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山城址

龙首山城址

龙首山城址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

地址:吉林省辽源市龙首山公园内

年代:战国、唐

类别:古遗址

是否开放:否

此城坐落于辽源市龙首山山上,该城依自然山势叠土夯筑,是高句丽时期颇有影响的一座较大规模山城。此城周长约1200米,城垣设两个城门,城四隅均有角楼痕迹。近西墙处并设有两个蓄水池。城内遗物发现相当丰富,除较有特点的绳纹大板瓦和莲瓣变形纹瓦当外,还发现很多种类型陶器沿。特别是城内所见多种铁镞形状,均具有高句丽典型时代特征。龙首山山城是吉、辽两省城内遗物出土较多的一座重要城址,该城所出遗物,具有一定重要考古研究价值。

龙潭山遗址公园景点 - 龙潭山古城遗址介绍

1. 龙潭山古城遗址介绍

我不知道你说的是吉林省还是吉林市,如果是吉林市的话

可以先去北山公园,那里有著名的古寺庙群,后去世纪广场吉林市博物馆,有城史展、浪木根雕展、牛子厚展馆、易拉罐艺术展等。最著名的就是吉林陨石,还有龙潭山遗址公园看看高句丽古城遗址,朱雀山,或者温泉一日游。

2. 龙潭山古城遗址介绍作文

  我爱我的家乡吉林市,吉林市是一个四面环山,著名的松花江城中川流不息的的美丽城市。这里山美 水美 人更美。  吉林市的山美:有坐落在市区里的两座名山北山)(龙潭山),还有坐落在城郊的(磨盘山)(朱雀山)等。先说“(北山)那里是宗教的圣地,山上有许多的寺庙,每年的庙会和纪典时都会很多的游客来此游览。”在说“(龙潭山)山上有古老的建筑茂密的树木空气新鲜,所以成为了人们晨练的好地方。”在说“(磨盘山)山上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寺庙《灵岩寺》,那里香火鼎盛。”在说“(朱雀山)是一座森林公园,山上有骑马 射箭 滑雪等娱乐项目,每天吸引来很多的游人。”  吉林市的水美:全国闻名的松花湖于吉林市的市郊,那里有丰富的水资源,还有美味松花湖野生鱼,是一个旅游度假的圣地。还有松花江从城市里川流不息。  吉林市的人美:吉林市有很多很多可爱的人们,吉林市的特警是全国警界学习的榜样,特警他们为吉林市的平安流血 流汗,可以说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吉林市的出租车司机,他们也是全国的榜样。在吉林市很多的突发事件上,他们也总是冲在最前面起了很重要作用,例如:现场救援 见义勇为 拾金不昧 等等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吉林市我的家乡,我爱吉林市我赞美吉林市。

3. 龙潭山遗址公园历史

比较大

龙潭区辖区面积120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2.27 平方公里。

龙潭区是吉林市主城区之一,位于市区的东北部、松花江东侧地区,因地处龙潭山麓而得名。辖区的西部、松花江东岸地区为河流冲积平原,辖区的东部山地,总的地形是东部高、西部低。吉黑高速公路以南北方向贯穿全境。

建成区主要集中在靠近市区的松花江东岸地带,建有很多的石化工厂,占地面积巨大。实测建成区面积41.3平方公里。

主要景点有龙潭山遗址公园、雾凇岛乌拉古城遗址等等。

4. 龙潭古镇历史

龙潭古镇,不但孕育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土家苗族人还创造了风味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尤其是名躁一时的四大名小吃,曾经声震渝鄂湘黔四省边区。

1.辣茶

相传为清乾隆年间,酉阳废除土司而"改土归流"后,酉阳的首任知府发明。据传,该知府赴任后,因水土不服而患感冒,用尽偏(土)方,仍久治不愈。数月不能过问政事,心烦意乱,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一日,知府手端酷好的产于宜居乡的宜居茶,便突发其想:以茶治病,当即吩咐其管家以宜居茶、辣椒胡椒、苏叶、薄荷等原料熬汤,待汤浓稠,盛碗加阴米(土家另一风味小吃)和炒熟的豆子。知府趁热喝下,顿觉大汗淋漓,精神倍爽,郁闷全无。心中大喜,遂取名"辣茶"。即吩咐管家将用料悉数记录,作为家传偏方收藏。但管家为龙潭古镇人,极有商业头脑,看到了"辣茶"所包含的药用与经济价值,当知府辞官回江浙老家之际,他回到家乡龙潭经营"辣茶"。由于"辣茶"有特别的药用功能,又兼有风味小吃辅料,一时广为大众欢迎,名列古镇传统饮食之首。但不幸的是因管家后代人丁不旺,使"辣茶"药用配方失传。目前,酉阳县旅游部门正组织力量对其配方进行抢救性发掘。相信不久,前往龙潭旅游的游客定能喝上香辣可口的"辣茶",拂去他们旅程的疲劳。

