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西周土墩墓

浮山西周土墩墓

浮山西周土墩墓群,分布在句容县城西南20多公里处的甸岗村浮山果园内。该地为一片岗峦起伏的丘陵地,以浮山为最高,其上古代土墩众多,据调查,仅在果园一带即有32座。

浮山土墩墓,70年代以来曾先后有过多次考古发掘,其中以1974年镇江博物馆对Ⅰ号土墩的发掘和1975年南京博物院对Ⅱ号土墩的发掘较为重要。

I号土墩南北长24米,东西宽23米,底高出地面2.5米,系一馒头形墩。墩内共发现墓葬16座,尸骨大都腐烂无存,唯在两处发现有人齿七枚,一处发现残股骨两根,出土陶器、几何印纹陶器和原始瓷器358件,多为生活用具,少数为生产工具,器形有鬲、鼎、甑、贯耳釜、坛、罐、豆、盒、盅、大口器、器盖以及纺轮。据发掘报告,该墩为一西周中期荆蛮族的家族墓群。Ⅱ号墩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15米,高出地面3米,发现墓葬8座,无葬具和尸骨,唯出土随葬品66件,其中绝大部分为陶器和原始瓷器,青铜器仅发现铜戈一件。从随葬遗物分析,此处应为西周中期一武士家族墓群。

浮山土墩墓与其他地区的土墩墓形制相同,亦为平地堆土成墓,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如I号墩内的墓葬,有的铺以天然麻卵石块为底,或在麻卵石块底下又垫以一层红烧土,又如II号墩内的墓葬均无固定的朝向,且随葬品均多残破或缺损,无完整器,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国家在江苏的历史活动提供了新的资料。

西周土墩墓群考古,有新发现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葛熔金 通讯员 丰莉莎

在商周时期,如今的浙江中西部曾出现过一个叫“姑蔑”的小国,附属于越国,但史料只有零星记载。近日,衢州衢江区一处西周时期高等级墓葬群的考古发掘,揭开了姑蔑国的神秘面纱。

专家座谈会现场 本文图除署名外均由衢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11月10日,在“衢江云溪土墩墓群”考古成果专家座谈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文博单位的专家基本达成共识,衢江区西周土墩墓群是浙江迄今发现同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王级大墓,极有可能是“姑蔑国”王陵

姑蔑国系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出现在现浙江中西部钱塘江中上游(古称榖水、现叫衢江)金衢盆地的一个小国,附属于越国。在我国首部记言体国别史《国语·越语上》也有对姑蔑国的记载,文中写道“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这说明姑蔑位于越国的最西边。此外,古史对姑蔑国的记载并不系统完整。

2017年9月,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孟姜村的七旬老人邵大爷前往家附近山上锻炼,到达山顶时他意外发现了几个深坑,周围有木炭和石块,像是盗墓者留下的,随即报警。衢江区警方会同文广局工作人员实地调查,确认现场有盗洞,并发现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片等遗存,立刻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告。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衢江区文化部门进行发掘,先后考古发掘了庙山尖土墩墓和孟姜一号、二号和三号土墩墓,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等器物。

墓群出土了大量玉器。

墓群出土的原始瓷器

墓群出土的青铜器

在庙山尖土墩墓,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域内首次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青铜车马器。它们造型精美,纹饰独特。孟姜一号墓出土了我国年代最早的“人字形”木椁结构。这种营建方法是在棺外用木板构成“人字形”的椁,再在椁外先填木炭,后填熟土,其墓葬等级在西周的越地中是最高的,当属王陵级大墓。孟姜三号墓则是浙江地区同时期最大的土墩墓,它残留的土墩直径约70米,出土各类随葬品约200余件(组),其中以原始瓷器最为精美。

孟姜三号墓残留的土墩直径约70米

“衢江西周土墩墓群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是百越考古的重要突破,是姑蔑国王陵的可能性极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指出,在衢江北岸考古发掘的4座西周时期土墩墓对于研究西周时期越地一脉的墓葬制度、礼仪制度、早期越文明发展阶段特征等都具有重大价值,尤其玉玦、原始瓷、车马器、土墩墓值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主任常怀颖分析,要把这样比较纯的土全部运上来,再把石头运上来,建墓工程量是很大的,说明构筑墓葬时期,当地社会分层已经到了很复杂的阶段,某些人可以有很高的特权,或者他能支配很大的经济资源

