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志董公祠

法志董公祠

法志董公祠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甘洒镇屈东村委会第七村,始建于清朝。坐南向北,三间两进两廊,砖木结构,锅耳封火山墙,琉璃瓦,滴水剪边,石门匡。面阔11.3米,进深21.08米,占地面积238.2平方米。石门额上阳刻“法志董公祠”五字。法志董公祠总体布局和结构完整,东廊有清朝光绪二十三年间“损助工金题名碑记”一通。脊上有,法志董公祠,法志董公祠简介,法志董公祠-肇庆市怀集县法志董公祠旅游指南

无为的“米公祠”堪称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你知道为谁而建?

米公祠

提起米芾,在无为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纪念米芾的“米公祠”不仅是代表无为文化的瑰宝,也是古代书法艺术宝库,是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芜湖档案就带您一起走进无为的人文地标“米公祠”!

米芾与无为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同时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

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公元1104年-1107年),米芾任无为知军,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世人感其德政,在他离任去世后,无为人改建米公祠以示纪念。

【注】宋代的“军”不是军事单位,而是一种行政建制,相当于州、府。长官一般由中央派员,称“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务),简称“知军”。无为军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当时的无为军隶属淮南西路,下辖巢、庐江、无为三县。

图为嘉庆《无为州志·名臣》中关于“米芾”的记载

《米公墓志铭》里曾记载:“(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则率职不苟,喜为教戒,吏民初为烦,已而安之。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

从“宝晋斋”到“米公祠”

无为“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县城西北隅。

米芾任无为知军时,因其崇尚晋人书法,他在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献之《十二月帖》墨迹后,自题斋名——宝晋斋,以收藏晋人字画墨迹。米芾离任去世后,无为人将“宝晋斋”与米公军邸旧址扩建为米公祠,以示纪念。

《江南通志》记载: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在无为城中建有聚山阁、仰高堂,又有宝晋斋,后改米公祠,古迹遗存。

自北宋崇宁三年(1104)米芾在知无为军任上将其家藏的晋人法书上石,到南宋咸淳四年(1268)无为通判曹之格再次翻刻并名之为《宝晋斋法帖》以来,“宝晋斋”便成为书法艺术的圣殿,是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的地方。

现今,米公祠内还珍藏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碑刻160余方,还有50多位书法家的70余册行、草、篆、隶不同书体的法帖原件。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摹本,唐代钟绍京的小楷《临飞经》,宋徽宗赵佶的楷书《题唐十八大学士》,黄庭坚的行书《题画梅花帖》,苏轼《起居帖》等。还珍藏米芾篆书《宋真宗御制文宣王赞》碑刻,楷书《题阳关图》以及《炎宋章吉老墓表》拓片等,堪称古代书法艺术宝库。

“米公祠”里处处是典故

墨池

墨池,系北宋崇宁年间米芾所凿。池中筑一小亭,亭中一方形石桌,四个石凳,四周可依栏而座,这是他经常休憩读书挥毫的最佳场所。

图为嘉庆《无为州志·图考》中关于“墨池图”的记载

传说米芾当年听蛙声聒噪甚烦,遂拿砚投之,蛙不复鸣。第二天,“一池碧水变为黑色”,米公题“墨池”碑于旁,故称之为“墨池”。米芾抛砚台的亭子被称为“投砚亭”。

拜石

米芾一生爱石、藏石、赏石,人称“石痴”。位于米公祠院内有一块石头,石高约8尺,两人合抱不及,多孔多皱似人形,这就是著名的“拜石”。

相传米芾每日政事之前袍笏拜石一次,从不间断,拜起石来更是如痴如醉,与石称兄道弟,日久成了一种怪癖,当时人给他一个绰号叫“米颠”,故而留下了“米颠拜石”的典故。

乾隆《无为州志•艺文志》中曾记载:“拜石成遗事,山高与水长。亭亭风月下,千古忆襄阳。生无孤洁痴,再拜亦徒劳。但得南宫意,何须定折腰。吁嗟米老去,寂寞少知音。不敢效袍笏,恐悲石丈心。一拜留芳踪,盛名天下传。殷勤问石丈,谁继米家颠。”

