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清真大寺

和平清真大寺

介 绍 位于小西湖大桥北头,占地4亩多。建筑风格属典型的欧式建筑,四座高耸的塔楼围着一个高大的圆顶。塔楼顶部和大圆顶都是钛金做成,在阳光的照射下,烁烁生辉,十分耀眼。大殿外围的68根大柱,高12米、直径90公分,异常壮观。  

甘肃兰州市

大名的金北和西营镇清真寺,清真教坊,熔馏光辉

大名作为中国历史名城,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在大名境内居住的回族居民人数占大名少数民族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作为回族人民进行宗教活动、社会活动的场所——清真寺,则是大运河大名段独具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其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古建筑风格差异不大,有着明显的宗教本土化倾向。

金北清真寺

历史沿革

大名县金滩镇作为大运河大名段一个重要的运河渡口,深受大运河的影响,往来各民族人口众多。从元末明初开始,经过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数个回民村落,从而修建了多个清真寺。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多清真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而金北清真寺则为金滩镇保存最为完好的清真寺,矗立于大名县东北方的金滩镇金北村内。

金北村清真寺始建于元末明初时期,建有金北南清真寺、北清真寺、西清真寺和女清真寺,此外还有记录修建始末的石刻。1958 年,在当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石碑不慎丢失。西寺、女寺、北寺也相继不存在了。

明清时期,都对该寺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复工作。民国时期,在原寺规模的基础上,又增建了古棚出厦 10 间。1966~1967 年,该寺庙被当做毛泽东思想学校使用。这一时期,主要对其带有宗教色彩的标志进行了五角星的替换,建筑的其他部分均未作出改动,元代建筑风格得以完好保存下来。之后,又对清真寺的大门进行了改造,将元朝风格的大门替换为新式大门,大门风格与清真寺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将原有的水房、后门进行了拆除,并在后门的位置修建了 7 间辅助性用房,一直使用至今。

1983年至今,经过村民和政府的多次努力修缮,金北清真寺保存、使用状态极佳。金北清真寺现存建筑年代为明代,是大名县境内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穆斯林风格的建筑。1987 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 年公布为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选址分析

金北清真寺的选址主要受大运河的影响。首先,自隋朝开通大运河以来,金滩镇一直为运河沿线的重要码头,来往官员、商人众多,吸引着各民族人民在此进行居住和经商。在众多民族中,数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最多,满足了修建清真寺的首要条件。其次,清真寺所处位置离金滩镇码头位置非常近,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乘坐船舶来此地的回民进行宗教活动。最后,由于清真寺处于金滩镇最繁华的青龙街上,街道上商铺林立,所以经济较为繁荣,社有助于清真寺的发展。此外,元明清不同时期,为方便对大运河大名段的河道的疏通与漕运的管理,在此设置了多个衙署部分,所以该街区治安较好,十分有利于该寺的发展壮大。

该建筑规模原来较大,寺后水塘现已被居民占用,南北两侧也被占用一部分。建筑主体采用砖木结构,琉璃装饰。由该寺大门进去为影壁墙,由东向西分别为古栅、礼拜堂、祭殿。古棚为四擦卷栅出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古栅前有月台及垂带台阶。中部为硬山顶礼拜堂,礼拜堂位于寺内南部,坐西面东;大殿分为前殿、中殿、后窑殿。其中,前殿为单檐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梁前后出双步梁;中殿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七架梁前后出双步梁。后窑殿由三个尖顶悬山挑椽祭殿组成,中间为三角形攒尖,两侧为四角形攒尖。礼拜堂总共由排列两侧的八根檐柱组成,进深约为 21 米,宽约 12 米,尺度开阔。

西营镇清真寺

历史沿革

营镇回族乡地处大名县域的东北端,是目前大名唯一的回族乡,乡内居民几乎全部为回族。西营镇清真寺则位于营镇回族乡的西营镇村内。根据《大名县志》记载,“至正德时始建寺,崇帧十七年重修。”可知,该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明朝崇帧年间对该寺进行重修。此时,该寺的占地面积有 8 亩之宽,院内立有碑刻,碑文中记载着清真寺拥有 80 多亩的土地,是当时大名地区最大的清真寺。清朝光绪年间,该寺被农民起义军义和团烧毁。1905年,对西营镇清真寺进行了再次的重修。1962 年,大殿耳房已经破坏严重,不能再使用。1985 年,民间人士捐助 700 元钱,对寺院进行了部分修复。1987—2003 年,大名政府对寺院进行了多次修缮。2006 年,原朝西的大门改为了朝南。

