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为多。目前丁丁姓人口列全国第46位。 郡望:  济阳郡 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陈留郡的一部分被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堂号:  驯鹿堂 东汉丁 ,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济阳。②自立堂号:钟德、梦松、双桂、留余、承德、五果、聚书、月照等。 字辈:  江苏某支丁氏字辈:昌忠正邦佐,广吉仁义良。  江苏仪征丁氏字辈:惠炳庆祥,文浩绪生。  江苏丰县丁氏字辈:昌敬成文,道允维厚。  江苏淮安丁氏字辈:明国联宏世,长永启其昌,祖德荣多士,万祚庆邦光。续字辈:连会逢清泰,尔修显应宗,魁名师圣学,家裕代兴隆。  湖南湘潭丁氏字辈:历仕昌光,祖泽延长,齐封肇庆,业建名扬,先君厚德,慎远芬芳,金声玉振,国富民强。  湖南宁乡济阳堂丁氏字辈:志大应胜启,祥兆永其昌。续字辈:湘浦崇源远,青齐豫发长,罗城绵世绪,衡岳毓才良,树德培之厚,前征后有光。居长先世派语:大应迈兴崇,洪昌奕世隆,丕显能承祖,明达必超宗。更定派语:湘浦钟英俊,诗书裕善良,育才储国用,积学迪前光。  安徽寿县丁氏字辈:应永志传,家克有年。  云南富源丁氏字辈:崇丁。此世兆龙,大有明德,学修廷宪,伍英文哲,体仁嘉瑞,继承先泽,繁昌庆远,拯起祥科。  四川渠县丁氏字辈:云良正世,朝宗三维,致启文洪,映国安隆,荣华永庆,梦林柏松,明显照耀,学士齐丰,克绍元吉,福星于逢。  四川某支丁氏字辈:朝大年正发,嘉佐万代兴,福禄永长佑,荣华得康宁。

9. 漳州浦南陈元光墓在哪里

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名臣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济南、下邳、晋安、九牧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林姓的另一个起源,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萍漂万里】

  今天的林姓后人,大多尊比干之子林坚为受姓始祖。林姓从周朝初创姓以来人才辈出,他们不囿于一方,走南闯北,行东跑西,到处寻求施展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从林坚被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当时的朝廷曾先后三 在当地设立西河郡,“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逐渐向山东济南汇聚,形成著名的“济南林”郡望,在随后的秦汉时代一直占据着林姓的主导地位。

  西晋时,中原士族因为避“永嘉之乱”大举向南方迁徙,林氏也随之南迁到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一部分人定居当地,形成著名的“下坯林氏”;后来还有一部分人南迁到福建,与今天台州和温州等地的林姓后人同宗。

  东晋时的林懋(林坚的47代孙)曾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后成为“徐州林”的开基祖,与“下坯林”血脉相依。他弟弟林禄是林姓入闽的第一人,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在当地定居,成为现今公认最大林姓支派“晋安林”的先祖,“晋安林”派生的旁支有很多,在福建全省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系衍全世界,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

  三千多年来,随着林姓家族繁衍发展,林姓子孙或逢乱世而南渡、或迫于生计而东徙、或因分局而北迁、或谋官职而西移,至今已遍布中华大地乃至全球各个角落。比干后代林姓确如枝叶一般繁盛。目前,林姓在大陆列16位。全世界林姓人口大约有7000万之多,其中我国大陆5000多万,台湾约700万,海外约1500万。

【忠义之宗、大义之祖】

  “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众多的林姓子孙来到位于卫辉的比干庙,用最虔诚的心来表达他们对老祖宗由衷的敬意。

