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花园村修械所旧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花园村修械所旧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花园村修械所旧址位于潮安区凤凰镇南坑花园村,年代为1949,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20年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花园村修械所旧址被公布为第四批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花园村修械所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花园村修械所旧址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花园村修械所旧址-潮州市潮安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花园村修械所旧址旅游指南

厚植红色根脉,探寻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

主办:莆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承办:东南网莆田站

【东南网TV】惠民人社·工伤保险在身边:工伤保险进企业

守护革命遗址,追忆先烈事迹。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中共莆田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共青团莆田市委、莆田市通联站、东南网莆田站共同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再走长征路之争当革命遗址守护人”系列宣传活动,用双脚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用镜头和笔触描绘新中国70年的壮美画卷,激励全国人民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东南网莆田融媒体中心出品)

自2019年9月16日起至10月1日期间(每周一、三、五),《争当革命遗址守护人》纪录短片(第一季)通过不同革命遗址守护人的视角,向网友陆续展示陈国柱故居仙游革命烈士陵园哲理钟楼等七个革命遗址背后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和红色记忆。本期由黄怡萍为大家讲述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的故事。也欢迎广大网友加入“革命遗址守护人”的队伍,共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旧址风光

东南网莆田9月27讯(本网记者 杨超斌 李剑军)大洋乡地处莆田、仙游永泰福清交界处,是闽中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闽中支队的火种在这深山密林中点燃,鲜艳的红旗也飘扬在这崇山峻岭之间。

闽中司令部全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闽中支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的一部分,也是全省建制比较完善的一支武装队伍,有正规编制约6000人枪。

△闽中司令部五角亭

走近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闽中司令部五角亭。亭中展示了福建省委原书记陈光毅于1991年为闽中司令部旧址题写的碑文。

通过旧址的月洞门,一座朴实的雕像跃然眼前。雕像展示了一位身背布袋,手拿旧式武器,脚上穿着简陋草鞋的游击队员。通过雕像凝视前方的神情,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小米加步枪的艰苦斗争岁月。正是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决战到底的信念,才成就了我们现在的大好河山、美好生活。

走进闽中司令部陈列馆,三个展厅分别介绍了1926年至1934年闽中革命历史,1934年创建闽中游击区至1945年全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闽中革命斗争史以及1945年至1949年解放时期闽中革命斗争的情况。

在展厅内,一个立体的大洋地形沙盘尤为夺人眼球。由于涵江大洋西临仙游,北靠永泰,东近福清,南向新县。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沙盘展示了当时闽中政治和军事的指挥中心——闽中司令部机关;被服加工厂——善扬宫;兵工厂——贵峰岩;印刷厂——万安寺;粮仓旧址——水头宫;疗养所——带雾寺;悬钟岭战斗遗址等。这些革命遗址,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引起神思,不禁缅怀,永远牢记无私无畏的革命先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

革命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有许多家庭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当时整个闽中,游击队员有三万多人,在经过3年游击战争,8年抗日战争,3年解放战争,牺牲了两万三千多人,仅仅剩下七千人。1988年12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批示确认闽中游击区为南方8省15块游击区之一。

遗址旁的一口古井被当地村民亲切的称为“红军井”,其背后蕴涵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49年7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9侦察营抵达大洋与闽中游击队胜利会师。突然来了这么多解放军,井里的水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于是解放军战士、游击队员和老百姓齐心协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把这口井挖深挖宽,这口井见证了当年解放军和群众之间的深情厚谊。

△"走向胜利"石雕

沿着古老的石阶,漫步走向屹立于小山坡上的“走向胜利”石雕。解放前夕,大洋这片红色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

1949年7月27日,国民党福建当局在得悉闽中司令部与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在大洋会师的消息后,立即以省保安6团为主力,纠集3000多人,从四个方向饿虎扑羊般扑向大洋,妄图一口吃掉闽中支队和解放军先遣部队。从兵力上讲先遣部队侦察连加上司令部游击队员,总兵力不足500人,可谓敌强我弱,为了粉碎敌人的“清剿”阴谋,司令部广泛发动群众,决心打一场依靠群众的大洋人民保卫战。经过了三天三夜的大战,由于解放大军的步步进逼和游击队的频频袭扰,进犯大洋的敌人终于在8月1日早晨匆匆撤往福清。大洋军民终于用反“清剿”斗争的胜利,迎来了南下的人民解放军。

据悉,当年参加过大洋保卫战,时任解放军先遣部队侦察连连长的李尚盈回忆,在大洋保卫战中,除了参加战斗的解放军部队外,游击队也持各种旧式武器,担任警戒,配合作战;妇女们组织后勤队为前线服务;儿童团在游击队的领导下全部动员起来,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套路条,严防敌探进出。可以说,大洋保卫战的胜利,凝聚了大洋人民的心血和汗水,集中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云浮红色革命遗址:寻访粤中纵队第四支队旧址

