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桂民居群

东桂民居群

时代:清代类型:古建筑地址:进贤县李渡镇东桂村简介:东桂村位于李渡镇东南950米,村庄坐北朝南,前有石砌边沿水塘。清代建筑16幢共2000余平方米分布在3条巷道之间,皆红石斗砖木结构,有匾额曰“详开奕世”、“文峰毓秀”、“月窟分根”、“世绍忠贞”、“蟾宫香远”、“桂花天香”、“桐荫草堂”、“金粟流芳”、,东桂民居群,东桂民居群简介,东桂民居群-南昌市进贤县东桂民居群旅游指南

广东普宁德安里,百年古建筑群堆满“古董”,堪称潮汕民居博物馆

广东,潮汕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底蕴深厚的城市群,这里包含汕头潮州揭阳等粤东重要城市,有着自己独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和饮食,这里具有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蕴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及光阴故事,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旅游目的地。

在广东东部偏南的潮汕平原西部,有一个被誉为“潮汕明珠”的文化之乡,在历史上曾孕育出了不少名人,如今也保留着诸多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以山水风光与民俗人文相结合而著称,还入选的“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这里就是广东揭阳管辖的普宁市

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开发的新兴城市普宁近年来在产业发展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不仅是国内最大的衬衣生产基地、华南最大的中药材销售基地,也是粤东地区最大的服装、烟草、茶叶水果、纺织品集散地,同时还是我国著名的侨乡。走过广东不少地方,揭阳普宁是我一直没去却很想去的地方之一。

这次终于如愿来到普宁,找到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非常值得推荐。这是位于普宁故城洪阳镇南村的德安里,这处鲜为人知的古村落是清末广东水师提督、名将方耀与其兄弟一起营建的家族居寨,也是潮汕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府第式民居建筑群。

德安里历史悠久,始建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距今已有150年历史。因为是家族居宅,所以整个建筑群耗时20年时间才建成,其规模庞大,构筑精巧,造型精美,堪称我国南方民居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即便历经150年的风雨洗礼,如今依旧气势非凡,韵味十足。

一直以来,我都对古建筑饶有兴趣,之前对德安里一无所知,但却给了我无限惊喜。因为这座古建筑群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旧时的模样,不仅外观古朴自然,原汁原味,就连里面的格局和摆设也基本不变,旧得非常有味道,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鉴。

德安里在建筑艺术上的造诣非常高深,以罕见的建筑布局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入选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民用建筑教材。同时,这里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保存完好,平房、四点金、五厅通、下山虎、独脚狮等别处罕见的建筑形式在此都能看到,也因此被视作“潮汕民居建筑形式大全”,堪称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博物馆

德安里建筑群占地总面积有近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分为老寨、中寨、新德安里、绍园等多个区域。其中老寨的建筑格局为“百鸟朝凰”,中寨和新德安里为“四马拖车”,三寨相连,房屋多达773间,外置护寨河,是广东乃至全国罕见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组群。

德安里的老寨,即便在众多令人称叹的潮汕传统民居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个建筑典范。它最值得称道的是极为罕见的“百鸟朝凰”建筑格局,其中“凰”就是主祠堂,左右是小祠堂,后方依次为“五间过”、“大下山虎”、“四点金”等建筑,从三面护卫着大祠堂。

寨内房间布局分为官厅、祠堂、佛堂、书斋、餐厅、库房、阁楼等,夯实的寨墙宅第和厚重的层层屋瓦,主人显赫的家世与家族荣耀昭然若现,以大祠堂为核心的建筑结构,也深合潮汕人秉承“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的中国传统礼教之道。

德安里的户籍人口有500人,目前仍有100多人居住在内,主要集中在老寨和中寨。但是许多房子早已人去楼空,走在一百多年前的青石板路上,五味杂陈,地上光滑的石板砖,屋檐下的空鸟笼,仿佛在诉说中当年的显赫和昔日的生活,这里恢弘大气的建筑风格、无处不在的历史印记,让人震撼而感动。

长长的街、幽深的巷,朱红的门、坚硬的墙,漫步于德安里,时光仿佛倒流回到清朝。面对厅堂楼阁、廊檐木柱,以及精美的金漆雕花门窗,一个晃神间便已是世上千年。一口古井,一棵古树,都见证着光阴游走和沧桑变化,让人驻足良久,流连忘返。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老寨主祠堂大门上,有两位大名鼎鼎的保护神:秦叔宝和尉迟恭,这样的门神画是潮汕地区传承下来的民间美术工艺,采用传统的漆画技法,以天然漆为主要材料进行绘画创作,现今这门手艺也在渐渐失传,在德安里却仍保存完好。

不过,德安里因缺乏人气而略显苍凉凄冷,有些角落已经荒草丛生。幸运的是,近年来,德安里得到大力的修缮,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了首批“广东省27个古村落”,2010年还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因而也为老寨子吸引了外来的观光客。

如今不少老旧房子,被改造成各种古玩店,这里展出的包括各朝代生产的瓷器、茶器、木雕,复古而精美,令人爱不释手。当老屋遇上旧物,尤其是在午后光影下,对于喜欢捕光捉影的摄影师来讲,简直兴奋到想惊叫。