  比干庙正殿里供有比干塑像,比干三日苦谏却换来一场挖心,回首这一典故,让不少后人顿生敬意,“林氏”在得姓之初,就带着祖宗比干这种忠义敢谏的本色。

  在东配殿另有三尊塑像。他们是比干的杰出后代,中间是林坚公。因林氏根据地理位置又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右边为北林所奉林放公(比干二十四世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著名的“问礼堂”就是得自于他。左边为南林尊奉的闽林始祖林禄公,为今天福建莆田林氏的祖先。由于诸多原因,莆田林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迁到海外,如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林姓多属这一支。因此,林禄公又被称作是南林始祖。

  此外,西配殿敬奉的是妈祖神像,妈祖即林禄公第二十二世孙林默娘,被敬誉为“天上圣母,海上妈祖”。林默娘是宋朝莆田林愿之女,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重阳,她因舍己救人而遇难,年仅28岁。此后,人们纪念妈祖为大义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妈祖庙2500多座,遍及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达2亿多人。妈祖已经成为年岁丰收和保佑平安的象征,更是人们远航的保护神。

  在比干庙中缅怀,一杯苦酒就是史书一册,一滴热血就是丰碑一座。

【放眼林姓】

  至近当代,林氏一族更是群星闪耀,相映成辉。

  165年前,“禁毒英雄”林则徐在广州“虎门”一把大火烧出个醒世的中国,给沉睡的国人当头棒喝。

  78年前,让徐志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旷世才女林徽因,最后在梁启超贤惠儿媳的角色里化作“人间的四月天”,任凭冰心在《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中,对集建筑师、教授、诗人和作家于一身的她吐点酸水。

  67 年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所作《京华烟云》成为全美畅销书,并获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64年前,有一个人享受过毛泽东一生唯一一次为他人执绋抬棺的高规格礼遇,这人就是林育英(又名张浩)。说起林育英,从他传奇的一生,和两个兄弟——林育南和林彪(又名林育蓉)来看,就可知中国历史是少不了此人之名的。

  33年前,“香港第一健笔”林行止创办《信报》,备受世人瞩目。

  26年前,林则徐的第五代传人凌青(原名林默卿),踏上联合国外交家之路。

  23年前,印尼华侨巨富林绍良被评为世界十二大银行家之一,旗下有近400家公司和银行。

  10年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政坛重量级人物,曾被日本媒体预测为蒋经国接班人的林洋港角逐“总统”,得票率排名第三。

  5年前,韩国林姓宗亲万分欣喜地在福建泉州寻到祖先到朝鲜半岛前的下海出发地,并为自己是“唐九牧”(因林禄16世孙林披的9个州刺史儿子而得名)的后裔而感到光荣与自豪。

  5天前,笔者偶然发现《林姓史话》一书中“自周代至清代林姓主要文学家、诗人一览表”和“自唐代至清代林姓书画家、艺术家部分名录”,共有林姓196人之多。

  截至目前的林姓院士,足有22位。

  细想一下,从他们到比干的身上,无疑都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忠、廉、孝、勤、俭的无数动人故事,以及“恕”与“和谐”的习性。

【历史脉络】

  春秋时,林氏散居周、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国宰相长林十五世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十德之门”.鲁国林雍后人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

  至晋代,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林坚公四十六世孙,家族世为西晋重臣,由济南徙籍下邳梓桐乡,为下邳祖,徐州冠族,生有二子: 林懋、林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初任琅琊王司马睿府参军,黄门侍郎,后佐东晋元帝即位建邺(今南京),匡扶晋室,领合浦太守。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晋安郡。林禄为晋安林氏始祖.世代子孙,俱偕显贵。历晋、宋、齐、梁、陈诸朝,英才辈出,奕世簪缨。有“一王、二侯、九将军”之誉。其后都散居福建各地,今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

  闽晋安林十世林茂于隋文帝开皇三年任右丞,定居蒲田北螺村,子孙遂成阀阅,经文纬武,奕世簪缨,显贵南国。传至闽林十六世林披,兄林韬为阙下祖,弟林昌为台湾雾峰 林氏祖。批公生子九: 林苇、林藻、林晔、林荐、林著、林蕴、林蒙、林迈、林蔇,同时擢为刺史。世称九牧林,尊公为九牧林祖。