杏花

杏花泉,成名于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是无为州守顾浩于墨池南侧的杏林之下疏浚泉眼时喜见一脉清泉相涌,当即以杏花而命名,称之为杏花泉。该泉水入口,清冽甘甜,流淌时尚可闻得汩汩之声,顾浩甚喜,遂又建碑于泉之侧,并于该年九月二十日作《杏花泉》诗记曰:“老圃开生面,清泉出墨池。不因疏浚力,安得涌流时。细眼多于藕,浮花瑞若芝。根源仙杏共,应以杏名之。”

此外,无为“米公祠”还有聚山阁、红雨亭、浮玉峰、文人峰、竹深处、灵芝石等历史景点。1981年9月,无为米公祠成为安徽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荏苒,在人声鼎沸的闹市中,米公祠依旧白墙灰瓦、静谧古朴,那千年流淌着的墨池水、杏花泉,无一不散发着古老而又迷人的魅力,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寻访。

来源:芜湖档案 微信公众号

董何明:建立献殿记/重修文公祠娲皇圣母庙南洞庙补修石堰碑记

(23)建立献殿

【原文】

元夕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者,即俗所讲烟火也。更乐一乡因立烟火社,非徒睹龙灯,观鹤焰,原以妥神灵也。我大东巷每岁上元节届十五,灯火交辉,锣鼓并响角觗场中,宛然笛愉宫调踏歌声里,时或曲按霓裳。咸赖主家轮流置备,以供烟火之敬。故往往搭棚,苦于烦费。今合巷公议,建立献殿三楹于东阁外。后靠圣殿,前对神丘。左镇北岸,右环东池。此诚血脉聚会团结处也。爰建献殿于此,庶乎暂费一时,而久省百世。每岁备烟火者,不苦于搭棚,而愈以妥神灵也。夫因序其事,以志之。

庚子科恩赐举人董其成撰附生江培滋书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

【译文】

唐代的政治家兼文学家,著名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自此以后这首五律的开首两句,也就成为吟咏元夕盛况的千古名句,影响深远。而,其中的“火树银花”就是我们俗称的焰火。我更乐乡素有在元宵节期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置办焰火的传统,故而专门成立有焰火社。这些并非仅仅是人们在节日里,观摩和赏玩绚丽各异的灯笼与流光溢彩的焰火,而是源自一种古老的安定神灵的祭祀盛典。

我大东巷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期间,处处张灯结彩,阵阵鼓乐齐鸣。沉醉于欢快的传统表演场中的人们,伴随着悠扬的笛笙旋律,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美妙的曲调犹似宋元时的九宫十八调,又像盛唐的霓裳舞曲。这些祭祀仪礼和娱乐活动的安排,全部依靠轮执主家承办,竭尽主家置备焰火的一片敬畏之心。所以往往要临时搭棚,这样不但辛苦,而且也造成浪费。因此,经过全巷公议,决定在东阁外建立献殿。于是一座三开间的殿宇赫然而立,鸟革翚飞,势踞形胜。后靠巍巍圣殿,前襟茫茫神丘。左镇森森北岸,右拥静静东池。这里确实是一处血脉相融,凝聚人心的好地方啊!毋庸置疑,决定在这里建立献殿,虽然一次性投资的花费大,但是从此结束了年年都要投资花费的弊端。从此每年承办焰火的轮执主家,再也不用发愁辛苦搭棚了。而更重要的是安定神灵的祭祀礼仪与活动,也有了一个安全的永久场所。故而作文以志。

(24)重修文公祠娲皇圣母庙南洞庙补修石堰碑记

【原文】

昔更乐旧有香首四人,经管池塘、庙宇、春祈秋报等事。历世皆然,永为旧规。道光二十九年村遭不测,耆社以散,香首未立,延迟数年。庙宇倒塌者居多,神像毁坏者益甚,村人目睹心伤,意欲邀人经理。因於咸丰七年,乡约傅玉成、赵多福并绅士,耆社与村众等同议。余四人充膺香首,以办祭祀。奈废缺已久,振兴尤难,欲兴工而难举,欲息肩而难辞。故又敦请维首李长春、江荣海、张正乾、赵际昌等,遍阅诸庙。惟南洞龙泉圣母庙,神山文公祠与娲皇圣母庙,其工为最急。故於七年六月间,将南洞庙兴工修补。维首李长春等日夜经营,不惮烦劳,未满一月将庙修讫,聊蔽风雨。不料又遇岁旱欠收,工难连举。延至九年七月间,将文公祠重修,娲皇圣母庙补修。花费钱文无处办,又于各巷维首二人,沿户收钱以完此工。故序其事,以志之。

