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堂李氏宗祠古戏台

仙堂李氏宗祠古戏台

仙堂李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桂阳县敖泉镇船山村仙堂自然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2017年4月12日,仙堂李氏宗祠古戏台被公布为桂阳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宗祠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米处,仙堂李氏宗祠古戏台,仙堂李氏宗祠古戏台简介,仙堂李氏宗祠古戏台-郴州市桂阳县仙堂李氏宗祠古戏台旅游指南

李氏大宗祠:台湾李氏后裔的心灵家园

海峡两岸李姓宗亲会长期交流合作协议书

李氏大宗祠正门

李氏大宗祠正门

李长增介绍宗祠概况及与台湾交流大事纪

各地裔孙谒祖时送的匾和花镜 

(海峡之声网 江德能 实习记者吴华斌)在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有座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的李氏大宗祠。该祠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而建造的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历经170余年的风雨,至今仍保存着原形原貌。

据李氏大宗祠管委会主任李长增介绍,宋宝庆三年(1227),曾任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教谕的李火德来到上杭,看到山川秀丽,民情淳朴,于是定居在胜运里丰朗村(今稔田镇丰朗村)。李火德和夫人伍氏,勤劳俭朴,正直善良,孝友忠信,乐善好施,在当地深孚众望。由于伍氏未育,夫妇年老无子,63岁那年,由伍氏亲自操办,聘娶本村陈梅山19岁的女儿为侧室,婚后连生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和二女:桂英、淑英。

李火德在87岁那年因病去世。逝后,长子三一郎迁往胜运里大坪湖(今稔田镇大湖村),开火德后裔“游湖”之先河;次子三二郎考取元朝至元甲午科(1294)武举,选任赣州象湖镇(今属江西瑞金市)都阃府职,后携家人定居于广东程乡宝山(今属广东梅县);三三郎先移居胜运里杨梅洞(今稔田镇梅镇村),随后又携一子四五郎再迁广东程乡溪口(今属广东梅县),而另一子仕宝则迁到漳平永福李庄定居。

李火德裔孙不断向外迁徙发展,分布在大陆十几个省份百多个县(市、区)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英、美等13个国家。台湾现存的绝大多数李氏旧谱都奉李火德为“南迁入闽之祖”。1959年,台湾的李氏家族汇集过去的各种旧谱,合力编纂了一部《李氏族谱》,该谱指出:“独火德公,即我南下之始祖也”。台湾李氏宗亲总会编的《李氏源流》也说:“其徙居闽粤两省者,且多同为火德公一脉。”“而且,台湾的李氏宗祠,绝大多数都供奉有李火德神主牌位,也就是说台湾李氏很大部分是李火德的后裔。”李长增介绍说。

李长增说,李氏大宗祠全貌呈现“蜘蛛结网”状,喻示李氏后裔以此地为中心闯荡四海,播迁五洲,却又牢记祖宗德泽,慎终追远不忘根本。“我们的宗祠有104间客房、26间客厅、三栋大厅,每次宗亲回来,都会在这里住上几天,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客房在历代管理人员的打理下,温馨如故。”谈及宗祠庞大的规模以及派下裔孙的繁盛,李长增显得特别骄傲,他指着宗祠两旁围屋墙上所挂的各地裔孙历年谒祖时送的匾、花镜告诉记者,这3000多块的匾、花镜当中,有不少是台湾乡亲送的,“这块‘饮水思源’是台湾知名人士李志仁的父亲李仰苏先生送的,还有李哲源先生的‘源远流长’、桃园等地李氏宗亲会的‘两岸同根’‘寻根谒祖’‘祖荫远裔’‘永怀祖德’‘水源木本’等。这些都是李氏裔孙慎终追远、崇宗敬祖精神的集中体现。”

台湾李氏宗亲还时刻关注着李氏大宗祠的维修和建设。从宣统元年(1909)到20世纪90年代直至21世纪以来,包括台湾桃园、宜兰等地的诸多李氏裔孙每次回大宗祠祭祖,都会向宗祠捐款。而李氏大宗祠管委会则将台胞的捐款用在宗祠的修道路、打水井、铺水管、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并勒石纪念。

李氏大宗祠是李氏后裔的心灵家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李氏后裔跨越海峡回祖地寻根谒祖。台湾李氏宗亲会理事、曾任桃园县桃园市市长的李哲源先生分别在1990年12月和1991年3月组织了124人和85人的寻根祭祖团,到李氏大宗祠祭祖;1992年3月以李传田先生为团长的台湾桃园县中坜市李氏祭祖团180余人到李氏大宗祠祭祖;1993年2月,由国际著名古建筑师李重耀先生和台湾延升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延耀先生率领的李氏后裔祭祖团一行16人来到李氏大宗祠,跪拜在始祖火德公神位前,古稀之年的重耀先生声泪俱下,虔诚之心令人动容;2001年5月,李传田先生再次组织56人的祭祖团回上杭祖地祭祖;2006年3月6日,由李势明先生带领的台湾李氏祭祖团一行34人,冒雨到火德公和伍、陈太婆墓地祭拜,尽管墓地积水,他们仍行三跪九叩大礼。

