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村民打击日军侵略战斗旧址

普安村民打击日军侵略战斗旧址

普安是连平县陂头镇金中村的一个偏僻小村寨(现称普安经济社),距陂头圩镇15华里。该自然村四面环山,环山包围着的一块不足半公里的小盆地中间建有一座颇具连平地方特色的砖瓦屋。整座屋呈四方形,四角是二层楼阁,四边由排屋房连接,墙壁厚度有二市尺,向东的大门用15公分厚的木板制成,内安木门杠,铁环套结。为防匪贼攻劫,四角楼向外的,普安村民打击日军侵略战斗旧址,普安村民打击日军侵略战斗旧址简介,普安村民打击日军侵略战斗旧址-河源市连平县普安村民打击日军侵略战斗旧址旅游指南

通化二密河伏击日伪军车战斗遗址

二密河伏击日伪军车战斗遗址,位于通化县二密镇二密河西岸的西岔沟门剜眼子沟公路旁,距镇政府所在地二密村7公里,遗址处丘陵坡下现为当地农民的园田地。

横道河子是通化至二密河之间最狭窄的地方,是进出通化的必经之地。在魅力城市通化,这里夏日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冬日白雪皑皑,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山沟。可是,这里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故事,通化县红色史记记录着通化红色历史中浓重的一笔。

当年日军进犯的道路,两侧是抗日武装伏击阵地。

故事发生在1932年。在“九一八”日寇铁蹄踏入东北以后,通化人民就纷纷组织起民众抗日武装,到1932年4月,通化已经组织起民众自卫军总计15路军。日军得知通化抗日烽火熊熊燃烧,深感不安,于是迫不及待地派兵来占领通化。5月1日,日军派酒井绍二率领260余名警察,携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等精良装备,以保护日本驻通化领事馆和侨民的名义逼近通化。时任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16路军司令的孙秀岩获此情报后,即向驻桓仁自卫军总部总司令唐聚五请示,唐聚五令孙秀岩坚决予以反击。

1932年5月1日,孙秀岩和县公安大队张作良率500名步兵及80名大刀队队员,将队伍拉到距县城十多里的过河道子设下埋伏。5月2日上午10时,当日伪警察队进犯至二密河口时,忽然听前方传来喇叭声,接着枪声大作,在迎面一个弧形的防线上射来了密集的子弹,日伪军警虽当即仓促应战,但是人员已出现伤亡。我自卫军战士先发制人,又占据着有利地势,可我军武器太差,当时只有“七九”、“连珠”、“十响翻子”、“单响毛瑟”、“快火枪”等,而且子弹很少,每枪平均只有五六发子弹,还有许多人并无枪械,只靠长矛、大刀杀敌。

日伪军警原以为抗日军没有准备,便可长驱直入地占领通化,不料前进途中突然遭到伏击。日军一边以迫击炮、机枪疯狂地扫射埋伏在山上的抗日队伍,一边企图冲过抗日武装的阻击地段,却不料他们跑到了大刀队埋伏的开阔地。大刀队队员一见日军皆怒不可遏,个个奋勇向前,不畏枪炮,杀声震天,闯入敌群猛杀猛砍,与其肉搏。此时日军机枪、大炮顿时失去效力,而自卫军大刀队的大刀、长矛充分发挥优势,触之不亡即伤。日军大惊失色,丢弃机枪逃至二密山上。此时,日军已被重重包围,为了突围,日军曾数次冲下山来,但都被大刀队杀回。

5月3日,被困在山上的日伪军警在机枪的掩护下突围,冲至半山腰时被自卫军截住,又与自卫军大刀队发生激烈的肉搏。日伪军警以枪上刺刀格斗,笨重不灵,大刀队皆执长矛,且精于武技,顿时日军被砍死、砍伤大半。此役前后毙敌20余名,缴枪128支,机枪3挺,子弹万余发,大刀队牺牲20余名,自卫军以众击寡,使日警察死伤累累,不得不退回山上。