邑庠文生江鸣绵撰侄耀南沐手敬书

咸丰九年十二月吉日立

【译文】

自古以来我更乐乡就设有香首四人。负责经营管理境内的池塘、庙宇及春祈秋报的祭祀等项事宜。历代沿袭,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道光二十九年时,全村遭受一次意外的非常事件。直接导致老社解散,新老香首的换届也无法进行,这种情势一直持续了好几年。所以庙宇倒塌颓败的很多,而神像毁坏脱落的程度更加严重。村民无不目睹心伤,故而纷纷议论,欲请能人出山主持局面。

于是,咸丰七年乡约傅玉成、赵多福等乡绅,老社与村民共同磋商、推举。我等四人当选,出任香首。正当筹办举行祭祀时,怎奈荒废已久,积重难返,中兴尤难,身处两难境地。如果动工障碍重重,而实难付诸实施;如果歇工息肩退避,又不容自我请辞。故而敦请维首李长春、江荣海、张正乾、赵际昌等先生巡视各庙,编制出各庙毁损程度一览表。其中南洞的龙泉圣母庙,神山的韩文公祠与娲皇圣母庙等三处最为紧急。因此於同年六月间,首先将南洞庙开工修补。维首李长春日夜操持,不辞劳苦,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庙成工就了。总算是能遮风挡雨。然而想不到今年又逢天旱,收成不好,其余工程也就很难连续进行了。只好将修建工程拖延到二年后,即咸丰九年的七月间,才将韩文公祠重修,娲皇圣母庙补修。但是这些工程费用,却仍无着落。不得已只好请各巷的正副维首二人,分解摊派到户头,并亲自上门收钱,才得以完成这项工作。故而作序叙其事,以资纪念。

董何明 :笔名可月、曹重。更乐东巷人。长期致力于企业管理和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撰写专业技术管理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数十篇,分别在《文汇报》、《中国船舶报》、《河北企业》等报刊和省、部级专业会议和专题研讨会发表。其中获中国船舶总公司、河北省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同时,在报刊上发表报告文学、小小说、诗词、评论、杂文等数万字。先后出版了《企业配套改革探索》、《国企规章制度》、《董家圪节记忆》、《故墟长歌》等书。

启事

《故墟长歌》尚有部分存书,预购者请与本平台联系!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抗击疫情·桂林画院、桂林美术馆在行动’主题美术书法作品藏品展”征稿入选名单公布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向广大书画创作者发出征集作品号召:要积极发挥文艺轻骑兵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在这特殊时期,创作出一批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传播正能量、讴歌真英雄的好作品,彰显我们文艺工作者“文艺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在这样的基础下,桂林美术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打造了线上征稿作品展览,自征稿发布之日起, 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各类美术作品八百余件,类别涵盖了中国画、书法、油画、雕塑、水彩、插画、剪纸等十数种,在经过专家的筛选,已经连续推出数十期线上展览,得到了本地各大媒体的报道,其中主题鲜明、艺术性强的作品也被用于桂林市区公交站公益广告宣传中,为将反映特殊时期的文艺作品更好的传承下去,桂林美术馆拟面向全国征集优秀作品举办主题藏品展。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

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

桂林美术馆 桂林画院 桂林书法院

桂林市美术家协会 桂林市书法家协会

入选作者名单

美术类:

戴延兴《出征》

龙山农《白衣天使披甲战病魔》

韦广寿《抗疫面孔》

张贤《民族脊梁》

秦晖《南山图之拨云见日》

韦丹意《国之栋梁》

唐道一 国画

黄熙《守护神》

文新军《党旗飘飘》

文新军《武汉我来了》

秦天《与疫情赛跑》

张世霖《最美逆行者》

武朝利《白衣勇士》

王隆祥《本命医护》

张颖《齐心协力》

敖漪《天使》

陈生新《人民子弟兵,千里驰援武汉》

何文雯《逆行天使》

李嘉林《疫情前线卫士》

李自龙《疫情一线英雄》

王可大《武汉加油!》

雷少敏《急难赴鄂热血腾》

陈柳先《责任》

黄泽浩《歼灭战》

蒋玲《使命》

蒋艳兰《致敬英雄》

庞骁芸《中国加油!》

唐艺嘉《保护者》

周杰兰《击败疫情》

周杰兰《疫情防控》

周杰兰《中国必胜》

周杰兰《众志成城

杨冰灵《中国,加油》

张伊凡《守护与希望》

赵鑫《守护者》

庄诗睿《我为武汉加油》

梁旭才、白杨《岗前》

许孝伟《分割阻击!抗击疫情!》

罗克中 钢笔画

黄峰《牢记使命》

黄顺辉《疫情中的逆行者》

秦子惠《执子之手战胜疫情》

卫强忠《向逆行者致敬》

张超《一起坚守,致敬》

张点宇《众志成城》

王善民 国画

肖舜之《平凡天使》

骆夏《逆行者》

田月欢《抗战前线工作者》

吴剑珊《白衣天使》

毛泓《出征》

黄沁雯《不舍昼夜》

李晖《疫情前线》

玉林《众志成城》

秦子惠《日夜奋战 争分夺秒》

甘新同《战友》

邓夫觉 国画

孔令宇《抗击疫情》

黄立坚《冒雨作战》

伍雪梅

郑伟灵 《和衷共济》

甘新同《守护》

党持纲《迎战疫情》

于隆涛《防线 》

罗锐和《破土动“火神”》

刘启贵《人民的院士钟南山》

王勤生《同舟共济》

李琳琳 《逆行者》

任松林《众志成城》

奉积桂《白衣天使》

阳满弟《非常时期》

杨麟《胜利在前方》

廖峻江《为桂林点赞》

谢雄华《廣西馳援湖北的物資》

韦治兰《湖北姑爷来了》

杨静《同舟共济》

蒋深丰《抗“疫”一线001》

蒋深丰《抗“疫”一线002》

李许佳《食之无味》

李建卫《“战疫”---武汉系列》

金华 《分秒必争》

王义立《一线勇士》

甘新同《最美天使》

罗艺婷《天使》

郭思如《为国祈福》

韦剑华《家国情怀》

刘团《众志成城》

苏红光《我们必胜》

苏红光《责任·致敬最可爱的人》

刘建银 《子弟兵驰援武汉》

莫锐 《抢建火神山医院》

孔睿《雪中送炭》

罗锐和《合力功“雷神”》

张贤武

严焯斌《隔疫不隔情》

徐道宽《火神山建设者》

张霜《火神山医院》

吴绍军《众志成城》

姚瑶《防线》

吴智宇《抗疫时期》

谢宗余《一线工人》

书法、篆刻类:

龙建忠 书法

罗敏《战役》

邓超群《自作诗一首》

黄国兵《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蒋艳莲《平安是福》

李怀晖《同心驱厉鬼,众志筑长城

陆祖冲《和尘同光治新毒,与时舒卷温旧知》

秦家德录毛泽东诗《送瘟神》七律二首

唐飞雪《武汉加油,中国必胜》

唐天安《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唐永隆《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镇邪妖》

王文华《众志成城》

王文婷《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韦文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杨丽君《武汉挺住,战疫必胜》

