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鄂伦春民族乡

新生鄂伦春民族乡

新生鄂伦春民族乡距黑河市89公里,鄂伦春民族是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长期以来,该民族以原始游猎的生产方式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中,他们吃兽肉、穿兽皮,过着男人以弓箭土枪狩猎,女人采集的原始生活。

解放后,鄂伦春人定居建乡,从此告别了原始的游猎生活,但本民族原始的信仰民俗、巫术民俗、禁忌民俗、自然崇拜和宗教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婚葬等诸多民俗民风事象,在本民族群众中仍有保留与认同,且有迹可查,有形可复。鄂伦春人神秘的原始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注目和青睐,九四年被黑龙江旅游局确定为省级民俗风情旅游基地。

新生鄂伦春民族乡 最后的狩猎民族 至今还用特殊的礼仪欢迎客人

新生鄂伦春民族乡黑河市区89公里,鄂伦春民族是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长期以来,该民族以原始游猎的生产方式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中,他们吃兽肉、穿兽皮,过着男人以弓箭土枪狩猎,女人采集的原始生活,直至解放后,鄂伦春人定居建乡,从此离别了原始的游猎生活。

新生乡坐落在群山的怀抱里,美丽的刺尔滨河、索尔其干河似两条银练飘舞在群山之间,小溪一路欢歌,那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都会令人心旷神怡。这是我第一次来,对鄂伦春族我本身不太了解,但这个短暂的上午过得太轻松,愉悦了,以至于我对这的印象十分深刻。

逊克看完雾凇,我们当天就驱车返回黑河了。后面两天的行程都离黑河不远,在经历了两段较长且艰辛的路途之后,终于可以适当调整一下了。新生乡离黑河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穿过这片树林,我便看到了新生鄂伦春族乡的大门。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

獐狍野鹿满山满岭打呀打不尽

......

小时候经常唱的一首歌曲,现在再哼一遍歌词,才恍然大悟,原来唱的是这里的人们。“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为“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

车在大门口停了下来,可爱的狗狗先跑来迎接我们的到来。这么冷的天,我们裹了那么多,这狗狗不冷吗,看来毛发真的很御寒啊。

天气虽冷,但当地人特别热情好客,身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端着用桦树皮制作的酒具,要敬我们每人一杯下马酒。

麻利的小伙给我们斟上了一杯自己酿制的蓝莓果汁和白酒勾兑的酒,我们要一口把这杯酒干了。因为,过去探亲访友都骑马,因此称其为下马酒。现在马没了,都是骑摩托或开车了,但习俗还是传承了下来。

用手沾上一滴酒弹撒在空中,上敬天、下敬地、中间敬神明,然后一口饮尽。仪式虽然看似简单,但这却是鄂伦春族的最高礼仪。如今还能淳朴的接待外地游客的地方不多了,这里确实让人感到温暖!

新生鄂伦春族乡在哪儿新生鄂伦春族乡有哪些不一样的文化背景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这些文化背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接受,而这些民族也开始逐渐的张开双手欢迎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到来,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新生鄂伦春族乡,这个生活在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有着哪些不一样的文化和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呢?

鄂伦春民族

新生鄂伦春族乡在哪儿  新生鄂伦春族乡有哪些不一样的文化背景

鄂伦春民族的狩猎文化由来已久,至今还保留着狩猎传统。在这个里生活的居民也会斥责东北特色家常菜,偶尔也会品尝到鄂伦春猎手新打回来的食材,野猪肉狍子干、犴肉等野味

在新生鄂乡,不仅可以参观具有浓郁鄂伦春民族历史特色的岭上人博物馆,还可以前往鄂伦春族原始部落景观群,体验鄂伦春下山前的生活状态,亦可以在冰雪中感受鄂乡的魅力。

鄂温克族

讷河鄂温克族民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农业鄂温克区,也是黑龙江省唯一的鄂温克族乡。

新生鄂伦春族乡在哪儿  新生鄂伦春族乡有哪些不一样的文化背景

走进美丽的鄂温克;会感到草原就像一幅画;画中有清澈的河流;滋润大地养育无数的生命;看牧人慈祥的脸庞;孩子们露出天真的微笑;套马杆挥在蓝天下;羊群就像是那白云轻轻飘;这就是我们的家园......

四排赫哲族

四排赫族风情园是集文化、娱乐、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以民族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仿古性建筑为载体,充分体现民族文化、民俗民风、发展过程。

新生鄂伦春族乡在哪儿  新生鄂伦春族乡有哪些不一样的文化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随着很多的少数民族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好在很多的人文风俗都被保留了下来,实属难得。

新生乡举办鄂伦春民俗文化培训班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鄂伦春民族文化,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8月2日,新生乡举办了鄂伦春民族文化培训班。

本次培训我乡邀请到了鄂伦春摩苏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淑珍,孟老师围绕鄂伦春民族传说故事、鄂伦春民歌、口弦琴等内容为我乡干部职工进行了生动形象、详细全面的讲解。

老师现场教学示范

通过本次培训,加深了我乡干部职工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了学习鄂伦春传统技艺、礼仪文化、风俗文化等知识的重要性,为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繁荣奠定了一定基础。

监制:梁志友 孟立焕

审核:金双双

编辑:许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