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湖战役东征军指挥部旧址

棉湖战役东征军指挥部旧址

东征棉湖战役革命活动旧址包括揭西县的棉湖镇、凤江镇、金和镇、塔头镇、灰寨镇多地,方圆直径约7公里以上,主要遗址兴道书院,位于棉湖镇方围社区兴道中学后。棉湖战役前夕,兴道书院为黄埔校军总部驻地,造凤楼下是“主任、顾问室”“校长室”,现三乐堂为棉湖战役展览室。金和镇主要有阵亡者墓址河内破头山英灵诸义墓,建有纪念碑。顾祝同曾将棉湖战役同辛亥革命时的武昌起义相比拟,当时的苏联加伦将军也评价此仗“不独在中国所少见,即在欧洲世界大战中亦不能看见”。

交口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参观记

交口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参观记

解德辉~宁静致远

【引言】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决定了红军军事战略基本原则,即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扩大红军。将军事部署和作战行动放在“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的基点上,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随将中央与陕北的红军合编红1方面军(下辖红1和红15军团,约1.3万余人);将陕北安定第1纵队、宜川独立营、清涧2支队等地方武装整编、扩充,组建了红28、红29军及黄河游击师(红30军)。

1936年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发“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31日,在延长县城军事会议上,研究和部署东征行动路线,组建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由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分别兼任总政委、总指挥、总参谋长。将红28、红1和红15军团分为左、中、右三路大军。2月17日,毛泽东签发东征宣言。20日,正式下达渡河命令:“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

当时,黄河天险晋军筑3道防线,严密封锁。在北起河曲保德,南到永和大宁近千里的黄河沿线,晋军修筑高碉、暗堡等为第1防线,总兵力有4个独立旅;在濒临黄河东岸各重要城镇的三交、碛口、孟门、军渡、中阳石楼等地,驻有重兵,构成阻抗红军向纵深发展的第2防线;依托吕梁山区的山隘要道,在中阳县关上村、隰县水头镇,分遣两个独立旅守备,构成阻击红军的第3道防线。同时,在沿河各县成立几个地方武装“防共保卫团”,并依照地形设立6个防区。

1936年2月20日,晚8时,红1、红15军团从北起绥德沟口、南到清涧河口100里长的黄河岸线同时渡河,突破阎军防线,进入河对岸的山西吕梁境内,开始了东征壮举。3月31日夜,由刘志丹、宋任穷率领红28军在兴县罗峪口渡口登岸进入山西,参加了东征。红军突破黄河防线后,胜利进击,红1军团连克中阳县的三交、留誉,进逼中阳县城;红15军团进占石楼的义牒,直趋石楼县城。两个军团在接连取得中阳关上大捷、石楼蓬门大捷后,于3月上旬会师孝义县兑九峪以西的大麦郊地区。3月中旬,红1、红15军团在孝义兑九峪重挫阻截之敌后,根据东征总指挥部的命令,以吕梁为战略中枢,兵分左、中、右三路,实行新的战略,宜传发动群众,大力筹款。红15军团为左路军,向东挺进,由孝义经汾阳文水交城,直逼太原近郊的晋祠,尔后转向西北,一直打到岢岚岚县;红28军和红30军为中路军,在中阳、石楼、吴城等地活动,牵制晋西方面的晋军;红1军团和红15军团81师为右路军,直插汾河流域,沿同蒲铁路两侧南下,围困或攻克了霍县、赵城、洪洞襄陵侯马等城镇。当时,阎锡山阻截红军遭到惨败,手足无措,坐卧不宁,急电蒋介石派兵增授。此时,早欲插手山西事务的蒋介石立派出10个师,号称15万大军,由同蒲路向北、正太路向西,分两路入晋,并在太原成立了晋陕绥宁四省剿共总指挥部,陈诚任总指挥。阎锡山也派出5个师和2个旅由晋中向晋西地区围堵。同时,蒋介石命驻黄河以西的国民党军队沿河北上,扰乱红军后方,意图卡住黄河渡口,包抄红军后路,阴谋将东征红军消灭在山西境内。面对蒋、阎“不与外敌仇,反以国人恨”之倒行逆施,中共中央为避免大规模的内战,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果断地将东征红军撤回陕北。5月2日至5日,红军分别由清水关、永和关、铁罗关、平渡口、辛关渡、于家嘴等渡口跨过黄河,回到延长延川、永坪等地休整。吕梁地区的地方干部和游击队员也随同红军西撒,到达陕北。5月5日,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向国民党政府及全国各界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宜告红军东征胜利结束。

