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世家坊

豫章世家坊

豫章世家坊位于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张罗村前,四柱三间两重檐,麻石青砖结构,始建于南宋,明代后裔重修,清代光绪年间朝廷官员再次重修。

中文名:豫章世家坊

级别: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39-3-07

公布时间:2006年12月

性质:古建筑

建造时代:明至清

豫章世德泽润后代 理学家声文教鼎盛

兴宁宁新古民居“九厅十八井”是罗洪德的第十八个儿子小九公为纪念父亲九妻十八子的事而建。

罗氏祖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梅州罗氏后人。

位于梅县区的沟湖罗屋,保存仍较完好,现已作农村文化俱乐部之用。

每月,总有许多60岁以上的罗氏老人,相聚在程江镇周塘村的秋官第祖祠内,闲话家常。

寻访梅州各县(市、区)的罗氏祠堂,总能看到八个大字:“豫章世德;理学家声”。这是梅州罗氏的堂联。其中“豫章”是古氏郡名,在今江西南昌市,罗氏在此地发展成望族。“理学”指的是宋代理学名家罗从彦。

罗姓是人口数量排在第20位的大姓,占全国人口1%,约1338万人。在梅州,罗姓人口逾28万,主要分布在梅县、兴宁、大埔五华丰顺等,其中兴宁占据半数以上。据载,最早进入梅州的罗氏先辈为唐昭宗时的循州刺史罗昌儒,其约在公元900年时因黄巢起义,道路梗阻而定居兴宁,也使得罗姓成为较早入梅的姓氏之一。

1100多年来,罗氏在梅州开枝散叶,并不断向外扩散,陆续迁往国内外,除了广东外,国内较多的是四川、江西、福建台湾等。在“刻苦耐劳自得成功”等家训的熏陶下,培养出了兰芳共和国首任首脑罗芳伯、“罗氏通书”创始人罗庆辉、“维他奶大王”罗桂祥、客家学鼻祖罗香林、抗日名将罗卓英等人。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罗炜林 罗均昌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豫章后人迁居梅州 七县共建罗氏祠堂

在梅城老街、梅州学宫旁,隐藏着梅州罗氏宗祠,它在岁月的打磨和时代的变迁中,慢慢失去了原有的面貌。2年前,梅州罗氏宗亲联谊会多方努力收回使用权,并展开整修工程。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已不是当年的围龙屋,而是几层楼高的现代楼房。

走进梅州罗氏宗祠,罗氏家训、罗氏名人等展牌陈列四周,祠堂正中间是罗氏开国始祖罗匡正、复国始祖罗凌甫、豫章始祖罗珠的画像。罗氏宗祠始建于1815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兴宁、长乐(现五华县)、镇平(现蕉岭县)、嘉应州(现梅县区)、大埔、丰顺、宁化七县的罗氏合族所建。罗氏宗祠曾被当做梅县纺织品公司的厂房。

溯本追源,思祖敬宗。罗(繁体字羅),原意为捕鸟的网,是挂在高处的锥形网。罗字的甲骨文顶部是一只飞鸟,下部是一个人,双手张开网状,表示鸟被网扣住了,有翅难飞,是一个会意字,因此罗姓后人时常自称为“捕鸟者”。罗姓出自妘姓,“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古帝颛顼的曾孙重黎,在帝喾时任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做事得当,受百姓爱戴,帝喾便赐名为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到了周朝时期,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

罗昌儒是最早迁往梅州的罗氏族人。他原居于江西南昌,唐昭宗时(889-904年间)为循州刺史,后来因为黄巢起义,道路梗阻而被迫留置在兴宁,并选择此地定居,成为最早进入梅州的姓氏族人之一。宋朝末年,豫章名门望族罗珠第四十六世孙罗洪德的后裔罗小九,时任广东循州学正。期满回原籍福建宁石壁村之时,路过兴宁,见此地旷人稀,沃野平畴,就与他的哥哥罗伯七在东郊和南郊筑屋定居,并以此分散到兴宁各地。

