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古建筑群

大孤山古建筑群

大孤山峭拔突兀、山有石径、巨柞银杏、夹道成荫。山上有百余间初建于唐朝的寺庙,是省内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由天后宫以及十多个宫、殿,及戏楼,石佛塔和观海亭组成。站在观海亭举目南眺,黄海碧波和鹿岛风光尽收眼底。

大孤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丹东西南100公里处,东临大洋河,南濒黄海,峭拔突兀,孤峙海滨,总面积42平方公里,由大孤山古建筑群、小岛和鹿岛三个景区组成。

东北现存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大孤山

到东北旅游,你如果对古建筑群感兴趣,可以到丹东大孤山看看。

孤山位于辽宁丹东西南东沟县(现更名为东港市)境内的大洋河口右岸,孤山镇环绕其南麓,孤峙于黄海之滨,景色秀丽,人文荟萃。山上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刹集“佛、道、儒”三教合一,孤而不群,千百年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来此寻找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寄托,其宗教影响力在东北三省及京津冀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大孤山上有百余间初建于唐朝的寺庙,是东北现存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由丹东市或东港市出发,可乘汽车直抵山脚,然后沿石径登山,即可遍游其景点

大孤山古建筑群分为上庙、下庙。上庙由药王殿、玉皇殿、真武庙、圣水宫、龙王殿、佛爷殿、三霄娘娘殿、一层楼、观海亭和佛塔组成。下庙由吕祖亭、天后宫关帝殿财神殿文昌宫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天王殿和古戏楼组成。一条中轴线贯穿圣水宫、天后宫和古戏楼,使上、下庙既互为映衬,又连为一体。而且建筑技艺更加精湛,雕梁画栋,垂脊飞甍,斗拱雀替,砖雕壁画,呈现出一派大气磅礴的民族建筑风采。

这里的天后宫是中国北方妈祖庙,其妈祖文化历史上环黄、渤海地区广泛流传。大孤山陡峭挺拔,孤峙于黄海之滨,兼得海山之胜,为辽东著名风景区。其山脊状如锯齿,主峰海拔近340米。沿山路上行,茂林巨树遮天成荫,野草闲花覆坡为锦,景色清幽,引人入胜。

大孤山山腰有一组寺庙建筑,供奉着儒释道的创始人和重要的神、佛、仙,如孔子、释迎牟尼、玉皇大帝、地藏王、药仙等,是一组典型的“三教合一”建筑。整个建筑占地5000平方米,有104间房间,其中除极少数始建于唐,重修于清乾隆年间外.其余则全建于清中、晚期。这一组建筑,皆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美观,是辽东保存最完好的古寺庙建筑群之一。

大孤山寺庙依山势构筑,层层递升,错落有致,十分宏伟。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大孤山有传统庙会,届时可观览当地民风民俗

加大木兰山古建筑群文物保护,点亮大武汉名片

木兰山历史悠久,宗教鼎盛,至2008年,已发现的古庙、古墓古道、古洞、古泉、古井、古树、古文物古建筑的实物或遗址多达百余处(件),其中许多景物闪烁着灿烂的人文光辉。受革命斗争的影响,木兰山曾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在这里成立,留下许多重要的会议旧址和革命文物,成为黄陂地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一、基本情况及其目前现状

(一)基本情况

木兰山于1988年12月25日,武汉市人民政府下发武政[1988]134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第三批文保护单位的通知”,《木兰山古建筑群》列入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九处之首。1993年9月9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古寨区,四周均至古寨垣外20米。建筑控制地带:木兰山风景区所辖范围。

2008年3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鄂政发[2008]16号文件“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木兰山古建筑群》列入第五批湖北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建筑132处之第二位。

(二)木兰山古建筑群的状况

木兰山古建筑群文物大都年久失修,缺乏有效的保护。如部分古寨墙垮塌、古道失修、宗教古庙干砌破坏、古庙的飞檐翘角损坏、道观寺庙内的雕梁画栋腐烂、供奉的古神像油漆剥落等,这些都急需专业人员进行维护。

二、保护的理由

木兰山古建筑群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价值。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但作为古代文化遗存,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与其他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将是永远的遗憾。

三、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由区委、区政府领导,文物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责,形成保护古建筑的合力。社会各界也积极行动起来,提高人民保护身边古建筑和本土文化的意识。