红军东征,击溃了晋军30多个团围追堵截,转战山西50余县,歼敌13000余人,俘敌4000余人。红军东征扩大红军8000余名,组织地方游击队30多支,建立了县、乡、村苏维埃政权,发展了党的地方组织,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1936年5月14日—15日,中共中央在延川县太相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对红军东征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5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回到瓦窑堡,历时117天的渡河东征胜利结束。东征是宣言书、东征是宣传队、东征是播种机,红军东征作为一次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奏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序曲,为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把山西作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奠定了历史性基础,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为记载、铭记和纪念红军东征这段光辉历史,在山西交口、石楼、柳林和永和4县建立了红军东征纪念馆。这些纪念馆,目前已成为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征期间,1936年2月25日,红军东渡黄河,经石楼进入交口,到4月27日离开,在交口(交口县1971年组建,时属地分别归孝义、隰县、灵石)征战62天;1936年3月2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机关从石楼县马家庄出发,翻越吕梁山进驻隰县(今交口)水头镇后水头村,至4月25日离开,期间3进3出,在交口驻扎42天。可以说,交口是红军东征时驻扎时间最长的县,也是红军东征在山西建立的最重要的根据地和战略支点。

交口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位于交口县桃红坡镇大麦郊村东山坡,其建筑是在一个叫“城门里”的宅院里。距交口县城25公里。这里曾是红军东征时的总指挥部所在地,中国工农红军在此留下了光辉的革命斗争史诗。现在这里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交口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其建筑座北朝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进四合院,也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晋西民居建筑。

这个三进四合院原是大麦郊一家任氏地主的宅院。修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纵观整个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平分。南北长40.7米,东西宽35.3米。共有窑洞37孔,房屋18间,是一处古朴典雅的三进四合院落。古院随山就势建造,古人将山坡整理成不同高度的三个平台。一个平台一进院落,层层递进,一院一景观,整体建筑上有机结合,自成一体。平台下建窑洞,平台上建阁楼。这窑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楼房高雅秀丽,错落有致,颇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走近交口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楣上悬挂的醒目的杨尚昆同志题写的“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匾额,驻足欣赏,令人敬仰。

进入大院内,环顾四周,一进院北正中的窑洞是毛泽东旧居。南房是政治局会议会址。左右窑洞是警卫部队的住宅,已作为陈列室,存放着红军东征的一些资料和实物。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是其他领导同志的住处。二进院为警卫部队驻扎。西窑洞为彭德怀、杨尚昆旧居,东窑洞为林彪旧居,北窑洞楼上二层为电台。

在大院厢房上建有阁楼与四周高墙相连,是大麦郊村建筑物的制高点,站在这里可以远眺近望。登斯楼也,大麦郊新村新貌尽收眼底;登楼处也,寻找红军的足迹,寻找血与火的骄傲。我静静驻立在阁楼一隅,将缅怀与敬仰浅浅铺开,虽风烟早已散去,但在季节的葱茏里,在悄然逝去的年轮中,仿佛能听到当年那隆隆的枪炮声、战马的嘶叫声,也仿佛看到了耀眼的五星军帽、飘扬的五星红旗......