2.李正元羊肉面

这道名小吃是古镇小食店主李正元用其一生的心血,在三十年代所创,主料是武陵当地山养肉,肉用山泉水浸透,切片后入锅、旺火炒,加土酒烧,放入辣椒、八角、茴香等掺水煮沸成臊子。待面条煮熟,将泔子舀于面条上,再加以香菜即可入口。此小吃之特点是毫无羊肉腥味,肉质鲜嫩、爽滑。其品牌在当时名躁一时,闻名于渝鄂湘黔四省边区。其孙李国权得其真传,但也面临失传。酉阳县旅游部门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正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抢救性保护开发。

3.肖麻子米豆腐

由于肖麻子在解放初期去世,其独特的工艺失传。据龙潭镇76岁离休教师梁文瑞老先生回忆,肖麻子米豆腐的工艺是加碱(灰) 含量适当,特点是米豆腐质地细嫩、绵而不腻。做法是将米豆腐切成团,放入沸水中煮透、盛碗再放入香辣为主的泔子。此小吃在当时风靡古镇,其独特之风味,食客无不称道。

4.汽汽糕

主料以优质的龙潭大米为主料。将米泡涨,用石磨磨成浆,放入木盆,再经特殊工艺发酵之后捏成团,放入特制磨具,再放入蒸笼,大火蒸。拌以红糖、芝麻豆面,吃之化渣、香甜可口、古镇居民黄吉贵得其真传。

5. 龙潭山历史

据《永吉县志》记载,清代民间风传,龙潭山城遗存沿山岗逶迤起伏,蜿蜒若龙行于林莽之间,有帝王风水之兆,此风传至京师,有人奏子皇帝,并献策说请将山城之龙脉从中截断。既有帝王之兆,岂能容之,清帝乃命吉林将军派人将古城墙从中截断,以除改朝换代之厄。此古城墙中断之处,人们便俗称“断岭”。

其实,在传说里,吉林城在清朝确实成了龙脉之地。相传吉林九龙山(北山)在当时也被称为龙脉之地,有帝王诞生的可能性,遂被康熙帝令人断之龙脉,以保江山

断岭虽然只是龙潭山遗址公园的一处景观, 但是却验证了龙潭山乃至吉林城具有悠久的历史。不过,不管怎样,这些是坊间传说也好,是确有其事也罢,都为龙潭山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6. 龙潭山遗址公园主要景点

因挨着美丽的龙潭而得名!

在吉林省吉林市东部,与小白山、朱雀山及小团子山合称吉林四大名山。风景幽美,是个度假胜地。 龙潭山是以位于西北角山麓一个称为龙潭的秀丽水池而得名。

龙潭约长五十三公尺,约宽二十六公尺,深九公尺。叠石为堤,水清见底,每当皓月悬空,倒影荡漾湖心,那就是教人流连忘返的“龙潭印月”。龙潭又名水牢,相传古时有条孽龙给锁在潭底,铁链系于潭边一棵大树上,有人拉动铁链,立刻就会风云变色,潭水翻腾。潭东南有株古桦树,高三十公尺,两人不能合抱,轩昂挺直,清乾隆帝北巡至此,封为“神树”。附近有龙王庙、关帝庙、龙凤寺古建筑,可供游览。龙潭山顶巅,有一座高句丽古城,城墙高十公尺,城基宽十公尺,周长二千四百公尺,形势雄伟,是古代的军事城堡。居高临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之势。古城四隅各有一平台,南平台地势最高,俗称南天门,置身其上,吉林全市景物尽收眼底。高句丽是古国名,建国年代无可考。

7. 龙潭山古城遗址介绍资料

您问的是吉林市还是吉林省?

吉林市的话看下身体条件,量力而行。松花湖坐坐船,北山公园,龙潭山,朱雀山,滨江夜晚沿 江散步,看音乐喷泉,璀璨夜景。金珠花海,吉林陨石博物馆满族博物馆,葡萄酒庄园,乌拉街,雾凇岛,远点看看蛟河红叶谷拉法山,吃庆岭活鱼

如果是吉林省的话,可以考虑长白山,望天鹅,延边金达莱民俗村,龙井琵岩山珲春防川风景区敦化六鼎山,通化五女峰,集安高句丽遗址,辉南三角龙湾白山市松岭雪村,锦江木屋村,讷殷古城,万达度假区,鲁能圣地,松原查干湖乾安泥林白城向海,莫莫格,嫩江湾,四平叶赫古城,长春净月潭,东北虎园,伪满皇宫博物馆,雕塑公园等!