事实上,梅州罗氏均为罗珠的后裔。梅县松口一带的罗氏开基祖,为罗小九的哥哥小六。大埔县安乐渡罗姓,是罗小九的哥哥罗大九开基。五华县黄龙约的罗姓,亦是洪德公后裔。而蕉岭县招福罗姓,是罗珠四十八世天龙的后裔……罗珠是汉惠帝时期的治粟内史(即管理国家财政的官吏),为豫章的名门望族,遂其后裔的堂号均称为豫章堂。

“现代人开玩笑说,同姓氏的人500年前是一家。梅州罗姓就是700年前就是一家人,都是同个支派出来的,其中大部分是洪德公和昭远公的后裔。”梅州罗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罗暹兴介绍,罗洪德有九个妻子十八个儿子,原居住在福建宁化石壁村,其儿子中有大部分迁居到梅州,成为梅州各县罗氏开基祖。“位于兴宁宁新街道的知名古民居"九厅十八井"便是洪德公的第十八个儿子小九公所建,来纪念他的父亲九妻十八子之事。”

从公元900年左右至今,罗氏在梅州开枝散叶,勤恳为当地发展出智出力,部分后裔还由梅州走向海内外。

百年古祠威武壮观 人杰地灵高风世承

从空中俯瞰位于丰顺新埔园村的汤南龙上古寨,可见一个巨大的“龟”横卧在农田之间。这座古寨面积1.6万多平方米,围墙中间有八个堡垒式凸出的用于瞭望放哨的墙柜。古寨布局为三街六巷一宗祠,整座古寨既古朴典雅又宽敞大方

龙上古祠位于龙上古寨中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是汤南罗氏的始祖祠。古寨幽幽,穿过宁静的古巷,走进龙上古祠,宽阔的门坪,祠前的麒麟照壁,木栏上精湛的雕刻作品,惟妙惟肖的画作让人为之赞叹。

据《丰顺县志》记载,龙上古祠曾出过罗万杰、罗龙光二位文科进士,一位武魁进士罗佳雄,和九位文举人,十位武举人。“一门三进士,两协一天官”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罗万杰被后人誉为“潮州后七贤”。他18岁中举人,22岁为进士,官至都察院佥都御史。现仍有《瞻六堂集》(上下卷)著作存世。

自罗万杰开始,因能人辈出,家族空前团结,一个比龙上古寨规模更大的寨子也建了起来,它就是种玊上围古寨。种玊上围是丰顺县著名的外圆内方城堡式古建筑、古民居,在闽、粤、湘、赣围屋中属罕见独特,呈现独特的“隐涂蟹”型轮廓,从空中俯瞰,好似一个巨大的“螃蟹”。古寨全盛时期共有人口3000多人,人丁兴旺、热闹非凡。

寨外广场有一口池塘,长年水量充足,塘边一字排开有五棵参天古榕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蔚为奇观,当地人称“五丛榕”,是汤南上阳古八景之一。据了解,清代时此古寨内出了五位举人,按当时“每中一举种榕一棵”的乡规,种了五棵榕树,至今仍青翠欲滴,生机盎然。

在梅县石扇镇西南村,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屋子里展示着罗芳伯的事迹。这是罗芳伯故居纪念馆。3年前,石扇镇群众及罗芳伯后裔凑资15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葺重建,并于当年对外开放。

清代乾隆年间,罗芳伯由家乡渡海到婆罗洲坤甸(今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谋生。1777年,他在那里率领以客家人为主的采金矿工建立了带有“小共和国”性质的华人政权——兰芳公司。罗芳伯作为兰芳公司的首任领导人,被称为大总制或大唐总长。在他去世后,兰芳公司采取选举的方式产生继任领导人,延续了108年,直至1884年被荷兰殖民政府所灭。

