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墩遗址

磨盘墩遗址

磨盘墩遗址

该遗址位于丹徒县大港镇以东港区范围内的黄土岗地上,北距长江550米,磨盘墩为高6米的圆形土墩,面积240平方米,1980年发现,1982年南京博物院发掘,发掘面积88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3米,分上下两层,包括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代遗存。

新石器时代层出土遗物比较丰富,仅细石器就有5400余件,包括石片、石核、石钻等,其中各种形式的石钻400余件,石器打制而成,原料多为黑燧石,也有少量玛瑙,加工以锤击为主,砸击为次,制作精致,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磨制石器有斧、锛、镰、砺石等;陶器多为碎片,其器形有鼎、釜、罐、豆、壶、纺轮等,还有璜、玦、环、璧等玉石饰品,其形制特征均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早期遗物接近,时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

西周文化层内陶器以泥质陶较多,夹砂陶次之,还有为数不多的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器形有鬲、甗、豆等,属湖熟文化遗存。并清理竖穴土坑墓1座,随葬品有青铜尊、匜、车马具和一批几何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时代约当春秋初叶。

磨盘村山城遗址为东夏国南京故址!

4月13日,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入选!

确认该城晚期为金末东夏国南京城故址

早期或与大祚荣的渤海立国之城有关

磨盘村山城,原名城子山山城。坐落于吉林省延边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七组一处相对独立的山体之上,北东南三面被布尔哈通河环绕,西侧距离延吉市区不足5公里,该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扼守延吉盆地的最东缘,是连通黑吉两省、东出大海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磨盘村山城遗迹平面示意图

2013年至202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进行了连续8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6405平方米,共清理城门3座,角楼1座,解剖墙体6段,发掘院落、大型建筑基址、小型房址、排水沟渠、灰坑等遗迹近80个,出土各类遗物5000余件。确认遗址内主要包含早晚两期文化遗存,其中晚期遗存以青灰色建筑构件为代表,属金末东夏国遗存,早期遗存以红褐色建筑构件为代表,年代在公元7—8世纪之间。

▲早期遗存(7~8世纪)

▲晚期遗存(东夏国)

磨盘村山城南高北低,三面环河的地貌特征正合文献记载元军佯攻东北,突袭西门,居高临下攻陷南京的战斗场景,遗址内“天泰四年五月造”铜印出土以及大量高等级建筑的发现,从考古学角度证实了东夏国南京城的空间位置、遗存特征和空间布局,填补了东夏国考古工作的空白。

▲东夏国铜印出土场景及照片

北门出土遗物(东夏)

城内红褐色瓦件分布范围广,东区建筑群多边形建筑基址规格等级高,早期石构墙体砌筑工整。种种迹象表明,该城早期遗存很可能与大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的渤海立国之地密切相关。

▲城门与城墙

磨盘村山城考古发掘,是我国边疆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为边疆史地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有利筑好东北边疆地区长治久安的历史根基,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号院落(东夏)

▲成组分布的小型房址(东夏)

素材来源:国家文物局、文博中国

山城寻古——访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

磨盘村山城(城子山山城)位于吉林延边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西南2公里与延吉市交界处,西距延吉市区5公里,东距图们市20公里。山城东门外即是磨盘村五组(山城里屯)。海兰江在其城南1公里处注入布尔哈通河,山城的南、东、北三面为布尔哈通河所环抱。

山城修筑在一独立的山体上,山体呈盆状,当地称之为城子山。山城平面呈阔叶状。城垣依山势沿山脊或山腹以石块砌筑,内外两壁,墙内充填土石,周长4549米。最高处海拔390米。门址4处。东门、北门、西门为主要门址,均有瓮城,东南门为便门。

城内地势开阔,多为平缓坡地,遗存十分丰富。城中心缓坡地带有一处较大的建筑群。围绕建筑群则有多处居住区和若干大小不等的土筑院落。以往曾在城内采拾到渤海国早期的绳纹、网格纹板瓦以及东夏国“天泰三年六月一日”“南京行部造”“南京路勾当公事之印”等文物

山城调查始于20世纪初,是由日本人进行的,其后我国学者李文信先生以及吉林省博物馆、吉林省考古工作队(现吉林省考古研究队)、延边州文物工作者多次对山城进行过考古调查。为配合《吉林省图们市磨盘村山城保护规划》的实施,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9月至11月,2014年6月至11月,2015年6月至10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磨盘村考古发掘队,先后对山城的东门、北门,北门东侧角楼以及城内2处房址、3处建筑址、2处院落址进行了发掘,并对城墙墙体进行了解剖,总发掘面积为2600平方米。

另委托河南洛阳瀍河考古钻探公司对城区进行了近10万平方米的钻探工作。出土文物有陶质建筑构件,生活器皿,铁制生产工具,兵器,石臼,石杵,镭石以及铜币等数百件。三年的考古发掘,收获颇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4、2015年度考古钻探结果显示,在城内中心区域自北向南,由低渐高分布有21处人工修整的台地,其范围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10米。目前在此区域已发现一组建筑群,11处建筑基址。

2014年、2015年对其中3处建筑基址进行了发掘。建筑基址上散存大量建筑瓦件,出土遗物有铁锁、铁矛、铁镞、铁钉等,未见生活器皿。这种排列密集的柱网结构遗迹十分特殊,为东北地区罕见,应是东夏国独有的建筑形式。

