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寺

庄严寺

庄严寺在兰州市城关区旧城中心鼓楼西侧。始建于唐代,相传为隋末金城校尉薛举故宅。大业十三年(617年),薛举在兰州称帝后,即为其皇宫。唐平定薛举后改为佛寺,由山门、厢房及前殿、正殿、后殿等构成三院落。据文献记载,元、明、清各代多次进行修缮,现存3座大殿。

庄严寺以塑、书、画“三绝”著称,正殿大佛塑像体态匀称生动,衣纹细腻逼真;原山门匾额“敕大庄严禅院”六字,为元代著名书法家李浦光所书,字体遒劲;正殿后壁观音壁画,仪态端庄优美,身披白衣,宛然如纱,净瓶柳枝,翠色如新。建国后辟作游览场所。

陕西名寺古刹:府谷智通寺明朝汉地北部最庄严寺院

陕西府谷县黎元山智通寺坐落在古老的古长城边上,可是,只要人们用心一看,才会发现长城经过这座庙宇时,却绕了一个大弯,像耕地的犁辕一样,故因形得名黎元山智通寺。

长城是明朝修建的,所以寺院应该是先于长城,在明朝前建造。杨家峁村的张子秀老人听他家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故事这样说:在唐朝初期,西北部边境地区连年战事迭起。约公元六二二年夏季,唐高祖李渊派一位马将军领着大军,从京城出发,通过古驿道到达这里,平息战乱,在此歇息。马将军突然发现驿道靠北山顶一侧坡上有一个小庙,当时是很简易的,属土木结构建筑。他走到庙前打开庙门一看,里边法台上供奉着关圣帝君,手持月牙大刀为站立塑像,前边供有约30公分左右的三尊古佛铜像。香炉里香烟缭绕,好像有人刚敬过香,马将军顿时心生跪拜求佛保佑之意。他思索片刻后,随手点燃三柱清香,跪拜禀告并祈祷:“佛爷爷,我这回带大军西征平息战乱,凶吉未卜,胜负不知,生死难以言断,叩请佛爷保佑。”并当下许诺,“如若吾军能取胜,迅速平息边境战事,并能带众将士安然返回,我等将拿出银两修缮扩建寺庙,金塑佛身,立旗挂幡,供奉三宝。假若牺牲,为国捐躯,本将死而无叹,但只惜不能完成吾等许诺,叩请佛爷见谅!”说毕作揖而起,退出庙中,带领大军直取西域,至兰州嘉峪关一带。在两年多时间的征战中,说也神奇,大军一路西进,长驱直入,所到之处,连连获胜,大败西北边境入侵之寇。得胜归来,至边塞重镇麻地沟安营扎寨,大军就地整休。位于黎元山智通寺西边山坡上,全是军营帐篷和披甲带刀的将士。这位马将军将缴获外军战利品、金银财宝和皇宫拨付的军饷拿出很大一部分来,车拉马驮,携入智通寺属地杨家峁,布施于建庙之用,在佛前还愿禀明:“这次出征大获全胜,全凭佛爷爷保佑,为报佛恩,我全体将士拿出银两,扩建庙宇,金塑佛身,将立即动工,阿弥陀佛。”说罢,便寻找当地县令和麻地沟官吏接洽,共商扩建方案,委托当地人士完成此愿。不久,马将军回到京城,将全过程禀报给当今圣上唐高祖李渊。当即皇帝下旨命京城最好的木泥瓦漆匠人,运去最好的材料,令尽快建成寺院,永保大唐兴旺发达、国泰民安。马将军与麾下众将士都受到了朝廷不同层级的封赐,福禄绵长,安度晚年。话说当时,由地方人士承担此重任,工匠从京城所派,根据设计方案,银两已可足用,于次年建成。修前后两院,全是砖木结构。庙山门设青砖台阶,前正门进去是关帝大殿,两侧龙王殿和送子圣母殿。后院正殿,即三尊古佛大殿,于前院关帝殿背面是倒坐观音菩萨殿,耳殿是韦托护法和面燃大士。院中植入柏树,前后两院用青砖铺成图案,前后两院东西起墙连接围回,前院建东西会房 各大殿内墙壁和顶梁由能工巧匠精雕细刻,水彩壁画,云飞龙舞,雕梁画柱,诗画相映,流光溢彩,美景佳境,好一座完整优雅供奉三宝和伽蓝圣众菩萨的佛境圣地。这是当时汉地北部最庄严的寺院。就因此,明长城修造经过这里时,转了一个大弯,绕庙而过。本可直径而修,但建造长城者,将庙包囊在长城之内,被后来的大德高僧称之为形同犁辕之耕作,广种福田而寓意,故名黎元山智通寺。明末清初,麻地沟地方知名人士甄树雄先生发心再次扩建整修了大殿前抱裟厅,东西二十六间禅堂和戏台。至此智通寺初具规模,周边三省善男信女纷纷到此敬香许愿,僧人倍增,诵经坐禅作佛事,前山后套的人也回来敬香,当时远近有名,香火兴盛。

