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古堂

师古堂

师古堂位于宁波海曙区共青路南段桂井街9号,2003年8月,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点。清代晚期传统建筑,由前后二个院落组成。前一个院落,大门门框用青条石砌筑,墙体饰有砖雕图案,后一个院落,北与祖房檐廊相通,南大门已毁。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二楼重檐。据调查,该建筑堂名为“师古堂”。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师古堂为南岳居民群众置办丰盛的文化“年货”

春节临近,南岳古镇张灯结彩,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2月10日上午,师古堂自发组织老师和学生在南岳衡山牌坊广场开展了第三届“文化惠民送春联”活动,实实在在为居民群众、来岳游客置办了丰盛的文化“年货”。

活动现场,师古堂近20余名师生为居民群众、来岳游客免费书写春联,人头攒动、气氛热烈,老师年纪最大的56岁,学生年纪最小的才6岁,师生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挥动手中的笔墨,为当地居民、过路游客送上真诚的祝福。“和顺一门生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一副副寓意吉祥的春联在书写者的笔下或清秀隽雅或苍劲有力,居民群众和游客拿到心仪的春联,个个喜笑颜开,对师生们书写的春联赞不绝口,特别是对小朋友们的大胆表现、书写流畅工整坚起了“大拇指”。居民和游客们自觉有序选对联、领对联,争相拍照,一位苏姓游客朋友利用微信平台连发三条朋友圈,把偶遇南岳民间自发写春联活动进行了传播:“写对联,不稀奇。还艺术于民间的态度和热心,却可与岳山试比高……”期间,有几位国家工作人员精心挑选春联,要把祝福送给结对精准扶贫户……历经三个小时的书写,500余幅春联、200余个福字均找到了自己的主人。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传承和发扬书法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发扬光大,还须从青少年抓起,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影响。据悉,此次活动,师古堂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精神,用实际行动为民服务,进行文化扶贫,多年来对何云芊、谢嫔贤等贫困生进行帮扶支助,免收学费;所培育的学生连续多年获国家、省、市书法比赛大奖。

传千年文化,琴雅、棋谨、书形、画色、埙意,师古堂揭牌仪式开启

师古堂琴道

一曲流水洗心,几多凡心师古。

传承千年文化,抚弄素琴抱朴。

7月10日的成都,微风送爽,师古堂琴社举行了揭牌仪式。现场有智海大和尚,金凤寺主持、雅安佛教协会秘书长真勇法师,古建筑专家邹俊齐老师,古琴老艺术家、琴歌家王淑宜,贺继明老师,成都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成都市诗书画院院长刘雅兰,国学讲师景心老师,陶埙演奏家吴苏芯老师以及多位古琴友、传统文化爱好者参加。

揭牌

智海大和尚和古建筑专家邹俊齐老师进行揭牌

致辞

师古堂发起人、成都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成都市诗书画院院长,刘雅兰老师讲话致辞

师古堂发起人、埙演奏家,吴苏芯老师介绍陶埙分社,讲话致辞

师古堂发起人,陈茂林老师介绍棋艺分社,讲话致辞

师古堂发起人思艺老师进行揭牌致辞:

“一曲流水洗心,几多凡心师古。传承千年文化,抚弄素琴抱朴。

尊敬的智海师父,真勇师父,邹老爷子,淑宜老师,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很多的繁文缛节的话语,不太会讲,但是都是我情真意切的想要表达,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两位:智海师父,曾成伟导师。得益于二位的谆谆教导,有了现在的黄思艺。您们二位在我人生前进道路上不断鞭策我,让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现在依然在路上,承蒙罗琳玲,吴苏芯,刘芸,缪藤,妙心的支持,刘雅兰会长,张主席,景心老师,陈茂林、涂荣华老师的热情加入,让师古堂地方虽小,却尽量五脏俱全。今天,我代表师古堂向各位表示热烈欢迎。