土地革命时期,兴宁党组织、东江苏区五(华)、兴(宁)、龙(川)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罗屏汉是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经过整修,罗屏汉故居已焕然一新,曾经杂草丛生、房梁破败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展馆,展示着罗屏汉和妻子张瑾瑜的革命故事,及那段艰难的革命历史。

祖德家训融于血脉 诗书宜读培育英才

每个月中旬,位于梅县区程江镇周塘村的秋官第都会迎来一批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在此谈笑风生,谈论着家族轶事,为家族兴旺出谋划策。这群老人的祖辈曾生活在秋官第里,他们中的部分人也是在此出生长大。"睦族敦宗团结互助"是罗氏家训中的重要内容,要求罗氏子孙一定要团结同族家人,我们这群老人聚在这里,既是为了不忘祖训,和睦团结,也是为了发挥众人智慧,壮大家族。”秋官第罗氏文化研究的负责人罗锦宜说。

罗氏家训长达192个字,涉及宗亲和睦、扶危济困、父慈子孝、夫妻相敬、治家勤俭、待人处事、诗书宜读等内容,教育子孙后代要勇于担当,让罗氏万代流芳。

长篇难记,罗氏先辈还总结出了“罗氏家训十二条”,即:一训孝父母为百行之首,二训亲兄弟,三训睦宗族,四训和乡党,五训祭祖祠,六训重教学,七训勤诵读,八训慎交友,九训务耕稼,十训崇节俭,十一训戒争讼,十二训惩横暴。可见读书教学在罗氏家训中是多么重要的内容。

梅州罗氏的堂联,将“理学家声”摆在异常重要的位置,彰显了罗氏对知识文化的重视。罗从彦是宋代理学名家,曾立豫章学案,学者称“豫章先生”。著作有《遵尧录》《豫章集》等多部。

罗氏后人罗香林,被誉为客家学鼻祖,他是兴宁市宁新水楼村人。罗香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30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入研究院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他撰写和出版《客家研究导论》,该书被日本人元刚译成日文出版。后来罗香林又撰写了《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编》《客家迁移及分布地图》,进一步探讨客家源流、转徙与具体分布诸问题。

“他的故事至今影响着我们,父母也经常提醒我们要努力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学好知识,造福社会。”罗玉琴与罗香林为同一宗祠的后人,今年参加高考的她收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获得了宗族3000元的奖励。

罗氏一族对考上大学的族人均予以奖励,以资鼓励子孙勤奋向学。“前年,大坪镇有个罗氏学生考到清华大学,罗氏家族的商界人士奖励了他20万元。”兴宁大坪罗氏会馆馆长罗春才说,每年罗氏家族都会对族内学有所成的学生、贫困难以继续读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助学金,鼓励他们求学求知。

“宗族发展首重教育,子子孙孙诗书宜读”的家训融入了罗氏血脉,成为梅州罗氏族人存世“宝典”。而“先求裔贤后求金玉,五洲创业不忘根本”则是梅州罗氏族人谋生的守则。

罗桂祥是梅县三乡黄凹村人,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原主席、香港管理专业协会原主席,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平绅士,英廷颁赐C·B·E勋爵,梅州市首批“荣誉市民”。1940年3月香港豆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罗桂祥任董事长,生产“维他奶”,被人誉称为“维他奶大王”。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与兄弟陆续向家乡梅州捐资建设公益福利事业,不仅为村庄捐建水泥乡道、自来水、电力设施等,还独资捐建了梅县第一职业中学、与兄弟合资捐建医院、学校等。

“梅州罗氏中还有许多获得了成功,不忘本回报家乡的人,他们默默地助力家乡发展。”罗暹兴说,罗氏族人注重对家训的传承,罗氏家训不仅是贴在家家户户墙上的语录,更是融入罗家血脉,身体力行的道德观念。