“从1990年开始至今,每年都有十几个团队几十位、数百位的台湾李氏裔孙回上杭祖地寻根谒祖。”李长增说,李氏大宗祠已经成为联系海峡两岸李氏后裔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2015年3月,上杭李氏大宗祠与台湾李氏宗亲总会缔结了《海峡两岸李姓宗亲会长期交流合作协议书》,进一步促进了海峡两岸李姓宗亲会常态化交流合作。我们这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的团结促进民族的团结,去共同实现民族复兴之伟业。”

来源:网络

万金头邓氏宗祠——独具雕汇精华的湖南邓氏家族古祠堂

公平万金头村老屋大多是清朝民国时期的老房子,有一定的规模,有的保存的还算好,但有的房子已经开始败落,残砖破瓦。现把部分照片发上来,希望这个古村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不要让先人留下的祖业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现在很多人都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看那些古建筑,看完后啧啧赞叹那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如何之厚,耒阳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好地方。其实,在我眼里,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只是有的被一些历史的罪人给毁掉了,一些经过风霜的洗礼依然岿然在后人的社会里。建筑就是一张很好的历史名片,徽派建筑的代表---宏村是最好不过的例子了。我们现在的人热衷于把一栋栋的老房子推掉,然后在它上面让一层层的高楼拔地而起。与其这样,我们那还不如把这里的房子好好整修保护起来,算是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将来也一定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邓氏宗祠

邓氏宗祠位于耒阳公平镇黄糯冲村1组,建于清代,座西朝东,砖木结构。当我们来到虽已破旧的邓氏宗祠,看到门首双狮嬉球石雕和龙木雕等,无不为其精湛的雕汇技艺所惊叹,让作者感悟到老一辈匠人的工匠精神,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和传统文化,闪耀着深重悠远文明的灿烂光芒。

邓氏宗祠布局为二进二厢,小青瓦、三山风火墙、硬山顶,进深24米,通阔14米,面积336平方米,由门房、天井、左右厢房、祖堂组成。门房面阔三间,前有檐廊,檐柱为圆形,下置架子鼓状柱础,雀替为龙形浮雕图案,廊左右开侧门。主大门为石质门框,门首雕刻双狮嬉球图案,门额墨绘“邓氏宗祠”,入内见宽大天井,左右为厢房,隔有回廊相通,最后为祖堂,堂厅内立6根金柱,后设神龛,供奉邓氏祖先牌位。四柱携有两联,首联:勋铭漢鼎吾祖考,惟孝惟忠;派衍雲峰我子孙,寝昌寝炽。副联:六百祀宝玉分封汤孙,远矣崇明德;亿万年公候夏始汉鼎,悠然裕後昆。

△风雨侵蚀的邓氏宗祠

据村内老人介绍,该宗祠最早由18户邓氏族人筹资建设,清道光年间曾修茸一次,最后一次修缮为民国三十二年。

邓氏宗祠外景

△邓氏宗祠正门门头

△供奉邓氏祖先神龛

△正厅宽大的天井

△左右厢房檐廊

△回廊相通

精美的木雕

△正门檐下的木刻浮雕

△瑞狮和蝙蝠木雕

△仙鹿含莲芝蝙蝠木雕

△栩栩如生的人物木雕

△鱼跃龙门

△祥龙腾云

△精美的窗格雕花

雕刻的虎头

△门栓艺术

△老式宅门

△颇具特色的宅门拉环

△双狮脚窗罩装饰艺术

精美的石雕艺术

△火焰式压脊石雕

△屋顶边脊上的动物石雕

△门首上的石狮

△正门门枕石刻艺术

△雕花的檐柱石础

集具雕刻精华的祠堂

遭遇破败让人叹息

一座祠堂,一片古建筑,在湘南之地一一静默着。每座祠堂里都存放着一个家族独有的不为人知的往事和兴衰沉浮的秘密,同时也经历着百年风雨侵蚀的苍桑。

万金头邓氏老屋

解放前任攸县县长的耒阳人

建造的古豪宅即将消失

耒阳公平圩镇境内古建筑众多,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关于民俗、民情的故事传说丰富多彩。4月15日,我们探访了公平圩镇黄糯冲村邓氏宗祠后,第二站来到了离宗祠不远的、解放前曾任过攸县县长的邓述壁的万金头邓氏老屋。听村里人讲述老屋的故事,看老屋曾经的显贵痕迹,对老屋古建筑的破损表示惋惜。

万金头邓氏老屋位于耒阳市公平圩镇黄糯冲村,俗名:横冲头,该宅建于清代晚期,座东朝西,砖木结构,三进两厢,小青瓦、五山烽火墙,悬山顶,进深34米,通阔13米,建筑面积442平方米,屋高两层,由门房、左右厢房、天井、祖堂组成。