  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由陈政之子陈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林孔著随从陈政(陈元光之父)将军在闽广征战,屡立战功,其后浦南(属今福建漳州市)、福州东园、兴化(莆田)及江浙两广。

  唐末至五代十国,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潮、王审知入闽,立闽国,其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支系。有林延皓的“控鹤林氏”、林穆的“陶江林氏”、林硕德的“上街林氏”、“濂江林氏”、林廷甲的“福全后安林”等支系。

  根据公安部2006年7月“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统计对福建福州户籍人口的姓名统计,福州市户籍人口中人数最多的姓氏为“林”姓,共有970138人 ,排在前10位 姓名依次是:林芳、林英、林辉、陈辉、林燕、陈英、陈云、林华、林伟。

  根据1996年统计资料,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10. 漳州陈政墓

陈元光带了12个姓氏到漳州。陈元光是唐朝河南人,公元681年,授岭南道行军总管,漳州刺史,成为漳州历史上的首位刺史。公元669年,泉潮间蛮獠造反,13岁的陈元光随其父陈政率领3600名府兵,123员战将,从河南固始县出发,南下入闽评叛,677年评定叛乱。陈元光被任命为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

山东最大元代砖雕壁画墓,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将登上央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于悦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现场录制的考古专题片《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将于1月19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晚间时段连续播出5集。

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位于济南市历城区董家街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由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于4月到7月发掘。

元代郭氏家族墓地是本次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该墓地位于发掘区西北部,墓葬共12座,编号为M7-M18。墓葬规模较大,通长6.4-1.24米,均为南北向。其中11座为砖雕壁画墓,1座为石室墓,均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该墓地被盗扰严重,除M8、M15外,其余均遭盗扰。其中7座墓中发现有纪年文字,年代最早为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最晚为至正年间(1341-1368年),5座墓的年代集中在至元四年、五年(公元1338、1339年),墓主人包括郭八公、郭十公、郭十一公、郭十二公、郭七翁母亲李氏、郭佳之父郭德。砖雕壁画墓中,砖雕主要包括仿木结构建筑、桌椅、灯檠、衣架等。壁画主要包括歇山式建筑、开芳宴、启门图、孝行故事图、云鹤图及花卉等,出土器物包括瓷碗、瓷罐、瓷瓶、瓷香炉、铜镜、铜钱等。

山东地区尤其是济南及其周边元代砖雕壁画墓发现数量较多,有明确纪年者数量较少,郭氏家族墓地是山东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元代砖雕壁画墓群,前后双室且纪年明确的元代砖雕壁画墓在山东地区也是首次发现。该墓地墓葬形制多样,出土纪年数量较多,是近年来山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元代考古的重要新发现。墓葬排列有序,明显经过规划,墓主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有助于研究元代晚期家族墓地的排列方式。根据墓葬形制、壁画内容、体质人类学以及相关文献的初步研究,墓主人应是汉族地主、富商阶层。

墓葬年代较为集中,但是墓葬形制差别较大,存在砖室与石室、单室与双室、方形与圆形等区别,葬俗包括土葬、火葬、迁葬、合葬等,墓葬砖雕及壁画内容较为丰富,为研究元代晚期济南地区地主或富商这一特定阶层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丧葬观念以及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代表性材料。墓葬中出土的各类瓷器种类较多,包含多个窑口,可以作为元代晚期的标准器,为周边地区元代墓葬或遗址出土瓷器的断代提供帮助,具有标尺作用。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摄制组进驻考古发掘工地一个月,跟踪拍摄。经过后期精心制作,终于于近期杀青。本片的播出将对济南古代文明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古墓遗珍:苏州博物馆元娘娘墓出土文物展