古人说‘师古而不泥古’,对此,田蕴章教授是这样解释的:‘师古’是指以前人为师,学习前人优秀的东西,来提高自己现有的水平;‘泥古’是指拘泥于前人的陈规,而不加以变通,死板地照搬,不能活用。罗姐和我们几个志同道合者成立师古堂的初心就是想把传承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已任,让更多的人像我们一样喜欢古琴,喜欢琴棋书画,喜欢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经典。特别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抚一曲古琴,写一幅字画,下一盘围棋,品一杯香茶,流水洗心,宁静致远。

‘取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取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我们都只是文化传承路上的行者,向古人学习,向经典致敬是我们的宗旨,虚心求教,海纳百川是我们的态度,只求耕耘,不问收获是我们的共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我们的期盼。

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音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之深不言而明。故古人言“士无故不撤琴瑟”“左琴右书”等,皆为此中明证。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具有极大地魅力,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师古堂将以传承古琴文化为首,同时将棋、书、画、诗、花、茶等融入其中。

恳请各位师傅,各位智者多给我们指点,多给我们关注。我们今后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你们的支持和帮助,也请你们把师古堂作为你们一个休息的驿站,常过来坐坐,看着她一歩步成长。”

表演

陶埙演奏家吴苏芯埙曲独奏《知音》

杨广真,赵志敏,朱江容三位琴友

抚琴曲《阳关三叠》

补双羽、陈梓萱小朋友抚琴

孩童版《阳关三叠》

古琴学员黄阳俊君,抚琴吟唱《湘江怨》

蜀派资深琴人陈勇老师

抚琴吟唱歌颂伯牙子期的《访子期》

吴成远老师,抚琴曲《 关山月》

国学讲师景心老师,即兴诗词吟唱《声律启蒙》

思艺老师和吴苏芯老师琴埙合奏《无悔》

阿黎老师现场即兴伴舞

思艺老师和陈勇老师琴箫合奏《平沙落雁

现场合影

师古堂掠影

师古堂掠影

师古堂掠影

除古琴外,师古堂还立志传承围棋、书画、埙、国学诗词吟诵等传统文化。

埙,诞生于约七千年前

先始女娲以泥塑人,为万物之灵

陶埙以泥为坯,俱土地之魂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圣人有言:“挫以烦音,戒以浮薄。以雅不浅,居中不偏。质厚低沉,亦和亦独。”悠悠埙曲,甚悦我心。奏埙可追溯儒家圣人中庸厚德之风范,于埙声中跨越远古时空追问历史,在禅意古韵中修养身心、获得自在。

亲爱的埙友们

吴苏芯老师

将在成都师古堂开展陶埙面授课程

具体安排还在计划中……

有意向参加面授陶埙学习者,

可加微信号suyinge1进行咨询或建议

粤东碣石古镇,儒释道信仰汇集,诸多神庙之“同信善堂”祖师公庙

广东陆丰市有座明清时代的古卫城,这里儒释道同供,这里就是碣石镇,在这个古镇里,分布着不少历史文物建筑,现存最悠久的从宋朝至今,而特点是多数为“神庙祠堂”,规模大如:玄武山(北极大帝、三宝佛祖同供)、广福寺、白马阁。普通如:内外两个城隍庙、内外两个祖师公(也是善堂)、真君宫(大帝公)、元帅公、妈祖观音庙等。再如小到街头小巷随处可见的土地庙、以及各路神仙守护神庙。这里的“神明”文化可以说深入碣石人的骨髓。也吸引着整个东南亚的潮人来此祈福。

笔者作为在外归来的当地人也被碣石的各种信仰文化所吸引,这种信仰不仅仅是对心灵的告慰,更多的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化传承,例如民间文艺、民间工艺、美食等等。

上篇介绍了真君宫大帝(大帝公)吴爷。儒家讲仁者爱人,佛家讲慈悲为怀。中华民族素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慈善事业在我国源远流长。这篇将为大家介绍当地民众充满敬仰的善堂“同信善堂”(祖师公)具体来说,碣石古卫城善堂有两个,一名“信登”,一名“同德”,供奉吕祖、大峰祖师,平时各自料理事务,一旦有重大活动,便自动组合,合称“同信善堂”。