8. 龙潭山的著名遗址

所谓的水牢、旱牢,位于中国著名的城市森林公园—龙潭山中。山上保存有高句丽遗址,属寺庙风景天然园林,是省内著名风景区之一。

山中的水潭,名为龙潭,俗称:水牢,是当时高句丽北疆古城堡的贮水池,也有人说是高句丽时期古城堡中囚禁犯人的水牢。位于山西北最底洼处,沿板石砌成阶路可以到潭边。龙潭藏于山洼林荫深处,寒气袭人。潭水呈墨绿色,水面布满浮萍,显得深不可测。四壁以花岗石条垒砌,呈长方型,东西长52.8米,南北25.7米,水深约10米,水深而碧,无涨无落,终年不涸。潭边有粗大的铁链,深入水底,传说铁链锁着一条孽龙。

旱牢,位于山城西南隅的较高处,呈正圆形。旱牢直径10.6米,深3米左右,与水牢相距250米,为圆形石砌深坑,是高句丽时期古城堡储存军需物资的仓库或囚禁犯人的旱牢。

龙潭山就是因龙潭山城和城中龙潭的传说而得名的。

9. 龙潭山古城遗址介绍词

龙潭山,位于吉林市区东部,西临松花江,占地202公顷,从龙潭山的最高峰“南天门”处算起,海拔388.3米,相对高差194米。

龙潭又名水牢(锁龙井),龙潭山上有建于公元4―5世纪的古城遗址及锁龙的水牢(锁龙井)、旱牢,还有建于清代的龙凤寺、龙王庙、关帝庙等古 建筑群,目前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 龙山文化古城遗址

昌乐位于山东潍坊市郊。古称营丘,是姜尚(子牙)的故里,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宋建隆三年始称昌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闻名遐迩的“蓝宝石之乡”,其蓝宝石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四。有全国唯一的和最大的国家级宝石市场-----“中国宝石城”。另外昌乐还是“木鱼石”的重要产地。昌乐更是不可不游的石文化旅游胜地。昌乐境内有古文物遗址145处。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20处,龙山文化遗址57处,岳石文化遗址7处,商周文化遗址61处。其中营丘古城遗址是周文王十三年姜太公吕望始封于齐的首都。昌乐政府正在与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石文化专业委员会共同筹办首届中国昌乐国际石文化节活动。拥数四十余座罕见的古火山口、沂蒙山,与著名的山旺化石共着一山。同时毗邻北方重要的奇石集散地临朐

11. 龙潭山古城墙遗址

仙居顶是一座山的名称,位于湖北大悟县东部的吕王镇,是大悟四大名山之一,主峰海拔608.2米,总面积约165平方公里。仙居顶有“大风口”之称,独特的地形地貌,有用之不尽的风能资源。地下还蕴藏着一千万立方米的大理石矿。仙居顶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

仙居顶是大悟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县境东部,总面积约16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08.2米,此山突起凌空,直插蓝天,为东部之屏障。

相传有道人“庐此”得道仙居此山而得名,主峰高出众山,人们故称之为仙居顶。据旧《黄安县志》记载“仙居顶亦接天台山脉,山岩盘曲,虽盛夏凉风袭人,传有农彦曰:九洲十三省,尖不过仙居顶”。仙居顶在隋唐时期称“九连山”。相传唐中宗年间(公历684年),有一民女纪兰英,在此占山为王。

仙居顶主峰形若凤凰头,昂首张望四方,整个山体相似一只凤凰展翔欲飞。主峰顶上有一块约30平方米的平地,尽管山下嗍风历历,这里却文风不动,此山东西两面陡峻,多为松林所覆盖,主峰一带松杉葱翠,葱浓茂密,林鸟啼鸣,绿溪潺潺,令人陶醉。石岩上古时修有庙宇四间相连。墙壁均为雕花石条所砌,屋上均为大棵木柱拱合,造型别致,美丽壮观。

峰顶之谜

主峰顶端平坦,面积约30平方米,任凭山中劲风猎猎,这里却纹风不动。曾有人燃烛以试,火苗袅袅向上,毫不恍动。如此奇特现象,成为不解之谜。据传,山顶有颗“避风珠”。

凤凰石

峰上有一巨石,石面直径8米余,中呈脊背形,两侧平坦匀称,其形酷似即将起飞的凤凰,昂首伸嘴,将石下数间房屋的风雨全部遮挡。若在夏季雨霁天晴时,登上石 尖南眺,可望见长江白茫茫的水光。

走马岗

主峰北下至走马岗,岗长约1公里,宽约300米,周围有石砌城墙。相传西汉初年,吕王至此山祭祀天地山岳时,曾在山岗上策马奔走,后人遂将其称为“走马岗”。吕王镇也因此而得名。

饮马池

走马岗上有一奇特的清水池,池水碧绿,水源不知从何而至。池边花草丛生,水中有大鲵,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娃娃鱼”或“伢鱼”,叫声如同小孩啼哭,大的尺余,小的如蝌蚪。相传吕王曾在此池中饮马,因而得名。

