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旧址

抗大旧址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南端桥沟口。依红石崖而凿教室、岗哨、办公窑,地势峭拔隐蔽,令人叹为观止,亦能防空。现存有原校长-、教育长罗瑞卿等人的旧居和大杨树下的“露天讲堂”。红大第一期学员在这时学习,人数达1063人。毛泽东曾给学员讲课。

地址:志丹县城南端桥沟口

河南大学教师党员探访潭头大王庙国立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旧址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爱国荣校意识和“双一流”建设的使命与担当,8月16日至18日,音乐学院党委组织部分教师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到洛阳潭头、嵩县开展了“重走抗战办学之路,追寻河大精神之根”主题党日活动。

8月17日上午,在国立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纪念馆,党员同志们认真聆听了抗战时期河大师生在潭头办学的艰难历程。通过观看纪念馆展出的珍贵历史图片和讲解员讲述的感人事迹,党员们对河大师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所表现出的执着追求、无畏精神和不屈品格表达了崇高敬意和由衷赞叹。随后,一行人来到河大潭头附属中学(原潭头七七中学所在地),参观了古朴参天的“河大柏”、现代化的教学大楼等独具文化气息和河大元素的校园景致,对附中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潭头与河南大学共同创下的教育奇迹和育人成就倍感振奋。

在探访潭头镇大王庙村国立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旧址期间,通过参观保存修复的河大教授故居、农林实验室、学生宿舍、种子库等旧址,党员同志们对抗战时期河大师生在潭头传道授业、艰苦办学的状况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深切感怀了河大师生与潭头人民互助互爱、共同生活的峥嵘岁月和深情厚谊。在潭头惨案纪念碑前,党员同志们向当年罹难的先贤英烈鞠躬致哀,并且共同重温了入党誓词,表达了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的决心和意志。

8月18日上午,学院教师党员一行来到嵩县田湖镇程村参观了两程故里家风教育基地。在基地讲解员的带领下,党员同志们参观浏览了两程祠道学堂等院落展厅,聆听了程颢、程颐所开创的理学以及由朱熹加以继承发展的思想历程,对“程门立雪”“如沐春风”“烈日秋霜”等历史典故的历史语境和师德精神有了真切领悟。在两程故里家风教育基地,一行人通过聆听讲解员介绍和详实的图片与文物展品,深入了解了我国古代家风家训的起源、儒学名家的家风家训、优秀共产党人的家风典范和嵩州本地的家风传统,通过家风破败的反面例证和惨痛教训受到了警示教育。

通过参观潭头抗战办学旧址和两程故里家风教育基地,教师党员们对百年河大“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在喜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之际,学院党委组织开展的这次主题党日活动,形式新颖、内容充实且富有深意。党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次党日活动和参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认识,自觉地融入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音乐学院事业发展的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河南大学

l

北大营营房旧址 中国14年抗战的起点

近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沈阳赫赫有名的——北大营营房旧址出现在了名单上,这使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里。因为,中国艰苦的14年抗战,北大营是“沈阳打响抗战第一枪”的标志性地点,也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北大营的百年历史

“你看,这就是九一八事变前北大营的样子。”10月25日,记者采访全国著名抗战文物收藏家张广胜时,他展示的一张当年日本间谍绘制的《北大营平面图》,引起了记者注意。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首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决定扩编军队,整治防务。其中,陆军第二混成协(相当于旅)驻扎奉天。同时,还在省城附近修建了兵营。因兵营地处城北,故名北大营。

到了1915年,张作霖将北大营“原有房间3550余间”全部“拆旧翻新”,陆续增建一些营房。这些营房在九一八事变中遭到严重破坏。到1965年前后,北大营还有二十多趟营房。

2010年11月,沈阳市历史遗迹研究专家郑英杰,通过卫星地图大东区柳林街2-9号附近发现三座青砖建筑,其中两座被部分改建,保存最完整的是一趟约百米长的青砖硬山式建筑。经有关专家认定,这三座青砖建筑是当时北大营东墙外,东北军第七旅619团一营、二营的营房。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三座营房总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墙体全部是用青砖砌筑而成,上覆黑色铁皮瓦,木制窗门,内部原有大走廊、火墙、火炉、木板棚顶等。

经过对比张广胜手中的《北大营平面图》可以发现,当年北大营整个营房相当大,呈正方形。营内中间是大操场,为各团、队每日操练的场所。北面一列营房最中间的是东北军精锐部队第七旅司令部,左侧是621团团部、右侧为619团团部。旅司令部的北边有6个营区,分别是汽车队、迫击炮厂、军械处、骑兵队、620团团部和三营等。操场东西两侧各有3个营区,西侧是621团的一营、二营、三营和机关枪连;东侧是战车队、军乐队、军士队以及620团一营、二营。

历史资料记载,正方形的北大营每边的边长约2000米。四周有两米来高的土围子围护着。土围子上面可以并行两人,在土墙两侧各挖1米深、3米宽的干壕沟,夏季雨水流入沟内,形成天然护营河。土围墙每边中间都设有卡子门,并有岗哨。南卡子门为当时主营门,设有卫兵室。有一个排兵力,昼夜站岗、巡逻。

北大营抵抗日军七个小时

“有些人认为北大营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夜没有抵抗。这是根本上的错误。北大营东北军不但抵抗了,而且还打了七个多小时。”

今天,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珍藏的《满洲事变的真相》一书中,有一张日军绘制相当准确的9月18日夜《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战斗经过要图》,图中用红蓝两种颜色将日军与东北军加以区别。