吕洞宾 吕祖

宋大峰祖师

提起“祖师公”,在当地几乎无人不竖起大拇指。人们会告诉你,镇上不少道路是善堂修的,还有谁家寡妇多年来靠善堂接济度日。善堂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很多居民随口都能讲出几个,而每个都感人至深。

中国的善堂是自古代起民间自发产生的慈善机构,碣石的善堂就是依托祖师公庙自从清乾隆五年创始,创建当时便定下“修桥铺路、收尸埋骨、救急救难”三条铁律,经数代人接力做善事,虽历经天灾、战乱,非但没有消亡,因持续德善举,善堂的影响反而日渐巨大、香火也极其旺盛,洒播善心几百年。

信众捐赠的大米堆积如山

“同信善堂”日常都有固定社友参与,善堂为善远流长,明确职责,遂组织文、武两机构。

文份:献捐钱粮,维持善源;

武份:义务修路造桥,收埋失主尸骨等。

简单通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贵之处在于不间断的持续,代代相传,他们就是善堂的义工,随时待命出发,且从不求一分报酬。

善堂社友

特别要介绍的是“善堂三宝”,分别是:用白布加印红“十”字的旗帜、蓝底加红“十”字并写上善堂字样的尖头竹笠、一个直径20公分的铜钹,这就是善堂的标志。无独有偶的是善堂红十字会旗的确立日期比公元1864年才出现的国际红十字会旗要早五十一年。

善堂旗帜

还有一个要说的就是难民所的建立:1927年,彭湃建立苏维埃政权,指挥红军攻打占领碣石卫城,而后敌军反扑报复,红军撤走,敌军大肆屠城,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善堂应形势建立了难民所,地点位于碣石镇南门口老公社附近。”难民所的设立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红十字会1942年于瑞士建立难民营,要早13年。

碣石镇位居海疆要塞,自宋代开设官方盐场、明清两代曾在此设卫筑城,故称“古卫城”,与天津卫、沈阳卫齐名。历史上重兵驻扎衍生出的独特军旅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汇,开启、哺育了碣石人豪情仗义、乐善好施的民风。

在碣石镇出现的“同信善堂”,几百年来善举不断,滋润着卫城居民的心田。碣石人的慈善情怀可以说是自幼潜移默化,代代承传。无论时代怎样风云变幻,执着而朴实的善举,如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绵远、温润,闪耀着人性的光芒,照耀着这座古卫城最善良一面。

俗话说,做一次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那么,数代人接力做好事,更是难上加难;大爱无疆,如果你深入了解这两座善堂,“敬仰”二字远不能表达内心的澎湃。

善堂史话《善缘》记载:

1、镇内主要大街从以前的“一平二通”到全程实现水泥硬底化,总长度30多公里;投资达600多万元。而建造的桥梁就有:碣石咸水尾大桥、角清大桥、角溪大桥、滴水大桥。

2、收埋无主尸骨累计超10万付。其中:1943年,饥荒饿死1800多人,战乱伤亡1280人,海上浮尸4000多人。1990至2003年,新城等4个开发区清理无主尸骨超10万付。

其余大小善事多不具数,数字是枯燥的,但没有一点水分。同信善堂播洒的点点滴滴,又岂是数字所能精确统计的?

而这种持续不求回报的善举,感动着无数古卫城甚至于粤东地区的信众,轻至一袋米几块钱、重至持续的重资捐献皆为发扬善举和对持续善为的默默支持,不求名利、润物无声、善满人间!

一代又一代的施善者,将人性善良的火炬接力传递,中间无数对善堂事业重大奉献的慈善传递者形象在无数人的心头跃动、扩大、升腾。于是,李六爷、五九伯、邓随……一串串名字,被人所永记于心,芳名永存。

这就是碣石的善文化,这就是古卫城的“同信善堂”,施善者积德不求汇报,积德必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