黎元山智通寺历代主持,因失庙志和地方志暂未探寻确切,可知的主持已是林济正宗的第二十七代传人,在此寺称西来六代和尚。当他年老时,在众多僧员中为该寺选中下一代主持后,自历游各禅寺,讲经说法,偶于榆林云山坐化。其接替人禅林第二十八代方丈达空,又名玉山和尚,其人修行甚高,通禅悟道,有功德圆满之巨匾为证,可谓一代高僧。解放初期,从山西河曲县香山寺过来的无染师傅,在智通寺放焰口一百天,超度那些在战乱中阵亡的各方军人官兵等,后去宁夏银川海宝佛寺修行,现在法号为清净法师,于2006年2月7日坐化圆寂。智通寺原藏三藏大经,佛经律论典籍为折叠式蓝色装本,在解放初期和文革时与寺庙一起毁损。历史上这座寺院,为弘法利生,福国利民,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由儒学文化、道学文化和佛学文化所组成。佛学文化传播的殊胜不但在我们这一带,而且在整个中国与世界都可称得上一个巨大的文明成果。一句阿弥陀佛,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句阿弥陀佛从口中念出,可消世人无量罪业,可增凡夫无量福慧。哪里有佛菩萨的道场,哪里就有佛学教育,那里的人就懂得行十善业道,并知善恶因果报应,就会广种福田,广结善缘,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哪里就会有生生世世的善报。

现在复修寺院,建造弥陀村,就是为了更好的弘法利生,福国利民,构建和谐社会,使国家安定,人民富裕,百姓安居乐业,提高文明水准,以求达到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之愿望。

净土庄严——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

释迦牟尼佛像

崇福寺在山西朔州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故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又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伟”保存至今。

崇福寺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阁等建筑。寺内金代建筑、塑像壁画保存完好,是一座历史价值较高的古代寺庙

弥陀殿内四周墙壁满绘壁画,共计345.75平方米,也是金代作品。画题内容主要是佛和菩萨讲经说法的画面。

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0躯高大佛像结趺而坐,端庄慈祥,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壁画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下左为婆薮仙,神情自若,老态龙钟,下右方为吉祥天,神情安详,持重彬彬。东尽间分上下两层,绘三佛三菩萨,后壁门榻上绘16宝观。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

释迦牟尼佛像

释迦牟尼佛像

壁画布局采取了“偶像式”而非“叙事式”结构,形成以一个偶像(佛)为中心的对称式组合。根据巫鸿,偶像式表现形式的要义在于,偶像高大的形体和庄严的相貌构成视觉中心,环绕偶像的其他人物也将观者的目光引导到偶像身上,强化了一种“向新式”视觉效果。的确,在观看这些组合图像时,我们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正中央高大而庄严的主佛。