现在,让我们将时光追朔到1936年。时年2月21日,党中央为建立和实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红军有生力量。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开启了红军东征征程。3月3日,毛泽东率总部从交口县后水头动身,经交口、腰庄、辛庄、高庙山、山底、桑后峪、南河里等村,徒步行走70华里,顺利到达了大交口县大麦郊村。毛泽东主席在这里住了14天。3月8日,毛泽东在一进院南厅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和各军团首长及中央其他负责人。在这次会上,毛泽东主席全面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及时调整了东进抗日的战略部署。同时还部署和准备了“兑九峪大战”作战计划。会议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兑九峪一带打一场大战,一举重创阎军,从而扫清东进抗日的道路。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为红军东征胜利作出重大而重要的英明决策,也是红军东征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记录着当年红军东征那场宏伟壮阔的历史壮举:2月25日,东征红军取得了关上(今中阳县)、蓬门(今隰县西北)之战大捷,击溃了晋军在吕梁山区设置的“中间阻碍地带”,取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地位。红军1军团和15军团两大主力在孝义县大麦郊村(今交口县桃红坡镇)胜利会师。3月8日,中共中央在大麦郊“城门里”院南厅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研究分析了东渡黄河以来的政治军事形势,调整提出了东征战役的战略部署,研究制定了兑九峪战斗部署,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方面军首长等约30余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宋任穷、王首道、郭述申等参会。毛泽东同志在给各军团首长下达任务时又强调指出,由于阎军向我逼近,如不打退阎军进攻,我们就无法立足晋西,所以我们必须集中两个军团的力量,给阎锡山一个沉重打击,而后就可以兵分两路,各撒一网,宣传群众,扩充红军,筹集物资,为抗日作战准备力量。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使广大指战员进一步明确了兑九峪会战的战略意图:既不是攻城略地,死打硬拼,也不是消极防御,步步为营,而是要实施分兵发动群众,创立吕梁山根据地,在吕梁山区站稳脚跟,有计划的重创敌军,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扫清东进抗日的道路。

3月8日,红军主力在长达10公里的兑九峪谷地布下了一个三面埋伏的袋形阵地,静候敌军自投罗网。3月9日,毛泽东来到冯家港村,住在冯枝旺院内。当时由于阎锡山的反动宣传,当地老百姓害怕红军躲到了山里,毛泽东速派红军战士们逐个把老百姓找回来,并向讲解共产党和红军抗日救国的主张,亲切地告诉老百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来到这里是为穷人做主的,是到前线去打日本鬼子的,消除了老百姓的疑虑。此时,晋军左右两翼摆开决战架势,企图在兑九峪一举全歼东征红军。3月10日凌晨,兑九峪战斗打响后,毛泽东经大麦郊、西宋庄、赵圪垛、城北沟范石滩行程30多华里,到达兑九峪会战的前沿阵地—郭家掌村,住在郭维喜家正中窑。毛泽东亲临金斗山指挥部,与彭德怀等指挥了兑九峪战斗。几十里长的山沟里,到处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红1、红15军团主力从西、北、南三面向由东向西进犯至兑九峪、阳泉曲、柳湾一线的晋绥军杨效政第二纵队、李生达第三纵队发起猛烈攻击。此时,敌预备总队王靖国部、第四纵队孙楚部也赶来增援,总兵力达到15个团之多,人数和装备远远超过了红军,战斗从佛晓打到黄昏。此战,红军击溃了敌人2个纵队,歼敌近3个团,鉴于敌众我寡,一时难以消灭敌人,红军主动撤出战斗,随后阎军也撤至孝义、汾阳一带布防。兑九峪之战,成功地将敌人阻击到兑九峪以北地带。