浙江大学教授林留根长期从事土墩墓考古研究,他表示,修建土墩的葬法一直影响到后世陵墓封土制度。此次发现是土墩墓研究的重要突破,它们当属高等级的贵族墓葬,换言之就是王陵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元甫研究员表示,和浙江北部的越墓相比,这批墓葬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很强的地方特色,考虑到其等级之高,应该与当时的姑蔑国有关,属于王陵级别。

与会专家认为,西周土墩墓群的考古发现,证明历史上以衢江区为中心的独特区域文化面貌,不论是从随葬品的种类、数量还是土墩的营建方式上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应是一个单独的区域文化中心,存在一个明确的古代政治实体。根据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庙山尖、孟姜村等大型土墩墓极有可能为姑蔑国王陵。

据了解,衢州市衢江区拟利用遗址及周边自然环境,把遗址保护与展示结合在一起,打造成一个集遗址展示馆、专题博物馆和绿化园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本期编辑 邹姗

仙岩人文系列之穗丰村西周土墩墓

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地处温州大罗山南麓,温瑞塘河穿村而过,“穗丰怀古”更是著名的温瑞塘河八大景之一。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村中人文古迹众多,刘基庙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村庄后山上的西周土墩墓更是跨越了3000多年的岁月。

仙岩历史文化展陈馆

2003年9月,穗丰村村民在村北杨府山上准备修建公园时挖掘出两件青铜器,使得沉睡了3000多年的西周土墩墓重现于世。随后各级文物部门紧急对其进行发掘,出土了鼎、簋、铙等青铜礼乐器,戈、矛、短剑等青铜兵器,还有玦、镯、柄形器、蝉形饰、管形饰等玉器共83件(组)。经省文物部门鉴定,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55件。2009年2月、4月在杨府山北坡又先后发现3件青铜器。

这座西周土墩墓出土文物中,最为重要的是青铜铙。这件青铜铙铙体呈扁凸形的合瓦形,两面的中上部各中心较宽阔的钲分隔为左右两区,每区各饰乳钉3排,每排3个,每面共有18个乳钉。钲部、鼓部、乳钉间、篆间均满饰大型云雷纹,甬之旋上有大型凸起的“C”形纹。由于它是墓中出土的体量最大的青铜器,且保存十分完好,如今已成了瓯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铙又称执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通过对这个墓葬出土青铜器和玉石器的分析,考古专家判断墓主人为西周时期的贵族,可能还是一位统兵打仗的军事首领。

为加强仙岩西周土墩墓保护力度,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2010年11月瓯海区人民政府公布仙岩穗丰杨府山西周土墩墓遗址为瓯海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当地有关部门在穗丰村杨府山上建成仙岩历史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展厅面积300多平方米,展示馆分上下两层,上层展示的是杨府山出土的商代陶器复制品、西周土墩墓出土文物复制品和仙岩慧光塔出土文物复制品;下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  

虽然展示馆展出的都是文物的复制品,但重要文物原件都有大幅照片和详细介绍,也足以令参观者较全面地了解这一文物发现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地历史文化的丰富多样。

西周土墩墓遗址

仙岩穗丰西周土墩墓的发现、发掘,被考古界誉为“东瓯文明的曙光”,是浙江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商周时期温州地区的越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充分证实了仙岩古老的人类文明史。

来源:文/摄 钱建设

衢江西周土墩墓群或为姑蔑国王陵

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在浙江中西部、钱塘江中上游(古称榖水,现叫衢江),金衢盆地诞生了一个神秘古国叫姑妹(姑蔑)国。据现存先秦文献记载,姑蔑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国族,经历了源于华夏,由中原播迁东方、由夏而夷、由夷而夏,最终融入汉民族统一体的曲折历程,并在先秦夷夏互动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但在历史文献中,对姑蔑国的记载却为数寥寥。

11月10日,在云溪土墩墓群考古成果专家座谈会上,面对这座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王级大墓,专家们基本达成共识——衢州衢江区西周土墩墓群极有可能是“姑蔑国”王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衢江西周土墩墓群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是百越考古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