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里村古墓葬群

东庄里村古墓葬群

东庄里村古墓葬群位于川口乡东庄里村,时代为战国、西汉。

二OO九年九月二十八日,被公布为第五批灵宝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关帝庙为坐标向东至坡根,向西至池头公路,向南至浑水河北岸,向北1000米。

南阳一村庄发现东周贵族墓葬群!千古之谜或破解!出土青铜器百余件…

考古人员日前在南阳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夏庄小组东北侧发掘一处东周时期,高等级贵族墓葬群,随着29座陪葬墓发掘完毕,“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事件初露端倪,或为寻找遗失千年的那批周王室典籍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夏庄墓地全景。

“王子朝携周典奔楚”是春秋晚期影响深远的重大文化事件,《左传》《史记》等均有记载。有专家认为,华夏典籍因此事件南播入楚,不仅促进了楚地文化繁荣,还促生了诸子百家争鸣,对于研究先秦时期南北文化交流和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倍受学术界关注。

“夏庄墓地布局规整、等级较高,是南阳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东周时期高级贵族墓地之一,时间大约在战国早、中期,为‘王子朝奔楚事件’以及南北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考古队领队、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乔保同说。

△这是编号M1的甲字形大墓。

已发掘的29座墓葬,全部是该墓葬群南侧大墓“不见冢”的陪葬墓。除3座墓道被破坏以外,其余全为甲字形岩坑或土坑竖穴墓,有的带有车马坑,说明这批陪葬墓的墓主人生前都具有较高地位,有的相当于大夫级。此种情况表明,“不见冢”墓主人身份十分显赫。

考古探明,“不见冢”为东周时期大型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因曾遭盗掘文物部门已就地封存保护,有专家认为极有可能是王子朝墓!王子朝是周景王的庶长子,在争夺周天子之位失利后,携周王室之典籍和青铜礼器,南奔楚国

△这是编号M20的墓葬,其中随葬有陶器、铜器等器物,说明墓主人生前具有较高地位。

虽然已发掘的29座墓被盗严重,但共出土铜器、陶器、玉石器300余件。其中陶器大约200件,主要有鼎、敦、豆、壶等;青铜器100余件,除鼎、敦、壶、盘、匜等少量青铜礼器以外,全部为兵器,主要有剑、戈、矛、镞、弩机、匕首等。考虑到文物保护及展示等原因,目前没有对车马坑进行发掘。

“出土青铜礼器规制很高,但器物非常薄,呈现出流亡政府的特征。”中国先秦史学会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白振国说。

△这是夏庄墓地出土的铜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考察发掘现场后表示,该墓葬群具有浓厚的周王室意味和明显的氏族墓地特征,很有可能是跟随王子朝奔楚的贵族集团成员的墓葬群。

△这是编号M22的墓葬出土的陶俑

“这里应是王子朝奔楚以后的贵族墓地。”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蔡运章说,“‘王子朝奔楚’带来了周王室的典籍和工匠,对以周王室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核心文化南迁下行、分散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乔保同表示,下一步,考古人员将对已出土文物进行保护性清理和修复,并做进一步的学术性研究,对车马坑的发掘要在制定出详细的保护规划后再进行。

建昌东大杖子古墓群系列报道(一): 僻静村庄下暗藏千年古墓,保护古迹文物任重道远

建昌县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原本只是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因1999年文物公安部门合作破获一起涉及国内外的盗掘古墓、走私文物大案后而进入了公众的视野。随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三级文物部门联合在东大杖子村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现在,为了有效保护墓地,建昌县文物局已经用清沙对已挖掘的墓穴进行了保护性回填。

建昌县文物局局长邵希奇告诉记者,他这几年多次奔走,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支持,加大对东大杖子古墓群的技防投入,现在已经有了眉目,陆续将在古墓区选取50个点位,安装数字化高清摄像头,实现对墓区全覆盖、无死角、全天候监控。

文物贩子发现老村庄藏着古墓

建昌古墓群的发现起源于1999年,可最早探得古墓所在的却是一伙盗墓者,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盗墓者用自备的探测工具,探明东大杖子村有古墓的存在。

1998年8月27日夜,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喇嘛洞镇来了一帮南方人,白天蹲在饭店,晚上就去盗墓。

随后,民警装扮成古董贩子进行摸底调查,获悉东大杖子村郭某家挖出不少值钱的东西。

9月28日,侦查员和市博物馆专家装成文物贩子,找到当地一名靠倒卖古董赚钱的张某。经过几次沟通后,张某说:“已经联系到卖主了,不过要价很高,80万!”