家族轶事

赖罗傅三姓互不通婚的由来

赖罗傅三姓具有数千年的血统关系。今在菲律宾有常设的傅赖同宗总会在台湾有赖罗傅三姓联合宗亲会。三姓之间,罗赖关系较切,赖姓则与傅姓渊源较深,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赖罗傅俱发源于中原,且毗邻而居,历数百年之久,彼此间都具有姻戚的关系。赖国为楚国所灭,在此患难之时,剩余的先民携家带眷,为避免再遭迫害,便依附于罗傅二姓,改本姓为罗、傅。后来局势趋稳,楚国停止杀戮,但已经过多年,子孙繁衍了数代,具体姓氏已混淆不清,所以就再未恢复原姓。

公元前690年,罗国亦为楚国所灭,罗姓中不乏改称为赖姓的。从此罗赖关系,日益密切,所以后世子孙中,罗赖被认为是一家人。

至于傅赖关系,则有一段传说。据说,在菲律宾的福建人所供奉祖先金青公与银青公皆为股商始祖,海内外的赖姓人均供奉金青公于祠堂,傅姓则俱奉银青公于家庙。傅赖两姓之人见面时常以“亲堂”相称。自古便有赖罗傅三姓相议互不通婚之说,使赖罗傅三姓同气连枝,团结一致。

至今,赖罗傅三姓依旧亲如兄弟,还时常举办三姓宗祠活动。1982年,“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在菲律宾举办了首届代表大会,并不间断地持续进行,成为三姓族人一年一度的盛会。今年将在惠州举办第十八届代表大会。

链接

梅州罗氏名人“坤甸王”罗芳伯

罗芳伯(1738—1795年),梅县石扇人,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兰芳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印尼婆罗洲开发的重要贡献者。1772年,罗芳伯和百多名亲戚、朋友漂洋过海,到印尼婆罗洲(加里曼丹岛),组建采金公司。1777年担任首任国家首脑“大唐总长”,富可敌国,并被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1795年,因病在坤甸逝世,终年58岁。

“维他奶大王”罗桂祥

罗桂祥(1910—1995年),梅县区人。香港市政局及立法会原议员、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原主席、香港管理专业协会原主席,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平绅士,英廷颁赐C·B·E勋爵。梅州市首批“荣誉市民”。1940年3月正式成立香港豆品有限公司,生产维他奶。至1990年豆品公司营业额已到6亿元,市场覆盖美国新加坡、澳洲和中国。

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罗屏汉

罗屏汉(1907—1935年),原名庆良,别名志鸿,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兴宁党组织、东江苏区五(华)、兴(宁)、龙(川)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兴宁、江西会昌县委书记、粤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1935年7月,在一次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而壮烈牺牲,年仅28岁。

福建原省委书记罗明

罗明(1901—1987年),大埔县人。曾任中共汕头地委书记、闽南特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1931年后任中共闽粤赣特委组织部长、福建省委代理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方大学副校长,广东民族学院院长,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罗明曾五次担任福建省委书记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民族工作实践的主要开拓者。

客家学鼻祖罗香林

罗香林(1906—1978年),兴宁宁新人。1930年夏,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升母校研究院,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兼肄业燕京大学研究院。1949年全家移居香港,先后在新亚书院、香港大学等校任教。罗香林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及客家学的奠基人,是近现代人文社会学术界的杰出人物。

著名音乐人罗大佑

罗大佑(1954—)生于台北市,祖籍梅州市梅县区。1981年首度担任唱片制作人,制作歌曲《童年》。1982年,发行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打破当时流行的民歌曲风,带领台湾流行音乐走向毫无前例的批判与省思风潮。1987年于纽约获颁“亚洲最杰出艺人奖”。1990年创设“音乐工厂”陆续发表《明天会更好》、《东方之珠》及《皇后大道东》等国粤语歌曲。

作者:南方日报

邓家《忠义世家》牌坊,见证一个家族的光辉史迹

龙庵江西金溪县黄通乡小坪邓家村的一座古庙宇,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两次在此逗留。