2、进一步加大投入保护好古建筑。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每年投入足够资金,专款专用,用于古建筑的管理与维护。同时合理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古建筑保护中去。

3、坚持“修旧如旧”原则维修古建筑。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保证历史信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古建筑维修中,要坚持“修旧如旧”,保护原真性和完整性,真实还原及保护古建设所体现的历史空间感和厚重感。

4、要求文物、公安、城管、林业等多部门联动,对擅自迁移、拆除古建筑及在古建筑物旁乱搭乱盖等行为进行整治和规范,更好地保护古建筑资源,彰显古建筑鲜明地域特色。

唐山印记|历史上遵化城内较大的古建筑群——文庙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更是被中国的读书人奉为经典。在封建社会,为了传承和弘扬孔子的文化与精神,在京城和省城要建造孔子文庙,县城内要兴建文庙。文庙,又叫宣庙、孔庙、儒学或学宫,因为与武庙相对,所以俗称文庙。

民国十七年遵化文庙老照片

文庙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供奉孔子的地方,二是为本地读书人学习提供场所。遵化的文庙位于城区西南西大寺,是遵化县城内较大的古代建筑群。关于遵化文庙的始建年代,并没有找到明确的记载,但是对遵化文庙的修缮,有详细的说明。

遵化文庙主要经历了以下几次较大规模的修建:

金正隆三年,重修遵化文庙;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卢珪到遵化任县尹,用时三个月,对文庙进行了重修。除了修复文庙的主体建筑,还对各建筑物进行了彩画,连台阶和院墙大门等都加以维修。

遵化的文庙原来与其他各县的规模相等,但是到了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年间,由于遵化在军事地位上日益重要,使得遵化从一个边鄙小县,一跃而上升为边防重镇,政府特意让相当于现在省长级别的顺天巡抚驻节在这里监管。相应的,遵化文庙也提高了地位,规模得到了扩大。经过多任巡抚的修复,遵化文庙建筑物的规模迅速扩大,其中巡抚孟春增建的尊经阁和文明楼,十分雄伟壮丽。孟春调任后,继任刘泽继续完成重修文庙的工程,前后经历了9个月的时间。

明朝嘉靖年间以后,遵化文庙的规模大致如下:

院中间是一座3间的 先师殿,先师殿左右坐落着共28间的左右配殿。配殿前面是一座3间的戟门。戟门的前面是一座泮池(古代的文庙前面都有水池,因为形状像半圆的月亮,故被称为泮池),有三座石桥横跨在泮池上面。泮池的南面是一座棂星门,就是孔庙的外门。文庙外东侧有一座儒林门。

先师殿的后面是一座5间的 明伦堂,明伦堂是文庙的正殿,正中南供奉孔子的牌位,两旁列四配和十一哲牌位。明伦堂前面是两个配殿崇德斋和广业斋,分别为5间,在这里用历代先贤和先儒来陪祀孔子。

明伦堂的东面是 敬一亭,内刻有明世宗朱厚熜所作的《敬一箴》,还有嘉靖所注宋儒程颐《四箴》。敬一亭后面是一座3间的启圣祠,是祭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场所。启圣祠东面是一座3间的魁星楼,是为了保佑当地的学子文运亨通,在科举考试时高中魁首。

明伦堂的后面是一座 尊经阁,后西北方是县教谕的住宅,前西南是训导的住宅。训导宅的南面是各3间的名宦祠和乡贤祠。在明清时期,乡贤祠是供奉遵化当地名人的地方,名宦祠是用来祭祀那些在本地做官、很有政绩并且被当地人民所怀念的人。 再往南面一些,是遵化县学校所用的28间校舍。

在遵化文庙的东南方向是一座3间的 文昌阁文昌是传说中主管功名的星君,在文庙中建造文昌阁的作用和魁星阁相同。 在清朝以前的各个朝代中,那些任职于遵化的地方官们,对位于西大寺的文庙十分重视,他们在赴任之初,都要亲临文庙躬行祭祀。如遇破败损坏之处,还要及时加以修缮。当时文庙还是遵化一州的最高学府,这里培养出大批的贤才,为遵化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图文来源:公众号“唐山档案”“葵花朵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