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旧址

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旧址

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旧址位于延安市棉土沟,现在延安中医院后面的凤凰山脚下,遗存窑洞百余孔。2002年7月,公安部提出保护边区政府保安处延安棉土沟旧址,并筹建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保卫史陈列室,以对全国公安民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在公安部、陕西省委、省政府和延安市委、市政府的共同支持下,陕西省公安厅和延安市公安局分工协作,于2004年9月完成旧址恢复保护和陈列布展工作。

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几年间,日特、军统、中统三股人马都把目标对准延安,先后派遣了大批的特务潜伏到延安,进行破坏、暗杀等工作。1937年4月周恩来总理崂山遇险,就是潜伏于延安城中的特务与盘踞在延安南部崂山上的土匪合作的成功案例。热播的电视剧《潜伏》中特务李涯的原型,就是国*民党军统特务沈之岳,冒充爱国进步人士的秘书来到延安,执行暗杀任务,潜伏两年多无功而返,建国后又潜入浙江蒋*介石老宅,拍的大量照片,深的蒋*介石欣赏,官职国*民党调查局局长。可见当时延安城中风云四起、暗战硝烟。陕甘宁边区保卫处就肩负着保卫党中央、锄奸反特的艰巨任务。

陕甘宁边区保卫处成立于1937年10月8日,其前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国家政治保卫局。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临时中央政府内设立了国家政治保卫局。

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长征后期,由王首道任局长。下设侦察部、执行部、红军工作部、白区工作部、政治保卫队。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1935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原国家政治保卫局改称西北政治保卫局,局长王首道,副局长杜理卿。1936年2月,王首道调往前线,由周兴任代局长,不久任局长。保卫局设侦察部)、执行部、红军工作部;下辖5个省区保卫分局:陕北省保卫分局、陕甘省保卫分局、陕甘宁省保卫分局、关中特区保卫分局、神府特区保卫分局。

1937年2月,西北办事处改为特区政府。9月正式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西北政治保卫局根据中央决定置于保安司令部之下,改称特区保安司令部保安处,周兴任处长,杜理卿任副处长,下设有秘书李启明,一科(情报科),二科(侦察科),三科(刑事科)、四科(预审科)、五科(机关保卫科)、六科(治安科)。

1937年10月8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第一号委任令,任命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周兴兼任边区保安处处长。从此,保安处不再从属于保安司令部,而成为边区政府的直辖部门——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

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机关设有一部管保卫,二部管侦察,三部管地方(后为审讯),还有干部处、办公室等。早期一、二部合为一部,担任领导的是谢滋群、布鲁,保卫、侦察分开后,师哲、赵苍璧等担任一部领导,王凡、李启明等任二部领导,白栋才任三部领导,叶运高管审讯。

保安处处长一直是周兴,副处长前期是杜理卿、谭政文,中期由刘海滨、刘秉温等,后期有赵苍璧、李启明、李甫山等。

为了加强地方保安工作,1941年底,在边区保安处之下又设立四个保安分处:关中分处、陇东分处、三边分处、绥德分处。

在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直接领导下,西北政治保卫局和边区保安处,为保卫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机关安全,保卫红色政权,锄奸肃特、巩固、扩大陕甘宁边区,解放西北诸省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中国培养、储备了一大 公安、政法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陕甘宁边区的公安保卫工作是人民公安工作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是新中国公安事业主要的奠基者之一。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观察笔记

按:9月30日下午,小编在延安参观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在动荡的年代,边区的高等法院是什么样子的呢?小编选取了自己拍摄的一些照片,与诸君分享。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所在地为“法院山”,“法院山”有点高,走到“法院山”顶还要一小段山路要爬,想来旧时打官司的也得爬这一段山路,是否衙门有点难进?抑或是要躲避战乱也未可知。

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雷经天当选为高等法院院长。他为创立边区的司法机构和制度殚精竭虑,正确提出边区审判工作准则、工作方针、工作任务,确立审判制度、调解制度,建立健全了司法机构,制定改造犯人的目的,为初创敌后抗战司法工作制度作了积极探索,提出“八大办案原则”:“廉洁、明辨、公正、正直、果敢、强毅、详细、谨慎”,让全边区的司法干部严格执行。他身先垂范,做出表率,作报告都是自己动手准备,亲自办理重大案件,详细修改每份判决书。他还主持边区法院建立了审判制度和调解制度,确立了“调节为主,审判为辅”的新方针,广泛推行民间调解。为防止审判偏差,在各县组织裁判委员会,集中讨论决定各县重大案件。同时,还建立巡回审判制度和调解制度,确立以“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方针。由于民间调解的广泛推行,边区司法工作得到切实改进,对于稳定边区社会秩序,发展边区社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面四个词是很值得研究的,果敢、强毅、详细、谨慎,展现了边区特色。

进门首先对着的是检察处,边上即是典狱长办公室。从办公室陈列可以看出边区艰苦的条件。

看守所办公室

男监

女监

看守所全貌,右下是男监,左边是女监,上边是狱警。

狱室内部陈设及展览

陕甘宁边区审判史陈列馆

选调司法干部的条件,这几项标准的排序很值得玩味。能够看懂法律条文及工作报告列最后一项。

陈列馆以前是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

人民司法的重要传统——合情合理。

马锡五(1899~1962)

