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保育院旧址

瓦窑堡保育院旧址

以史育人 以文化人——北洋大学堂旧址打造国保‘新课堂’

原标题:天津市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推介 “以史育人 以文化人——北洋大学堂旧址打造国保‘新课堂’”

北洋大学堂旧址坐落在河北工业大学校内,包含南大楼、北大楼及团城三座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传承和弘扬国保建筑历史和河工历史文化,河北工业大学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在南大楼一层建设了校史展览馆。校史馆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以学校发展历史沿革和“工学并举”办学特色为主线,分为六个部分、八个展厅,全方位展示了我校118年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工大人“以发明工业为宗旨,握实业之霸权”的办学理念,成为校内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追思历史、缅怀英烈、励志育人、传承文化与提高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平台。

南大楼

北大楼

团城

校史馆

2019年天津市文物局批准文物修缮方案立项,由国家文物局拨付专项资金进行维修,我校对北洋大学堂旧址国保建筑进行整体修缮,为国保建筑的保护和使用提供了良好保障。国保修缮后,将进一步加强利用,南大楼将被打造为文化展览中心,现一层为校史馆,二三层计划设置为专题展览馆,团城将作为学校高级会议服务中心,成为学校历史文化辐射窗口。

校史馆

北洋大学堂旧址及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被命名为河北省、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

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始终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旨,紧紧围绕“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兴工报国”的办学传统和“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三条主线,讲述我校从探求“实业富国”之良方,到担当起“工业救国”之重任,从肩负“科教兴国”之责,到以“创新强国”为己任的发展脉络,着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文化辐射及传承创新四大功能。

积极搭建文化传播平台,增强文化辐射

校史馆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全年无休,义务讲解。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更具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学习体验场所,更好地向社会宣传国保建筑,弘扬历史文化。

校友参观校史馆

中小学生参观校史馆

新生入学“第一堂课”

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盟,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近几年,我校与国家级、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签署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协议,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盘山烈士陵园等,共同为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搭建实践活动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我校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传承历史文化

我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是一部与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息息相关、与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紧密相连的发展史。从“实业富国”到“工业救国”,从“舍生报国”到“科教兴国”,跨入新世纪,学校坚持以“创新强国”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鼎力续航。

校史馆

校史馆

开展校史和国保建筑研究,丰富历史资料

校史馆成立了专门的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河工历史文化和国保建筑历史的研究。每年定期到全国各地纪念馆、档案馆、史料馆查询校史文化与国保建筑相关资料档案,丰富校史研究与国保研究。

我校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打造立体宣传媒体平台,拓宽文化传播渠道

校史馆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校园广播、办公网等多种渠道弘扬校史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精神。建立校史馆信息化系统,打造智慧掌上展馆,开设官方微信服务号“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作为校史文化和国保建筑的传播平台,拓宽了校史文化与国保建筑历史文化的传播渠道。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校将继续发挥好校史馆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全校师生及社会大众提供更加良好的文化平台。

来源:津云

中共广西特委机关旧址-北流市城区瓦窑头公园北面黎家庄。

中共广西特委机关旧址位于北流市城区瓦窑头公园北面黎家庄。黎家庄始建于1925年,原为共青团员黎衍的家。该屋坐西向东,由三进主体建筑及门楼、炮楼和外围墙构成,占地面积2561.04平方米,建筑面积1061.04平方米,青砖地面,青瓦盖顶,砖木结构,二层硬山顶式建筑。

1927年4月12日,新桂系军阀追随蒋介石叛变革命,广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恢复和健全广西党组织,中共广东省委于1928年春派朱锡昂、俞作豫等同志回北流进行党组织的恢复工作,隐居于此。同年6月1日,在贵县(贵港)召开了中共广西特委扩大会议,朱锡昂被推选为特委书记,特委机关设在梧州市,但他仍常在其原来革命活动点黎屋办事,黎屋便成了广西特委机关的一个办事处。后来广西特委改为广西省委,这里也称为中共广西省委机关办事处。1981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该旧址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公布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浙大新添一处“国宝”!求是书院旧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前,《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正式印发,其中,求是书院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前,之江大学旧址已被列入前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国难之下诞生 孕育求是学风

求是书院是浙江大学的前身。1896年,即“公车上书”后的第二年,杭州知府林启认为,杭州已有的书院“只空谈义理,溺志词章”,不适应革新和建设的需要,主张振兴实学,创办新学,培养人才。林启提出筹建求是书院的建议,经浙江巡抚廖寿丰奏报清廷批准,于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5月21日正式开学。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校址在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普慈寺。

图为求是书院时期的课程表

正值国势飘摇、外侮日亟之际,求是书院创建之初,众多有志青年舍弃科举“利禄必由之途”,而“入学堂,学西学”。1898年,求是书院第一批4位学生前往日本留学。因此,求是书院被后世誉为“开了中国官费留日风气之先”。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求是书院学生蒋百里等人组织了励志社,发表文章抨击时政,遭致清廷追捕。书院以派往日本留学的方式保护了这批学生。1898年至1902年,求是书院资送何燏时、许寿裳、蒋百里、钱钧夫等32人赴日留学。至1903年,浙江留日学生总数达154人,居全国各省第二位。

虽只有短短的18年,但师生们以“勤”“诚”之风孕育并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求是精神功”;“孳孳为学,互以敦晶励行相勉”;“如有以功利之说进者,常笑之”;“不应沾之于贪权功利为满足”,以尽“一己职责”的“求是学风”。从最初的求是书院到求是大学堂,从浙江大学堂到浙江高等学堂,再到浙江高等学校。然而,改变的只是称谓,不变的是师生们共同形成的“求是”学风。

更名浙江大学 传承求是精神

1928年7月1日起,浙江大学被冠以“国立”两字,称为国立浙江大学。据当时的学生回忆,求是书院在那时作为国立浙江大学的教务处。自1937年以后,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并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还进一步深化了求是的内涵。他认为,浙大要培育的不是只精于某一门类某一技术的专门人才,而是具有“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的全新的通才”。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求是书院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不断新生的过程。“求是”学风源远流长,延至今日的浙江大学,且进一步弘扬光大,逐渐升华为“求是精神”,成为浙江大学师生们的精神瑰宝。

1997年8月,求是书院旧址经学校及众多校友的努力,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求是书院还成为了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展馆每天9点至16点开馆,周一闭馆。在这里,偶尔会举办一些书画展,或者成为学校组织青少年前来了解历史的“第二课堂”。

更多的时间,书院整体沉浸在一种寂寥的状态里。“每天会有零星的人路过就进来看看,很少组团式的。”至今,马仕会在求是书院已经当了十年的保安。马仕会说:“像这样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建筑并不容易,我们的工作首要就是保障它的安全。” 保存较为完整的大殿柱联“净土接蓬莱煞费神功结构精严成乐土,梵天超法界全凭佛力巍峨妙相赛诸天”,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报道,目前求是书院的托管单位是杭州市丝绸服装进出口公司。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书院的日常保养,我们基本每天都在做,院内现配有4名保安,24小时轮流巡逻,一是检查安全隐患,二是保持院内清洁。”

2017年5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中心湖畔,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建成。这一建筑群,也成为现代浙大学子传承与弘扬“求是精神”的载体。

来源 | 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杭州网、《都市快报》

编辑 | 张健智、马晓蓉

责任编辑 | 伊艺飞 、李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