魂牵故国过蟠龙,忠义黄通访邓宗。

梦挽天河吞悍虏, 义军重振赴刀丛。

【注释】(1)蟠龙庵:据《金溪县志》记载:蟠龙庵遗址“位于黄通乡驻地西南0.5公里处的小山上,此山茂林修竹,小径迂回,有路通资溪,面对云林三十六峰之一的白马岭,扼古代金溪至福建邵武光泽的通衢大道。此庵为三层式殿宇结构,绿瓦红墙,宋文天祥曾两次至此。”文天祥第一次游学于此,曾寄寓在这座山村小庙,对黄通古寨“邓社”义军的事迹有所了解。又县志云:“宋靖康间(1126-1127),黄通人邓雱与县西南的傅安潜,各聚子弟数百人,结寨寒婆岭,互为犄角,抵御金兵”。

(2)魂牵故国句: 1271年,忽必烈夺得蒙古大汗位置后,改国号为元,并继续发兵进攻南宋。宋军连战皆败,一些军事要塞、重镇相继失守。1276年初,在赣州做官的文天祥,率领招募的一支一二万人的抗元队伍赶往临安,当时元军兵临城下,南宋朝廷几乎崩溃。他临危受命,以右丞相身份,应约前往元军大营谈判被扣,后在押往北方途中虎口逃脱。此时,南宋垂帘听政的谢太后已向元军献城投降,一些不屈的南宋官员先后拥立两个小皇帝,坚守福州南海崖山(今广东新会南的海上)。脱险后的文天祥重新招兵买马,组织抗元力量,转战于江西、福建、广东一带。1278年的秋天,文天祥再次路过金溪,这次在黄通文天祥曾留下五言律诗一首:“昔年曾寓此,今日又重过。路迂人迹少,风静鸟声多。断碣封苔藓,层松覆薜萝。日斜天欲暮,谁与挽金弋?”此诗充分表明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3)忠义黄通:指金溪黄通的邓氏宗族。明隆庆元年(1567),该地建有邓家牌坊一座,三层式结构,由石柱、石板、石梁、铁扣相组合。最高层是盖顶下的石质直匾,上镌刻“恩荣”二字;中层横额长2米、高0.6米,上有阴文石刻“忠义世家”四字;下层是粗大的方形横青石门梁,上有立体感极强的双龙夺珠、长鹿衔芝浮雕;门两边优质青石板上镌刻着人物,左为文官,右为武烈,壁坊用四块石雕图案装饰。“文革”中,该牌坊局部遭破坏。(4)梦挽天河:杜甫《洗兵马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张元干《石州慢》:“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天河,即银河。

【链接】金溪县云林邓氏始祖清溪公,祖籍南阳新野,东汉邓禹后裔,其生平事迹待考。据金溪黄通小坪邓家村的《邓氏族谱》记载:“清溪公,派荣九讳,珍字德重,一字师安,号清溪,家河南,登天佑二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五季之末,因时弗靖,解绶隐居,由鄱阳湖田里来游抚州金溪,乐云林之秀,卜杨林庙右而筑室,为当时名公钜卿题赠诗辞,传赞鸿文,另刊卷首。享年九十有五,自卜葬于云林啄头岭……”又载:“宋雍熙时,旱魃为虐,疫疠频仍,公慷慨解囊周急,使饥者以食,病者以愈,民爱之如再生父母。事闻于朝,御赐‘东方善士’……”现存的族谱还载有李靓、陆九渊、危素等诗文,其中的陆九渊《题云林邓氏宗祠》诗为:“绣谷清幽竹树深,寝堂高构奠山阴。文章继述千年道,礼乐开明万古心。窈窕丹青争绚熳,英雄冠盖迭登临。共乘聰马乌台使,此日分题试短吟”(此诗落款为裔下外孙陆九渊)。清溪公墓位于黄通乡云林啄头岭,乾隆戊戌年(1778)曾经修缮,2006年小坪邓家村又牵头重修。2008年清明节,数区、县的邓氏后裔约300余人聚集墓前,举行了隆重祭祀仪式。