同日,日军两架轻型飞机前来与被围困在山上的日本警察联络,驻沈阳日军又增派部队前往通化企图增援。敌人是怎么与沈阳联系的呢?原来是被围日警放出信鸽向驻沈阳日军求救了。但是,在敌援军到达之前,被围在山上的日军警被困得三天断绝粮水,辎重尽失,山上又无水源,已陷入困境。于是,敌人不得不派人向孙秀岩部求和,表示只要能保护驻通化的日本领事、侨民离通就不再作军事行动。第16路军司令孙秀岩,电请桓仁辽宁民众自卫军总部。唐聚五接电后,认为日军夺取通化阴谋已被挫败,锐气已伤,加之汉奸于芷山率部奔向新宾,廖弼宸又率所属迫击炮连和机枪连向县城东热水河子进发,意图不明,若再战于整个战局不利,于是答复日方要求,双方停火。

唐聚五总司令特派王育文偕通化县裴焕星向日领事馆交涉,并向日方提出四点要求:

一、日军必须立即退出通化县境,不作军事行动,对此次事件,日本必须向中国赔礼道歉;

二、日兵如保护领事、侨民离去通化,须向县政府正式声明,是出于主动,并非受到逼迫:

三、日兵及领事、侨民离去通化,必须具结出证;

四、一切事宜由通化县政府妥善处理。

驻通化日本领事兴津一郎被迫对上述条件完全承诺,日军警全部退至柳河柞木台。5月9日,由通化县出40余辆大车,将日本领事人员及侨民54名,同其财物一并送出境外。

这次通化保卫战,自卫军初战告捷。过河道子伏击战,共击毙日军坂元警部和谐岛部队60余人(其中小队长2名),缴获机枪3挺,三八式步枪120余支,子弹万余发,自卫军牺牲30人(其中大刀队27名,公安队3名)、伤4名,粉碎了日军轻取通化的图谋,大大地鼓舞了自卫军各部抗日必胜的信心。

1932年5月,通化市民庆祝辽宁民众自卫军16路军抗击日寇入侵通化获得胜利

新乡市延津抗战旧址 打击日寇的痕迹

延浚汲淇抗日办事处旧址,又称四县边抗日办事处旧址,位于延津县马庄乡原屯村,北临村委会和原氏宗祠。现存院落四座,主要有工委旧址、武装部旧址等。四县边行政抗日办事处成立于1943年10月12日,由中共冀鲁豫四地委、专署在马庄乡原屯村建立,1945年底撤销。办事处曾在建立基层政权、壮大抗日力量、发展地方武装以及组建地下交通线、保障人员过往、物资流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独特作用。

一、历史背景

1943年,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和战场的进一步扩大,日本侵略者从物力、财力、兵力出现严重供应不足,战败已成定局。为保障供应,挽回败局,日本侵略者在平汉铁路两侧增派重兵,在伪四十军、二十四军的配合下,增设了暗堡、明岗、暗哨。对过往行人严密盘查,许多无故百姓被枪杀,平汉铁路东西上百公里的村庄在日伪的-笼罩下,造成了我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通往延安通道被切断。

为保证交通线畅通,中共中央电令冀鲁豫军区党委,不惜一切代价在敌统治薄弱地段迅速建立自己的基层政权,在站稳脚跟的基础上,寻找战机,开辟冀鲁豫西南大门第二条地下交通线。

二、批准和建立

我冀鲁豫军区党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派出侦查部队深入敌占区豫北进行详细侦察,决定在现在的延津县、浚县、汲县、淇县四县结合部建立我党政权机构工委和抗日办事处,地点定在延津原屯,并立即呈报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进行审批,1943年,我冀鲁豫军区党委接到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命令,立即开始筹建,并于同年10月12日在延津原屯村宣布“延、浚、汲、淇”四县边工委和四县边抗日办事处成立。工委书记李先贤、主任姚步宵,下设四个科、财政科长胡文亮、民政科长刘模先、武装科长刘志诚、教育课长李俊峰、刘耕夫负责四县边抗日游击大队的政治工作。同时还建立三个区,以寇庄为中心为第一区,以班枣为中心为第二区,以沙河为中心的第三区,从此,由共产党领导的县级行政政府延、浚、汲、洪四县边办事处成立了。

