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痕王林明和王福忠祖屋

黎痕王林明和王福忠祖屋

黎痕王林明和王福忠祖屋位于东至县木塔乡荣兴村,年代为清光绪,类别为古建筑。

2020年3月4日,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池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祖居占基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以祖居占基为界。

明太祖诸子之沈王朱模和安王朱楹

沈王朱模

朱元璋生前一共在辽东地区布置了三位藩王,一位是辽王朱植。后来添了韩王朱松,同时还有沈王朱模,他希望这三个儿子在辽东互相支援,互相依靠形成一堵铜墙铁壁,永远保卫大明,不过他的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除了辽王前往辽东了,韩王和沈王压根就没有去过辽东,更别提保卫大明了,他们都名不符实的去了别的地方,从而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

朱模是朱元璋第二十一个儿子,洪武十三年,朱模出生在南京。对于这个儿子的出生,朱元璋没有什么感想,毕竟自己现在都有二十个儿子了,早已经没有了当初初为人父的喜悦了。朱模从小就是个老实孩子,既没有表现出过分的聪明,也没有胡作非为,总之他的童年很普通。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最后一次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此刻他已经酝酿着加强辽东防务的想法,他看了看自己剩下的这些儿子里,斟酌又斟酌,感觉就朱松和朱模勉强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他封朱松为韩王,住手开原,封朱模为沈王,驻守沈阳。不过由于他们还年幼,暂时无法就藩,于是留在了南京,等待成年前往。

沈王最初的封地沈阳

期间朱元璋为了锻炼朱模,特意让他和朱松来了一场省亲旅行,去西安太原、北平、开封青州,和他们的哥哥朱樉朱棡朱棣朱橚和朱榑见面增进一下兄弟感情,和几位哥哥好好学习如何行兵打仗和镇守一方的经验。

这是朱模第一次离开南京,第一次看到皇宫意外的地方,极大地开阔了二人的眼界,在旅行了五个多月后回到了南京。

之后朱模就在南京老实的等着自己就藩的日子,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多年,朱模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了一个青年,他还是没有前往沈阳。究其原因是朝廷变天了。

朱元璋设计的挺好,自己的儿子镇守边境保卫大明,长子朱标稳坐南京,这样大明万世长存了。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的死打破了这一切,朱元璋传位给孙子,使得孙子忧心皇位不稳,使得儿子们心怀不满。

朱允炆一登基就开始推行“削藩”政策,作为他的小叔叔的朱松,朱模等人自然无法就藩了,只能在南京被监视居住。

朱棣

四年后朱棣打进了南京当了皇帝,对这几个弟弟的就藩问题很是头疼,因为他是造反当皇帝的,他怕这几个弟弟有样学样跑到封地也给自己来个靖难。因此他多次推迟几个弟弟就藩的计划,于是朱模等人只能继续在南京待着,期间朱松因为等待时间过长一病不起最后死在了南京,没有踏上封地。

永乐六年,朱棣终于决定让朱模就藩了,不过封地不再是沈阳了,朱棣将朱元璋亲手设计的防线彻底放弃了,他不会在让任何亲王前往边境带兵了。或许朱棣想不到他的这一决策给他的后代会带来多么大的烦恼。

朱模的新封地是潞州,是山西的一座小城,和他的三哥晋王与十三哥代王离的很近,朱模很高兴的离开了。潞州虽小,但是比沈阳要好,要知道那个时候,东北地区还没有开发,一片荒凉,沈阳也不是什么大城市,什么都没有气候还冷得要命,自己要去可受不了。

潞州就是潞安

到了潞州,朱模住进了好话的沈王府开始享受起王爷生活,很快他就成了全国的知名人士。不过他出名不是因为胡作非为,欺男霸女,相反他从没有劣迹传出来,他出名是因为“吃”。

朱模惊奇的发现潞州虽然是小城市,可是当地有很多美食,这可太好了,于是朱模摇身一变成了美食家,他遍尝当地的美食,而且嘴巴越吃越叼,越吃越馋,成为了宗室中首屈一指的头号吃货,以至于传出了一个逸闻。说是朱模在当地吃到一种糕点,非常好吃,吃着吃着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没吃过,于是特意派人送了一份到南京给他的母亲。可是潞州离南京太远了,交通不便利,等送到南京,糕点早就坏了。看着长毛的糕点,太妃很伤心,没想到儿子在封地过着这样的生活,居然把坏了的东西当成美味。没想到这一幕让朱棣看到了,朱棣以为朱模不孝,居然拿坏了的东西给自己的母亲,从而下令严惩了朱模。