兑九峪战役后,针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特别是阎军针对红军开展决战等严峻形势,3月12日,毛泽东在交口大麦郊主持召开了红1、红15军团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作出红军兵分三路,转战山西南北的重大决定:“中路军”由毛泽东亲率红军总部和特务团及黄河游击师组成,转战交口、隰县、石楼、永和一带,牵制晋西方面之敌;“右路军”由红1军团、红15军团81师组成,向霍县出击,随后沿汾河和同蒲铁路南下作战,伺机向晋东南发展;“左路军”由红15军团的第78师、第75师主力和军团直属队组成,向灵石佯攻,掩护主攻部队南下,北上直逼太原,向晋西北行动,并掩护红1军团南下。3月16日,由红15军团率先行动,围攻灵石县城,作出包抄汾、孝之敌,突破同蒲路的态势,掩护1军团南下行动。3月18日,凌晨又从灵石县文殊原、北庄一带进入介休县义棠镇郭壁、师屯南、师屯北地区,从虹霁桥强渡汾河,歼灭白秃山之敌—晋绥军第141师1个连,占领义棠火车站。同日,红1军团攻占南同蒲线枢纽—南关车站,将同蒲路拦腰斩断,而后星夜兼程,长驱向南,包围洪洞、赵城,奔袭临汾。4月1日,攻占了襄陵县站。红15军团穿越同蒲铁路,突破汾河堡垒防线,转战汾阳、孝义,围困交城、文水,先头骑兵连抵达晋祠小店,直逼太原。在红军东征史上,这一重大军事决策对于红军摆脱不利困境,掌握战场主动权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史称“大麦交分兵”。红军所到之处大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积极筹款扩军。从3月中旬到4月底,在短短1个多月里,红军筹款40万元,扩军7000余人,组织地方游击队20多支,创建了20多个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山西播下了抗日革命的火种。

红军东征在交口期间,1936年3月17日至20日,毛泽东到达西庄村,住在“麟厚堂”正窑中,一边指挥中路红军抗击阎军,一边指导红军在双池一带开展地方工作。在此期间,交口有1000多人参加了东征红军队伍,如解学恭、赵家声、冯克武、郭万胜等杰出代表。同时还组建了“工农红军晋西游击支队”。令人难忘的是,在红军进驻西庄后,当地原有一口小水井不够食用,为解决红军和老百姓间吃水燃眉之急,毛泽东指挥红军战士在村东沟挖了一口清泉井,被老百姓尊称的“幸福泉”。1936年3月21日至4月25日,毛泽东及红军总部机关共在康城镇驻扎18天,其间3次离开又返回。在西庄、康城及石口驻扎期间,在康城上仙村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晋西会议”。张闻天主持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邓发、凯丰、张浩、彭德怀、林伯渠、杨尚昆、陆定一等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讨论了政治、军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等问题,张闻天作了政治报告,毛泽东作了关于行动战略方针报告。1936年3月22日、4月7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在交口曾两次路居石口村。4月25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机关由交口康城镇经隰县庞派里、蓬门向永和县桑壁镇进发。4月27日红军后卫部队撤离交口,从康城镇向永和进发,5月2日,毛泽东从永和清水关回师西渡,5月5日红军全部渡过黄河,宣告红军东征胜利结束。

峥嵘的岁月锻造着辉煌的历史,不凡的年代铭刻着难忘的回忆。

红军东征的战火硝烟虽已飘逝83年了,但其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如同深窖的老酒,日久弥醇。我们对红军东征的纪念,不仅是她完成了“扩红、筹款、赤化”三大任务,而是根植于交口人民心底的那种对“红色”眷恋的情结、对革命历史的深切缅怀以及对红色遗迹的敬仰。

交口虽不是革命圣地,但也是革命重地。交口是沟通晋西南的重要通道。红军东征军的到来,交口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那拥军、爱军、参军的军民鱼水之情让人缕缕回味。红军东征这段历史,是交口人民亲身经历的历史。她虽不是最輝煌的历史事件,但深深的印记在交口人民的心中。

2012年电视剧《红军东征》的上映,使纯朴的交口人民对足下这块土地更加爱恋,对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更加追寻,更增添了交口人民对红军东征历史的回味、追踪、爱戴。因为东征精神已成为交口精神的渊薮,掘之不尽,永葆着灿烂的青春。

重走东征路,参观路居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秉承遗志,发扬广大,让东征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一路前行。

