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王墓

汤王墓

汤王墓位于亳州汤陵公园

一称“汤陵”。殷商古墓葬。在亳州汤陵公园,成汤为商君主,文治武功,颇受后人敬仰。墓为一个隆起大土堆,相传为成汤衣冠冢。墓前有“商成汤陵碑”。碑文系清书法家梁文山所书。

商汤王墓在亳州还是在偃师,专家发现一座遗址后,才确定王陵位置

在夏朝末年,夏王桀暴虐无道,于是汤族部落便顺势而起,谓之“成汤伐桀”。此后,夏灭商替,而部落首领成汤,也就成商王朝的开国之君。史料记载,成汤在位十三年,深得百姓的爱戴,然而其死后的葬地却成了千古之谜。究竟汤王真正的陵墓在哪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那就让小编来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提到汤王陵,关注度最高的,还是亳州汤陵和偃师汤陵,而且也都有史料的记载。如“涡北风头村,有成汤故垒”(《皇览》),“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水经注》)。经专家们考证,其中的“涡”,就是现在安徽亳州的涡阳县。另外,在亳州的涡河北岸,也确实有一座汤王墓,同时还有康熙年间的碑,即“重修汤陵碑记”。

然而,偃师汤陵也有证明,如“尸乡南有亳坂,东有城,太甲所放处”(《太康地记》),“洛州偃师县东六里有汤冢,近桐宫,盖此是也”(《括地志》)。其中的“尸乡”就在偃师市,而且很多史料也明确说汤陵在偃师,不过与亳州汤陵不同,偃师汤陵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难以寻觅到踪迹,故此,专家和学者们一开始也都倾向于亳州汤陵。

我们都知道,史料的记载有时也比较片面,因此真正的汤陵究竟是在亳州,还是在偃师,就成了专家们长期以来争议的焦点,不过就在1983年之后,这一谜团终于有了定论……

这年春天,偃师市的天气刚刚回暖,考古专家们也开始了一年的忙碌。一天上午,专家们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是在偃师尸乡沟地区,有村民发现了一片古代遗址。于是,专家们不敢有片刻耽误,挂了电话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尸乡沟。在遗址现场,专家们经过初步地发掘,清理出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城墙遗址,并且推断其年代为商代,距今约3000多年。

史料记载,“尸乡,殷汤所都”(《汉书·地理志上》),“殷有三亳,二在梁国,一在河洛之间”(《尚书古文疏证》),而偃师就在河洛之间。因此,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专家们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和青铜器,进而便推断该处遗址,就是苦苦寻觅多年的商都西亳,也就是商王成汤时期的都城。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既然找到了都城,那真正的汤王墓肯定在偃师了,因为先秦时期的王陵通常都在都城附近,以方便后代的祭祀

再后来,专家们又对亳州汤王陵进行了发掘考察,进而确定这是一处成汤的衣冠冢,由此也更加可以确定,偃师的汤王陵才是成汤的葬身之地。不过,亳州汤王陵也并没因此落寞,反而当地还修建了一处汤陵公园,一来更好得保护这处汤王的衣冠冢,二来也为了纪念汤王的功绩。比如,汤王舍身求雨,就是个当地流传甚广的传说。

据亳州百姓口耳相传,当时商王成汤建都在亳州后,竟遭遇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哀鸿遍野。于是,汤王决定向上天求雨,并点燃了干柴,然后将自己置于烈火之中,以表自己的诚心,果然最后一场大雨倾盆而下,不仅及时的缓解了干旱,也浇灭了即将烧死汤王的大火。由此,百姓们对汤王也更为爱戴有佳。

俗话说“自古圣贤不寂寞”,汤王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时间,多少历史都化为了尘埃,但汤王却始终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成为我们世世代代心目中所敬爱的对象,也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的代表。

『浙·绍兴』王守仁故居和墓-王守仁墓

王守仁故居和墓-王守仁墓

年代:明

保护等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拍摄时间:2020年4月

甘肃古墓葬丨西宁王和高昌王墓

西宁王和高昌王墓位于武威凉州区永昌镇,为元代墓葬。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地面已无封土,均为家族墓,且有立碑,分别为“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简称”高昌王碑”)和”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简称”西宁王碑”)。1990年,在高昌王墓地发现1座砖室墓,出土有唐代海兽葡萄铜镜和元代白瓷豆4件、铜钟1件等遗物。高昌王碑青石质,碑残,蟠螭首,残高1.3米,宽1.9米,厚0.52米。碑身残高1.82米,宽1.73米,厚0.47米。碑阳汉文楷书36行,行残41字,碑阴为回鹘文,内容详细记载从巴尔术阿尔忒的斤到太平奴八代回鹘亦都护高昌王世系、事迹及回鹘族起源、流派及西迁等。翰林学士承旨奎章阁大学士赵世炎篆额,元代著名学者虞集撰文,大书法家、礼部尚书巎巎奉敕书丹,由高昌王帖木儿补花于元统二年(1334年)在其父纽林的斤墓地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移至武威文庙保存。西宁王碑仍在原地,青石质,龟趺座,蟠螭首,高5.8米,宽1.6米,厚0.45米,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组成。碑身正背两面刻字,正面为汉文楷书竖行,背面为回 鹘文,记载元平章政事斡栾及其先辈有功元朝,其父忻都公被封为西宁王事迹及回 鹘在河西居住和发展历史。中书参知政事知经筵事危素撰文,中书右丞同知经筵事陈敬伯篆额,滕国公张□书丹。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立。

高昌王碑记载了回 鹘在甘肃河西居住和发展的历史,填补了《元史》和《新元史》的空白,是研究斡栾家族及回 鹘史、河西走廊多民族史的珍贵文献文物资料。高昌王碑、西宁王碑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汉、回鹘文和汉、蒙文对照的碑刻,对研究回鹘族的起源流派,汉、蒙、回鹘族的关系以及元代文学、书法、雕刻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来源:甘肃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