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鹗书院

金鹗书院

金鹗书院位于湖南岳阳。书院所处金鹗山面洞庭湖而襟带邕湖及近郭诸山,湖光山色互相掩映,为“灵秀之区”。清道光间邑人吴敏树谋建书院于此,未果。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载:清金鹗书院仿照白鹿洞书院规模建造,光绪十年(1884)知县刘邦华捐资倡建,光绪十一年(1885)竣工。《巴陵县志》载:“院仿鹿洞规模,筑石层累而上,山额旧有‘文昌亭’,茸而新之,与院之藏书楼相望。楼下为讲堂,两廊舍各二十有六,循右廊上,涉为院长居室;左有小阜,环以桃李,平地数亩,筑小圃,艺湘兰。自辅沿石级数十武,历讲堂,抵书院,前有石栏,上有牌坊,额曰‘金鄂书院’。院外,左建楼曰‘稻香’,右建轩曰‘知味’。山下泉月清澈,浚之可供汲饮。山背有穴,名桃花洞,洞阔可容坐憨,并种桃以实之,面俯君山,螺环十二,两旁襟带邕湖及近郭诸峰,吐纳苍翠,灵秀之区于斯为盛。”绿净迥环,流水击石,生机盎然,亭阁映霞,层次分明,纵横林立,凭栏远望,佳景如画,后成为江南著名书院,亦是有口皆碑。到民国初年,由于南北军阀混战,兵祸连绵,金鹗山成为军阀争战之地,金鹗书院变成了兵营。再之兵匪交掠,书院学生逃散,山上荆榛茂密,虎狼昼行,人迹稀疏。到民国七年(1918)以后,书院所有房屋全被战火焚毁。

20世纪90年代,香港孔教院院长汤恩佳捐资100万元港币在原址上重建书院。金鹗书院在金鹗山翠绿的怀抱中,依山坡梯级而建,门前匾额用金色大字书“金鹗山庄孔子书院”,金鹗书院大门依然禁闭,门联“循礼明道;养士尊师”系邹先成所题。

龙泉的书院与文风(三)有清一朝:仁山金鳌两书院

金凌书院2021诚聘 优秀教师!!

有没有那种一年只需工作6个月,既可以全方位陪伴自家孩子各科学习,年薪还可以3--5万的工作。

有!金凌书院可以提供。

2021春季重金招聘英才。

招聘助教1-2名,学历中专以上,有教育经验或书写特长者优先。

工作描述

全心全意负责辅导孩子各方面学习。

周一至周五晚上6:00--9:00,白天不需上班。

但周六、周日和寒暑假必须全天候上班。

全年实际工作只需6个月。

最丰厚的绩效工资,让你工作干劲元气满满。

工作特色

既可以一份不错收入(30元/小时),又可以得天独厚兼顾自家孩子学习。甚至可以提升自身才艺。

另招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做事业合伙人,年薪10万元以上不封顶。

择一行深爱,高举理想火把,让兴趣野蛮生长,让生活感受星辰大海

如果你有一颗投身教育的火热事业心,有学富五车的才识,有无可匹敌的从教经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那就来吧!做金凌书院事业的合伙人,做教育虔诚的摆渡人,一起感知育人的幸福与收获,开启最美的创业故事。

文化传承:金台书院的背影

一座书院,一座古代的金台书院,坐落于桂东县桥头乡乌石寨山麓的一个僻静山岗上。据《县志》记载,该书院建于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我来的时候,与它相距了186年,见到的是,遍地长满了茶叶树、茶油树、杉树、松树、棕树……山岭上躺着几块废弃的石料,还有静默的屋基,在无语地诉说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

老人的指点,仔细地察看,书院的轮廓犹存。书院的布局大体可分跑道、操场、书院。跑道在半山腰,依偎着圆形的山岭转了一周,大约华里长、宽约五六米。从跑道往山岭上行几步,便到了操场。离开操场,往上走,就是书院了。