附录一: 七绝 ·《邓公清溪像》赞 邓全恩

末代精英伴苦辛,隐鄱解绶归云林。 斯文济世千年道,盛德周贫万古仁。

附录二: 金溪县黄通小坪邓家村《邓氏族谱》摘录:

1、《题清溪先生茆亭》 李觏

忆昔下马扣我门,惠连种豆归南村。脱山漉酒共一醉,秉烛题诗期再论。人生安得长相见,世事谁知回首变。惆伥鸽原负急难,凄凉鹤发甘贫贱。清樽重对黄花前,更为后会知何年。菟裘闲地君思隐,蜕骨名山吾欲仙。霞洲玉洞秋风老,更有何人拾瑶草。因君为我问二苏,墨地霜菊年年好。方壶画山世有名,生丝一幅涂纵横。孤峰倚天旭日上,危石拔地秋风生。壮游曾来拾瑶草,梦里武夷青未了。紫阳五曲石门荒,今老三间茆星小。兴来放笔起层峦,万仞嵯峨咫尺间。龙洞云烟含宿雨,鹤坛星月满空山。武林道士余三一,来谒松根讲周易。十年不出鬓垂丝,九转丹成眼如漆。新图千百寄神交,东南一柱清天高。愿授神方服石髓,共听仙乐鸣雩璈。闲 持赠滚有意,念我衰年处污世。便欲呼儿挽鹿车,从此相随人苍翠。

2、《题云林邓氏宗祠》 裔下外孙陆九渊

绣谷清幽竹树深,寝堂高溝奠山阴。文章继述千年道,礼乐开明万古心。窈窕丹青争绚熳,英雄冠盖迭登临。共乘骢马乌台便,此日分题试短吟。

3、《原序》 危素

金溪之东其乡曰白马崖谷深处邃有良田清池之胜五代末清溪邓公师安先生自余于来卜居云林之里逮宋淳化五年始割其地置为金溪县素尝有事过余干逸士万君伯佐言邓公旧隐犹存简书有稽未遑往游建炎南迁苗傅刘正彦作乱邓公五世孙方起兵有功号忠义社丞相周文益公日录中有奏对邓傅二社事袁正肖公提点江东刑狱亦有论荐章疏入国朝诏充统领转授巡抚大德初四方无虞始罢巡抚宋之末年累有策名而科肆业大学官至提刑郡邑令守号为著族至元二十年素大父临川郡公徙居其乡吾母豫国夫人实外祖父讳巩字子固长女延佑初郡公俾从先夫人之从兄讳思齐字希贤学其长子中长素三十有四岁夜则同素默诵蔡氏书传一篇仲子恒长从三十岁教书楷行篆描退则兴从子谦渐咸晋从孙兰鼎及中之子如几三十年追思旧事未尝不为悲慨也昔观其族谱二本吴文正公为之序日如石曰烽皆我之所自出如石起义兵死王素事铭墓烽泛海至燕始历问 存从没而两谱固存烽曰诸殳兄弟且更修谱丐予序焉素向敢执笔以从钜公之后姑识畴昔斯文之谊婚姻之好使我后人不敢遗忘若乃明经修行衍其世泽则深有望于邓氏之俊挚焉

元至正二十四年八月二十日之吉

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外孙危素顿首拜书

蓬莱古韵—— 七、 牌坊世家

牌坊世家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荣誉的象征,古名“绰楔”,自唐代开始就广为流行。最初的牌坊大多建在里坊弄口处,用以旌表在忠义节孝、文治武功等方面声名显赫的人乃至整个家族,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工具。牌坊的存在,为封建统治下的人们树立了衡量行为的标准,标榜那些“矢贞全教”、“乐善好施”的人,统治者用这些矗立在交通要冲或十字路口的醒目建筑,时时刻刻提醒人们要牢记“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倡导“忠义”“节孝”之风。

