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古碉

郭东古碉

郭东古碉

年代:明

2019年,郭东古碉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羌碉,东方的神秘古堡

文\梅 朵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俄国作家戈里的这段话,揭示了古建筑能够跨越时间界限,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的特质。在汶川大地上,就伫立着古老羌族文明的遗迹——羌碉。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提到东汉时期岷江上游一带冉駹夷部落时有云:“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这个词据考证,就是迄今汉文史籍记录的对羌碉的最早称呼。这说明羌碉这种富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盛行于川西北高原

羌碉与羌人的生活美学

羌碉分为碉楼和碉房两种,是古代羌人为了保护家族和部落,在漫长历史时期中演变出来的一种精湛的建筑艺术。碉楼的高度大约在30米左右,10层上下,远远望去,好像高高矗立的烟囱。根据功用的不同,碉楼分为官寨碉、战碉、风水碉等。碉房一般是民居,最常见的上下分三层,第一层畜养牲畜,二三层作为居室、储藏室、供奉神位。羌族民间叙事长诗《木姐珠与斗安珠》第十章中有关于羌人住房的记载:“石砌楼房墙坚根基稳, 三块白石供立房顶上; 中间一层干净人居住, 房屋下面专把禽畜养。”今天的碉房功能也大体如此。

走进汶川古老羌寨布瓦村你会发现,寨中巷道纵横,宛如迷宫,不熟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些蜿蜒小径、长长石阶通往何方。拾阶而上,缓缓而行,打开的大门不经意透露了羌族人田园牧歌般的悠闲生活。门前穿着民族服饰的老者,阳光下正在绣羌绣的妇女,路上行走着吹奏着口弦的小伙子,远离城市喧嚣的悠然自得扑面而来。

在羌寨,高耸的碉楼是最吸引游客脚步的建筑,会身不由己的走过去一探究竟。羌碉的门窗都很小,最下面的窗户更像是通风换气的小孔,大面积的墙体和隐蔽的出入口令空间显得十分封闭。碉楼的上下层之间有木梯相连,由于室内光线昏暗,即使大白天进去也让人感到神秘莫测。爬到碉楼的高处,往下望见星散的田地上种植着青稞、胡豆、洋芋小麦等作物,青绿宜人。汶川全景也尽收眼底,整个城市犹如镶嵌在山水之间。

羌碉是古老的,它历经风霜雨雪,孤独伫立于山峦梯地之间;羌碉又是质朴的,无论石砌还是土夯,羌碉的外墙和内里往往没有更多装饰,以自然的本色面对着漫长的时间。时代发展到今天,由于历经战乱和地震,雄伟的碉楼已经所剩不多,在汶川境内的威州镇、绵虒镇、灞州镇等地,还能看到一些古老的碉楼默默的矗立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独特而璀璨的古羌文明。

羌碉传承着羌人的古老智慧

砌墙不用巧,全靠屁股塞得好。

认石认八方,面子放外边。方方长长墙角呆,大石头离不开小石头塞。

长三镶,短五限,内八层,外七转。

中立石,垫口皮,横压筋,顺压脉,近看梁,远看墙……

坐在羌族传统的火塘边,头上挂满了正在熏制的腊肉。木上寨的余光耀老人为我们讲解羌族人修盖羌碉时的技术要诀,轻轻哼起了这首流传千年的《羌寨砌墙歌》。

千百年来,羌族人无论是盖房子还是砌碉楼,都不绘图不吊线,不搭脚手架,完全靠“掌脉师”(羌族对民间建筑师的尊称)用眼睛看,凭经验估算。

每夯筑一层,都要掌脉师多次验看,确认没有问题才能拆去筑墙时临时搭建的墙板。一层楼一般要分九板进行夯筑,到第九板时,人们往墙体上放上粗木做房梁,梁上铺设木板作为楼板,这样一层楼就完成了。层板上开一个洞,用独木梯上下通行。