云浮红色革命遗址:寻访粤中纵队第四支队旧址

云城区河口街双上村委双上村是革命老区及革命老区堡垒村,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第四支队旧址所在地,解放初期,村中有多位老游击队员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贡献了青春。

2021年以来,不少单位、企业以及学校等团体都纷纷到云城区河口街双上村委双上村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第四支队旧址所在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浏览当地革命历史图文资料,瞻仰先烈留下来的物件,学习粤中纵队小分队为革命事业奋战的光荣事迹,重温入党誓词。

市民:“我们双上村这么宝贵的文物,所有东西都要爱护好,带旺了我们村,很多外地的都来旅游,经常有人来我们双上参观,称赞我们村建设得很美很好。”

陈永祥:“2021年初到现在,检察院、派出所以及学校等都组织支部党员,以及相关群众干部到这里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让我们村的知名度大大上升了。”

“粵中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驰骋于粤中大地的一支人民武装力量,前身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星火燎原三罗地,红旗漫卷云雾山

1947年6月,吴桐从粤中部队中抽调人员武器,组成一支挺进队开赴三罗地区,创建以云雾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从1947年6月挺进三罗到1949年11月三罗地区全境解放,第四支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成为了拥有4000多兵力的解放军支队,先后组织参与富林战斗、连州战斗、都城保卫战、郁南“四 一八”武装起义等战斗。

1947年秋天,吴桐同志因革命战争需要秘密到双上村从事革命活动,双上村革命的火种从此点燃,解放前,隐居双上村的游击队最多时接近200人,他们日间于双上村的陪善堂和乐善堂学习、训练以及帮助村民耕作劳动,晚上与村民围着火堆一起唱歌跳舞,军民鱼水情非常融洽。

陈志刚:“我们从小到大为我的大哥陈启年参加红军感到很骄傲自豪,现在称为粤中纵队四支队,我们有11人参加了这支队伍,我大哥作为其中一员,当时他才十三四岁,当时候做吴桐的勤务兵,直到1954年转业回家,后来分配到佛山工作,我们大家都要继承红色基因,希望我们村借着粤中纵队四支队革命旧址多些人来参观学习,继承我们的革命烈士精神。”

为了纪念粤中纵队粤中纵队第四支队三团小分队为革命事业奋战的光荣事迹,发扬红色革命精神,更好地推动双上生态文明村建设,双上村投入资金30万元,重新修缮双上村革命老区粤中纵队小分队办公旧址。

通过征求健在的老游击队员意见,在修缮过程中力求做到还原旧貌,采用外墙砌青砖,屋顶盖瓦片,屋内划分三间房,一个天井,建设面积约150㎡,该工程已于2013年9月底完工。2017年3月该遗址被命名为云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今,粤中纵队第四支队旧址及起居生活物品仍保存完整。

陈永祥:“我们双上村革命老区在2013年进行拆旧重建,我们村的村民从小孩到老人家都进行革命精神传承,一代一代传下去。”

如今,依托粤中纵队第四支队旧址和村中檀香、坚果、三华李、西瓜等特色产业,结合特色精品村建设,将红色基因、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双上村正努力打造集产业发展、红色教育和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红色生态旅游村。

编辑:陈宁

来源:云浮广播电视台

编审:荣宣 晓玉

云城发布投稿箱:ycmtxx@126.com

收藏

举报

记繁昌县孙村镇中分村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讲解员徐孝旺

身穿洗得泛白的灰军装,腰间别着一副扩音器,72岁的退休教师徐孝旺每天早上8点钟,都准时来到位于繁昌县孙村镇中分村的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准备接待前来的参观者,为大家义务讲解。寒来暑往,他已满怀激情地讲解上千场次,让4万人次游客了解了发生在这里的那段历史

徐孝旺所在的孙村镇中分村,曾是谭震林将军指挥“繁昌保卫战”的司令部驻地。 “这段厚重的历史不能忘,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丢。”50年前,还是小学教师的徐孝旺就自费搜集整理当年抗日将士资料,采集民间记述,收藏抗日遗物,努力让红色革命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退休后,徐孝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份红色文化事业上。建设纪念园、收集文物、征集抗战物品、四处调研史料,这些事都需要资金投入,他省吃俭用,把自己的退休工资都贴了进去。最艰难时,他花光了所有积蓄,借了很多债,最后靠子女赞助两万多元才得以渡过难关。最终,抗战纪念园成功建成,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得以恢复重建。为还原抗战将士的战斗和生活原貌,徐孝旺还劝勉村民保留当年留下的青砖小瓦老民居。

纪念园建成以来,徐孝旺成了长年的义工。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场景,在他饱含深情、催人泪下的解说下,一次又一次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让广大群众深受革命传统教育。徐孝旺的义举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认可。2013年,他当选“中国助人为乐好人”。2016年,他被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