释迦牟尼说法图

释迦牟尼说法图

每尊佛像两侧画胁侍菩萨各一,或正视,或侧身,或捧经卷,或持莲花牡丹,或端宝盘、宝瓶。菩萨花冠高竖,衣裙裹体,服饰华美,精致若绵,珠宝玉石镶于其间,飘带垂于周身,身式微显曲线,似较宋金时期的宫女装束要精致的多,与佛像形成鲜明的对比。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的背光分圆形和圭形两种。圭型背光近似皇室宫扇模样,与装饰富丽的菩萨组合在一起,犹如天宫玉女跃于壁间。背光两隅的小型流云佛坛,非圆非方,自然和谐。其上的五尊坐佛皆拱手合十作听经状,大有“祥云当空,佛居其中”之感。飞天翱翔于画面上隅,或托日月,或托莲花花束,飘带衣饰随之飞舞,姿态优美自如,一派仙境妙趣。

千手千眼菩萨

普贤菩萨

南壁东尽间画佛、菩萨像刘尊,大小相同,皆为座式,分上下两层,各置三尊。佛像下侧皆以清静的仰莲为坛,其背光布满整个壁面。此幅壁画构图之特殊为现存佛寺壁画中所未有。若以绘画艺术而论,似乎主题不够突出,有些平铺直叙。画面上佛尊居上,简洁而素雅,菩萨居下,清逸而秀美。

观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人物造型是壁画上的精华所在。一般来说,高大的佛、菩萨像占据宽广的画面,很容易产生比例失调和呆滞的现象。弥陀殿的壁画无此弊端,极为恰当地描绘出巨佛庄重慈祥、菩萨清逸娴静的神态。此殿内所画的佛像面相圆润,肌肉丰满,双目微向下视,手印挥洒自如。如果与宋画相比,此殿的佛像面相微宽,额部略显扁平,但是与应县木塔塑像、壁画中的佛像相比有诸多相似之处,辽金风韵甚著。(新浪网)

文章均源自互联,精编整理公益分享(我们敬重原创,版权归网原作者所有)

邓石如篆书扬州大明寺《心经》碑,庄严肃穆

知止而能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書房和家作為工作一天之後聚神,

內觀和內修之所,應宜清雅,戒奢豪,

讓自己身心能徹底放鬆,

止,而後方能觀。

欢迎关注最美文房,美得让你窒息!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邓派创始人,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性廉介无所合。时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门,为之。刘墉、见其书,皆大惊。登门求识面。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钱坫与世臣游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曰:"此非少温()不能作,世间岂有此人耶?"少尝客江宁梅镠家,得纵观秦、汉以来金石善本,每种临摹各百本。曹文填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一。工刻印,出入秦、汉,而自成一家,世称邓派。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17 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寿县结识了的主讲,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曹文植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处做了3年幕僚。、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扬州市区西北郊蜀岗。始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年),故名。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建。有、、等。清康熙十二年(1673),刑部主事江都汪懋麟与太守金长真又扩建山堂,并建行春台。康熙帝南巡维扬时,至平山堂题“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四额,并制《平山堂》诗一首。乾隆元年(1736)又整修山堂,规模益大。为记此事,在平山堂南,东壁面西处有乾隆元年七月两淮都转运盐使尹会一撰并书《重修平山堂》碑石一方。咸丰年间,平山堂毁于兵燹。 今日之平山堂是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其建筑为宏宇敞口,面南五楹,七架粱,前有卷栅廊。在明间北廊柱轴线上设落地罩,从罩到檐柱以北设走廊与“谷林堂”相连,今平山堂为方浚颐所题。清光绪初年刘坤一题“风流宛在”,乃追怀欧公韵事而书,书法流畅, 看来其“流”少一点而“在”多一点,用字活而非错,回味其意欧公风流仍在。 山堂建成后,欧公寄书前任太守曰:“独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可见欧公于平山堂前眼界宽广而心旷神怡,故清代有“放开眼界”之匾。 1979年又事大修,山堂面目一新,令人流连往返。

《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唐三藏 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 鸠摩罗什译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

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 波罗竭帝 波罗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