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宗祠

黎氏宗祠

黎氏宗祠又名黎永思堂,是是一处建于明末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黎氏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板桥村,是爱国诗人、抗清名将黎遂球的专祠,原建于广州城东仁厚里,因兵燹毁废。

中文名:黎氏宗祠

别名:黎永思堂

性质:祠堂建筑

朝代:明朝

清番禺黎氏宗祠

番禺黎氏宗祠又叫黎永思堂,位于广州市番禺南村镇板桥村。为纪念抗清名将、爱国诗人黎遂球的祠堂。原建于广州城东仁厚里,因兵燹毁废。后黎的长子延祖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板桥村的黎永思堂塑像祀之,重建莲须阁,藏其遗书,今阁已毁。

浙中地区传统宗祠研究 ¥31.4 购买

宗祠坐北向南,四进深,头门外两侧设翼墙,前立照壁及旗杆夹一对。第一进为头门,第二进为石牌坊(参见第三章第四节之二《忠孝廉节牌坊》条),第三进为中堂,第四进为后寝。头门,宽14.95米、深7.84米,镬耳封火山墙,砖木结构,青砖红砂岩石墙裙,正脊灰塑古脊饰。门额匾刻“北正明宗”。中堂,面阔三间14.9米、进深三间11.8米,硬山顶,梁架构件及装饰简朴。后寝,面阔三间15.2米、进深三间11.7米,明间后设神台及神龛,台基为红砂岩石砌筑,宽4.98米、深1.83米、高1.2米,台基立面浮雕如意纹饰,上面雕回字纹饰边。神龛,面阔三间三楼歇山顶,柚木构成,红砂岩石柱础。采用月梁,额枋三跳双下昂斗拱营造,做工精细,古朴简洁。次间的槅扇已被拆毁。

黎遂球(1602-1646年),番禺板桥乡人。博学多才,善诗书画,明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明末捐产制铳500门和火药机械等支援抗清。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提督粤师驰援赣州,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在赣州城战斗中殉职,南明唐王追封其为桂王,谥“忠愍”,赠“兵部尚书”。198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桂林阳朔旧县村黎氏宗祠

广西桂林阳朔旧县村黎氏宗祠

旧县村原名仙桂村,唐武德4年曾做为从阳朔分置出来的归义县县城,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后人将村子改名为旧县。旧县绝大多数人口姓黎,村中有一黎氏宗祠。与别处祠堂不同,黎氏宗祠的木雕保持还算完整,特别是大门前的那两个龙头,更是巧夺天工。

民国时村中出了个中将黎行恕, 黎行恕在台儿庄战役中作为司令部副参谋长,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战胜利后,黎行恕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在海南岛接受日军投降。

祠堂里的碑,碑文为宗祠里的规矩,对了解古时的族规不无裨益。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始祖考讳应隆公,地居朔城。二世祖考讳思谨公,由朔移居旧县。传世十三,聚族几满二百丁,亦云盛矣。子小子等当推衍先祖所由盛行之奕□而不衰。是在尊血统重命名,使椒聊蕃衍,允足亢宗焉。夫人之一身,必血脉贯注而后百体从。令家之一族,必血统清纯而后五伦可敦。此理殆确乎不移!如人生不辜,无子承嗣,法当确定血统先于亲房子侄内,挨次置嗣,亲亲之义然也。倘亲房无嗣可立,始于疏房内择贤立之,疏而引之,使亲亦犹血统之正也。若颠倒徇私抚异姓子为嗣,其渎宗也。实其自当援血统正义,不许入祠奉祀。招赘一条,本祠原不许可。或有亲老子幼不得已外招赘婿以谋生活,祠中原不能制止,只可任其维持一门。其入赘人及所后子亦不准入祠奉祀。仅氊恶臭异类必黜,荑稗乱菌非种必锄,义在则然也。至命名一条尤其严重。每见人家或少陵长卑陵尊,子孙名字干犯祖讳。后辈名字陵乱宗亲,其究也。名不正事不成,百度败坏,随之甚可悼也。兹议由本祠颁命名诗一首,每代每家添丁遵用一字。倘有不遵祠规,任意犯讳,颠倒行辈,定当责斥不贷。凡我同族各宜勉之,以期赞成。光绪马是为记,命诗附后:

元运兆嘉祥、克家永世康、有基徵裕大、源远泽绵长。

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吉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黎氏宗祠地貌风

广

逸士黎公简单介绍

第99(天麟公第三)世祖逸士公为文举公之次子.元末借鱼舟救明太祖(朱元璋)渡江脱险。裔孙主要分布在广东丰顺.陆河.大埔等县及台湾各地。明太祖得天下后.敕授逸士公为副将.感其救驾有功 褒封三代,后辞职随子乐信公定居丰顺县丰良镇为黎氏名誉始迁祖其裔孙繁衍各地。逸士公陵:座坤申向艮寅名曰 金龟下水形又名翠鸟登潭形(丰顺县丰良镇大椹石寨下潭面上)。

逸士公宗祠简单介绍

太祖山银瓶峰巍峨挺拔直傲蓝天,龙脉逶迤蜿蜒,数十里穿云驾雾,洋洋洒洒直奔太湖岽(少祖山),拢聚成气势磅礴的芙蓉嶂,再由子方位出脉转乾亥,此处左边龙楼屹立多俊秀,右边凤阁隆起显优雅,两者间鼓起浑圆胎息后抽脉经过玉印岗,继而敞开屏障结穴于亥乾,仰观行龙一路山迎峦送,大有王者风范;纵观前局,青龙山耸秀,形如大象饮水;白虎山伏蜒,宛若雄狮沐浴。狮象相汇,共把巺方水口,可谓明堂容万马,水口不通舟之吉地。左边乃甲水奔流不息,吉卜人丁兴旺,寿高福厚;右边赦文水源源不断,祥兆吾族永蒙皇恩。两边砂峦护阴抱阳,九曲水更象征裔孙世代繁荣昌盛;瞻远山叠叠案台,笔架峰置其上(注:拍摄当天因有濛雾未能得见),将印证吾族人文蔚起,如此福地(注:此处附近原是逸士公创基旧址),经七百余载沧桑犹存,今得上苍赐还吾族建祠,实乃天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