仙人洞

走马岗西侧为天然石壁,上部凸伸,下部凹缩,人在岗上不敢临边俯视,到岗下上望时,则只见山崖,不见天日。在绝壁上有一洞,洞的大小无法估测,相传成仙道人就曾居此洞中,民间则称其为“仙人洞”。

黑龙潭

山东麓的蒋家河沟有一瀑布形成的石潭,潭水是从丈余宽的大黑石上流下来的,瀑水冲激石潭发出“嗡嗡”声,如同龙吟一般,故名“黑龙潭”。此潭有一奇观,潭中黑石上有两个石眼,水从石眼中喷出,形成天然喷泉,有如龙鼻喷水。据传,石眼下通海水,当年修建凤凰石下寺庙时所用的木料,都是得道老和尚从石眼中抽出来的。

扯塌寺

在凤凰石下西侧,古时修有一石木结构的庙宇,一排4间,墙壁均为雕花条石所砌,顶部均为粗木拱合,造型别致,美丽壮观,名“舍塔寺”。每逢阳春三月,数十里内的乡民赴庙朝拜,香火甚旺。后因出了不守清规的大和尚,要当地百姓用童男童女到庙中祭神,搞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当时在此避难的薛氏兄弟(薛仁贵后裔)为除民愤,赶走了坏和尚,捣毁了“舍塔寺”。自此,人们便笑称“舍塔寺”为“扯塌寺”。至今,尚残存有石墙,石碾等遗迹

此外,还有古城墙、城门、丁字楼、跑马岗、系马桩、竖旗凼等遗迹。这些遗迹都应证了仙居顶的相关传说。

2021【首页】平湖九龙山慢城——平湖九龙山慢城400-0000-460 转 5200【官网】

平湖九龙山慢城售楼处电话:400-000-0460转5200【售楼中心】

龙山慢城位于乍浦镇陈山北侧,滨海大道南侧,是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大城市的中心,为一小时城市经济圈。整个建筑由迈尔文·维拉罗奥先生倾心打造国内唯一一个西班牙文化建筑作品,海湾式布局,处处临水,处处有景。项目一期建筑面积约10万方,其中地下车库及其他用房面积约为3万方,住宅面积约7万方。小区共有8栋建筑组成, 为18层小高层住宅,面积33-99㎡不等。共有1260户业主入住本小区。慢城是一个以“慢文化”为核心理念的社区,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唯一一个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的大型社区!

长三角唯一拥有滨海山湾资源旅游、度假、养生的国际山海湾旅游度假区

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又名九龙山庄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整个九龙山庄园由连绵相连的9座小山围合而成,故被称之为九龙山(龙生九子的故事)。度假区依山傍海而建,集湖光、山色、峡谷、森林、岛屿、海浪等景色于一 体。内部拥有5大休闲中心(运动休闲区、九龙森林休闲区、海艇度假区、滨海休闲区、佛教文化区)·,是一个真正具备休闲度假、商务聚会于一体的海滨天堂,人们心目中的精神伊甸园。

九龙山漫城

嘉兴平湖市,港区中心楼盘

项目地址:平湖市旅游开发区中心

项目性质:70年产权纯住宅,即买即落户

项目均价:12000左右-精装交付

面积:32~40~67~72~99

物业费:1.86元

现房

项目优势高品质、实体现房、小面积、低总价、

九龙山度假景区海景房。

小区自带天然负离子氧吧、地暖、蓝卡医疗

沪乍杭高铁 即 将通车。

学校:杭师大附属实验学校(衡水高级中学)

森林休闲区, 九龙森林休闲区处于陈山景区和高宫山景区连线之间。是九龙山森林最茂盛,景点最密集地区,主要景点项目有:休闲山居:里蒲山在森林公园里处于十分优越的位置,海拔不高,视野开阔,赏景线多;登山健步道。

平湖九龙山慢城售楼处电话:400-000-0460转5200【售楼中心】

游艇度假区,游艇度假区位于西沙湾滩涂地。建有游艇俱乐部、码头、五星级酒店及配套设施等项目。

滨海休闲区,海泉乐园(温泉、SPA、康体养身)(在建中); 乐满地水上乐园(已建);由国际顶尖级设计大师以古朴高雅的欧洲海洋神话为主题精心设计,园区引进国际最新颖,最先进,最刺激的水上娱乐设施,未来将成为华东地区水上娱乐设施最全、中国最具特色的水上娱乐王国圣马可广场酒店(已建);威斯汀酒店(即将动工)。

平湖九龙山慢城售楼处电话:400-000-0460转5200【售楼中心】

辽源市龙首山山城考

辽源市周边地势丘陵起伏,群山环抱,东辽河横贯市区由东向西流去。此河两岸,为东部长白山西部松辽平原过渡地带。这里山清水秀,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早在三千年前,古老原始先民就曾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

