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丹朱墓

范县丹朱墓

丹朱墓位于范县西南25公里辛庄乡北,濮城东4公里丹朱村(丹徐庄),该古墓系4000多年前尧帝之子丹朱之墓。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郑玄云:“帝尧胤嗣之子,名曰丹朱,开明也。”)帝尧胤嗣之子,名曰丹朱”。另据《濮洲志》和民间传说:丹朱系尧的儿子,尧年老禅让帝位时,因丹朱性情刚烈,脾气暴躁、尧帝未能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而传给了舜,舜在范水一带封赐给丹朱一块疆土,让其治理。丹朱虽然性情刚烈暴躁,但治理田地还有一定的本领,他带领范水一带的部落人们耕耘播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烧陶制器,建偃朱城池(黄河南旧城)使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通过治理使这里的人们,人无袖手,田无荒蒿,路人互让,长幼有序,与尧舜的治国本领不分上下,很受百姓的爱戴,丹朱死后,部落的人们对其有怀念之情,在濮城东八里聚以巨家葬之,其墓望之如山,名曰丹朱墓。传说自濮城往东八里外的丹朱墓,能看的清清楚楚。丹朱的故事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

丹朱墓占地3亩,传说丹朱墓高10余丈,由于地处黄河泛滥水区,被洪水多次淤垫,目前墓顶高出地面3米左右,地下墓葬保护完好。

1964年前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范县归属山东省辖),一九八三年范县人民政府为保护区设立保护碑,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申报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七五年八月河南省博物馆王明瑞在丹朱墓顶进行了试掘调查,挖了一个深2米,长3米,宽1.5米的沟,弄清了墓内的土质层次,挖掘出战国时期的素面陶盆、陶壶,西周时期的陶缸、陶鬲,龙山文化晚期的陶片、器盖等。

该墓葬,是一处有着各种文化内涵的重要文化遗址,它标志着在4000多年前,我们濮范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为研究古建筑、古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繁峙县古墓葬:范氏家族墓地

范氏家族墓地石碑

忻州网讯 范氏家族墓地,位于繁峙县东山乡天岩村西200米处。南北长150米,东西宽30米,分布面积4500平方米。地表现存封土堆43座,底径0.5~1.4米,残高0.5~0.9米。存明嘉靖十三年(1534)按察司副使范伯谦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明远将军范芸等人墓碑22通。依据墓碑判断,是一处明代至清代延续使用的家族墓地。(《忻州文物荟萃》)

淅川范蠡考⑦ 做有范的人:陶朱公是不是在向丹朱致敬 | 吴元成

淅川范蠡考⑦做有范的人:陶朱公是不是在向丹朱致敬

商於地、丹淅地、三户城,为什么能够诞生范蠡这样千载难遇的奇才、圣贤?

淅川成为范蠡故里不是偶然的。抑或说,他必须出生在这样的土地上,必须在这里学习、成长,度过他的青春时代,并将到吴越大地谱写自己的“春秋”华章。

有居才能乐业。《吴越春秋》记载:“尧遭洪水,人民泛滥,遂高而居。”

和这条记载对应,淅川有民谣云:“唐在高山宋在洼,明朝住在山底下。”又云:“穷奔山,富奔川。”说的古代民居建筑风格、百姓居住环境与时代大势(战乱,或 洪水等自然灾害)有关,跟物质生活贫富状况有关。

恰恰淅川境内有山脉,有江河,更有丹阳川、板桥川和四十五里顺阳川,自古适合人类依山而居、逐水而居、沿川而居。

目前在淅川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房屋遗迹已逾5000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掘的淅川盛湾镇河扒村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东、南、北三面为丹江环绕。发掘报告显示,遗址内一排长屋大体呈东北西南向排列,宽约8米,长约84米,有房29间,另在长屋东端向南拐出3间。每个单元房的室内面积约15—39平方米不等,灶都设在内间。屋墙以木柱架荆笆建成,壁面用草拌泥抹平。室内居住面垫土,并铺设竹编物。地面和墙都经火烧烤,比较坚硬。有研究者认为,长屋的平面结构具有相当先进的设计原理,体现了一种较为进步的社会组织结构。