2014年配合山城东门至北门保护项目,对北门东段一处城垣进行了探查。墙体外壁为石筑,随山势直接修筑于山体基岩上,墙面石块经人工修整,错缝摆砌,向上逐层略有收分,非常规整,墙基下两层石块间敷粘膏泥。墙体内壁亦为石筑,墙体内充填土石。城墙内侧低矮,现高1.1米,外侧高耸,现高4米左右,宽3.45米。

山城内分布有4处用土围筑的院落,以往称其为小方城。2015年发掘了其中的2处。

2013年在距东门西南约150米的缓坡地清理房址2处,1处(2013F2)破坏严重,1处(2013F1)保存较好。F1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3米,南北宽5.5米。房内西、北墙下有曲尺形火炕,房内东侧发现与冶炼相关的灶址、坩锅及炼渣。据此,F1应是一处冶炼作坊遗址。另外,在房址下叠压有渤海时期网格纹板瓦等遗物。

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不仅有建筑构件,还有陶质生活器皿,铁制生产工具,兵器,金朝、宋朝的钱币以及石刻人像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建筑群内的地层中出土了渤海早期凤鸟纹瓦当和绳纹,网格纹板瓦。

磨盘村山城考古发掘,是我国首次对“东夏国”这一仅存19年的地方政权进行的主动考古发掘项目。此次发掘初步厘清了东门、北门两座主要城门的形制和结构,掌握了城墙、角楼的构筑方式,初步探明了城内建筑群的布局,明晰了建筑址规模和柱网格局,确认了两座院落内遗存的性质,并出土了大量的东夏国时期遗物,从而验证了《元史》东夏国“南京”,“城坚立铁”的准确性,并为鲜见于文献记载的金东夏国研究增添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城中发现的渤海早期遗存,更为今后探寻和研究渤海“东牟山”早期都城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大家都在看

难以磨灭的记忆——盘点川内抗战遗址

哈喽,艾薇巴蒂!欢迎来到小懂的旅行背包世界,这里有最全的旅游资讯以及旅游景点推荐,喜欢就给小懂“揪”个关注吧,放心不疼!

每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来自许多人的努力,转眼新中国已经建国69周年,先辈们的热血也沸腾了69年。为了那些不能遗忘的历史记忆,今天小懂来给大家盘点抗战年代他们留下的痕迹。

中国壮士群雕广场

坐落于成都安仁古镇建川博物馆聚落内的中国壮士群雕广场,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二战题材雕塑群。整个广场为一幅抽象的中国地图,广场上矗立着216位抗战名将和著名烈士,如左权、张自忠、赵一曼、高志航等。他们坚守着各自抗战时的岗位,巍然挺立,呈现出国军、共军、地方军团结起来打日军的态势。

据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介绍,请张震老将军题写“中国壮士”,是因为张震老将军是壮士广场塑造“壮士”之一,而且是德高望重的二战老将军。樊建川分析,二战时期西方国家军队晋升制度已经非常完备,美、英、法等国将军大多在四十岁左右,参加抗战的国民党将军也应该在三十五岁以上,七十年过去了,如今健在的几乎没有了。但是,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却拥有许多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将领。抗战爆发的1937年,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32岁,一二〇师副师长萧克30岁。张震将军担任新四军第六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保安司令部司令员时年仅26岁。作为硕果仅存的二战老将军,他为“中国壮士1931-1945群雕广场”题词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赵一曼纪念馆

宜宾翠屏山上绿树葱茏,半山腰处的一处红色建筑便是赵一曼纪念馆。2014年,由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赵一曼纪念馆入选。赵一曼纪念馆集中地介绍了赵一曼烈士一生,共设三个展厅,馆藏文物、资料共663件,其中珍贵文物80件。

步入古色古香的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及赵一曼烈士的大事年表、生平简介。紧接着展示的是赵一曼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生平。第三展厅里,用蜡像和图片,展示赵一曼在东北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杀敌及被俘后英勇就义的情景。

李庄——抗战后方的学术重镇

距宜宾市区约19公里的千年古镇李庄,在抗战时期外省籍人士疏散来川时,热情相助。小镇人家纷纷让出宅院供学者居住,而小镇上的寺庙等更成为大学和研究所的安置场所。以一方平静,保存和发展了大量民族文化、学术硕果。

抗战期间,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等众多院校齐聚李庄,如今,战火硝烟已散去,但那段难忘的历史,早已融入李庄的血脉。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努力餐

地址:成都人民公园、金河路位于成都人民公园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川军,于1944年修建的。此前,这座雕像位于成都万年场,因城市建设移到人民公园。紧邻人民公园地铁站出口,还有一座跟抗战联系非常紧密的历史遗迹——金河路上的“努力餐”。这里是革命先烈车耀先创办的餐馆,抗战时曾是共产党人在成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联络点。努力餐,即努力为大众辟吃饭场所,于1931年开业,原设于成都市三桥南路(今人民南路,后迁至祠堂街。以车耀先(当时是四川特委委员,以经商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名义创办以经营四川风味大众饭菜为特色。以“努力为大众辟吃饭场所”为宗旨倡导“勤、俭、劳”的品质开创现代平民“快餐店”先河。

历史的长河缓缓向前流动,那段历史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关于那段岁月的故事却一直经由我们的长辈口口相传,成为我们血肉的一部分。铭记历史,缅怀先辈,去他们战斗过的地方看看吧,告诉他们,我们的祖国,正如他们当年希望的那样,正在腾飞。

我是小懂,享受出行,小懂将持续为您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