现在人们通过建筑学知识可以了解,羌碉上窄下宽的规则几何形状,能够有效分解建筑体内外的重力,使其在经历过十八年的活跃期后,进入长达数百甚至上千年的稳定期,历久弥新,屹立不倒。这样的设计不仅使羌碉经久耐用,还能保证羌碉在使用寿命终结、倒塌或拆除的时候向内塌陷,而不会伤及屋外的人畜。古羌人自行摸索,以古老的民间智慧掌握了极为高超的建筑学原理。因此,羌族碉楼营造技艺(含夯土民居筑造技艺)被文化部公示为第三批国家级保护项目。

细节中藏着羌人生活密码

羌碉的建筑细节与羌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其每一个规制的形成都非空穴来风,既美观又实用,同时也是延续千年传统生活方式的体现。

首先,整个羌寨的选址一般位于地势相对平缓的半山坡。羌碉往往以片石、夯土及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方便就地取材。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碉楼方便登高望远,碉房之间距离紧挨,彼此联通。

其次,碉楼一定是建在村落、村寨内,并且碉楼地理位置一般都高于村民居住的碉房。外人第一眼看到碉楼,会很奇怪它的一楼为何几乎是全封闭的,从二楼开始才在三面开窗。这是因为传统的碉楼大多用于抵御外敌,一楼封闭,用独木梯从二楼窗口直接进入,战时只要取走独木梯,敌人想要进入有人把守的碉楼就难上加难了。

羌寨的建筑处处体现着对外积极防御、对内极为团结的特质。传统羌寨的碉房都彼此紧挨,很多房子甚至共用一堵墙,这一现象叫“一屋两头座”。关系好的邻里,不仅要合用墙,还要特地在墙上开个洞方便沟通。

我们在屋内和主人聊天时,突然,一扇窗户上传来叩击声。主人忙站起来打开窗,从对面人手中接过一碗热腾腾的洋芋,并寒暄着道谢。两人隔着窗,聊了十几分钟才作罢。原来,墙上这扇窗有个特殊的名字叫“拍垛”,意思既是窗又是门。两家人经常通过“拍垛”传递物品、分享食物、交流信息。如果遇到战乱,还可通过“拍垛”从邻居家逃到安全的地方。这样亲密的邻里关系在现代都市是无法想象的。

守望羌族人的幸福生活

传统的羌族村落往往依山就坡,高低错落有致,巷道错综相连。层层叠叠的敞间和晒台,形成了视觉丰富的景观。碉房线条优美,碉楼棱角分明,大小适中的民居承托出碉楼的雄伟壮观,使得整个村庄看起来极富立体感。

随着时代的进步,石砌或夯土羌碉 这种传统的建筑方式正在逐渐消失。和平年代,人们不再需要建造用于防御攻击、眺望敌情的碉楼,仅剩的几座都是出于观赏目的而修建的。使用独木梯上下,自然没有楼梯来得安全和方便。如今,现代化的房屋慢慢取代了传统碉房,只有“云中布瓦”、“云上阿尔”等少数村落里还能看到传统的老式羌碉建筑。而今天的碉房虽然还保持着石砌或木制的外观,但里面大部分都是钢筋水泥,屋内的现代生活设施更是应有尽有。

好在,行走于今日羌寨,羌碉的外观风韵犹存。你会看到一条溪水自上而下潺潺流过,羌人先民们将山泉分流,通过水渠引至每家每户门口,从寨内碉房旁边流过,碉楼的下方也挖有暗沟,便于平时和战时的生活取水。今天的人们还保留着这天然的“自来水”,溪流给羌寨平添了几分灵动。

2020疫情后游广东:珠玑古巷,肇庆古城墙,开平碉楼,摩崖石刻

韶关珠玑古巷

珠玑巷本叫敬宗巷。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张昌家族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距今1192年,朝廷为表彰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称“珠玑巷”,1982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珠玑石塔广东省唯一有绝对年代的元代石塔,1979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惠州罗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澜石村。据《博罗县文物志》记载,为宋代--清代石刻。由100多处组成。当中有年代最为早远的宋代石刻:“罗浮”、“长寿涧”、“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等3通石刻。罗浮山摩崖石刻为研究罗浮山的人文历史有重要价值,2002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江门开平碉楼与村落