依山而居、逐水而居、沿川而居是古人优选环境的结果。淅川境内的楚始都丹阳如此,丹水城、商於城、顺阳城和范蠡故里楚三户城亦如是。已经淹没在丹江口水库下的老马蹬驿、埠口街、李官桥古镇亦如是。

高眉寨下、丹江支流黄水河畔的淅川盛湾镇土地岭村,1500余间石板屋迄今仍保存完好,村民安居其内,虽然建于清初,也是一个很有力的实证。

有粮才能生存。文物考古发现,早在仰韶文化时期,淅川就是一块宜耕宜农,宜渔宜樵的文明之地。下王岗遗址位于丹阳川中部,不仅包涵仰韶文化,还有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和西周、汉魏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内更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稻谷痕迹和筷子遗物。说明这里水稻种植条件相当优越,曾长期是丹阳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有筷子就得有锅、有碗。下王岗遗址出土的陶器多红色素面,以鼎、罐、钵、壶为主,具有仰韶文化早期特征。1959年开始发掘 ,2007年发掘完毕的淅川上集镇张营村沟湾遗址也出土了一批红陶碗、红陶鼎。该遗址位于板桥川盆地的鹳河 (古称淅水)东岸二级台地上,周围群山环绕,同属仰韶文化时期。

而淅水、淅川的“淅”字本义就是淘米。下王岗和沟湾的先民们,在河川盆地种植水稻,在丹江边,在鹳河边汲水淘米,再析木为柴,伐荆为薪,让鼎釜沸腾,让无边的炊烟袅袅升起,一直弥漫到今天。

有容才能发展。有大胸怀大格局才会有大作为。到了4000多年前,尧帝之子丹朱也来到了淅川。

至于是尧帝禅让于舜,还是舜在帝位之争中斗败了丹朱,已不得而知,且让《史记》和《竹书纪年》各执一词吧。咸丰十年,淅川厅抚民同知徐光第也在其《丹朱墓》一诗中说:“缘何降宅在丹水,未正储位居青宫。”

但本名为朱的尧帝子,来到了淅川丹江之畔后,弭平丹江水患,教化百姓耕作,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丹朱。

和丹朱同时代的弃是尧帝的“农业部长”。《吴越春秋》记载,弃善于根据土地情况种植五谷,“尧聘弃,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三年余,行人无饥乏之色,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姓姬氏。”

可以推测,丹朱把后稷的耕作技术也带到了淅川,并与下王岗、沟湾的农耕文明融为一体,使得淅川成为一方乐土。正因此,位于“城(淅川老县城)西北七里”(见咸丰十年《淅川厅志》) 今老城石门村的丹朱墓,数千年来仍享百姓香火(丹江口水库水位高于150米后在水下 )。

到了3000年前,楚国先民也自中原来到了这方热土。他们在披荆斩棘的同时,同样和原本生活在丹淅地的淅川人有过很充分的交流、融合。当然,他们也会有效地吸收周王朝的文明制度 ,并加以革新。

楚国开始逐步强大,淅川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了。

有范才能完美。到了2400多年前,范蠡功成身退, 辞别雪耻后不可同安乐的越王勾践,与西子泛舟五湖之后,曾定居山东定陶经商。《史记·越王句 (勾)践世家》记载:“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

陶地的制陶业想必曾经是很发达的。

模制陶器、铸造青铜都需有陶范。从前300年都于淅川丹阳,到楚都南迁之后的500年,拥有800年历史的楚国,把大量瑰丽奇幻的青铜重器与他们的亡灵和复国梦一起,埋葬在淅川顺阳川上,下寺、和尚岭、徐家岭遗址出土的编钟、王子午升鼎、铜禁、神兽, 皆为国宝级文物,都离不开“范”的支撑。

天下范氏的先祖必定是负责制范的工匠,精准到严丝合缝、完美到无可挑剔是他们的从业标准。

淅川三户城的范蠡及其后生活在丹阳川、顺阳川的范氏俊杰,诸如范晔、范缜、范传正等,都像陶匠范工一样,在追求峭拔、完美的人生价值,并因此成为文明典范、人文模范。

范蠡,陶朱公也。他是不是在以此向自己制陶作范的先祖和造福淅川的丹朱致敬呢?