西营镇清真寺的选址与金北清真寺选址因素大致相同,主要以大运河的影响为主。因回族人历来都有经商的习惯,所以明朝永乐年间顺天府枯柳村的回民集体迁徙到了大名府西营镇。他们之所以选择营镇,就是源于营镇优越的地理位置。营镇乡东临卫河,西邻漳河,北通天津,东临山东,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往来商人较多,此地十分适宜商人居住。随着,回民的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大名地区最大的回民聚落群,为清真寺的修建提供了首要的条件。此外,回民历来经商,经济实力较好,这一有利条件为修建清真寺打下了经济基础。

西营清真寺现占地 4 亩,建筑总面积 600 平方米,寺内分男寺、女寺。男寺面宽三间,进深五间,占地 400 平方米;女寺占地 200 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有礼拜堂、讲经堂和水房。大殿 4 间,坐西朝东,分古棚、前殿和后殿 3 部分,长 16 米,宽 17 米,面积 300 平方米。礼拜堂内有四根立柱、两间耳房;南北讲堂 10 间;北屋水房 5 间;皆为砖木结构。大门口有石狮 1 对,为明朝时期遗存下来的石狮。寺内墙壁上镶有 3 块碑铭,保存完好。其中,南讲堂西墙上嵌有石碑 1 块,长 1.2 米,上下宽 0.7 米,碑文注明“明崇祯十七年春重修”,“天雄府善乐营镇清真酉寺”,上书大字“清真教坊,熔馏光辉”。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清真大寺丨浓缩着呼和浩特的回族历史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坐落于旧城通道南街与大北街十字街口东北角,呈坐东朝西方向。是呼市历史和现存九座清真寺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该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另一种说法为始建于乾隆五十四年。清真大寺占地4000平方米左右,建筑包括门殿、大殿、讲堂、浴室、过厅、接待室、望月楼等,整座清真寺庄严肃穆,布局严整。2013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回族在呼市的定居及清真大寺的建立

清真大寺是随着回族在呼市地区进行商贸活动并定居生活,而建设并不断修缮改扩建而成的。清真大寺的历史,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可以看作是回族人民在呼市定居生活的历史。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地区的时间,最早是在蒙古汗国到元代初期。1219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西征东归时,曾带回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西亚穆斯林。以后,窝阔台汗于1235年,蒙哥汗于1252年和1253年又多次出征西亚,回军之时,又带回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西亚穆斯林。元朝建立之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大批西亚穆斯林也来中国经商。在这段历史进程中,这几部分穆斯林中,不少都在各地定居下来,做了元朝的臣民(回回人),成为社会地位较高的色目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丰州城是漠南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同时又是西亚经河西走廊进入元大都(北京)、元上都(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必经之路,因此回回人在丰州定居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马可▪波罗游记》第73章记载:“治此州者,……回教徒不少”。

进入清朝以来,作为边防重镇、南北交通枢纽和贸易货物集散地的呼和浩特的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地位已经确立,留居此处的回族人口逐渐增加。康熙年间,清朝政府在呼和浩特和张家口开设的塞内外互市,常有新疆一带的隶属厄鲁特蒙古的噶尔丹汗的商队来这里“互市”贸易,商队中有不少穆斯林就便留寓呼和浩特,这也增加了呼和浩特地区穆斯林的人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政府和噶尔丹发生了战争,曾一度下令遣返他们还乡。当时在呼和浩特共有回族三、四百人,他们对呼和浩特产生了感情,认为呼和浩特是个好地方,不愿还乡,只有少数人离去。当时清政府为了便于统治,就决定把张家口遣返留下来的部分回族人民迁来呼和浩特,这时回族人民已达到五、六百人。

定居在呼和浩特的回族人民,由于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需要,同时清政府为了稳固边疆,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执行怀柔政策,允许他们建立清真寺。于是回族人民在归化城(呼市旧城)北门外,兴建了现在的清真大寺。清真大寺初建时较为简陋,只有土屋数间,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礼拜需求。雍正年间,又作了重修,就是今天的清真大寺的前身。