开平碉楼与村落直观、生动地记载着如今遍布全球的华侨群体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曲折的发展过程,是我国华侨发展史的典型代表;同时,开平碉楼与村落是西方建筑文化景观与东方农耕文化景观完美结合,代表了一种源于传统、延于现代的东方农耕社会文化景观。数百年的文化积淀,独特的乡村风貌,规模宏大的中西合璧乡土建筑,外来文化与原生文化的巧妙和谐共生,观赏性极强,给现代人带来心理和视觉的震撼,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肇庆古城墙

宋城墙是肇庆“宋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虽然不能与万里长城的气势磅相媲美,但肇庆宋城墙的雄伟壮观也堪称岭南之最,为肇庆的美景亮丽色彩。肇庆宋城建于宋代,因此而得名,距今已千年的历史。它是我省唯一保存完整、规模最大,集防御、防洪功能为一体的古城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自然和人文景观 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

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锡林郭勒盟位于祖国首都北京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 1098 公里;东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西接乌兰察布盟,南与河北省承德、张家口毗邻,总面积 20.3 万平方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盟辖 9 旗 2 市 1 县和 3 个自治区级绿色产业开发区,盟内有蒙、汉、回、达斡尔、鄂伦春等 24 个民族,总人口 92 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29.6%。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陆路口岸,其中二连浩特市为自治区计划单列地级市,属国务院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是我国连接蒙古国、俄罗斯和中亚、东欧各国的重要大陆桥。
锡林郭勒草原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18万平方公里。其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东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错落,西北部地形平坦,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零星分布其间。东北部为乌珠穆沁盆地,河网密布,水源丰富。西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由一系列垄岗沙带组成,多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海拔在800 — 1200米之间,寒冷、多风、干旱,无霜期90 — 120天。年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为150 — 400毫米,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锡林郭勒盟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风多风大雨量少;夏季凉爽多雨,雨量变率较大;秋季天气凉爽,天气晴朗,风力不大,气候稳定;冬季漫长严寒,总降雪量一般在 10 — 20 毫米。锡林郭勒盟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河流大多数为内陆河,主要有乌拉盖河、巴拉根河、锡林郭勒河、高格斯太河;外流河有滦河水系。全盟有大小湖泊1363个,天镶地嵌在辽阔的草原上,总蓄水量35亿立方米,其中淡水湖672个,蓄水量20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4个:乌拉盖湖、查干淖尔、白音库伦诺尔湖、浩勒图音诺尔湖。
美丽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尤其以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草原类型完整而著称于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备,地上植物达1200多种。境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生物圈网络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每当盛夏来临,风光迷人的乌珠穆沁草甸草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高贵的芍药花与美的山丹花争奇斗妍,片片白云在无尽的蓝天中飘游,牧人策马,牛羊游动,加上蒙古包缕缕的炊烟与缓缓行驶的勒勒车,定会使溶入大自然的游人顿感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繁花似锦的灰腾锡勒典型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锡林河九曲十八湾象是飘落在草原上的洁白哈达,足可使您留连忘返。当您步入这块神奇的土地,便可领略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历史上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由五个部落组成,由东向西为乌珠穆沁、浩济特、阿巴哈纳尔、阿巴嘎和苏尼特五大部落组成。 1958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合并成锡林郭勒盟,察哈尔部落也融入到锡林郭勒草原上。其中察哈尔部落是从成吉思汗开始的黄金家族蒙古大汗的住帐部落,阿巴嘎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别里古台的后裔和臣民。