登州府城内建有55座牌坊,多建于明清两代,当地人戏称五步一坊。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座座牌坊显示了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崇文尚礼的古朴民风。这些别具匠心、精雕细镂的古建筑,从纪念形式上有先贤纪念坊、功名宦绩坊、名胜古迹坊、忠贞节孝坊等。这些造型雅致、蔚为大观的牌坊,折射了当时登州府城内比较著名的几个官宦世家荣辱兴衰的历史,为寻古探幽者所神往。保存完好的仅存母子节孝坊和父子总督坊,弥足珍贵。

一、戚氏世家

母子节孝坊为“旌表增特进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戚宁妻一品夫人贞节阎氏”、“诰增特进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右都督荐举孝廉戚景通”。 父子总督坊为“诰赠骠骑将军护国都指使前总督山东备倭戚景通”、“镇守浙福江广郴桂总兵都督同知前总督备倭戚继光。”贞节坊 为戚安国妻张氏立。

二、陈氏世家

恩荣坊为明弘治年间乙丑科进士陈鼎立。 父子进士坊为明弘治年间乙丑科进士陈鼎、嘉靖甲辰科进士陈其学立。 京兆坊为京兆府尹陈鼎立。 总督宣大坊为都御史陈其学立。 绳武坊为刑部尚书陈其学立。 父子经魁坊为甲午科陈鼎、辛卯科陈其学立。 忠烈流芳坊为礼部尚书陈迪、进士府尹陈鼐、举人教谕陈鼐、举人同知陈其愚、进士尚书陈其学、举人同知陈人第、举人知县陈人登、官生知府陈梦琛、举人陈梦梅、进士大理寺丞陈梦琉立。 奉旨归葬坊在城东南五里,周家店东,为尚书陈其学建。

三、浦氏世家

恩荣坊为正德丁丑科进士浦鋐立。 恩荣坊为嘉靖辛丑科进士浦之浩立。 豸史坊为御史浦鋐立。 豸史坊为御史浦之浩立。 敕命坊为赠监察御史浦政立。 恩光坊为赠御史浦纶立。

四,王氏世家

翰林坊为嘉靖辛丑科进士王言立。 玉堂清要坊为庶吉士王言立。恩荣坊为封监察御史王鳌立。沧海腾蛟坊为嘉靖辛酉科王纳谟立。三世承恩坊为封监察御史王鳌、监察御史王言、特恩选举王汝政立。

五、吴氏世家

世第坊为甲辰科吴昶、辛未科吴子美立。 台谏世臣坊为御史吴昶、给事中吴子美立。恩荣坊为嘉靖丁未科进士吴国相立。世科坊为戊子科吴昶、巳酋科吴子美立。恩光坊为赠文林郎吴河、封太孺人倪氏立。

六、其他

恩荣坊为嘉靖乙未科进士张诩立,又名经魁坊。 恩纶三锡坊为敕封主事张伯龙、张珍、文林郎张瑶立。 两朝恩命坊为弘治壬辰科进士何亮立。 祖孙济美坊为弘治戊午科何亮、嘉靖戊午科何熹立。 大宗伯坊为顺治丙戌科进士、礼部尚书沙澄建。 宠光三世坊为赠礼部左侍郎沙梦石、封礼部左侍郎沙应鹤、任礼部左侍郎沙澄建。 进士坊为成化壬辰科进士阎琮立。 恩荣坊为嘉靖壬戌科进士孙以仁立。 绣衣坊为御史许锐立。 忠烈坊为赠都督佥事沃田立。 谕祭坊为赠骠骑将军滕国祥建,在城西沙家庄。 蓬瀛佳客坊为雍正甲辰科进士按察司佥事马金门建。 忠心捧日坊为清淮军将领、少保宋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