外来游客来到德安里,无疑像是进入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潮汕文化博物馆,这里的一切承载着150年来的老旧记忆,都是艺术性和观赏性兼备,也是深入了解普宁民俗和民间艺术的重要窗口,让更多年轻人可以将这里珍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原创作品,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敬请关注我,与您分享更多精彩旅行

红心永向党|东平常庄,鲁西第一古民居群,染着红色的中华建筑瑰宝

文/颜建国

老家 接山常庄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村貌村俗是山东省“乡村记忆文化遗产单位”,山东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估计在山东省,同时拥有三种省级文化名片的只此一家。

但是,因为资金短缺,很多建筑濒临倾覆,为了保护她,我们开始迈出微薄的第一步,拜访老人和老师,回忆有关115师战斗情况,挂上“赵镈故居”牌匾,一点一点做起来,以此告慰光荣牺牲的先烈们。

常庄村地处东平县接山镇东南处,鄣王公路以西。由常庄一、常庄二、常庄三村三个行政村组成,村北有座山,村庄依山而立,山形酷似骏马,故名“金马山”。

常庄古民居群基本保存了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清代民俗建筑的重要史料,堪称“鲁西第一古民居群”。

村内现存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以颜家大院最为有名。大院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40米,宅院面积约为2.5亩。大门朝北,门由铁皮包褱。院墙东北角有炮楼,院子南边有阴沟,直通村外赵家林,如遇紧急情况,可从阴沟撤出。

1939年3月,八路军东进支队开进山东,司令部办公室就设在常庄村,一一五师首长罗荣桓、陈光就在此工作过。当年司令部办公室设在大门东侧3间堂屋内。此屋为石头墙、青砖檐,略微起脊,木梁木檩、芦苇盖顶,门窗宽大。2007年,中共东平县委特建立大理石纪念碑一座,正面行书题刻“东进支队司令部办公室旧址”。

常庄村古建筑群,不仅年代久远,更是因染上了红色而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东顺杯”

“红心永向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岁华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破壁图强、砥砺奋进,经过浴血奋战,吹响了新中国成立的胜利号角;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成就了泱泱华夏的焕然风貌。为隆重庆祝党的生日,纪念党的丰功伟绩,东平融媒体中心与我县知名企业东顺集团联合举办“红心永向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

一、活动主题

文学的形式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记录我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书写和歌唱我们身边的模范共产党员和优秀党组织的感人事迹及奋斗精神,展望未来,鼓舞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向前。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共东平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东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平融媒体中心、东平县新阶联、东平县作家协会

三、活动时间

2021年1月25日——2021年12月31日

四、活动安排

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从即日起至12月底,为征文收集汇总和择优刊发时间,对内容新颖、形式活泼、文笔流畅、视角独特、可读性强的来稿,统一登记编号建档,并陆续在《今日东平》报和《今日东平》报公众微信平台以“东顺杯”冠名刊出。

▶第二阶段

2022年元月份,由大赛活动组委会共同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对作品予以奖励,给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并适时召开大赛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具体时间、地点和举办方式另行安排。

▶第三阶段

2022年1——5月底,视情况对获奖作品整理集结出版。

五、奖项设置

征文比赛共设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若干名。

六、活动要求

敬请全县以及东平在县外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踊跃投稿,参加本次征文活动。征文体裁不限,小说、散文、通讯、诗歌(含古体诗)、论文均可。作品必须为原创,且没在任何公共刊物、网络平台和微信平台上发表过。为方便刊登,字数控制在3000字以内;每人参赛作品1至2篇。投稿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个人邮箱等,并提供适量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照片,以便在微信平台上刊登。

✉投稿邮箱:dpbs004@163.com

☏联系电话:18264809407

联系我们:

地址:东平县城佛山街13号(检察院旧址)

邮箱:jrdpbs@163.com

广西桂平特色古民居群文化节暨克昌祠建祠二百周年庆典圆满举行

广西桂平市罗秀镇植棠村首届古民居群文化节暨克昌祠建祠二百周年庆典圆满落下帷幕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在举国同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桂平市罗秀镇植棠村迎来了首届古民居群文化节暨克昌祠建祠二百周年的历史时刻。

在装扮一新的村门迎宾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古村落古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为树立植棠村古民居群品牌形象,提升植棠村社会知名度及影响力。同时,为释解族亲缅怀之戚,慰藉先祖在天之灵,10月3日(农历九初五日),植棠村首届古民居群文化节暨克昌祠建祠二百年庆典在植棠村隆重举行。贵港市侨联办党组书记、主席李靖毅,桂平市博物馆馆长朱丽彬,罗秀镇人大主席黄树柏等领导应邀出席活动,罗秀镇各宗亲嘉宾、植棠村各姓代表及克昌祠族人约3000人参加本次活动。

(贵港市侨联办党组书记、主席李靖毅宣布文化艺术节开幕)