其实这只是当地美食众多以朱模为主角的传说之一,朱模又不是傻子,难道会不知道从山西往南京送食物这么长时间食物会坏?而且朱元璋死的时候,他的妃子要么早就死了要么就被令殉葬了,活着的嫔妃只有小女儿的母亲张美人,朱模的母亲怎么可能会活到朱棣当皇帝。

不过朱棣真的多次召见自己的弟弟,当然不是惩罚他,而是听闻弟弟在封地吃喝玩乐很是高兴,他也很好奇这个弟弟怎么这么能吃。于是多次召弟弟来京城,特意设宴款待他。朱模也不见外,皇帝哥哥赐宴就一个字“吃”,年龄悬殊的兄弟二人在饭桌上感情越来越融洽。一时间朱模成了所有藩王羡慕的对象,毕竟当时朝廷对藩王管束越来越严,能够出趟城看看城墙外边的大自然都成了奢望,可是朱模却屡次前往京城还有人管饭,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

不过朱棣死后,朱模也不能随便进京去吃御宴了,只能留在潞州回忆当年的美味。

沈王府修建在潞州城中,王府很是狭小,再加上周围有大量民居,居住起来还不舒服。朱模一心想扩建王府,但是要扩建只能拆民居。可是自己要贸然行事,皇帝知道了可就糟了,所以的找个好理由让皇帝同意自己的扩建计划。

恰巧这个时候朱模的儿子们都长大了,需要成婚。朱模就以这个为借口表示王府的房子不够住,请求拆毁周围的民居。

明宣宗接到奏报后认为这样不行,不过他考虑沈王的特殊情况派人前来考察,并绘图拿回北京自己要亲自眼看是不是真的像朱模说的那样。

朱模热情接待了考察团,并让他们看了自己小巧拥挤的王府,考察团认真的记录了王府的真实情况。

可是当考察团离开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朱模满怀期望的等待着北京传来消息,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最后他实在等不下去了,宣德六年朱模在潞州病死了,享年五十一岁。

后人

朱元璋给朱模这一系定的辈分是:“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朱模这一脉在明朝一直以老实忠厚出名,大明二百多年,没有过一个违法乱纪的宗室。而且宗室成员和老百姓杂居在潞州城里,双方大体上相安无事,并且沈王后人多以贤能孝顺出名,而且出了很多文人学者。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李自成大军所向睥睨安横扫西北,并且向北京进发,途中经过山西,一向对明朝藩王恨之入骨的李自成没有放过沈王一家。于是派悍将刘芳亮进攻潞州。

李自成

小小的潞州怎么可能是士气正旺的大顺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攻破。此时的沈王朱迥洪还没有成年,自然跑不了,其余沈王族人死的死逃命的逃命。在查抄沈王府后,刘芳亮就带着朱迥洪去和攻打北京的李自成会和,从此最后一代沈王不知所终,沈王在潞州的传承也至此终结。

安王朱楹

朱楹是朱元璋第二十二个儿子,他出生在洪武十六年,他的母亲没有留下记录,只有不详两个冰冷的字眼。因此他的母亲应该是一位地位低下的宫女,很有可能只是偶然被朱元璋宠幸生下的朱楹,因此朱元璋认下了儿子但是没认这个宫女,没给他任何名号。

洪武二十四年,年仅九岁的朱楹例行公事的被封为安王,封地为平凉,因为年幼暂时留在京城,等待成年就藩。

平凉府后来成了韩王的封地

过了几年,朱楹慢慢长大后,他表现的很聪明,也很好学,从不无所事事去玩游戏,因此朱元璋决定给这个儿子定亲,朱楹未来的王妃就是开国功臣徐达的三女儿,也就是说朱楹和四哥朱棣、十三哥朱桂成了连襟。

建文元年,四哥兼姐夫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和侄子朱允炆正式翻脸。作为弟弟兼妹夫的朱楹被侄子扣在了南京不得就藩。这段时间是朱楹和安王妃最胆战心惊日子,这一刻他们成了罪人家属,有可能被当做人质威胁燕王夫妇,也有可能被愤怒的朱允炆杀了,更有可能在燕王兵败后会一起被杀,总之这四年他们两个是在胆战心惊中度过的,不知道哪天自己就会被杀了。

