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南京农业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南麓,大学所属之昆虫标本馆始建于本世纪20年代,由原金陵大学植物病虫害系昆虫组和南京大学前农学院农艺系昆虫组收藏的昆虫标本合并而成,又经过45年来的不断整理和采集,才具现有的规模。

该馆的昆虫标本先后由程淦藩教授(蝉科分类学家)和齐兆生、夏师我等先生在原金陵大学及四川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农林生物系)工作期间采于四川峨眉、灌县、松潘等地,黄其林教授(毛翅目分类学家)和周孝刚先生在江苏南京等地,以及丁锦华教授(飞虱科分类学者)、张芝莉研究员(蛴螬分类学者)、钟觉民、田立新、杨莲芳、李佑文、孙长海、王备新等先生的广泛采集。目前有昆虫标本12万余号,其中针插标本5万号、浸渍标本7万号,隶属于昆虫纲33目417科,另收藏新种模式标本300号。

昆虫标本馆成立以来,不仅为本校大学生、研究生及有关爱好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材料,还为国内外昆虫学家提供珍贵的科研标本,曾先后为赵修复(福建农学院教授)、周尧(西北农业大学教授)、章士美(江西农业大学教授)等国内著名分类学家提供蜻蜒、蝉、蝽、叶蜂等有参考价值的珍贵标本,为我国昆虫分类研究服务。此外,还与奥地利自然博物馆、德国自然博物馆、美国斯密森博物馆、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昆虫系无脊椎动物标本馆、澳大利亚及维多利亚博物馆等有标本互换等密切的业务往来。该馆还是毛翅目标本(重要水生昆虫)及飞虱科标本(水稻、经济作物等重要害虫)的主要收藏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标本馆创始人之一黄其林教授(1906~1978年)是我国毛翅目昆虫分类研究的奠基人,1945~1947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昆虫系进修期间,受业于毛翅目专家Dr.H.H.Ross的指导,1958~1962年先后发现中国毛翅目昆虫1新亚属、37新种,1979年获中国农业部颁发的《技术改进一等奖》。自1978年起,田立新、杨莲芳、李佑文、孙长海等率同研究生们先后记述我国云南(180种)、福建(90种)、浙江(80种)、湖北(44种)、江西(90种)、安徽(34种)、海南(41种)、河南(50种)和江苏(43种)等省的毛翅目昆虫,并对中国横断山区(90种)和西南武陵山区(23种)的毛翅目昆虫进行种类鉴定。在参加《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综合研究》中,承担毛翅目昆虫的鉴定工作,获中科院1986年科技进步特等奖。

该馆负责人田立新、杨莲芳教授曾于1986、1991、1993年三次参加国际毛翅目学术讨论会,与世界20余国毛翅目学者进行广泛的业务交流,1990年、1995年与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昆虫系莫尔斯博士(Dr.JohnC.Morse,Clemson University)合作,先后两次主持水生昆虫的国际采集活动,对我国东南六省及横断山区水生昆虫进行研究,创编我国《水生昆虫与水质监测通讯(内刊)》,该馆主持的《中国毛翅目系统分类研究》于1990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又获农业部教育司颁发的题为《中国水生昆虫及其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的聘请外国专家工作成果奖。

该馆人员还曾致力于寄生蜂、粒脉蜡蝉及飞虱科成、若虫分类研究。1981年获江苏科技进步三等奖。昆虫标本馆工作人员80年代以来先后共发表论文80余篇,发表新种300个,著作10余部,其中《农业昆虫鉴定》、《中国经济昆虫志(毛翅目)》、《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幼虫分类学》、《中国水生昆虫及其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英文版)等著作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