三、意义与作用

1、历史意义:四县边办事处的成立,为我党在豫北地区建立地下武装。巩固红色政权,开辟冀鲁豫西南大门第二条地下交通线,起到了重要保障,沟通了冀鲁豫和太行两大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粉碎了日寇-,分割抗日根据地的狂妄野心,保障了华中、华东、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同太行根据地直至延安的主要联络和物资来往,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对敌斗争的顺利开展。

2、重要作用:四县边工委办事处成立后,立即发动群众,组建民兵队伍和武工队,在敌占区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建立了地下武装,积极活动于平汉铁路以东、汤阳、浚县、淇县、延津、汲县东部地区的结合部,宣传开展抗日斗争,搜集敌人情报,物色交通人员,为冀鲁豫西南大门第二条地下交通线选配合适人选和提供情报。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展; 二是联系一批人士和知识分子站到共产党一边;三是寻找与联系曾为我党工作过,但因形势所迫与党失去联系的同志,拯救了我党的有生力量;四是争取一些敌伪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敌人的力量;五是掩护了和护送了抗日工作人员及中央重要-顺利通过敌-线,打通冀鲁豫军区同太行山区和延安的联系。

四、主要事迹

一是做好抗日将士及中央-的护送工作,1944年春,冀鲁豫军区党委书记黄敬、司令员-、政委-带领1000多名团、营干部到延安整风往返军区都是四县边地方武装进行护送;1944年冬,徐向前将军山东根据地去延安,途径四县边办事处,并由四县边武装力量负责辖区安全及饮食起居;1945年9月参加中共七大的陈云、刘少奇、陈毅、李富春、林彪、罗荣桓、滕代远等27位党政军高级干部从延安返回太行麻田,由太行军区独立营护送至塔岗,然后由四县边武装接过来,经第二条交通线返回根据地;二是根据我党在抗战时期的战略思想,发动和团结各阶层的抗日武装力量,逐步变敌占区为游击区,变游击区为根据地,扩大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削弱了敌人的力量,首先策反了沙店据点内之伪军苗清华、刘尚德率部200余人反正。其次是在四县边办事处多次宣传民族统一战线和做思想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地方民团贾子和率部380余人起义。同时,通过不同形式收复杂牌军3000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敌人的力量,为抗日战争早日取得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准确提供情报,1943年11月下旬,我四县边办事处获伪六军七旅旅长王协和要攻打我根据地的情报,并及时报送到我冀鲁豫军区党委。我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区奉命,采取有效攻势,一举歼灭伪六军七旅,王协和只带几名亲信慌乱中逃脱至寇庄、班枣一带,我四边县办事处接报后,立即用一班的兵力,将匪首王协和等亲信活捉,受到冀鲁豫党委的高度赞扬

总之,我四县边工委,抗日办事处的成立,有力的推动了民族统一抗战的发展,壮大了党的队伍,促进了我党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沟通了冀鲁豫军区同八路军总部及党中央的联系,保障我过往干部的安全及政令畅通,加强了根据地建设,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普陀山真有“普陀佛光”?抗战时期甚至吓跑过日本侵略军

相传,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现在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按照史书的说法,此处在2000多年前就是道人修炼的宝地。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非嬴政时期的安期生莫属。史书上记载,嬴政于东海边遇见他,想用重金相邀,请他寻访长生不老药。但是,安期生压根不甩嬴政,还和皇帝来了个约定,让其“后数十年求我于蓬莱山下。”不久后,安期生到了普陀诸岛隐居修道。