呼和浩特回族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参与平定准噶尔部及新疆的回族士兵。《绥远通志稿》记载,乾隆皇帝平定新疆一带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及天山南路的战事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军凯旋班师,参与战事的新疆阿里和卓回族军队的一部,总数不到1000人,驻扎在归化城南38里处的草原上等候下一步指令。由于很长时间没有接到安置指令,就任由他们在当地驻牧,时间长了以后驻牧地就形成了回族村落,并建立起了清真寺进行礼拜活动,这就是人们俗话说的“八拜回回营”的形成经过。到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为这部分回民在当地时间长了,再加上路途遥远,再返回新疆已不现实,于是就解除了他们的兵籍。后来就由绥远将军奉命下令让他们在当地居住,自由谋生。

呼和浩特八拜回族的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香妃”族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阿里和卓的儿子图尔都平息了霍集占叛乱后,和他的哥哥归附了清朝,因为作战有功,乾隆帝授予他扎萨克一等台吉,让他在北京城居住,不久晋封为辅国公。同时纳其妹阿巴▪玛木特为容妃,俗称“香妃”。据《呼和浩特回族史料》记载和八拜村民间传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300多名新疆回族士兵和香妃族人护送香妃进京后,乾隆帝赐予香妃族人一把铜锤,以作为其“国戚”的信物。护送兵士和香妃族人返回新疆时路过归化城南郊,看到这里风光秀丽,于是恋恋不舍,不愿再受千里跋涉之苦,就请求乾隆皇帝赐给他们“一马之地”(马跑一趟所圈占的土地),从此就留居下来。呼和浩特回民中的马氏家族,被认为是香妃本族。乾隆帝赐给的铜锤,一直由该家族的马德家保存,后来在日本人侵占期间遗失了。

▲香妃画像

二、清真大寺的扩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是分几个年代逐步扩建修缮而成的。

康熙三十二年最初建寺,作为回民简单聚礼之用。乾隆五十四年的修建,大寺初具规模。以后同治八年(1869年),又重修南北讲堂;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回民康正明、康正兴和土默特左翼末代都统丹津的后人,共同把丹津府宅院东的地基友情施舍给大寺建筑照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该寺刘辑五阿訇又整修了清真大寺,并开设了经学(宗教小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刘少五继任清真大寺阿訇,劝捐“纯和成”、“福泰源”、“义和泉”三商号房屋,并修建了该寺浴室;民国十二年(1923年)至十四年(1925年),回民合众捐资,“计重修大殿起高五尺,加大七间,南北讲堂展后一丈七尺,起高三尺,寺院展大数丈,一切设施木石、雕琢彩绘备极灿烂,洋洋乎淘九边之大观”。此次重修,有回族杨寡妇将大寺后面自己的房产捐赠大寺。为感其馈贈,大寺每年斋月开经时,又增念一匣经,以示纪念。

▲清真大寺礼拜大殿(经堂)

清真大寺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主院东南角耸立的“望月楼”,是解放前呼市的最高建筑之一。望月楼建于1939年,总高约36米,是一座呈六棱体的塔楼。望月楼共分五层,下面四层用青砖砌筑,顶层是一座木结构凉亭。塔楼的第三层正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正东面底层设有入口。其余四层六面墙体隔层隔间设置拱形窗,且随棱面减小窗形也缩小,富于变化。整座塔楼设置两圈望台,第一圈设于第三层,是室外望台加扶手栏杆;第二圈设于第五层,顶部盖一座六角攒尖顶式凉亭,加上攒尖顶端的铁柱上高高托起的月牙灯,使整座塔楼看起来挺拔俊俏而又不失绮丽雅致。塔楼内有78级螺旋木梯可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旧城一带景色尽入眼帘。

▲清真大寺望月楼

建国后,1956年、1978年、1987年、1991年、1998年,该寺又多次加以修缮和彩绘,使其更加富丽堂皇。

“文革”中,由于回族群众的努力看护,清真大寺整体得以保存,只可惜寺中珍藏的30册《古兰经》和很多伊斯兰教经典被烧毁。

三、清真大寺的“万岁牌”

清真大寺建成后,在寺内圣殿上悬挂有一面“万岁牌”,上写“供奉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为什么在清真寺要挂“万岁牌”?据一些回族老年人们讲,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有一次在皇宫早朝时有个大臣向皇上奏本说,在京城内牛街清真寺内每天早晚有些回教人夜聚明散,不准教外人入内,据说欲图谋不轨,请我主明察。为了查明真相,康熙就化装成一个头戴白帽的穆斯林参加到做礼拜的穆斯林当中进行观察。康熙皇帝进入大殿后,看到寺内掌教阿訇正在给作礼拜的人们讲“天命课”。康熙认为穆斯林“令人行好”,“止人干歹”,要作一个奉公守法的好百姓等教义对统治有利。于是在回朝以后,就给全国各地官府下了一道圣谕,对各清真寺要善加保护,并且从此便在各清真寺的礼拜大殿上悬挂了“万岁牌”。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的“万岁牌”就是这样挂起来的。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封建帝制,“万岁牌”被摘下,最终下落,小编没有确切资料。