辽源周边区域,带戳点纹新型青铜文化遗存在东辽河上游一带分布最为密集。这种属秽貊族系最具特点的新型青铜戳点文化,在辽源周边地带显得十分发达,辽源是这种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戳点文化所分布的中心区域。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辽源市龙首山南坡及东北坡就已发现很多较有代表性的青铜文化遗物①。在顶部山城中经多次考古调查,先后又陆续发现大量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遗物。城内文化内涵显得极为丰富,既发现有汉魏时期典型遗物,同时又出现有高句丽晚期遗物,部分地方还发现有勿吉和靺鞨族早期遗物。但由于此城至今尚未进行过科学考古发掘,有关山城的修筑年代及文化性质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研究与考证。而随着龙首山考古工作不断深入与发展,城内的遗物标本也逐渐增多,使笔者对此城的文化特点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根据城内所采集的大量遗物特征,结合文献记载,现对此城进行初步研究与考证,如有不当之处,恳请专家学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一、“夫余后期王城”考

夫余族,是我国古代东北秽貊系古老部族之一。辽源是西汉初期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夫余族南部最主要活动区域,亦曾是战国末至秦汉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其中高柄豆和带戳点状纹饰器耳,是夫余族早期陶器的典型器物和文化特征。这种最具地方特色“戳点文化”的年代下限,基本已进入到早期铁器时代。

据古文献记载,夫余之名当出于秦汉之际,最早夫余族是因逃入夫余山而得名。按《山海经地理今释》和《海内东经》记载:“汉水即辽水(今东辽河),出附禺之山。”从这点上可证明“附禺之山”指今哈达岭,附禺即夫余,附禺山也可称为夫余山。由此可推定,东辽河上游辽源一带,应是夫余族的最早发祥之地②。虽然此民族逐渐向北发展壮大起来,并建立了早期王城,但由于后来部落衰散,最后还是叶落归根,迁回至夫余族最初兴起的故地——“辽源市龙首山”。

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有专家将“夫余前期王城”定位在吉林龙潭山山城,③这种观点已成学界共识。但“夫余后期王城”在何地,一直争议很大。曾有多位学者将“后期王城”推定在吉林省农安、四面城、一面城和辽宁西丰城子山城,这些推论若按文献、方位、环境以及城内遗物综合分析,其论证、观点均不准确。张福有先生最先提出“夫余后期王城”应推定在辽源龙首山山城,④这种学术观点及推论,我很赞同。他的论证依据很科学充分,准确性亦均超过以前其他论证。为此,在他的论证基础上,笔者根据城内所出典型遗物再补充论证这一观点,希望学界最终能普遍达成一致。

据《资治通鉴》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条记载:“初,夫余居于鹿山,为百济所侵,部落衰散,西徙近燕”,从这一记载中的地理方位看,应考虑往西或偏南方向来寻找后期王城。当时学界普遍认为西迁“后期王城”在农安,而农安地处吉林市西北,这与夫余“西徙”动因、方向不合,亦与“近燕”语意相矛盾。如向西南方向迁,则符合“夫余前期王城”三位一体,“山城拱卫”格局的地理环境,目前唯有辽源龙首山山城最符合这一自然条件。

辽源市龙首山山城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土筑山城,⑤城周长约1100米。此城南宽北窄,西、北各设两门,现墙址大部分已不明显,只有东北角高点有一段墙址堆积较高,原貌现状保存较好。此城四角均有角楼痕迹,现东南角墙址断面仍可看出筑墙时留下的夯层迹象。

20世纪80年代初,城内遗物散布相当丰富,大量瓦片、房址基石暴露在外,遗迹主要有建筑址、居住址、墓葬和冶炼遗址等。从遗物分布情况看,夹砂陶占多数,泥质陶相对略少,这两种陶质烧造火候较高,均属硬陶类,这些大量夹砂硬陶类基本与城内建筑构件相共存。陶器种类以敞口鼓腹罐为主,其他器类还有瓮、甑、盆、盘等⑥。这些罐类器形普遍较大,敞口鼓腹是代表性的特征。陶器的腹表大多数刻划有平行凹弦纹,有的手划痕迹明显,还有的多道弦纹成组在腹表出现,这两种弦纹虽然在器表上有多种变化,但从陶质及器形整体上看,基本呈现出汉魏时期制陶之风格。

龙首山目前所发现的各种罐类器形,其敞口鼓腹形状与中原地区所见汉代陶器大致相同。从龙首山城内采集的大量陶器沿看,明显受中原汉文化影响。目前吉、辽两省所有高句丽山城中,均没有发现与龙首山相同的汉魏时期遗物。