现在五十岁以上的老苏州人,一定还记得四十多年前,曾轰动苏城的“发现‘娘娘墓’”,其实,这里是曾被称为“吴王”的张士诚父母的合葬墓。

那是1964年6月底,苏州市盘溪小学准备利用暑期扩建校舍,这所小学位于盘门外吴门桥南偏东约三百米处,在即将扩建的工地范围内,有一个高近4米、直径10余米的土墩,它旁边一块碑石告诉人们: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土墩。施工者未敢轻易动土,苏州市文管会、苏州博物馆得到报告,立即派考古人员来到现场。

固若金汤:曾让盗墓者无计可施

这块碑石所刻的是“张吴王母曹太妃墓碑记”。这与乾隆《苏州府志》、《吴县志》等文献所记载元末一度割据苏州的吴王张士诚母墓在盘门外完全吻合,俗称“娘娘墓”。

考古人员在调查时发现:墓西北角顶部有处可容一人探入的洞口,深达1米左右。动工那天,是7月7日,到7月底,现场发掘清理持续了24个工作日。这座古墓堪称重重保护,非常坚固。

在首先打开的古墓封土内,由外及里就有四层保护:第一层表面封土厚达65厘米;第二层是坚硬的“三合土浇浆”,厚约40厘米;第三层整齐围排着11排石板,每排57块至73块并列竖砌,石板中贯穿圆木,总体坚固异常;第四层又是“三合土浇浆”,但比第二层的更厚,最厚处有近2米。打开了结构坚固的封土,仍然无法见到墓室,原来还有五层护固:第一层,又是竖身叠放石板,双孔贯穿圆木。第二层,由厚1.1米的“三合土浇浆”和碎石构成。第三层,是一顺一丁平砌的砖墙。第四层,是厚55厘米的夯实石灰和黄土,上面叠放着横列的石板。第五层,是厚达1.8米的石灰浇浆。

墓塘就深藏在这结构严密、固若金汤的外四层、内五层保护之内。墓塘呈3.8米见方的正方形,四壁全用大青石板构筑。四角交接部位,各有铁板钉斜扣作榫,以防止塘壁松移走动。壁顶顺放整块石盖板,石盖板下有粗大楠木,安在塘壁方槽内,以防止盖石断裂下塌。墓塘底部铺设的是37厘米见方的金砖。金砖之下,还铺着33厘米厚的石灰浇浆和碎石。

“女尊男卑”:为何有悖中国传统葬式

墓塘内,两具棺椁东西分放。有叠砌的青砖墙用来楔紧两具木椁。木椁各长三米出头,椁内塞满石灰包,这使椁木保存完好。椁内棺柩前端,各放着一个黄绸裹包,打开后,里面是上下十层叠放的象牙哀册。哀册细刻龙凤图案,中间刻有文字。

文字显示,这是“张士诚父母合葬墓”。而不是如同墓旁碑石所书,及《苏州府志》、《吴风录》等文献中所称“张士诚母墓”“盘门外太妃坟”。两具棺柩内的情形,却是“女尊男卑”。男木棺内积水满贮,尸体已完全腐烂,原来裹于身上的衣服,也已腐朽得一触即破,依稀还能辨出是黄色锦缎。男棺内几乎没什么随葬器物,只发现胸部有木盒一件、左侧臂部有朝带一件。女木棺则封闭严密。随葬之物都整齐放在“娘娘”头前或腰两侧。

“娘娘”肌肤大部分保存尚好,身长1.54米。“娘娘”头发插满金银钗簪首饰,口含白玉一片,两耳垂环,两手腕各戴金镯一副,手心分别握“日”、“月”金片。左手食指上,还佩戴戒指一枚。

“娘娘”身穿黄色锦缎对襟大袖袍,里穿对襟大袖丝绵袄,袄内又衬对襟黄绸短衫三件。下束缎裙,裙内穿黄锦缎丝绵裤,丝绵裤内有单裤。脚着绛色缎鞋,内穿黄色短缎子袜。“娘娘”身下垫着厚薄不同的织锦缎丝绵被三条。第一条厚丝绵被褥上,缀铺“明道通宝”金钱二十四枚。第二条薄丝绵被上,铺“明道通宝”和“明道元宝”银钱二十四枚。

