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永济桥

上升永济桥

上升永济桥在鄞州区高桥镇芦港村的半路庵自然村,从中山路向西出城,距离梁祝大道300米处左拐,就可以看见一座高大的单孔石拱桥,南北架跨在西塘河上,它就是上升永济桥。

中文名:上升永济桥

地理位置:鄞州区高桥镇芦港村

建筑年代:清朝乾隆丙辰年

类别:石拱桥

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

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连接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它是古代广东与福建浙江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桥亭与桥墩一一对应,形态多种多样,外观平稳威严,有如大殿。中段浮桥由十八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矶头墩各有一段石阶梯供行人上下浮桥。浮桥为可启可闭,既可为行人过江又可打开供船只通行、还可以快速排洪。广济桥集设计理念、艺术、实用性于一身,是潮州人民的心血杰作。

贰拾伍▎运河水系其他桥梁之跨上塘河的古桥——永宁桥

上塘河上 有许多古桥。因为运河的改道和城市的变化,这些古桥得以保留下来。

古 桥

沈半路上永宁

现在的欢喜永宁桥风景比较野逸的一座桥。永宁桥 边是农家和庄稼地,站在桥上,远处是上塘河上的铁路桥。永宁桥如虹,卧在水面。

欢喜永宁桥,位于下城区北部偏西,原名李王桥(里 王桥),横跨上塘河,系单孔拱形桥。在现沈半路372号家门口。桥长47米,宽6.5米,高7.5米,桥东西各45级台阶,桥梁上安有石狮8只,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据《杭州府志》中载:“永宁桥在堰东北七里,旧为李 王渡,乾隆三十五年(1770)创建,石梁跨大河南北。”桥上有四副联:其中“堤接永和万室之盈宁克奏;梁通衣锦一州之文物长新”在桥北靠近拱顶的地方。“何须先杖垂虹过客千秋占履坦;还胜迷津驾筏芳规万古泳周行”在桥南侧靠近桥拱顶的地方,可见全字。“护十里之皋亭同其巩固;张为舟之风雪示我荡平”在桥北,“同其巩固”四个字不可见。“北抵盐官庆安澜于海甸;南环省会瞻竟秀于湖山”在桥的南侧,最后四个字已埋于地下不可见。四副里面,只有最后这一副为阴文,其他全为勾线字体。2000年7月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曾经损坏的永宁桥

目前,永宁桥已经得到文物单位的修复,桥顶北侧的一 对石狮看上去和另两只不一样,这是2004年5月市文物部门新修的,材料是青石,以前用的是麻石,所以感觉不一样。桥顶部平台长3.85米,宽3.28米,中间嵌有圆形石板,图案为仰荷。台阶护栏等也进行加固。据住在桥边的孙来宝老人说,原来桥边水里还有一碑,10多年前已淹于水下;碑上记录了当时百姓捐资修桥的名单。

他小时候看到有船只经过这里,都是由纤夫拉纤而行 桥洞西侧原来有供纤夫通过的纤道,有1米多宽,下面用松木桩支撑。30多年前松木桩腐烂,石板随之落于水中。从他出生以来,看到这桥的样子没有很大变化。

编辑整理:京杭大运 河杭州景区

河洛水韵||扑朔迷离永济桥

有唐一代,永济桥曾以国内四大石柱桥之一的身份闻名于世。《唐六典》载:“天下石柱之梁有四,洛三灞一。洛则天津、中桥、永济,灞则陕西灞桥也。”《旧唐书》亦载:“天下……石柱之梁四,洛则天津、永济、中桥,灞则灞桥……皆国工修之。”这里所说的“洛”“灞”,是指洛水和灞水。

永济桥在哪里?

旧《宜阳县志》上两说并存:“永济桥,元和志(即唐《元和郡县图志》)以为在寿安县(今宜阳县)西,李通志(即明李濂纂修之《河南通志》)以为在宜阳县东十七里。”究竟在县西还是县东,县志的说法模棱两可。不过,关于桥的形制,县志倒是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元和志谓永济桥造舟为梁,而六典(指《唐六典》)以为石柱之梁者,盖始则造舟为之,其后易以石脚耳。”即永济桥最初是用木船连接的浮桥,后来改成了石柱桥。改为石柱桥的时间,当在《唐六典》成书的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之前。

《宜阳县志》永济桥条目后有一段考释文字,大意是说永济桥的遗址老辈人相传在李家营村东,南通周村北对八关寺(今邵窑),因时间久远淤埋在河滩下,本已难以分辨,但清代嘉庆年间(约1810年前后)洛河发大水冲毁了北岸,露出了无数桥石。桥石全为正方,用铁卡钩连,大的石块需专车装载。桥面木板有一尺多厚、一两丈长,用来做家具很好(可见未曾腐朽)。后来每逢涨大水,往往有桥石塌出,还能大致看出基址的模样。县志上的这段记载以父老相传和洛水冲出的桥石为据,证实了《河南通志》永济桥在宜阳县东十七里的说法。

那么宜阳县西的永济桥是怎么回事?查阅有关资料后可知:隋唐时期的永济桥在县西。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永济桥,在县西十七里。炀帝大业三年置,架洛水。隋乱,毁废。贞观八年修,造舟为梁,长四十丈三尺,广二丈六尺。”能佐证这座桥位置的,还有宋代的《元丰九域志》:“唐柳泉驿当即在宋柳泉镇东,距永济渡桥约十三里。永济渡,在河南寿安县,有浮桥,桥坏,即为渡。”两段文字表明:永济桥始建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最初是座“造舟为梁”的浮桥,隋末桥废,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又在原址重修。

2012年3月下旬,洛河灵山橡胶坝动工修筑,坝址在桥头村北原水电站拦水处,这使得一座湮没水下一千多年的古代名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3月25日,工人们在开挖坝基时有了惊人的发现:水底沙砾层下,一米见方的青色石块挨挨挤挤,或横斜排列,或彼此压叠,一时难以数计;石块之间,偶见胸围径尺的木质桩基深入地下,虽有年头却未见朽腐。现场的人们有过各种猜测,是古代的船运码头?是过去的石质桥墩?众说纷纭。地方史志学者走访了施工人员和当地群众,确认这便是著名的隋唐永济桥。

灵山段永济桥石柱基的发现,证明了宜阳历史上曾有过两座永济桥,隋唐时在县西十七里,明清时在县东十七里。至于什么时候移到了县东,是谁主持修建的,又是什么时候毁弃的,仍有不少历史之谜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