他们至今仍然完整的保留着草原游牧文化与风俗习惯,从服饰、饮食、民居到歌舞、婚嫁、礼仪、节庆等,在整个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如正蓝旗的奶食加工最为优秀,成为历代皇帝的贡品;正蓝旗的蒙古语被确定为现代蒙古语标准音,即蒙古语的普通语,仅从这一点也说明了锡林郭勒大草原在蒙古历史文化中的中心地位。这 里有横贯草原中部的秦燕金古长城与世界著名的元上都遗址,还有典雅庄重的洪格尔岩画和明成祖五次北征留下的玄石坡、立马峰;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的贝子庙与祭祀圣地白音查干敖包把宗教与蒙古族文化溶为一体,世界闻名的“恐龙之乡”通古尔盆地唤起您涛声依旧。这里既有一望无际、空旷幽深的壮阔美,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美;又有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牧人策马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锡林郭勒盟拥有美丽的草原自然风光、古朴的蒙古族风情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众多的文物古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避暑气候,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高度重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并把它定为三大特色产业之一来抓。依托这些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锡盟先后培育开发了骑马、乘驼、射箭、坐勒勒车、牧羊,祭敖包、蒙古族歌舞、服饰表演、体验牧户生产生活等旅游项目,推出了“环锡林浩特天然草原游”、“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游”、“乌珠穆沁草原游牧部落特色游”、“阿尔山圣泉康复保健游”、“草原牧羊游”、“锡林郭勒草原民俗风情游”、“草原婚礼游”、“沙源治理游”、“元上都遗址探密游”、“恐龙墓地游”、“中蒙边境游”、“草原那达慕”、“祭敖包”、“森林、沙漠、雪地探险游”,自行车拉力赛、摩托车、汽车越野赛、狩猎、滑冰、滑雪等等特种专项旅游。旅游活动项目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锡林郭勒盟有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机构和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接待环境日益改善。全盟各地区都设有旅游管理机构,有 6 家旅行社( 3 家国际旅行社、 3 家国内旅行社);草原旅游景点 40 余处,其中 AA 级以上景点 5 处;人文历史景观有贝子庙、元上都遗址、山西会馆、汇宗寺、恐龙博物馆等,其中元上都遗址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全盟现有宾馆饭店 40 多家,其中星级饭店 10 家。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称号的锡林浩特市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盟草原旅游的主要集散地,拥有宾馆 20 多家 2000 多张床位。您若有幸到此一游,优美的环境、碧绿的草原与整座城市融为一体,正所谓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全羊宴”、“手把肉”、“蒙古烤肉”、“涮羊肉”等风味餐,体现了蒙古族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再听上悠扬的马头琴,非激起您不醉不罢休豪情,其情融融,其乐淘淘。
锡林郭勒交通通信便捷,旅游购物市场活跃。目前锡盟以盟、旗所在地为中心,以国、省公路为主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通往各景点的路也基本上实现了黑色路面。锡林浩特铁路已与集通铁路线接轨正式通车,每日往返呼和浩特的旅游列车朝发夕至。锡林浩特飞机场能够起降波音 737 客机,可直飞北京、大连和呼和浩特,旅游旺季每日都有航班。 207 国道张家口至锡林浩特段加宽改造与京张高速公路的竣工,大大缩短了京津冀及以南地区的游客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旅程的时间,从北京出发陆路方面 4 个小时左右可进入锡林郭勒草原, 7 个小时左右可到达锡林浩特市,北京至锡林浩特航班仅用 40 分钟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盟内通信便捷畅通,并已建成盟、旗(县)、苏木(乡)、嘎查(村)四级农村牧区信息服务网络,其中 60%的苏木(乡)政府已接通互联网。电力供应充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旅游购物市场十分活跃,全盟利用当地产的肉类、乳品、骨、角、毛、玛瑙、植物及金、银金属等开 发设计生产出各类风味食品、工艺品、纪念品 400 多种,可满足不同地域游客旅游购物需求。
锡林郭勒大草原之所以深受世人瞩目,就在于它是一个天然的绿色宝库,拥有无以伦比的草原旅游生态资源。“十五”期间,锡林郭勒盟将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草原特色旅游业,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加大对草原旅游业的投入。在此基础上,锡盟今后要以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开发国际旅游为重点,突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独特自然景观和浓郁的蒙古族风情,建设符合国际旅游标准的草原旅游景区(点)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服务设施,力争在 2010 年以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新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草原旅游地区。
锡林郭勒草原有最蓝的天,最白的云,最清的风,最绿的草,有最独特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