女尸被褥下与男尸身下一样,都铺着雕刻北斗七星的笭板一块,但星位略有不同。而“娘娘”棺底更加铺了厚约20厘米的香楠木屑。

男女棺柩内为何如此情形迥异?哀册文字也有披露,原来,张士诚母死于“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岁次五月戊午朔十七日甲戌”(1365年),而张士诚父则早年亡故,在老家泰州丁溪九龙口草草而葬。直到母亲死后,张士诚才将父亲尸骨从泰州迁来,于当年六月十五将父母“合茔”。

满目琳琅:随葬之物如同在世

因此,墓内的随葬器物,张士诚也大都是为母亲准备的。张士诚希望她在“冥间”仍过着符合王母身份的生活。

除了身穿足着的织锦绸缎、头戴手佩的“金光宝气”,她棺中一套银器尤惹人注目。其中有高24.3厘米、通体葵状六瓣形的银奁,下托银盘,用黄绸包裹着。银奁盖面和周身刻有牡丹、迎春等花草纹,十分精致。

奁内上下三层,有子口相合,内盛全套梳妆用具。上层盛银剪刀一把,形制与现今常用剪刀相同。大小银刷各一把,都用竹片穿结黄棕刷毛。银薄片刮器一件,饰以鎏金牡丹。锭式钮素面银镜一面,镜面圆鼓,仍能照人。中层放着银圆盒四只,盖面鎏金,刻有百草花。其中一只盒中还残留粉迹,一只留有红胭脂,一只放黄绸做的粉扑。还有小银罐和大小银碟各一件,有趣的是小银罐盖下还连着一把小勺。下层盛有半月形银梳一把,梳边鎏金,梳齿疏朗;银篦一件,篦齿稠密;银针六支。还有银脚刀、银小剪刀和银水盂各一件。

在银奁包裹旁,还放着银架一件、银碗两只和银筷一双。银架上有凤凰戏牡丹、团花、葵花等图案,全部精细镂雕。银架能随意放立折合,将银奁内银镜放在上面,十分适宜。

真容不再:有多少遗憾还能重来

“娘娘”棺刚打开时,除了眼珠、鼻梁和面颊部分腐烂外,其余肌肤都呈白色,保存尚好。到场的苏州医学院教授测试了棺中积水后说:“得益于墓室严密的封闭措施,这水中没什么细菌,才使尸体能保存得如此之好。”但正是伏暑天气,开棺后不久,“娘娘”肌肤便开始变色。因当时条件有限,“娘娘”遗体经法医鉴定后火化。

“娘娘墓”的发掘清理,在市民中引起轰动。苏州博物馆于1966年元旦详尽展示了“娘娘墓”出土文物。一时间,博物馆门庭若市。一些观众观赏了精美的随葬文物后,为没能见到出土时还基本完好的“娘娘”真容而遗憾。

就在“娘娘墓”发掘清理8年后的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娘娘”女尸,影响全国。一些博物馆甚至复制了马王堆文物古尸陈列,由此带来的“古尸热”,直到“文革”以后的几年中,一直冲击着人们还不十分丰富的文化生活。

苏州博物馆在1980年8、9月间引进镇江博物馆《南宋周瑀墓文物古尸展览》,不足两个月,观众达到28.25万。看着那些涌进古尸展厅的观众,博物馆工作人员不禁感慨:“如果能够展示当年的‘娘娘’古尸,一定会吸引更多观众。”

(摘自苏州新闻网)