不知道。

因为,名字是次要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有范。

(2020年7 月3 日,记于郑东三者堂)

(本文配图均为淅川沟湾遗址出土的红陶器/唐新供图)

上古尧帝长子(丹朱)之封地——长子县

长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

长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尧帝的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秦汉年间,长子城一直为上党郡治,西汉置长子县。

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据长子称帝,为西燕国都。隋开皇年间复称长子县,此后,县名历代未改。2007年9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

南有羊头山,始祖炎帝在此尝百草,得嘉禾,教民农耕。西有发鸠山,是著名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的诞生地。西南部仙翁山,有迄今2.5亿年的木化石群落,世所罕见。

战国墓、法兴寺、崇庆寺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

风景名胜

羊头山

羊头山

羊头山位于长子县南部的色头镇与高平市、长治市上党区三县(市、区)交界处,距县城21公里。远望峰如羊头,塔形羊角,故名羊头山。

羊头山石窟羊头山石窟

站在山巅极目四望,羊头山美景尽收眼底。主峰二塔南面不远处,是羊头山最负胜名的石刻造像塔。整座石刻造像塔由三块巨石叠成,造型别致奇特,构思巧妙,下为卧羊,中为佛龛,上为瓦陇式屋顶,龛内置一佛二菩萨,刀工粗犷,形象冼炼,意态古拙,属北魏风格。

相传炎帝当年就是在这里得嘉谷,教民稼穑开创了农耕文明,因此,山上有许多和炎帝有关的遗迹和传说。史书记载,这里曾经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神农庙。还有神农坪、神农泉等遗迹。

发鸠山

发鸠山, 位于长子县城西约 25公里处,由三座主峰组成,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蜿蜒南北,雄伟壮观。山头雾罩云腾,翠奔绿涌,颇有仙境气势。

发鸠山有着美丽的传说。上古时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发怒后头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不周山”就是长子的发鸠山。

发鸠山还是神话“精卫填海”的发源地。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后,为了报仇,便化做精卫鸟,“常衔西山之山石,以堙于东海”,这里所说的“西山”即指发鸠山。发鸠山的庙宇大多与精卫鸟有关。

精卫湖

精卫湖位于浊漳河南源,发鸠山东麓,长子县城西7.5公里处,据长治市30公里。

精卫湖西衔巍巍发鸠山,东接滔滔漳河水,湖光山色、碧水蓝天、风光秀美、空气清新,是避暑、垂钓、游玩、休闲、娱乐的极佳圣地,是上党的西湖,丹地的洞庭。

精卫湖与县城文庙、仙翁山树化石、崇庆寺白松坡景区为山西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景区。

仙翁山

仙翁山树化石森林公园位于风景秀丽的长子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仙翁山上。

该保护区内分布有树化石群7处,现露出树化石90余棵。其分布范围之广,埋藏面积之大,蕴藏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原始状态保存之完好,在欧亚大陆首屈一指,在全世界也是难以见到的。

树化石的形成需要极其苛刻的地质条件,因此树化石非常珍贵。长子树化石的发现对于探讨古地质、古气候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是一处极难得的研究树化石之谜的实物资料宝库,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自然科学文化遗产。

法兴寺

法兴寺

法兴寺坐落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慈林镇崔 翠云山上,寺庙始建于北魏神鼎元年。

法兴寺

法兴寺因旧址坐落于长子县慈林山坳,故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高宗李治敕赐寺额:广德寺,宋治平年间更名为“法兴寺”沿用至今。

法兴寺

寺内现存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琉璃木雕等六大类。其中尤以被誉为“法兴寺三绝”的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圆觉像久负盛名。

法兴寺

石舍利塔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任潞州刺史时所建,目前为止,这种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双层四角形楼阁式唐代石塔在国内尚属孤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极高的观赏价值。

灯塔建于唐大历八年,是我国仅存的三座燃灯塔中保存最完整、做工最精细,结构最精巧的一座。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宋塑“十二圆觉菩萨造像”,在雍容祥和的妙相中洋溢着慈悲亲切的的母性情怀,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