除此以外,龙首山发现的大量建筑构件当中,红褐色绳纹大板瓦有一定代表性。顶面绳纹是汉代板瓦的一种典型特征,受其影响,高句丽时期也曾大量采用这种纹饰。与龙首山绳纹板瓦相共存的莲瓣变形纹瓦当,目前在吉、辽两省诸多山城中发现甚少⑦。根据龙首山瓦当纹饰特征分析,大致可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早期是以莲瓣变形纹为主,四个相对称椭圆形主花瓣,两侧还分“月牙形”和“半月形”两种小花瓣装饰;中期是以T形乳钉纹为主,这种乳钉纹与前者月牙和半月状花瓣具有明显早晚之区别;晚期在T形乳钉纹基础上又加以变形改进,不仅保留了原有乳钉纹之特点,同时又表现了乳钉简化的整体艺术造型,这种纹形在高句丽晚期至渤海早期一直沿用。虽然这种莲瓣变形纹瓦当中间半圆形凸芯与高边棱均具有高句丽瓦当之特征,但整体纹形既不同于集安高句丽莲瓣纹瓦当⑧,又有别于渤海早期莲花纹瓦当⑨。笔者根据这种瓦当纹饰特征,结合与其相共存的各类陶器特点,将其综合推断为汉魏时期“夫余族”瓦当,这种瓦当纹形既是汉魏时期“夫余后期王城”的一种主要建筑标志,同时也是代表夫余族中心地带的具有民族统治地位的标志性象征,证明当时“夫余后期王城“,曾有过壮观、宏伟的建筑群。

龙首山发现的大量筒瓦、板瓦表面上,经常刻有文字和一些带表意性质的各种符号,其中刻划汉字的有大、夫、王、土等,刻划完整符号发现略少,残符号标本采集很多。筒瓦表面刻有“夫”字,是夫余后期王城迁到此处的一个有力证据。虽然这些表意符号没有完全达到构成一种文字体系的程度,但足以能证明夫余族在汉代进行语言沟通时,已开始广泛使用符号语意表达形式。瓦面上刻有“王”、“夫”这样与“夫余后期王城”有内在联系的汉字,也为考证“夫余后期王城”西迁到此处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汉魏时期“夫余后期王城”迁至龙首山后,曾在城东南隅内举行过很多次大型祭祀活动。2001年在龙首山修建魁星塔时,意外从城东南角距地表深约1.50米深处,发现五块集中散露又相距较近的白砂岩大石块。这些外运过来的石块经人工雕凿而成,其中一块呈半圆状,厚0.5米,直径约1.20米左右;另四块为椭圆形,高1.30米,宽0.90米,厚度与半圆石块大致相同。很遗憾,由于当时施工发现后并未告知文物部门,这些石块出土层位及放置姿态并不清楚。但这种石雕成形状摆放在居高临下东南角位置,说明可能是夫余人特意在此安设的一处崇祭高坛。

从这几块石雕整体形状看,与龙首山发现的完整瓦当莲瓣主体纹饰很相似。根据石块雕琢散落形状特点分析,可能是汉初夫余族图腾崇拜的标志,目前这种“四瓣凸芯”大型石雕图标纹形,在吉、辽两省尚属首次发现。

此外,龙首山城内部分地方还发现有勿吉和靺鞨族早期遗物⑩,这些遗物中的陶器有一个特点,均在口沿下附加一条凸棱,有的还在棱表按压锯齿或绳索状花边。这种带凸棱或按压花边状陶器沿特征,应属勿吉和靺鞨族早期器物,这说明勿吉在打败夫余后,曾有一部分属靺鞨早期族系的人群在此城居住过。

龙首山南端悬崖濒临东辽河,附近有工农山与城子山两座护卫城⑪,当时主要起控制交通要道和防护外族侵扰之作用。这三座土筑山城的分布格局,与吉林龙潭山山城附近格局很相似。因此,将辽源龙首山山城推定为“夫余后期王城”,基本符合“西徙近燕”文献记载和现有自然地理条件。

辽源周边区域分布有多处汉代土筑山城⑫。这些山城在当时“夫余后期王城”附近布局,其目的主要是为防御外族侵扰,这些大小山城所构成的链条式防护堡垒,在抵御鲜卑、挹娄和勿吉侵扰方面,均起到过重要作用。

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尸之国南山上”,在东辽石驿长兴、彩岚一带,曾发现两处西汉时期贵族墓地,出土大量金银饰品、玉石玛瑙串珠、铜镜、兵器和鎏金铜牌饰等珍贵文物⑬。20世纪50年代在辽北区域“西岔沟”汉墓中亦曾发现一批与石驿彩岚相类似的随葬器物⑭,这几处西汉夫余族贵族墓地,均葬在辽源南部,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龙首山“夫余后期王城”从公元346年迁到此处后,至公元494年被勿吉占领为止,为都长达148年。