建文四年,在家保命的朱楹突然被人抓走带到了侄子面前,朱楹吓坏了,他以为是要杀他。可是但看到十九哥谷王时,他才明白大侄子不是要杀自己,要他们出城和燕王谈判。

二人到了朱棣的大营,谷王已经决定投靠四哥,朱楹虽说是弟弟同时是妹夫,但是这是第一次见到朱棣,怎么谈判,谈什么判。谷王和朱楹只是转述了朱允炆的话,在被朱棣驳回后就无话可说回到了城里。随后谷王和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燕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朱棣称帝后,朱楹受到了朱棣的信任,他被哥哥委托前往太庙祭拜大哥已经尊为兴宗孝康皇帝的朱标。朱棣做了皇帝自然不允许一位没当过皇帝的大哥待在太庙里受自己子孙的供奉,以后受到供奉的应该是自己,于是他削去了大哥的皇帝的尊号,恢复为懿文太子,然后让朱楹向大哥阐述自己的想法后,把大哥的牌位迁移到大哥的陵园去。

朱楹不负众望,将这件事办得很好,朱棣很高兴,对弟弟多加奖赏。不过朱棣由于自己造反的原因,对于在京未就藩的弟弟们就藩问题很慎重,生怕他们有样学样,因此将他们全留在了京城。几年后朱棣在处理了几个藩王后,觉得自己对藩王有绝对控制力了,开始陆续让他们就藩了。朱楹也开始就藩了,因为他的藩地在平凉,这里不是很重要,因此朱棣没有像韩王沈王那样给他改封地,而是直接去了平凉。

不过朱楹在平凉并没有住多长时间,或许是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好,从南方来到平凉,严重水土不服,怎么治都不好,反而越来越严重,到了永乐十五年,朱楹最终病死了,享年三十五岁。

后人

朱元璋给朱楹这一系定的辈分是:“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朱楹没有儿子,因此这个辈分也没有用上。按照明朝制度,亲王无嗣,废除封号。因此安王封号被取消,从此明朝再也没封过安王。

朱棣在撤销安王爵位后,将朱楹的宫眷接到了南京,在平凉给弟弟留了百十来人守墓,不过朱楹怎么也想不到他死后还会出现有关于他的新的烦恼。

几年之后,韩王被改封到了平凉,直接住进了曾经的安王府。韩王的弟弟襄陵王朱冲炑身为一个郡王,这辈子是没有上升空间了,当他看到安王的陵墓孤零零的在城外后,突然想到一条好方法,于是他上奏说安王的坟墓没有后人祭祀,虽然有守墓的,但是他们是有疏忽,因此我希望去给叔叔修墓,祭祀安王叔叔,以此表达我对叔叔的仰慕之情。

但是景泰帝却看出不一样的意思,襄陵王给叔叔扫墓祭祀,这不就成了安王的儿子了吗?要是同意了下一步就名正言顺的要求改封他为安王了,这样不行,于是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不过襄陵王一脉并不死心,后来几代襄陵王都用乐户祭祀安王,因此引发一场关于乐户祭祀的大讨论,襄陵王为了安王和自己本族韩王掐了起来。最后嘉靖皇帝一锤定音准许以乐户祭祀安王,不过对襄陵王的曲线承袭安王爵位的企图始终没有同意,最后随着明末农民大起义,再也没有人为了继承他的爵位来烦他了,他终于可以安息了。

三元王氏再次确认我族始祖王元开生活在明朝时期

论证一、 我族三元王氏新站宗祠历届修谱记载: “祐祖下五房文柄祖,原名赵炳,系夜郎赵天理公次子,住夜郎大屋一房,抱给古亲烨祖前作子。

大明嘉靖年间,王文柄七岁由夜郎来新站,居住于新站旧城,配张氏,生育二子,长子王珍,次子王珠。”公元1601年平播战争,文炳祖孙王建宗战亡于娄山关,年代吻合。以上可以确认文炳祖生活年代不可置疑。

新站宗祠第三次修谱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桐梓新站太原王氏族谱》文炳祖承源

论证二、 我族三元王氏新站宗祠三届修谱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桐梓新站太原王氏族谱》记载: 《陛祖白石口殉难记》