张先忠《不交往是为长交往,不聚会意在大聚会》

王萱《大爱无疆》

陈秋玲《齐心抗疫》

程平《戴口罩

程平《抗疫》

邓超群《安平泰》

邓超群 《天佑中华》

胡慧捷《大爱无疆》

胡慧捷《平安》

黄耀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蒋志宏 《逆行者》

蒋志宏 《武汉雄起》

雷范坤《安且康》

雷范坤《火神山》

欧建伟 《白衣战士》

欧建伟 《最美白衣天使》

阳勋权《南山长寿

阳勋权《正气》

杨茂霖 《安且吉兮》

杨茂霖 《生命万岁》

叶荣华《大爱》

叶荣华《众志成城》

周燕标 《武汉铆起》

廖德宝《毛主席诗一首送瘟神》

陈庆娟《抗击.胜利》

范二德《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之二》

银雁 书法

何恒光 书法

胡俊贤《抗击疫毒 医者仁心》

黄联和《毛泽东诗词送瘟神其一》

黄金凤《阳光总在风雨后》

蒋志宏《共克时艰,抗疫必胜》

东明《战疫》

李光祖毛主席的《送瘟神》七律二首

廖德宝 书法

廖东就《战瘟疫》

刘堡成《武汉加油》

韦起芸毛主席—《送瘟神》句

黄忠华 书法

蒋家莉 书法

雷范坤《万众一心·共克时难》

莫宏平《送瘟神》

谭伟成《同舟众志联四尺整张》

王林《志在必得》

王子靖《只争不负联》

伍全义《为万世开太平

张盛《医者仁心》

周开畅《妖云魔鬼

周州《抗疫情》

苏志友毛主席(送瘟神)两首

周芳林《全民共䇿抗疫情》

林文宏 书法

黄家城 书法

黄香昭 书法

李光祖 书法

李娜佳 《回家》

梁旭才

林振盛

莫宏平 书法

李晓军 书法

唐健钧《送瘟神,祈平安》

骆罡“战疫 · 除顽”联

秦裔工毛泽东《送瘟神》

吴昌明自作诗一首

何恒光毛泽东《送瘟神》选句

谢光辉自作诗《战疫必胜》

吴宏明自作“门窗 · 舌剑”联

长兴“祖国 ·人民”联

黄小明《天佑中华》

李春毅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石云端毛泽东《送瘟神》

黄正鹏“庚子 · 共克”联

蔡发祥《情系武汉》

蔡玉柱 “中国 · 武汉”联

戴开政《万众一心》

邓涛伟 书法

杜伟毛泽东《送瘟神》

黄耀华《中国安宁

蒋才智毛泽东《送瘟神》

蒋迎军毛泽东《送瘟神》二首

经东云“控疫 · 保健”联

李枝有《浩然正气》

刘忠钢 “明知 · 偏向”联

罗美福杨长波诗一首

莫宏平《万众一心》

欧建伟 篆刻

宋静《毛泽东主席七律二首》

苏志才 篆刻

唐果毛泽东《送瘟神》

唐明《 “ 历劫 · 经霜”联》

唐运勇《自作诗一首》

伍燕飞《武汉加油》

谢云《节录习总书记讲话》

叶荣华 篆刻

张长连《自作诗一首》

赵仰新《病毒无情人间有爱》

唐登强 书法

邱奕登《福佑》

余建勇《送瘟神》小楷

陈燕《众志成城战疫情》

陆中良 书法

秦文鹏《送瘟神》

廖俊娥小篆《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黄唤平《庚子初春 》

吕斌荣对联

郑钧洪 书法

谢士桥《共克时艰》

欧家玉 书法

孙世功 书法

陈家贤 书法

郑钧洪 书法

周波 书法

杜胜亚《舍小家 为大家》

文吉喆 《节录黄庭坚书论》

莫文忠《听党指挥齐心协力,激浊扬清共克时艰》

孙士桥 书法

陈镇注《逆行者》

王致《抄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状肺炎疫情防控指示》

雷范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邓智达《为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赋》

周芳林 书法

张俊力《使出防控组合拳 打赢疫情阻击战》

闫思宁《战“疫”》

秦志英小草作品——文天祥《正气歌》

陆祖冲《和光》

崔浩然《习语金句》

刘丽雯《逆行者》

张俊力 书法

周州《抗疫勇士,灭毒英雄》

李波《沁园春.众志成城》

请名单公布作者将作品邮寄至桂林美术馆

作者待遇

1.获得桂林美术馆签发的收藏证书。

2.获得本次展览精美画册。

3.作品将刊登在多家媒体进行滚动宣传。

4.作品将参加桂林美术馆馆藏精品常设和不定期的展览。

邮寄地址

广西桂林市象山区龙船坪路173号桂林美术馆,抗击疫情主题创作收藏委员会。 收件人:谢翼帆、谢雪梅。

展出方式及拟展出作品时间

线下展览:视疫情防控情况而定。

网上展览:桂林美术馆公众微信号、桂林美术馆网站长期展出。

联系方式

桂林美术馆对本次活动拥有最终解释权。

主办方对所有入藏作品享有展览、印刷、出版、发行、广播、录像、放映等版权性权利。

(来源:桂林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