二、“高句丽扶余城”考

关于“高句丽扶余城”,曾有专家将其推定在吉林龙潭山山城⑮,而学界还有农安、四面城、一面城和西丰城子山城之说。我认为所有这些推论若按文献记载和城内所出相关遗物看,均不够准确。究竟“高句丽扶余城”应在何地,笔者依据文献记载和大量考古实物,将“高句丽扶余城”推定在辽源龙首山山城。现论证如下:

(一)辽源龙首山山城,目前张福有先生已将其论定为“夫余后期王城”⑯。吉林龙潭山和西丰城子山虽是高句丽所筑山城,但这两座城城墙均是土、石混筑或用石条垒砌,从这点上看应晚于龙首山土筑山城。从现已发表的考古材料看,龙潭山和西丰城子山两座城城内只发现一些高句丽残瓦,典型高句丽遗物发现很少。据史料记载,当时高句丽比较有名的城有新城和扶余城,而能证明这两座重要山城在何地除靠文献记载外,还要有大量实物来验证。高句丽扶余城无论定在何处,均要用城内遗物来加以考证。

辽宁抚顺高尔山山城(新城)曾出土一批高句丽典型遗物⑰,而辽源龙首山城地表遗物散布相当丰富,最具特色的当为高句丽晚期泥质灰陶器,这种器物特点为敞口、鼓腹、双桥横耳,腹部用慢轮,还刻一道凹弦纹⑱。龙首山墓葬顶部所出这种完整器与高尔山城所出陶罐基本相同⑲,龙首山所出泥质陶敛口鼓腹罐也是高句丽晚期较流行的一种主要器形。特别是龙首山所出土蘑菇状陶虎子器物残件⑳与集安所出陶虎子形状基本相同㉑。近三十多年来在龙首山城内发现许多高句丽晚期遗迹、遗物,较有代表性的的莲瓣乳钉形纹瓦当。龙首山所出大量高句丽遗物是推定这座山城曾为“高句丽扶余城”的重要依据。

(二)根据《三国史记》记载,公元494年,夫余被勿吉所逐,“夫余王及妻孥以国来降”高句丽。另据唐《通典》记载:“夫余南接高丽……后高句丽得其地置夫余城。”从此记载可看出,西徙近燕的“夫余后期王城”与“高句丽扶余城”应存有继承和连带关系。

(三)《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时期9-10页),在辽源市左上角已标注有“扶余城”三字,这说明在20世纪70年代,编著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专家已把“高句丽扶余城”划定在辽源市附近一带。而后又曾有专家先后将“高句丽扶余城”㉒推定在其他地方,但这些推定不仅论据观点不够充分,而且被推定城址无一处城内发现高句丽典型遗物和完整瓦当。目前,唯有辽源龙首山具备此条件,从这点上看,把辽源龙首山推定为“高句丽扶余城”所在地是合适的。

(四)高句丽扶余城在何时兴建,一直缺乏明确阐述。夫余王率部西迁(346)后不久,高句丽与前燕、后燕争夺辽东和玄菟两郡。公元405年,高句丽夺取辽东和玄菟两地后,乘夫余王西迁而前期王城内部兵员空虚,在好太王二十年(410)曾派兵攻占此城,但当时并未在此设立“扶余城”。

有关文献中所出现的东夫余,是前燕与后燕对夫余部所处位置的一种称呼。至于文献中所提到的北夫余,也是高句丽国都对北部夫余族整体带有方位性质的一种称谓,此名称绝不是单指夫余前期王城。公元346年夫余后期王城迁至龙首山后,当时高句丽势力强大,为什么没直接攻打此城?按文献记载,高丽出自于夫余,两者之间在族源上有密切关系。公元494年,北部勿吉族逐渐发展强大起来,最后占领“夫余后期王城”,曾扎驻使用过一段时间。在龙首山城内及辽源西部泉太黎明东石砬子南坡底部发现的大量汉魏时期带有勿吉早期特点的遗物㉓,似乎能对此进行证明。公元五世纪初期,高句丽为扩大领土范围和加强对西北部外族侵犯,集中全力将勿吉族打败,夺取了原“夫余后期王城”(辽源龙首山山城)。高句丽占领此城后,为了防止勿吉、靺鞨族再次侵犯,利用古夫余之名,在此设立了“扶余城”。这样论述高句丽扶余城的设置时间,大致与《通典》记载相吻合。

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有专家提出公元410年就已在夫余前期王城(吉林龙潭山山城)设置高句丽扶余城㉔,但此时夫余后期王城还存在,高句丽没灭此城怎可能在另一处地点设扶余城,这样推定与《通典》记载根本不符。在高句丽晚期,辽源正处于粟末靺鞨部与高句丽相接的重要咽喉部位,辽源龙首山“高句丽扶余城”可能是为防御靺鞨部南下而特设的一处西北部边防重镇。