从高处俯瞰,书院的平面略呈不规则的四方形。面积超过了两亩。而今,书院成了废墟,没有了墙体、木门、木窗、木椅、木桌、黑板……甚至连一片瓦都没剩下,完全是一个遗址。如果要想打捞出它的历史文化信息,得从别处寻找。

退休老校长何自谋是在金台书院读过书的。他说,印象中的书院,建筑是土木结构,屋基是石灰泥,墙体为干打垒,盖着小青瓦,进大门处,两个石门墩,门楣上有户对。教室窗子有木雕。他的同学有陈祥清、黄光前……教书的老师有黄守规、何志良、王明玉等,院长陈泰然,接下来是何承德、方传学。

头发花白的陈祥清老师,今年80岁了。他告诉我,1946年,他走进金台书院读书。他记得,书院坐北朝南,大门外有两根木柱。书院为三进四合院式建筑,前进为书院大门,大门进去,靠西是校长室,靠东是教导主任的住房。中进有一个天井,挨近天井是个比较宽敞的大厅。后进为大成殿,大成殿正房中间供奉有孔夫子像,两边房子放置了学生的皮箩、餐具等生活用品。大成殿东西两侧,是两排长长的廊屋。西边的是书院的读书室、厕所和1—4年级学生的教室,教室分上下两层,有木板楼梯上下。东边的是5—6年级学生的教室、宿舍和厨房。大成殿的前面置有一个花坛,种植了月季花、栀子花、茶花,还有柚子。院内还置有遮雨的环形走廊。书院四周筑有围墙,植有梨、梧桐等树木。

那时,读书,学生不交学费,有田租作为办学经费。初小1—4年级一个教室,大约50个学生。读高小五年级时有两个班,到了六年级,学生越来越少,书院老师就把他们拼成一个班。那时,男女不仅同校,而且还同班,不过女同学相当少,他班上只有两个。

书院有朝会,校长会进行讲话,要求学生尊师、爱师,同学之间互相友爱,做一个有学问、有思想品德的人。老师讲课与如今老师授课差不多。初小的课程有:国文(即现在的语文),算术、图画、音乐。高小时,增加了历史、地理两门功课。与今不同的是,国文认字拼音用的是国音字母(又称注音符号、注音字符),比如:汉语拼音a o e ie,所对照的国音字母是ㄚ ㄛ ㄜ ㄝ。

陈老师一边讲述着,一边饶有兴趣地背起了少儿时所读的国文课中的一段——“中华,中华,可爱的中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比你更伟大……”他说,这篇课文是爱国的,言简意赅。他记忆犹新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国文课本,打开第一页是旗帜,下面是“国旗党旗”四个文字;再翻一页是孙中山的像,下有“国父遗像”四个字;第一课是“来,来,来,来上学。”第二课是“好,好,好,来上学。大家来上学。”读到四年级时,桂东县就解放了,上学没有课本。对于学习成绩好的,老师会发一本旧教材,学习成绩差的没有,学生不得不抄写课文,直到1950年下半年才有教材。

金台书院,曾是桥头乡文化传播的一个亮点。在书院的推动下,耕读之风甚炽,人文蔚起,培养了一批读书人。

在书院出的人才中,最显赫的要数王光前。他,1936年10月出生于桥头乡白水村,1956年考起了华中理工大学工业自动化与电气化专业,五年后,毕业分配在北京,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工作,在科学家周光召、邓稼先部下,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科学研究工作。王光前说:“早先,跟亲戚、朋友交流,不敢谈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是秘密。其实,他从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一辈子从事的工作就是核方面物理研究和计算机应用研究。过去,条件很艰苦,啃窝窝头,吃玉米、黑米,冬天野外工作,常遇白雪皑皑的天气。但为了国家,他走过来了。”

陈老师说,由于金台书院在那山顶上,缺水,煮饭时,老师、工友就得挑水。学生用水得两个人扛,加上书院两旁的高墈土面临着崩溃,1953年,书院搬到了离金台书院不远的圩镇上,就是今天桥头中心学校的位置。金台书院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立足山顶仰望,仰望着金台书院曾经的浩淼天空,深邃、空灵、深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