在大麦郊东征指挥部前

交口/马山

黄河是铜色的火焰

时间是奔驰的列车

东征的红军已经远去

故事

却在季节的葱茏里潺潺地奔涌

一拨一拨的人群

穿过石板铺砌的小巷

穿越历史的时空

窑洞里铁灯树

木床、藤椅静静地立着

不动声色地立着

花开陌上

一起演绎流年里的风起云涌

俩棵东征柏枝叶繁茂

静静地站在那里

俩树伟岸的动人的绿站在那里

一群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站在那里

自由鸟栖息在肩头

跳上跳下

随一缕缕风惬意穿行

我仿佛听到花开的声音

扯一片洁白的云

将思绪款款铺开

往事如歌

醉了季节的城镇乡村

伫立青砖窑背

脑海里依然是

盘旋峰壑阎匪轰炸机的嘤嘤嗡嗡

铁锤镰刀与鲜血染红的旗帜

长城般前赴后继的亲人红军

耀眼的红五星

照亮了山城交口

照亮了母亲延安

照亮了屹立东方的巨龙

编辑:郭俊宏

责编:郭荷丽

来源:美篇

山西红色之旅,吕梁篇|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

山西是一片热土, 中国革命史上的许多绚丽华章在这里谱写。 当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品味生活的幸福时, 也需要追忆炮火硝烟的战争岁月, 我们不能忘记先烈用生命为我们努力换来的美好生活。 这周,我们将带大家走进吕梁红色旅游景区, 抚今追昔。 站在红色记忆的门口, 放眼望去,黄土高原,红色闪动, 是澎湃奔流在中华儿女身上血脉的颜色, 是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热血留给我们的永不消失的红色记忆! 寻找光荣梦想,追忆峥嵘岁月! 场馆概况

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位于交口县桃红坡镇大麦郊村东山坡上的一个叫做“城门里”的宅院里,距县城25公里,坐北向南,占地3000平方米。整组建筑为三进四合院落,每院逐次升高,高差18.79米,共有住房20余间。院内建筑由窑洞式结构和木结构形式建筑组合而成,为一处典型的晋西民居建筑群。门楣上悬挂着杨尚昆同志题写的“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匾额。进入大门,北面的正房窑洞是毛泽东原来的住处,左右窑洞是警卫部队的住宅,现作为陈列室,在这里可以看到介绍红军东征的各种详细资料和一些实物。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是其他领导同志的住处,厢房上建有阁楼与四周高墙相连,是全村的制高点,可远眺近望,便于警戒。南房是食堂兼会议室。1986年8月,旧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链接

红军东征在交口

1936年2月20日晚,红军从北起绥德的沟口、南到清涧县河口,沿黄河西岸100余里的渡口,同时渡河。拂晓时分,红军主力突破晋军黄河防线后兵分三路,长驱直入。黄河岸边到处响起了胜利的歌声。

2月26日,毛主席率领总部机关经石楼义牒、东石羊于3月2日到达交口县后水头

3月3日,毛主席从后水头出发,路经交口、高庙山,行程70余里,到达大麦郊村,设立总指挥部协调各路红军的行动。

3月6日至8日[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分析了当前的政治军事形势,及时调整了东进抗日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在兑九峪会战的方案。此次会议是红军东征的一次重要战略部署。

3月10日,毛泽东在郭家掌金斗山,亲自指挥了兑九峪大战。两军从日出打到日落,敌我双方犬牙交错,阎军的传令兵竟多次把作战命令误传到红军手中。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着落在毛泽东站立的小山头上,警卫人员极为担心首长的安全,但他却毫不在意。毛泽东的帽子被山风吹掉,警卫人员跑着去捡,毛泽东反而关切地说:“要注意隐蔽,不要往前面乱跑,小心子弹打着。”兑九峪一战,重创了阎军的两个团。

3月12日,在郭家掌召开了抗日先锋军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决定兵分三路:红一军团为右路军,沿汾河和同蒲路南下 战,扩红筹款,相机分兵上党,挺进河北抗日前线;红15军为左路军,北上晋西北,威逼太原,相机挺进绥远、察哈尔抗日前线;毛泽东带领红30军、总部特务团和红81师241团、243团作为中路军,转战晋西,牵制阎军。