祖讳陛,烁祖孙,其父文宠。祖躯干魁伟,膂力过人,官至游府。明万历中(1573—1620),杨应龙以播叛,总督李化龙檄祖会剿,师阻九龙沟,相持甚久,不能越前一步。祖本籍人,所率多土著,因请于刘綎愿为向导,偏师出夜郎坝,以抄贼后,溃匪于三坡瓦窑坪,斩获无算,大军乘胜抵娄山,贼敛苗死守关删十余,祖为前驱,躬冒矢石,驰骋贼丛中,所向靡敌。贼依山抱险,素称狡悍,闻祖名相聚以戒,不旬月而诸险尽夷。遂营于白石口,与各军相为犄角。应龙率众酋倾巢分兵夜袭,各营不暇应,祖仓猝闻变,混战澈夜,从骑死散,几尽不能突围,犹手戮十数人,力竭无援曰:“死职吾分也。”遂自刎死。事上闻,设专祠于娄山之麓祀之。土人敬仰祖威,有生前识其面黑虬髯者,呼曰黑神,呼其祠曰黑神庙,至今其地仍沿呼黑神庙云。祖妣穆氏闻讯求尸未获,恸哭丧明,乃矢志念佛持斋,以求超脱,殁葬大佛照,即以其所居田宅祀之,今官仓兴隆寺祀典未阙,外姓亦崇奉之。子:勋臣、明臣、薪臣。

遵义娄山关景区,位于板桥镇娄山关村,至今还保留黑神庙,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此与当年的贵州王交战于此,黑神庙作为红军战地医院,所以有幸保留至今。

其中,这块介绍牌引人注目!

历经五百年,这位姓王的将军在很多游客眼里特别神秘,但是他确实是我族二房的陛祖。虽然这个牌子的介绍和我谱记载有些出入,但这位明朝的将军陛公是辅祖的孙子更无可非议,他的生活年代更不用说。

论证三、我族三元王氏新站宗祠三届修谱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桐梓新站太原王氏族谱》记载:

遗迹考》从来事可风者,传必久,传之久者,必向往而追风,此骚人硕士爱凭临寄怀而依恋,若不忍释良,以古人之余韵,流徽足能鉴盛而兴感也。夫吾王氏自定播入黔,遗迹良多,但久经兵匪乱离之后,故迹亦不可考。兹录钟誌三则于后,亦挂一而漏万也。

一、石场乡黄山垇之金龙观(今称黄沙观),于大明嘉靖(1522—1566)时所铸洪钟一口,首列我祐祖、灿祖、炜祖、文邦祖、文宪祖之名。

二、新站镇之观音阁,于明嘉靖(1522—1566)时所铸洪钟一口,上列我文宠祖、文邦祖、文洪祖、聪祖、矅祖之名。

三、松坎镇上游打宝铺王爷庙,于明隆庆元年(1567)所铸之钟,上列我文宪祖、文邦祖、文洪祖之名。

具《桐梓县志》记载:金龙观建于大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说明我族祐祖这一年还健在,不可置疑!洪钟上,同时出现祐祖、灿祖、文宪祖之名讳,说明这一年,祐祖公也是两鬓斑白的老人!

我族三元王氏新站宗祠二届修谱大清嘉庆十三年《夜郎王氏族谱》以提到(金龙之铭)说明金龙观与我族有什么秘密至今未破解。以上三点足以证明我族始祖元开公生活在明朝年间。《二谱》《三谱》中文献,①遗迹考,金龙观洪钟,观音阁之洪钟,王爷庙的洪钟②坟茔考③陛祖白石口殉难记,对照娄山关黑神庙们修建时间④

宗祠沿革⑤文炳祖承嗣源委⑥建宗祖娄山关殉难记,⑦大珩公传,因为大珩公葺修观音阁,铁证如山!

以上篇幅读完自然就知道我族始祖的入播时间了!至于广大宗亲提到我族始祖元开公的遗诗《卜宅柜岩》的解读和相关地方志文献对始祖的记载,我们做一下研讨。

这是《遵义府志》郑珍、莫友芝着手修志,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此时上距万历年间遵义知府孙敏政修纂《遵义军民府志》(简《孙志》已逾二百多年。《孙志》二十二卷,刻本已佚,仅留前半部抄本藏民间,咸、同间毁于战火。《遵义府志》记载的我族始祖遗诗。《卜宅柜岩》籍隶长安袭旧员 二陵风雨出秦川

徂征西蜀官斯地 扫荡南平入遠天

险涉蚕丛山粉黛 搀扶竹节水潺湲

漫云卜吉钟灵秀 欲报君恩望后贤

这是我族三元王氏新站宗祠二届修谱大清嘉庆十三年《夜郎王氏族谱》记载的《四韵》籍隶长安袭旧员,二陵风雨出秦関。

征廘西向辞家国,扫荡平南入远天。

险涉蚕業山粉黛,夷临竹节水潺湲。

漫云卜吉钟灵秀,但报君恩不愧贤。根据目前所有文献记载,我族《二修嘉庆谱》1809年是市面最早记载这首遗诗的。不难看出《遵义府志》1838年是摘录我谱稍作修改押韵平整而已,本人查阅了大明嘉靖二十年由西安周至王元正主编的《四川总之-艺文志》,并没有查到相关我始祖的遗诗记载。至于《遵义府志》,《桐梓县志》记载的我始祖元开公墓葬问题:

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上内容,“相传”“然无可考”,这个官方并没有任何依据下任何结论。就凭这一点,无法证明始祖是宋朝人。

桐梓县明朝间部分行政区划和建置。

三元王氏燦祖房嗣孙为斌公元二0一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王阳明祖上风水探秘

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子并称“孔孟朱王”,中国历史上“真三不朽”的两个半人之一。

现在已很少人知道,王阳明的父亲是位状元。在这对声名显赫的父子之前,王家曾三代不仕,默默无闻。余姚王氏,是何等的超拔、卓越!

王阳明塑像

关于王阳明先世,史存二说。

一说王羲之,一说王导。

王阳明世家,称余姚秘图派王氏,世无二议。其先何人“自达溪徙余姚”,《余姚上塘王氏宗谱》、《姚江开元王氏宗谱》曰:“王季,字应良,号质庵,南宋淳佑三年由上虞达溪徙居余姚秘图山北,王季即王阳明九世祖。”①(一说王季之父王寿。明钱德洪等编《王阳明年谱》:“又二十三世迪功郎寿,自达溪徙余姚,今遂为余姚人。”)

无论存在多少种说法,王阳明九世祖王季已居秘图山的事实是清楚的,王季祖先长年生活在虞南四明山腹地达溪的历史是确凿的。

四明磅礴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四明山深处,沿着行龙的轨迹,去看一看山清水秀的龙潭、隐地,体验一下凤鸣山、峨嵋山的不凡,感受那一带河溪的奇丽以及余姚丰山龙泉、秘图、“四灵”的奥妙。

那里有着怎样的风水玄机呢?

王阳明的人生与智慧、学问与功业,既有担当主帅平叛灭贼的赫赫战功,也有影响深远、文章盖世的学术建树;既有寒窗苦读的孤寂,被人追杀的落泊,也有学界泰斗的尊严,万众景仰的圣誉。

难道,这仅仅是巧合?这当中,蕴涵着怎样的必然?

王华、王阳明父子显赫,持久地吸引着明、清风水人士探索的目光。王氏祖地作为风水实践中文贵至极的典型案例,自然成为风水爱好者学习研究中国风水学术的重要对象。

2019年11月19日,《人文中国行》摄制组一行赴浙江省余姚县,对王阳明祖坟及故居进行了综合考察和深入求证。

余姚境内,明确记载的王阳明祖坟有三处:禾山、竹山(伯山)、月湖(九垒山)。

王氏三祖坟,何处与王华、王阳明父子关系直接,风水至关紧要呢?

月湖(九垒山)是王阳明祖父王伦以及族祖父王瑞、王臣墓所在地。(清)光绪《余姚县志·山川》载:“九里山在县东九里,一名九垒山。”九垒山西北麓有湖,即月湖,又称穴湖;山之北即柳岙。

王伦墓,(清)张鸣凤《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有载,曰:

“王状元祖地讳华,在余姚县柳家山䂙坟之左,卯龙庚向,出父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子封新建伯。”

弘治三年(1492),王伦去世,其子王华已高中状元达9年之久,王阳明时年18岁。

从风水角度看,月湖王伦墓,实可忽略不提。

丰北一景

禾山是王阳明九世祖王季、六世祖王纲等人墓葬所在地。

位处县治西25里,前后两峰,俗称前禾山与后禾山,或大禾山、小禾山。前禾山海拔74米,后禾山海拔53米,两峰相距约2里,中间有脉连接,俗称扁担山。大约2010年前后,两禾山被夷为平地。

(清)光绪《余姚县志·冢墓》载:“参议王纲墓在禾山。”

按《王文成公全书·世德记·王性常先生传》载:

王纲被海寇杀害于广东增城,其子王彦达以羊革裹尸,负之归余姚,得以归葬禾山。

山地处马渚镇东北,为平洋孤山。风水上有“平洋一凸胜千峰”之说,但显然不适合茫然无靠的禾山。

相比较而言,禾山周边,水之聚无如西南,风云际会当在西南;山之奇秀归于东南,藏龙卧虎多发东南。

禾山王氏祖坟,两不沾边,气脉自然不足。

丰山巍峨

竹山是王阳明五世祖王彦达、四世祖王与准、三世祖王世杰等三兄弟以及王华之弟王粲墓所在地。

因是新建伯祖墓所在,故又称伯山。

(清)光绪《余姚县志·山川》载:

“伯山,在风山(现称丰山)东南,初亦名竹山,后以新建伯祖墓所在,改名。”

竹山在丰山东南麓位置,距县治西北三里,海拔高仅10余米。山上建有王氏祖堂于此。

竹山又称竺山,(清)光绪《余姚县志·姚江小志》有记。

《四明上箐王氏宗谱》卷三载:

王彦达墓在竺山大樟树下;王彦达之子王与准墓在竺山;王与准之子王世英、王世杰、王世昌墓在竺山;王粲墓在竺山祖堂前。

时近二十一世纪,丰山与竹山之间修筑绕山麓而过的西环北路,伯山由此成为孤立的小山头。

2015年,竹山被整体挖掘殆尽,如今更荡然无存。

王氏竹山祖坟旧址新貌

三地相较,现已无存的竹山王氏祖坟,正是王华、王阳明父子的风水根基。

余姚城西北,由四明山百里来龙,重重顿跌过峡而至,于平原中拔地而起的丰山,是王阳明祖地父母山。

山形似“风”字的丰山,到底是一座什么山?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其煊赫的功业首先出于平叛,以武功封侯进爵。他为何能以平治天下而显赫?风水上有这种预示吗?

解开王氏风水的核心疑团,只要徜徉丰山,仔细琢磨其中联系,运用风水智慧逐一抽丝剥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王氏祖坟西北来龙,主要由两座山峰主导,先后组成两个组团,欲分还合,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交错排布。

其中,麋鹿北上,濒临西江;东南起一峰,数里连绵,其动如风,其状咆哮。

王阳明祖坟卫星摄像图

丰山有如□□,仰头向北,边角尖挺,身体壮实,腹大,腰背隆起,尾巴细长,像□□一样甩向东北,神气活现。

这种珍奇之形是什么呢?

……

对丰山王氏祖坟,旧记曾描述道:

此地在余姚县西十里,其龙起自封山,顿起御屏,撒落平洋,牵连数十里,入首结穴,重重包裹,穴前之水,屈曲而来,海潮一起,涌入朝穴,且当面远峰特秀。

丰山雄姿

(明)许善继、徐善述在《地理人子须知》卷六“海潮水”一节中写道:

“又王阳明先生祖地在县西十里,穴结平洋。穴前水屈曲而去,海潮一起,涌入朝穴。旧有记云:封(丰)山一地最难求,穴落平洋水绕流,奇峰隐隐云霄见,文魁天下武封侯。葬后,阳明先生父海日公华登成化辛丑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阳明登会魁,正德末,官南赣都御史,以平宸濠功封为新建伯,南京兵部尚书。隆庆初,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果符‘文魁天下武封侯’之验。”

需要指出的是,《地理人子须知》言“穴前水屈曲而去”,旧记曰“穴前之水屈曲而来”,两说相反,但均不为错。

水本去,聚而后去;海潮起涨,改去为来,来去因时顺势而定,并无恒定不变之局。

余姚灵秀

还是《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书中再记曰:

“王状元祖地讳华,余姚县丰山,平田中梭子金星,高田三四尺,中心立穴,四边应逐,无龙虎,四水归绕。父状元,子阳明封新建伯,子孙世袭。”

《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寥寥几句,客观叙述了王氏祖坟的情况,没有加以过多的评论。

《地理人子须知》较为全面地作了记载,其中提到的旧记评述是恰当的,但徐氏把海潮起涨看成是王氏至贵的主要因素,则显然欠妥。

龙山夕照

脉落平洋,一望无际,微有体势。

吴景鸾《口诀》云:

“平洋之地,坦荡逈野,踪迹隐伏,散换依稀,虽无峰峦之可证,亦有脉络之可求,须要辨其来历祖宗,以看出身。降势撒落平洋,分毫之高者即为山,分毫之低者即为水,或隆隆似有,或隐隐如无,及至落穴之际,亦必微有形势之可指,山水趋迎,气脉藏聚,如露珠江存荷叶之中,乃为真结作也。”

此不以海水起落为依据,不受潮汐气候影响,而以地形条件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以上内容除考察照片外均出自桐源居士新著《千年堪舆——冠世文昌》。

文丨桐源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