娘娘墓出土女金冠 元

此冠用极其织细的竹丝编结成网格状冠壳,用藤或竹条做为内外边圈,以丝扎固。再在冠壳表面蒙麻及黄薄绢。冠上缀贴孔雀翠毛,出土时色彩尚鲜艳,现已残存较少。薄绢上用九根金丝由前而后箍牢。冠两侧金丝弯曲成回旋状。冠的前沿缀有镶金边的玉饰五块,上面分别刻有鼠、虎、牛、羊、兔五肖,以虎居中。此冠于1964年6月在苏州城南盘门外吴门桥吴王张士诚之父母合葬墓,随同此墓一同出土的还有大量珍贵文物。

娘娘墓出土金手镯 元

元代,此镯为一对,呈椭圆形,含金量高达百分之九十五。镯两端做成两个龙头,其中一个龙头的嘴部连着一颗金球。环以圆珠联成,作龙身;两首相对,形成双龙夺珠之势,造型纯朴,别具风格。

银奁 元

银奁是采用纯银锤凿而成,平盖弧肩起楞,带圈足,通体为六瓣葵花形,上下共为三层,以子母口结合。银奁盖面和器身外壁刻有牡丹、日葵、迎春花等多种纹饰。器内盛有全套梳妆用具和生活用品,亦均用纯银制成,有刷、刮器、圆盒等物品,共24件。银水盂1件,盖作复瓣荷花叶形,梗茎湾曲作钮,广肩,直口短颈,底内凹,器身凿团花数朵,圈足饰斜细点纹一周,高8.8厘米,银镜1件,素面,钮作锭式,镜面圆鼓,仍能照人(放在同时出土的银镜架上)。直径12.2厘米,银剪刀2把,形制与现代的相同,长16厘米。银奁下有托盘、圆唇、浅腹、平底,口沿刻一周缠枝纹,内底刻一组折枝团花。此银奁每件器物几乎都使用了弹凿工艺,就是把银皮用鎯头敲制出各种器形,而且能达到当今模制之效。图案花纹舒展沉稳,线条生动流畅,他与银镜架构成一组完整的梳妆用具,作者必定是技巧相当娴熟,造诣相当深厚方能达到如此完美统一,是一件难得的传世杰作。出土于张士诚之母亲曹太妃墓内。

银镜架 元代

通高32.8厘米,宽17.8厘米,于1996年江苏苏州南郊吴门桥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镜架折合式,分为前后两个支架,结构略似交杌。后架上部镂雕凤凰戏牡丹纹,框沿为如意式,顶端立雕流云葵花。中部分为三组,中雕团龙,左右二组对称,如窗式,透雕牡丹,四角有柿蒂形镂空。下部为支架。

铜镜式古人用于照颜饰容的一种青铜制品,历代铜镜铸造完成后都经过了打磨抛光处理,从而使其光可照人,为避免光洁的镜面被磨损,古人通常都用布帛作镜衣把铜镜包裹后放置在专用容器内,如竹笥、漆奁、木匣、金属奁、瓷盒和镜箱等,这是古人置放铜镜的基本方式。而大型铜镜不便经常移动,通常就斜支在台架上,平时给铜镜穿上镜套或盖上镜袱(软帘),这种置镜方式最早见于元代,至清代依然沿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黛玉会意,便走至里间,将镜袱揭起照了照。”第五十二回:“(宝玉)便自己起身出去,放下镜套。”

1966年12月,苏州市郊虎丘公社新庄大队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墓葬位于苏州城西约五公里左右,在虎丘山的西南,枫桥的东北,南向楞伽山离运河约半里许。苏州市博物馆在贫下中农协助下,进行了清理。确认此墓为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王锡爵夫妇合葬墓。该墓出土了官员的忠靖冠服,衣长128厘米、袖长116厘米、宽44厘米,胸前缀有补子。同时出土的还有忠靖冠、玛瑙发簪、铜香炉、小脸盆架、小木床、小马桶、小木椅等。

王锡爵(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二年至十八年(1584~1600)任文渊阁大学士;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至二十二年五月(1593~1594)任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任职时间前后共5年多。卒后,赠太保,谥文肃,赐葬,敕建专祠。

(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