从两唐书多次记载唐征辽东战事看,均是先取“新城道”,后攻“扶余城”。扶余川是当时扶余城主要交通要道,辽源东部东辽河与南侧大梨树河,基本是当时扶余川的两条主要河流。从唐军进攻方向看,应从新城道至南苏城,攻下西丰城子山城后,最终攻下“扶余城”(辽源龙首山城)。这样确定龙首山“高句丽扶余城”地理坐标,不仅与唐时由“新城”进攻“扶余城”方位很相近,更与夫余“西徙近燕”方向相符。

龙首山“高句丽扶余城”是在汉魏时期“夫余后期王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城从设立起至公元668年被攻陷灭亡止,使用长达170年左右。

三、“渤海扶余府”与辽代“黄龙府”考

高句丽灭亡之后,渤海国利用“高句丽扶余城”之地又重建“渤海扶余府”。

渤海扶余府地处渤海国西端,从地理位置看,辽源西侧临近契丹族部落。据《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常屯劲兵捍契丹。”辽源龙首山位于整个东辽河上游沿线,既是渤海通往契丹的必经之路,又是扶余通往契丹而形成的一条契丹古道。从地域形态看,在龙首山山城设“渤海扶余府”,基本与文献记载相符。

20世纪80年代初,在龙首山城内曾发现很多渤海建国前属靺鞨族早期遗物,典型特征是沿下见附加凸棱状锯齿花边,腹上肩部戳刺有斜排点状纹饰㉕。从目前发现的这些具有靺鞨族早期特点的遗物推测,渤海建国初期,靺鞨人就在此居住过。

《辽史》记载:“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又通洲安远军本夫余国王城。”从中可看出,黄龙府不仅在“渤海扶余府”原地设置,而且黄龙府最初所处位置,也曾是“夫余后期王城”所在地。关于辽代黄龙府考证问题,我很赞同张福有先生所提出的观点㉖,如要证明黄龙府最初得名地点,首先要明确论证和确定“渤海扶余府”所在地。根据龙首山发现诸多较典型高句丽晚期和渤海早期遗物,推定辽源龙首山既是“高句丽扶余城”,又是“渤海扶余府”。另外,《金史上京路属地释略》中记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黄龙府前废后置,本非一地。”从这段文献史料中可也明确看出,最初黄龙府是在原渤海扶余府旧址上看见黄龙而得名。

辽代黄龙府在最初得名后发展过程中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黄龙府最初得名在龙首山历存49年(926-975),第二阶段:最初黄龙府被废后并西迁至梨树县东河镇城楞子古城,此时将黄龙府改名通州,历存45年(975-1020),第三阶段:通州被废后又向东北迁移,最后在今农安“复置“黄龙府,历存95年(1020-1115)。通过文献记载可知,黄龙府最初得名之处,也就是辽太祖驾崩之地。据《辽史》记载:“大祖所崩行宫在夫余城西南两河之间,后建升天殿于此,而以夫馀为黄龙府云”。东辽县安恕镇“小城沟古城”正处于大梨树河与渭津河之间,这说明辽太祖死后,曾在小城沟古城内建有“升天殿”,并在此举行过较隆重的祭奠仪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物普查时,据当地农民介绍,以前小城沟古城西半部偏南及北部,曾发现过青灰色大方砖,这种青灰砖的用途,可能与当年最早建“升天殿”有关。

通过该文总体论述,龙首山这座土筑山城既是“夫余后期王城”,也是“高句丽扶余城”和“渤海扶余府”,更是辽代黄龙府最初所在之地。

[注释]

①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遗址的调查》,《考古》1997年第2期;唐洪源:《辽源龙首山再次考古调查与清理》,《博物馆研究》2000年第2期。

②金岳:《东北貊族源流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2期。

③⑮㉔李健才:《吉林市龙潭山山城考》,《博物馆研究》1995年第2期。

④⑯㉖张福有、孙仁杰、迟勇:《夫余后期王城考兼说黄龙府》,《东北史地》2011年第2期;张福有:《“黄龙府”考辨》,见《辽金历史与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

⑤⑥⑦⑩⑱⑳㉕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城内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第3期。

⑧㉑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集安县文物志》。

⑨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和龙县文物志》。

⑪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辽源市文物志》。

⑫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东辽县文物志》。

⑬刘升雁:《东辽县石驿公社古代墓群出土文物》,《博物馆研究》1983年第3期。

⑭孙守道:《匈奴西岔沟文化墓群的发现》、《文物》1960年第8、9期

⑰⑲徐家国、孙力:《辽宁抚顺高尔山城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第2期。

㉒王绵厚:《东北古代夫余部的兴衰及王城变迁》,《辽海文物学刊》1990年第2期。

㉓唐洪源:《东辽县发现一批古文化遗物》,《博物馆研究》1998年第3期。

本文原载《东北史地》 2015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