其实,普陀山作为观音的道场,开始于唐朝。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乘船归国途中行至普陀山的莲花洋时,风浪大起,“海生铁莲花”,日本人努力过多次都无法让船只再前行。于是,慧锷相信,这是观音不愿意去日本。

最终,观音像被留在了潮音洞侧供奉,被称为“不肯去观音”。于是,此处成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发源地,后在此基础上修筑寺院,为“不肯去观音院”,莲花洋即现在的“莲洋午渡”。在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关于“普陀山”一名,有人说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提及观音菩萨住在普陀洛伽山,故而得名。只不过,中国人有简称的习惯,使得普陀洛伽山被单称为普陀或洛伽,时间一久,就成了普陀山。

在《西游记》中,还提及二师兄来到了“海天佛国”,参见观音菩萨。与此同时,描写在连天的水势中,宇宙山川被祥瑞之气笼罩,这就是普陀山佛光

那么,这是神话小说中虚构的场景,还是存在的事实呢?

史料有记载,这“佛光”确实有,还曾将日寇赶走了。话说,1937年夏天,日寇侵占了普陀山,封锁了海港,断绝了香客,破坏了此处的佛事清静。到1944年7月的某天夜间,不远处的莲花洋突然有点点灯火。当时,日寇还以为是突袭美军的太平洋舰队,忙用探照灯检查海面,但并无舰船。

没过多久,灯火越发密集,整个海面都可看见。对此,日寇更加疑心,一连开了数炮,只闻得轰轰炮声,却不见那边有什么反应。而这灯火却是离岸边越来越近,亮度越来越强,岸上的人,面容清晰可见。于是,一些信佛的日寇军官,以为他们打搅了普陀山的清静,菩萨怪罪,故而显灵。

之后,他们被吓得俯身叩拜望菩萨恕罪,惊魂不定地撤离了普陀山。

虽然,当地的老百姓都相信这是菩萨保佑,但事实上这“佛光”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舟山海域生活着一种生物,属于含磷的低等浮游物种,可散发出强烈的荧光

夏季,在食物充沛时,这些生物繁衍很是迅速,会在无风无浪的海湾附近集聚。白日里,随着日照晃眼,它们散发的荧光,很容易被忽略。一到夜间,这成片的点点萤火,自是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致,也成了人们常说的“普陀佛光”。

也有说法,说这种“佛光”现象,是特定的地理位置加上特定的气候条件形成,有点类似“海市蜃楼”。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游客在百步沙一带,在梵音洞上空的云丛中,看到了缓缓出现的五色“瑞云”。而在这彩云中,可见一座琉璃黄的雄壮寺庙

所以,前者“萤火”的故事应是浮游生物,第二个“瑞云”之事应是“蜃景”,是一种光的折射和全发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对于现代人来说,再看这些“佛光”,更多的则是一种好奇和欣赏。而在当时,这突然出现的“奇观”,只会认为是菩萨现身。此外,在当地有不少故事,说菩萨如何保佑百姓的。

其实,普陀山只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也许,是它的形态像卧海的一条苍龙,或者是它独特的“气质”吸引着一些早年的得道者来这里修炼。而普陀山的名气,开始于宋朝

在宋朝,此山为“宝陀山”,一些来华的朝贡者也会慕名前来。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批准了宝陀观音寺主持的奏请,使得普陀山成了佛教的净地。而在嘉定七年(1214年),朝廷再次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到了元朝,普陀山被称为补陀洛迦山。

元大德三年(1299年)六月,敕封江南释教总统、宝陀观音寺主持一山为妙慈弘济大师,携带国书出使日本,弘扬佛教,与日通好。宋至明朝时期,普陀山有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称白华山。只是,在朱元璋实行海禁时期寺院被毁,60年后才重新迎佛回山。

那时的百姓,相信自己的虔诚之心可换来平安,如今再去此地游客很多,人们也依旧会带着祈福的心愿,为自己、家人,国家,送上朴实真诚的祝福。

参考资料:

【《昌国县志》、《普陀山志》、《定海县志·普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