四、清真大寺的建筑与装饰风格

呼和浩特的清真大寺整体以我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兼容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在整体装饰上,又凸显了浓郁的伊斯兰教风格。

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清真寺院一般来说装饰不采用人物、飞禽、走兽形象,因此建筑的门楣、窗口、屋脊、飞檐等多以花卉造型来装饰。室内以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装饰,以白、绿两色为彩绘的基调,以金色经文为主调;而在建筑室内外装饰手法上又兼容我国传统建筑彩绘艺术山西传统建筑的砖雕艺术,使整座建筑整体庄严肃穆,流光溢彩。

清真大寺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呼和浩特民族团结交融的历史,丰富了我国的建筑文化,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参考资料:

1994年《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9辑《少数民族与宗教专辑》,甄可君《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及其伊斯兰文化》。

1996年《内蒙古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王友山《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建筑与文化》2014年第5期,方旭艳《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建筑考察与研究》。

和深圳差不多大的地方,竟然有700余座清真寺,真的美呆了!

沙迦是著名的“伊斯兰文化之都”,而谈到伊斯兰文化,恐怕第一个映入你脑海中的就是清真寺了。

沙迦的面积为2590平方公里,其实比深圳大不了多少。但你可能想不到,在这个不算大的地方竟然有700余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而在这么多座清真寺里,最有名的要数这两座了。

沙迦最美清真寺——阿尔诺尔清真寺

在沙迦这么多的清真寺中,有一座清真寺尤其受游客喜爱,它就是阿尔诺尔清真寺。阿尔诺尔清真寺(Al Noor Mosque)于2005年建成,由谢赫•贾瓦赫•默罕默德•阿尔卡西米殿下下令修建,通过尖塔和巨大的穹顶反映了奥斯曼建筑风格。阿尔诺尔清真寺是沙迦唯一一座允许非穆斯林进入参观的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哈立德泻湖,是沙迦一道标志性的风景线。在沙迦那么多的清真寺中,阿尔诺尔清真寺绝对算得上是最漂亮的。

首先是它的穹顶,阿尔诺尔清真寺共有34个穹顶,这些穹顶由玻璃纤维钢筋混泥土构成,装饰着美丽的透光玻璃窗,格外亮眼。内部由花卉、几何,以及其他图案交汇而成的圆顶、悬浮的拱门等设计均十分壮观。

每年2月,沙迦举行灯光节的时候,阿尔诺尔清真寺都会焕发光彩。你都想不到在这个奥斯曼风格建筑上能够展现这么多丰富多彩的节目

Tips:

(1)开放时间:周日至周四 8:00-11:30,周五、周六休息

(2)到达方式:从沙迦Al Jubail公交站乘坐E303、E303A、E307、E400路至King Faisl公交站下车,再步行12分钟即可到达,也可搭乘出租车前往,车费约10迪拉姆。

(3)着装要求:在参观清真寺时要遵守一定的要求,如服装应得体且保守、女性需要用围巾遮盖头发,登记处可提供围巾,进入清真寺前需脱掉鞋子等。

(4)门票:免费

沙迦最大清真寺——法萨尔王清真寺

这是沙迦最大的清真寺,占地15万平方米,可供15500名穆斯林做礼拜。由法萨尔·本·阿卜杜拉·阿其兹·苏欧德国王的继承人出资修建。

清真寺位于沙迦市中心苏尔区,与伊斯兰市场、哈立德湖以及联合花园为邻。清真寺由多个楼层组成,底层和第一层为男人专用的清真寺。第二层藏有7000余册和伊斯兰重要历史文献以及和科学、文学与文化有关的书籍。地下室是妇女专用的清真寺,也带有一个专用的图书馆

Tips:

(1)开放时间:清真寺不对非穆斯林开放,非相关游客不能进入寺内参观,只能参观寺外

(2)到达方式:乘坐E303、E304、E306、E307、E400抵达Gold Souq (Old)站后,向东北方向步行约200米即可抵达。也可以选择搭乘出租车前往。

(3)着装要求:服装应得体且保守,女士不得穿露背、露肚、露膝、紧身、透明的衣服;男士不准穿短裤或光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