古元木刻《马锡五调解婚姻纠纷案》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1)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了解案情。(2)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意见。(3)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不拘形式。

当时法院的印章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反革命罪的前身:破坏边区罪

高等法院:虽是复建,也能感受到某种沧桑。

延安时期的结婚证

有些历史的细节是惊人的,黄克功案的公诉人胡耀邦。

“炕上开庭”

生产科是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的特色,这在全世界的法院的历史上估计也是少有的。彼时小编在中部某省基层法院挂职的时候,听老法官谈起,以前法院也是有自己的鱼塘、林场等,过年的福利就是从法院的鱼塘收获的鱼。可见这一现象并不是陕甘宁边区的个案。生产科提供了理解中国法院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最上面一层是院长等的办公区

去往“法院山”需要翻越的台阶

----------------------------------------------------------------

南梁红色遗址遗迹 | 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旧址​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浩瀚恢弘、催人奋进的创业史。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华池南梁传播革命火种,宣传革命真理,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块荣光的红色土地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和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每一处都见证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讲述着一个不同寻常的历史事件,承载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永久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梁,感受南梁精神的魅力。

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东沟旧址

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又称随营学校)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豹子川张岔村东沟自然村西山的半山腰,坐西向东,和二大队驻地旧址在一起,长180米,宽36米,面积约6500平方米。旧址现存土窑洞18孔,其中5孔门窗完好,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受雨水冲刷和自然风蚀等破坏,窑面破烂,窑口下半部被土掩埋,院内蒿草丛生。东侧有一条乡村道路通往盘龙寺,有小路通往东沟自然村;向南1公里是双塔寺原址,4公里处是豹子川林场旧部,旧址下面台地上是张岔小学,半山腰居住着当地群众。军政干部学校后搬迁至东沟里面的乌鸦寺,和志丹县义正乡庙岔村相邻,位于住户曹书军家的院子隔壁,有土窑洞5孔,已荒废坍塌。

1934年10月,为培养革命骨干力量,陕甘边区特委、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南梁荔园堡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随营学校改办为陕甘边区红军干部学校,后迁到豹子川张岔,改名为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军政干部学校开办后,刘志丹任校长,习仲勋任政委,吴岱峰任副校长,马文瑞、蔡子伟任教师。培训对象主要是红军中的排、连、营干部和县、区苏维埃政府干部。教学内容主要有政治、军事、文化和政权建设等。政治课包括“工农红军”、“共产党”“土地革命" (怎样分配土地)、”六大决定”(十大纲领、革命性质等) ;军事课包括“制式教练”(基本动作)、“尖兵活动”、“游击战术”等;刘志丹亲自担任军事课教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军事素养、传授游击战争常识和地方干部动员组织民众工作知识等。1935年4月学校停办,共办培训班3期,培训了从陕甘边农村、红军部队、游击队中派来的军、政干部200多人,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和政权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来源:南梁革命纪念馆

总 编 | 杨金 责 编 | 沈红斐 编 辑 | Somnus

●【元旦特辑】2021年华池县十件大事 ● 节前大清查 织密防护网 ● 华池一公司急聘员工数人!福利待遇好,工资月结…… ●喜报!庆阳市南梁红色大景区荣获2021甘肃文旅最佳打卡地

●【疫情防控华池在行动】24小时轮班值守 当好疫情防控“守门员”

悠缘外卖 微信号:youyuanwaimai666

悠 然 点 单 , 缘 来 相 会 !

↙↙↙ 点击 “ 阅读原文” 即可立即下单 !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近日,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命名首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的通知》(普法办〔2018〕7号),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全国8个获此荣誉的单位之一。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成立于1937年7月12日,1949年3月更名为陕甘宁边区人民法院。1950年1月撤销。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一整套系统而全新的人民司法制度,审理了影响深远的“革命功臣黄克功枪杀刘茜案”等案件,形成了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代表的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为中国革命事业和边区建设作出了永载史册的功勋,也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石。2011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将旧址确立为“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大学、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等院校将旧址作为教学点。

2017年以来,延安中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一是加强院校共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讲话精神,依托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与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27所高校共建“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实践基地”,受到广泛欢迎。二是强化法院育人。贯彻周强全国高院院长会讲话要求,加强司法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教育培训,为全国法院义务联系协调在延安举办教育培训班100期3000余人次。接待了玻利维亚首席大法官马马尼及法官代表团30余人,效果良好。三是深化“两说”机制。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将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结合起来,将乡规民约、善良风俗与法律政策结合起来,融法理、事理、情理于一体,提升群众法律信仰,传播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让基层干部学会用法治手段和村民自治手段管理社会事务,促进基层社会依法治理能力的提高。

今后,延安中院将坚持把审判执行工作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健全机构、强化组织、创新举措,不断加强法治宣传,强化法院育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胡江)

来源:延安中院

编辑:石进玉 吴学萍 潘苗苗

本期监制:刘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