3月17日,毛泽东冒雪经城北沟、温泉庙、西岐沟、桃红坡等地,到达双池镇附近的西庄村。红军在西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当得知西庄祖祖辈辈吃水困难时,毛泽东便派红军战士寻找水源,终于打出了一眼“幸福泉”。大家挑着水桶,挨门逐户地给群众送水,年过花甲的老人们翘起大拇指,连声称道:“真是神兵!”从此,这里传唱起这样一首歌谣:“吃水不忘挖井人,恩人就是毛泽东;跟着红军闹革命,全国奋起打日本。”

4月上旬,毛泽东和叶剑英带领总部特务团及一部电台转战回龙、秦王岭、王上坪、义泉等地,于4月13日进抵康城。毛泽东一面指挥红军作战,一面亲自指导康城的地方工作,发动康城群众创建苏维埃政权,分了地主、豪绅的土地和财物。此时,毛泽东身边只有总部特务团相随。在特务团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说:“我们要牵着敌人的牛鼻子走,减轻左路军和右路军的负担。”毛泽东把特务团分解成小部队,灵活机动地袭扰追敌,使阎军无法摸清中路军的虚实。

一天清晨,毛泽东和总部人员刚刚登上一座山头,就看到尾随的敌军骑兵扬起的大片尘埃。毛泽东不无幽默地说:“敌人欺负我们人少,好!那我们就在这里让他们见识见识。”特务团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把敌人的骑兵打得人仰马翻。夜晚,摸到红军踪迹的敌人包围了总部。炮弹呼啸着落在毛泽东住的窑洞上面,墙壁的泥土哗啦哗啦地震落下来。秘书黄友凤跑了进来,喘着粗气说:“主席,快走吧,敌人朝我们打炮了。”毛泽东却镇静地说:“慌什么,他们又不知道毛泽东也在这里。等一会儿,他们炮弹打光了就不打了。”毛泽东一边抽着烟,一边在地图上勾划着。倏地,毛泽东扔掉烟头,冲着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大声说:“敌人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向我们扑来,只有西边‘网开一面’,那是通向黄河的路。我们不能听从阎老西的安排,要从夹缝中向东迂回。”总部冲出包围圈后,不知情的阎军还在继续向黄河岸边推进,却一无所获。

东征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总结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时,毛泽东曾经形象地用“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作比喻。红军东征是长征的继续和延伸,是抗日战争的前奏和序幕,它的意义非同小可。

一直致力于红军东征研究的石楼县文物旅游局局长曹哲源,巧用一组数字概括东征的作用和意义:一个东征命令;两支部队(刚开始只有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三场主要战斗(关上、蓬门、兑九峪);召开四次会议(大麦郊会议、郭家掌会议、晋西会议、赵家沟会议),五十万大洋筹款、物资合 ;转战近六十个县(当时的五十余个县,现在按行政划分已逾六十),历时七十五天;扩充红军八千子弟,掀起九州抗日高潮,促成“双十协定”。

红军东征虽然没有实现经营山西、向河北等省作战役跳跃、集中抗日前线的战略意图,但不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延川召开的总结红军东征的军事会议上,毛泽东用四句话来概括东征,就是“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扩大了红军,筹集了财物”。

先说打了胜仗。据资料考证,红军东征在山西两个多月的时间中,击溃国民党7个师、消灭5个团、缴枪2000余支,进一步扩大了陕甘苏区,打通了神木府谷苏区,破坏了阎锡山经济命脉同蒲铁路

再说唤起了民众。红军东征期间,帮助所到县、乡、村建立苏维埃政权64个;帮助建立群众自治组织21个(不含恢复的和原有的);发展地方游击队30多支,使瓦窑堡会议设想的“开辟晋西五县以上地方为初步的苏区”变成现实。

为壮大抗日实力,筹粮、筹款、扩军,是红军东征的重要任务之一。筹粮、筹款是在动员群众打土豪、斗地主的同时进行的,而红军扩军则是在群众对红军有了深刻认识之后产生的自觉行动。在红军东征过程中,扩充红军8000余人,仅在吕梁地区就扩军3000余人,加上通过战斗缴获的大批军用物资,从人力、财力上壮大和加强了红军的力量。