10月3日上午,植棠村处处张灯结彩,彩旗飘飘,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装扮一新的村门,格外喜庆欢腾,植棠小学的篮球场作为文化节的主要场所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11时,克昌祠建祠二百年庆典正式开始。克昌祠祠堂里人声鼎沸,香火鼎盛,头厅里寝堂上祖先神位整齐划一、庄严肃穆;供桌上有茶酒米饭、糖果饼干、水果糕点、金猪全鸡应有尽有……中厅,三厅和左右横廊摩肩接踵,整齐有序列队。

祭祠仪式现场

庆典以传统祭祠形式为主,由组委李剑主持,李坤源、李喜兵分别宣读祭文。全体人员按照传统流程,逐一奉香、叩首、献茶、献酒、献熟馔、献财宝。每个环节紧紧相扣、仪式庄重,每个人都严肃庄重、饱含深情。句句祭文,铭记着先祖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步步流程,展现着后代人追恩念祖的优良传统。滚滚二百年,泱泱克昌祠,今日族人有幸遇上家祠二百周年庆典,实属三生有幸,而如此盛大的祭祠场面,也是建祠以来首次,典礼展现了植棠村克昌祠族人感恩念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祭祠仪式现场

下午13时,植棠村首届古民居群文化节开幕仪式在植棠小学篮球场举行。村支部书记李伟江向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及全村人民致欢迎辞。在外工作代表李朝永发表乡愁感言。罗秀镇人大主席黄树柏代表镇政府向活动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桂平市博物馆馆长朱丽彬对植棠村人为古民居群保护及传统文化传承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贵港市侨联办党组书记、主席李靖毅宣布植棠村首届古民居群文化节开幕。

植棠小学学生节目

文化节上,颇具民俗特色的木偶戏,粤剧、对山歌等节目吸引了村民的热情关注,盛大的品尝乡村美食活动更是为文化节增添了舌尖的享受。各类乡村美食,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儿时的记忆在美食中浮现,成长的喜悦在美食中传递,和谐、团圆、欢乐的幸福感,洋溢着在每一个族人的脸上。晚上20时的文艺晚会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形式多样的节目交替演出,嘹亮的歌声唱响着对祖国、家乡的热爱,翩翩的舞姿表达着对新时代、新农村的赞美。文艺晚会在歌声、掌声、欢呼声中落下帷幕。

民俗特色木偶戏

品尝乡村美食

据悉,克昌祠1819年(清嘉庆廿四年)建成,坐落在山色连绵、翠绿相映、三面池塘环抱的植棠冲古民居群中。克昌祠为三进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和风格工艺等都具有鲜明的清代特色。祠内的联句内容把儒家传统文化和家族文化有机结合,文化底蕴浓厚,内涵积极开明,彰显历代子孙尊师重道、刻苦读书,真诚善良的良好家风。

(山色连绵、翠绿相映、三面池塘环抱的克昌祠)

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祠堂大门正前的贞寿墙,贞寿墙因五世祖妣一生恪守妇道,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兴家创业的事迹呈达朝廷,授皇恩宠锡,旌表贞寿,所以御旨勒建“贞寿之门”牌坊,赠封七品孺人衔,五世祖妣也被族人亲切称呼为“百岁婆太”。建祠初期,族里进士、举人、秀才、国学生频出,近代更有国内外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法国里昂大学毕业,获博士、硕士、教授的一批族人,因此植棠村克昌祠的李氏家族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家族。

克昌祠正门

本次活动筹备近一年时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活动由植棠村党支部书记李伟江,克昌祠族长李日森等人组成筹办委员会,统筹、协调和落实各项工作,李朝永担任顾问,指导开展各项工作。活动前期,筹委会逐步完成竖立文物保护牌匾,修缮克昌祠残缺,更新祠堂对联,添置“鼎盛千秋”纪念宝鼎、制作纪念徽章、纪念帽等筹备工作。为筹措资金办好本次活动,筹委会通过功德簿、红榜、荣誉墙、刻碑、刻扁等方式鼓励村民踊跃捐款。其中,有位迁居祖国西部青海省60多年,为祖国特种武器做出特殊贡献的村民心系吾村,不忘族人,积极捐款2000元;有位定居马来西亚70年的村民儿孙三代千里迢迢,闻声而动,共捐款3055元;有位定居柳州的村民更是热情高涨,慷慨解囊,捐款8168元。还有很多村民积极踊跃捐款,充分体现了植棠村村民,特别是克昌祠族人团结一致、慷慨大方、无私奉献的精神。

桂平百灵艺术团表演节目

本次活动规模盛大,规格超高,是植棠村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次盛会。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凝聚了植棠村人的力量,提升了植棠村人能办大事,能办好事的能力。同时,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村民对植棠村、克昌祠的历史认识,树立了村民对提升植棠村古民居群品牌形象的信心。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以克昌祠建祠二百年为契机,克昌祠族人将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博大的胸怀,面向未来,迎接挑战,不断开拓植棠村的美好未来,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富强、和谐、美丽的新农村,造福子孙后代。

[战旗云媒体]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