采访当场村民

即将消失的万金头邓氏老屋

万金头邓氏老屋的建造者是邓述壁(1884-1945),当地老百姓尊称:圭愚先生。先生由湖南大学法政科毕业,曾任耒陽上堡市区武长,后升郴州香花岭区警察所长,零陵道县公安科长,湖南全省水上巡逻队长,攸县县长等职务,从仕二十余载,因其工作敬业负责,湖南省府传令多次嘉奖,获得零陵各界群众制锦称颂也。

俯瞰万金头邓氏老屋

万金头邓氏老屋第一进为门房,面阔三间,正面门房墙体檐下出彩出龛,左右各设5龛,龛内饰有花鸟等图案,并墨绘“福海寿山春浩荡、瑶林琪树日光华”等寿联及诗词。正门木质门框,门额有墨绘字迹,但已模糊不清,檐下卷棚,饰有雕花挡板,室内有雕花屏门相隔。

第二进为正厅,间隔天井,青石天井呈长方形,天井、两厢窄小,左右厢房有耳门方便出入,门额有装饰性檐枋,枋夹缝板雕有人物、吉瓶瑞花等,图案花俏繁琐,雕工精细灵动。最后一进为祖堂,略高于天井,处于正中间的位置,祖堂设木质镂空雕花神龛,供奉祖先牌位,颇为庄重肃穆。

▽非常大气的邓氏老屋▽

走进邓氏老屋,时光仿佛穿越百年

太平邓氏宗祠

太平邓氏宗祠位于广东从化市太平镇神岗邓村。

海珠邓氏宗祠

海珠邓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岗路二龙街。

长坡邓氏宗祠

长坡邓氏宗祠位于广东省茂名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委会木马村

清城邓氏宗祠

清城邓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清远清城区石角镇马头石虬迳村。

高要邓氏宗祠

高要邓氏宗祠位于广东省肇庆高要市南岸街道办事处新江一村。

水城邓氏宗祠

水城邓氏宗祠位于贵州六盘水水城县花戛苗族布依族彝族乡者卡村。

苏州邓氏宗祠

苏州邓氏宗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大柳枝巷18号。

江西邓氏宗祠

江西邓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南昌南昌县抚生西路与桃花东路交叉口西

150米。

香港邓氏宗祠

香港邓氏宗祠位于香港屏山

太平邓氏宗祠

厦村邓氏宗祠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厦村。

文物古迹小故事之——李氏宗祠

乌桕坝李氏宗祠新兴总祠),位于全南县吉山镇政府旁,据西平堂新兴李氏族谱记载,这座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619-1667年),距今约四百年,其后屡屡修缮,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重修扩建,距今三百余年,至民国二四年(1935年)修竣,基本承袭了原建风貌,解放后几下年,历届县、乡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对这座古文物建筑予以重视和保护,20世纪80年代末及2002年秋,群众集资,分别进行了两次维修。

这座古祠为砖木结构,主体的支撑均由榫卯眼连接,全长44米,宽14.7米,高9.91米,建筑面积698.178平方米,占地面积约为2608.416平方米。

整座祠堂由上、中、下三厅组成,主体建筑采用中轴线的宫庭布局上乘歇山形式,两侧山墙由青砖砌成,墙上有伸出屋檐的龙头,左右侧门分别有篆体“氏族”、“宗亲”四字,上厅通风窗也有篆体“文魁”、“忠武”四字,正门左右有两根正方后柱,每柱一联,上联为“历明室清代以来绍述伯阳,数经典不忘柱史”,下联为“揽南领桃川之胜昭垂忠武,建祠长耀中州”,正大门两侧蹲坐一对石狮,分立两面后鼓,门顶上挂着“李氏宗祠”大匾,匾下悬挂着“西平忠武第”的长方形匾牌。正大门和两个小门书有门神,正大门上方有飞檐翘角的歇山顶,顶脊和顶角有“双龙戏珠”、“丹朝阳”泥塑圆型,整个歇山顶由一个“蜂窝”状的木质结构体支撑。中后厅也有歇山顶标志,塑之以“飞龙”、“立鹤”、“鸣鹿”等形象逼真的动物模像,吉祥麒麟花草虫鱼等画200余幅。

整座祠堂天顶同陶瓦迭合,顶部重量由两侧山墙和10根石柱44根木柱支撑。

这座古建筑艺术珍品,是由大吉山镇坪头镇村土木建筑艺术大师李旺华先生为总工程师,根据八卦的地理常识和地埋函数而制图设计,并亲自组织民间能工巧匠施工修建的。

纵观这座古建筑物,建造年代久远,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合理,结构之严密,工艺之精湛,造型之优美,画图之逼真,保存之完好,价值之珍贵,是赣南乃至全省少有的。这座古建筑艺术精品,吸引了不少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研究和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017年上半年,由于特殊天气,李氏宗祠的顶部受雷击等影响,出现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保护好这座古建筑,我镇积极向县级部门申请,在县文广新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100万资金,对祠堂进行了全面的加固的维修。同时,李氏宗祠也正在申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编:大吉山镇党委政府

编审:邱礼彬、丁年丰

编辑:古芳璐

供稿:丁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