今天,我们回首红军东征的历史,重新审视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从危急走向坦途、从低潮走向高潮特别是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转折的历程时,红军东征除了上述的军事意义,还有更为深远的战略价值和历史意义。

红军东征,一开始行动就是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出师的,1936年2月17日发表的《东征宣言》,4月5日发表的《为反对卖国贼蒋介石、阎锡山阻拦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抗日捣乱抗日后方宣言》和东征结束之际发表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无不是以抗日为旗帜和口号的。所以,东征不仅仅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而且也是积极抗日和谋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宣示,是中共以抗日求发展政治战略形成的标志。它不仅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火种,极大地改善了陕甘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的战略态势,推动了山西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为来年八路军再度出师山西,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1]: 3月6日至8日[1],参考自红军东征百度百科资料,不同资料中对于此次会议时间记录各不相同,因而未能确定其正确性,特在此说明。

交口大麦郊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红色旅游规划设计!

项目信息

客户单位:山西交口县文物旅游

建筑类型:文化建筑

建设地点:山西吕梁大麦

建筑面积:10500㎡

项目总监:江寿国

团队成员:朱艳荣,牛云龙,辛雅楠,陈斌斌,荀曜,孙田斌,谢广心

—— 项目背景 ——

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口桃红坡镇大麦郊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地2087㎡,总建筑面积1650㎡,为依山错台式三进四合院窑洞式建筑,共有大小窑洞及房屋44间。距县城25公里,紧靠山西省孝午公路。

1936年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征时的总指挥部所在地,留下了光辉的革命斗争史诗。为了充分发挥该旧址在文物保护、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交口县文物旅游局拟在该旧址实施红色旅游开发建设项目。

策略一:对称庄严的空间格局

本方案设计依托基地原有民居空间格局,利用最大的节约化设计,形成中轴两分,主体突出,庄严肃穆,体现红军东征恢弘气魄,依山势北高南低,接地势自然形成。开阔的主题广场雕塑,像一面旗帜竖立远扬,赋予了基地特有的历史革命情怀,广场半圆弧形状极好的烘托了北部古建气魄

策略二:晋西民居新风格

回迁住房设计仍旧沿用传统四合院格局,设计风格嫁接晋西民居特色,形成浓厚的地域环境历史气息,附有极强的历史文化回归感,并且现在的方案设计脱离了原有古建筑构造方式,更加简约、现代,符合现代居住,且灵活多样的组合方式可满足回迁户不同的面积要求,不仅改变了农村的建筑面貌,使居住其中的人们更加舒适便捷。

策略三:传统商业街复苏

恢复基地内原有东西古商业街,增加南北向新商业街,一层店铺以孔窑方式,二层以阁楼方式,强烈的传递出晋西典型传统民居建筑样式,同时两面商业街可以做为项目商业开发,回收成本,盘活旅游经济,造福于民。

——规划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方案设计依托基地原有民居空间格局,利用最大的节约化设计,形成中轴两分,主体突出,庄严肃穆,体现红军东征恢弘气魄,依山势北高南低,接地势自然形成。开阔的主题广场雕塑,像一面旗帜竖立远扬,赋予了基地特有的历史革命情怀,广场半圆弧形状极好的烘托了北部古建气魄,回迁住房设计仍旧沿用传统四合院格局,设计风格嫁接晋西民居特色,形成浓厚的地域环境历史气息,附有极强的历史文化回归感,并且现在的方案设计脱离了原有古建筑构造方式,更加简约、现代,符合现代居住,且灵活多样的组合方式可满足回迁户不同的面积要求,不仅改变了农村的建筑面貌,使居住其中的人们更加舒适便捷。临街一层店铺多以孔窑方式,二层多以阁楼方式,这是晋西典型传统民居建筑样式,同时两面商业街可以做为项目商业开发。

—— 建筑设计——

—— 景观设计——

—— 现场调研——

来源:江寿国建筑景观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