法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庆寺

崇庆寺,位于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的紫云山山腰,寺庙东、西、北三面环山,寺址规模不大,坐北向南,寺前青松翠柏簇拥,寺后山峰环耸如屏。

寺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全寺由天王殿、千佛殿、卧佛殿、大士殿、地藏殿等殿堂组成一个四合院布局。寺院南侧和东侧分置关帝殿、给孤长者殿及方丈禅院等。

千佛殿是寺内主殿,为宋大中祥符九年兴建,原构依旧,殿内塑像亦是同时塑造。西配殿,虽经后人修葺,外观已为清式风格,而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是宋代原物。

殿内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肌肉丰润,骨骼健壮,衣褶婉转流畅,神态生动自然。

崇庆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云寺

位于长子县城西北约5公里的小张村中。始创年代不详,专家初步判断,主体建筑建于五代时期,在国内十分罕见。

碧云寺上院有正殿三间,为木质结构。正殿内正中为地藏菩萨像,慈眉善目,凝视远方。西边为老子,东边为孔子,又称“三教堂”。

东西神台上立着十八罗汉像。西南角上有一和尚像,传说是建庙老僧的包骨像。正殿顶棚绘有壁画,隐约可辨“喜鹊登梅”“麒麟献瑞”“龙凤呈祥”“百花争春”,其画风线条流畅,庄重典雅,神形兼备,技艺高超,画墨传神,给后人留下了宋时期社会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它珍贵的历史价值。

碧云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崔府君庙

崔府君庙

崔府君庙,位于长子县城东大街长子一中校内。

唐代以后直至明清之际,在晋东南上党、泽州(今长治、晋城)一带民间多见一种在其他地方见不到的庙宇,称曰“崔府君庙”。今人多不知其中的瓜葛与原委。

崔府君庙

所谓“崔府君”,本名崔珏,字元靖,隋末唐初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人。唐贞观七年时崔元靖为长子县令,其在职期间秉公执法、除恶扬善,一时间威名四震。

山西陵川崔府君庙

崔曾严戒民间不得杀生,但有一日,有人讲在发鸠山一带有猛虎伤人,于是崔元靖派人去拘捕该虎。虎见其吏即随之而至县衙,崔元靖升堂历数该虎吃人罪恶,该虎当即伏罪触阶自杀而死。

山西沁水崔府君庙

从此,崔府君的名声更是轰动域内。崔珏是唐太宗李世民时的长子县令,但在其100余年后的“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居然还梦见他,而且梦醒后立即敕封百年前的崔珏为“显圣护国嘉应侯”。

这就是为什么晋东南一带多见“崔府君庙”的缘故。

河北邯郸崔府君庙

据《潞安府志》和现存各版长子县志以及庙内现存题铭记载,长子崔府君庙修建年代不晚于北宋大观二年,此后历代屡有重修。原有山门、舞楼、献亭、大殿、寝宫等建筑,现仅存大殿,解放后为长子中学使用至今。

长子崔府君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优特产

长子大青椒

大青椒是长子县的特产。“长子大青椒”以其个大肉厚、色泽鲜艳、耐藏易运的独特品质倍受客商和消费者青睐,享有“天下第一甜椒”之美称。

长子大青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上党堆锦

上党堆锦

上党堆锦,俗称长治堆花,是古上党地区所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术品。唐神龙三年四月,未登基的唐明皇李隆基以临淄王别驾潞州时,将宫廷里用丝绸制作的工艺品堆绢带到上党古城,后流入民间。经千余年的历史沧桑,这一手工技艺日臻完善。

上党堆锦,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子猪头肉

长子猪头肉又称白猪头肉,是山西长治、晋城两地人所喜欢的一种独特风味的传统卤肉制品。其肉质红润,吃起来肥而不腻,片如纸薄,口味香酸、透凉爽口。

传说上古时期,长子是尧王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改革了当时的狩猎、烧山围猎的生存方式,而开始教百姓饲养禽畜和种植桑麻,长子的猪从那时便开始有名。

长子炒饼

“长子炒饼”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流传到晋、冀、鲁、豫各地。其特色是柔软利口、清香不腻,不仅是上党人民喜爱吃的美食,而且外地人来长子办事,也要品尝其风味以饱口福为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