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明伦堂

厚德明伦堂

柳州文庙厚德明伦堂位于大成殿后,上方下圆,重檐赞顶尖,灰色琉璃瓦,高22.5米,宽21.6×21.6米。

外廊围以汉白玉石栏杆,廊柱包紫铜,錾云龙纹,柱头雕饰饕餮纹,斗拱用紫铜制成,封板浮雕双龙戏珠纹。殿内藻井、门窗采用珍贵楠木装饰,饰仿古彩绘,建筑形式别具一格。

明伦堂里“明明德”

弘扬传统文化 温暖世道人心

11月21日上午,在书院周日国学讲坛上,2021级国学班弟子共同聆听了汉风先生音频讲座《大学》第一讲。《大学》是儒家四书之一,是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经典,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两千多年来影响巨大。讲座音频录自2020年的春天,虽是季节流变,时空转换,但在书院明伦堂内,依旧充满着春天的盎然生机与和谐气氛。

先生在讲学开始时说,2020年春天,面临抗击新冠疫情地考验,中国交出了一份令世界满意的答卷。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沉浮与风雨沧桑,每次面临危难总能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其根本原因是中华文明尊道贵德、道法自然,合道则昌,则生,则久;逆道则衰,则灭,则亡。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都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基因。传统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是指引我们寻找生命与宇宙真理的教育,而非功利的教育。读书是为了建立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命观。

《大学》也被称为初学入德之门。为何叫“大学”?先生说,“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小学”为训诂之学,“大学”是学做“大人”的学问。在传统中国文化语境里,“大人”是就道德而言的,即“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第一,与天地合其德。天自强不息,地厚德载物,天地化育万物而无所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要向天地学习,修好这份德。第二,与日月合其明,生命要像老子、孔子等圣人一样,他们的思想、道德、生命境界一直在照耀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第三,与四时合其序,就是做人、处事、接物要按照规律来,无论什么时候都尊重自然大道、天地规律。从四时的现象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道的本源,大道的流变,大道的演化。第四,与鬼神合其吉凶。我们要对未知的隐性世界保有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能趋吉避凶。

先生强调,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人”,必须做到这“四合”。我们学习《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起自己合道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就是学做文化道德、生命境界意义上的“大人”。《大学》字数不多,但它的价值不是用字数来衡量的,而是用它所昭示出来的价值来衡量的。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大学》这本书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接着,先生为大家解读《大学》开篇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一纲“明明德”,就是重放光明,通过什么来重放光明呢?就是通过接受圣贤教育,反求诸己,反省自己的念、言、行;修正那些不合于道的念、言、行。真正修身就是要在人生的每一寸时空里,在当下,在每一念,每一言,每一行上去下功夫。第二纲是“亲民”,其中“民”为百姓,“亲民”就是“明明德”的方式方法,即是帮人、助人、成就人,奉献社会。第三纲“止于至善”,是终极目标,我们修身的方向在哪里?我们读书做学问的目标在哪里?就是止于至善。教育的出发点亦如此,什么叫教育?教者,上行下效也;育者,养子使作善也。总的来说,《大学》“三纲”指明了读书、求学、做人、处事、生命的方向。

先生的音频讲座《大学》第一讲学习结束后,2021级国学班弟子纷纷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听课心得以及在书院学习、修身的感悟。在明德国学幼儿园工作的刘委莉老师谈到,她把从书院得到的爱传递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自己也从孩子那里收获很多爱。侯瑞华老师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总能从先生的讲话中获取智慧,从而化解问题。朱彤老师是一名教师,她说对于教育事业,应该“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朱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将先生讲的话落实到工作中的体悟。李英华老师分享自己在礼仪组的服务经历,她虽然身体偶有不适,但每次总希望把自己最佳的状态带到服务工作中去。

钟庆来班长是国学班讷言敏行、正己化人的模范,一直在书院的大小活动中默默承担着拍照等各项工作。他说自己原来不擅长拍照,后来跟着书院的老师学习,摄影水平也不断提升。学拍照就是为了服务于书院的大小活动。在无私地奉献中才能体悟到什么叫“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其他同修,也从学习工作、服务修身、子女教育、亲友相处等方面分享自己在书院的所得。

最后,李凌寒老师总结说:“有很多2021级国学班弟子自进入书院以来,一直坚定不移地追随书院 闻道、明道、行道、悟道,呈现出令人欣慰的状态。希望大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善缘,问道不辍,修身不止。我们是同学,是同修,也是家人。我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大家携手共修,比学赶帮,才能进步得更快。”是的,只要在书院,行道之路,就不会孤单!

彭城书院是一家以“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为宗旨的完全公益性质书院。

“寻找文化根脉·讲好德江故事”明伦堂红色课堂系列讲座第二十六期开讲

6月21日,以“寻找文化根脉·讲好德江故事”为主题的明伦堂红色课堂系列讲座第二十六期在县文庙开讲。讲座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田荣主持,铜仁学院乌江学院副院长郑刚主讲。

讲座上,郑刚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德江教育的现状展开,简述德江教育的发展以及所带来的成效,以此基础进一步讲述了德江教育的未来。讲座中,郑刚老师时而风趣幽默、时而专业严谨,以轻松自在的讲课方式向大家讲述德江教育的发展历程,让现场听众对德江的教育发展加深了理解,深化了认识。

如何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县。说起德江教育的未来发展,他细细讲到,德江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努力办成黔东北区域性教育中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推动德江教育高质量发展。

通过聆听讲座,大家表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对德江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并希望这样的文化专题讲座多多开展,让更多的干部群众了解德江本土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知、自信和自觉

讲座后,大家纷纷积极参与有奖问答环节。

编辑:办公室 来源:德江宣传

“寻找文化根脉·讲好德江故事”明伦堂系列讲座第28期开讲

7月5日,以“寻找文化根脉·讲好德江故事”为主题的明伦堂系列讲座第28期在县文庙开讲。县卫生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黄修奎主讲。

讲座上,黄修奎以《德江疾病防控的历史贡献》为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解放前我县疾病防控的历史遗憾、解放后我县卫生工作的历史贡献和我县疾病防控工作的历史贡献三个方面,运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历史资料,讲述了我县疾病防控在坚持“党政领导、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下,凝心聚力,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疾病防控阻击战,保护了全县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通过聆听讲座,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认为整场讲座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历史画面感叙述真实,令人感同身受,对我县疾病防控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通过回顾历史,讲好德江故事,使红色基因融入全县广大群众中,引导广大群众了解我县过去历史、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加快建成新时代黔东北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积极力量。

讲座后,大家还积极参与有奖问答环节。

记者:王显

审核:黎 杰

校对:杨 海

编辑:陈 磊

来源:微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