记者从要图上看,日军是兵分四路攻打北大营的,而且都准确地标注了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22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带领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离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后,反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由此九一八事变开始。

早有准备的日军川岛中队,从文官屯紧急赶来开始攻击北大营,在要图上它被标为第3路日军。从沈阳城开来的日军被标为第4路、第1路,而抚顺开来的日军为第2路。这四路日军进攻北大营的不同方向。

日军首先向北大营西边的东北军621团的三个营、机关枪连同时发起进攻,但是遇到了“猛烈射击”。机关枪连阵地坚守到了19日0时50分,而另外三个营阵地也在1时先后失守。这时,第3路日军绕向北而依次向619团3营、汽车队、迫击炮厂、军械处、骑兵队、620团3营、团部等发起进攻,同样遇到顽强反击。

第4路、第1路日军通过北大营操场向驻守东侧的第七旅军士队、620团1营和2营、机关枪连阵地发起进攻时,立刻受到“猛烈射击”和“顽强抵抗”,激烈战斗从18日23时30分一直打到19日6时30分共7个小时,北大营才全面失守。从要图还可以看出,东北军从北大营东北角撤出后,是向东大营撤退的。

在一本由日本出版、记录有1000余名侵华日军战亡名录上记载:在九一八事变之夜,日本关东军被我爱国将士打伤23人、打死2人。其中,“新国六三,奉天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陆军步兵伍长,奉天省北大营战死。出身福岛县。”“增子正男,陆军步兵上等兵,奉天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奉天省北大营战死。来自北海道。”书中还附有他们的照片。两人死亡时间都是“昭和六年(1931年)九月十九日凌晨”。

如今,“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日本战地记者在北大营拍摄的,被中国军队打死的新国六三、增子正男坟墓照片。

这些有力的历史铁证,证明了东北军在北大营曾经英勇地抵抗了日军侵略,也证明了沈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抗战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陈凤军

通讯员崔俊国 李浩翻拍

[摄影异地行]被誉为“益阳抗大”的丰堆仑革命旧址

原载《山西画报》(中旬)2019年第02期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铭记历史,才能让我们在前行的征程中不忘来时路;铭记历史,才能让我们在走向未来的道

路上不迷失方向。

丰堆仑革命旧址,前为月泉池

湖南益阳这片古老而沧桑的土地上,自古不乏为实现理想而矢志不渝奋斗的勇者,为追求光明而抛洒热血奋争的仁人志士。当历史的时钟转到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革命的星火就点亮了益阳这块土地,涌现了以高文 华、袁铸仁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人士,他们在这里播撒革命的火种,演绎了一幕幕改天换地的历史,谱写了一首首震天撼地的壮歌,这里就是被誉为“益阳抗大”的丰堆仑革命旧址,同时也是益阳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对提高城市影响力和 美誉度,提升城市品位和人文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益阳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丰堆仑革命旧址导览图

丰堆仑革命旧址位于益阳资阳区长春经济开发区南丰村,原为廖氏支祠,1922年建成,有大小房屋19间,前有楼门,内有天井、厅堂,为砖木结构的筒子屋楼房,进深27米,高9米。 1925年,高文华以这里为据点,领导成立了益阳县农民协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并创建了中共益阳南湖托党支部。“马日事变”后农运失败,协会骨干遭追捕,遇害者多人。1937年,高文华之父、同盟会会员廖若冰受组织委托回乡,在此创办“作育学校”,宣传爱国、抗日的进步思想,唐麟、苏镜、贾琏(高文华妻子)等曾以任教为名来此从事秘密工作。由于受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作育学校于1941年被迫停办。随后,常益中心县委书记帅孟奇以这里为活动中心,建立支部,发展地下党员数千人,成为益阳地下党工作的重要秘密据点,后遭叛徒出卖,罹难者、逃亡者、自杀者甚多。新中国成立后,益阳地方政府将此地视为革命摇篮予以保存,并作为办学基地。

丰堆仑革命旧址位于湖南益阳资阳区长春经济开发区南丰村,原为廖氏支祠。

历经风雨沧桑,房屋年久失修,部分结构腐朽老化,文物安全状况堪忧,资阳区于2018年2月启动了旧址修缮工作,6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重修丰堆仑革命旧址,既是向在这片土地上斗争和牺牲的先辈们致敬,也是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担当。

丰堆仑革命旧址修缮前

隐蔽洞

具有浓郁地方建筑特色的廖氏支祠

具有浓郁地方建筑特色的廖氏支祠

丰堆仑革命旧址有上下两层,第一层陈列主题为“红色记忆”,突出了农民运动及抗日救亡时期发生在丰堆仑周边的悲壮动人事件,再现了中共常益中心县委、中共益阳县委的重要革命史实,展现了益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夺取革命胜利的一段艰辛历程。第二层则展陈了益阳古城文物相关情况、教师宿舍及学生课堂复原场景。一间间普通的木屋,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件件渗血的衣裳,一副副沉重的镣铐,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见证了早期共产党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革命理想,虽忍辱负重而不改初衷,虽洒尽碧血而不忘初心 ;见证了益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敢于斗争、勇于牺牲、凛然大义、爱国爱乡的精神气质。

革命浮雕走廊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纵使时光飞逝,革命先烈的音容犹在眼前;任凭风雨沧桑,鲜血染红的旗帜永不褪色。经历了先烈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过了共和国几代人的奋发图强,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时代更需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红色精神和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英雄情怀。丰堆仑的红色精神不只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记忆,它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中流淌,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红色丰碑。

陈列室内景

廖氏支祠为砖木结构的筒子屋楼房

李庆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