第二天上午,民警和文物专家一行三人坐车如约抵达大凌河滩头。张某领着另一个中间人李某过来,此人开口就要2万元好处费。民警爽快地答应。李某这才打电话将郭某叫了过来。

文物专家跟着郭某回家看货后,郭某的二儿子从一个编织袋里取出一个带盖的青铜壶,这壶高40多厘米,肚大口小,胎薄纹美,上面有盖,盖上又有四条小龙,做工极为精美。

10月28日,民警将郭某、张某、李某等人抓获,并从郭某三儿子家的炕洞中搜出了那对精美的青铜壶。

据郭某交代,青铜壶是从自家院内挖出来的。原来1997年夏天,东大杖子村来了一群外地人,在当地村民郭某家的院内打眼钻探,发现了古墓。郭某知道后,坚决拒绝对方挖掘。不料,“探宝人”走后,郭某带着三个儿子继续挖掘,挖出了不少件工艺精美的青铜器。

破获大案揭开古墓的神秘面纱

随后,警方将从郭某家搜出的青铜壶交给省文物部门鉴定。据省文物局专家认定:两件青铜壶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物品,学名叫青铜蟠螭纹盖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国内罕见,堪称国宝。专家称,这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青铜器在山海关外首次被发现。

据推断,该文物可能与燕太子丹有关,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建昌属于燕国管辖范围,而且也只有当时地位相当高且掌握军权的人才能使用此类国宝,后来可能因战乱或者是其他原因失落民间。

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当年的“探宝人”熊某并没有死心,他是唐山人,在国内文物贩子中颇有名气。据他本人交代,1997年他闻知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村有古墓后,迅速召集了一伙人来到喇嘛洞镇,准备大干一票,没想到在挖掘过程中遇到阻碍。

1999年5月,熊某等人再次来到东大杖子村,这次他退而求其次,把挖掘的地点选在了郭某的邻居家。经过连日挖掘,在院内挖出了20余件青铜器,陆续销往北京广州,获赃款6万余元。警方顺藤摸瓜,终于将这伙盗墓者绳之以法。

此案告破后,东大杖子村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历史悠久坐落在古墓上的村庄

日前,记者驱车前往东大杖子村。据邵希奇介绍,这个小山村距离建昌县城有30公里的路程,西侧紧邻河北青龙县,北邻朝阳凌源县。全村共有384户人家,其中161户村民的宅子坐落在古墓之上。

小村庄坐落在大山脚下,沿着一条村间小道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民宅,多是用土坯和石头垒砌的青瓦平房建筑,有的民宅顶部还嵌着黄色的琉璃瓦,十分好看。院墙也多由石块垒砌而成,1米多高,在小路上就能通过院墙看到院内晾晒的玉米和柴火,更增加了乡村特色。

走了许久,记者都没有看到想象中高大的古墓入口。邵希奇告诉记者,古墓就在脚下,这个村庄就建在一片墓地之上。古墓群距今至少有2200多年的历史,而东大杖子村距今的历史才只有300多年,所以,就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知晓这里曾是一片墓地。

那么,战国古墓群的发现,是否给东大杖子这个小山村带来惊喜,村民是否因守着古迹而感到自豪呢?如何保障大面积分布的古墓群安全,又会不会影响村民的生活?

村支书刘海银告诉记者,当村民刚刚知道自家的房子坐落在古墓之上,而古墓之中又可能藏有各种价值不菲的文物时,内心是蠢蠢欲动的,这也给古墓群保护带来一定难度,毕竟很多古墓就在居民房屋之下。

通过长年累月的政策及法律宣传,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都逐渐得到提升,再也没有动过非分之想,还积极为村里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不过,现在生活在古墓之上的村民,也有很大的困扰。村里的民宅大多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经过岁月的洗礼,普遍需要翻新或者重建,这样势必会对地下的古墓造成破坏。“目前盖房、打井、挖菜窖等动土的事儿都不能做,政府也在研究如何安顿好当地百姓的生活,以期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效果。”邵希奇说。

在采访中,多数村民都表示,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动迁不止是对村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整体开发更有利于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墓。

发布自《葫芦岛晚报》微信公众号的晚报自产新闻,任何微信公众号及自媒体不得转载刊用,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副主任记者:崔雪莉

首席记者:王雪娇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西安东郊西汉早期墓葬群发掘古墓葬27座

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汉早期墓葬群的考古发掘现场(2018年11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消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近期发布消息,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上发现的一组西汉早期墓葬群,出土500余件(组)器物及2000余枚玉衣片。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该发掘项目负责人朱连华介绍,这次考古发现的西汉早期墓葬从形制上可分为竖穴土圹墓、斜坡墓道土洞墓、斜坡墓道土圹墓,其中4座墓葬形制较大。这些墓葬的发掘对于了解霸陵陵区的构成以及陪葬墓的葬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灞桥区栗家村西发掘一处西汉早期墓葬群,共发掘古墓葬27座。

本文综合新华网、新华视点、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