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举墓

陈朝举墓

陈朝举墓: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安区沙井街道衙边社区东岳路与西园路交叉口东北侧。坐东北向西南。始建于南宋时期,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墓葬形制为“太师椅”式,由墓堂、二阶拜台及月池组成。长26米,宽12米。使用青石砌筑,青石碑龛,墓碑书“宋正议大夫野望陈公诰封夫人晏氏大母之墓”。陈朝举(1134—1213),陈朝举墓,陈朝举墓简介,陈朝举墓-深圳市宝安区陈朝举墓

古墓考察:狮子戏球—宋朝理学名贤陈文晦之墓

导语:狮子戏球形最真,前山高耸定精神。公卿将相兼名达,此是人间极贵神。一球之外若无山,纵有皆平无声观。只合豪富多谷食,功名难更望脐攀。若有旌旗及鼓山,此名武勇碧幢官。提兵十万多攻取,莫特英雄过分看。

二00九年4月,应潮阳数位风水爱好者之邀请,一同赴潮阳区金灶镇考察潮汕宋代名贤陈文晦之墓冢,对宋代古墓葬的型制与文化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陈文晦墓位于潮阳区金灶镇柳岗乡神仙宫(神林村)之狮山(俗称“狮鼻孔”),狮山形似“狮子戏球”,扦穴在鼻。墓地坐午向子兼丙,坤龙入首,青龙庚酉水上堂,交襟汇出艮,总局水出乾方,暗合天地山泽之数。

墓区面积约350平方米,墓葬为石结构,于其母(汤征公之大夫人)慈淑魏氏墓之左,与孺人勤恕何氏合茔,两墓并排,中间以石板连接,两碑均为三碑夹加盖半圆顶,碑高均为1.6米,宽1.53米;碑文分别为:“宋二世祖十四陈公、孺人何氏墓”和“宋始祖妣夫人魏氏墓”,半圆顶分别刻“文林郎文晦陈公”及“诰封淑人慈淑魏氏”。墓身以片石垒砌,分三层覆盖。为宋代保存完好的古石廓墓,面积800米。双墓该墓于2000年重修,第一期工程(墓的主体、石刻、石雕、墓柱联石狮等)已竣工,墓道墓亭等配套待续。原汕头市长陈燕发(汤征第29代裔孙)撰墓道铭,原揭阳县委办公室主任陈实(第25代孙)写墓柱联。一、远观穴星

二、近观墓碑

三、仰拍墓貌

四、青龙砂

五、白虎砂

六、前堂案山

七、全局拼图

陈文晦(1095-1176),陈汤征之子,字孝达,号万稼,行十四,籍固始,生于北宋哲宗绍圣二年(乙亥年,1095年),卒于谆熙三年(丙申年,1176年),享年81岁。

幼时随父从官于京,目睹辽金侵扰,奸党误国,朝无宁日,民不聊生之景,饱尝战患颠波,忠良遭陷之苦,故少立誓不从仕。后随父汤征公谪贬潮阳,因家直浦都柳岗乡(今金灶镇柳岗村),于家务农,治学诚守父训,兴礼教,举孝廉,重农桑,乐善好施,众举乡贤。绍兴二十三年(1153),宋高宗颁天下,除奸羽,为议战遭陷忠良昭雪,陈汤征声震朝野,高宗旨召入朝辅政,然公已逝。帝深痛,连旨宣晦公入朝,公屡以侍奉其母为由谢辞。帝感其忠孝,诰封公为承议郎。隆兴二年(1164)赐紫金袍带。乾道五年。以三子岭南宣抚使景肃公赠封朝奉大夫。公有子五:景雍、景备、景肃、景俊、景修同朝仕贵(俗称五景)忠孝两全,毕生据立祖训,扬宗风,弘理学,崇孔孟,为潮之儒家理学先尊。

【补注】陈政、陈元光被称为“陈氏开闽始祖”,也是潮汕大部分陈姓人氏的共同祖先。至宋代,陈元光的功绩才受到朝廷重视,被封为“开漳圣王”。 陈政、陈元光一派也称“北庙派”或“龙湖派”(龙湖是陈元光之号)。

2020年8月,郭济怀撰文于潮阳增吉堂风水择日舘。

安徽挖到清朝武举人墓,专家刚挖一半,墓主后人赶来:别挖我祖坟

引子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连绵不断的文化流传至今,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全都消失殆尽,只有中国文化源源不断传承,儒家文化还是流传至今并且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的文化。其中“人之初,性本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这些句子小到三四岁的孩童大到七八十的老人,每个人都会背上几句,可见儒家思想对我们影响之深。

可是儒家文化中也并不都是优秀的,对于现在我们认识儒家文化来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不去学习新东西,就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也使我国出现了男尊女卑的现象。其中孔子还主张“厚葬”,后人也批判了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倾天下以厚葬,自开辟而未闻。”可是古人还是很注重厚葬来表达自己对已逝亲人的思念和孝顺。因此在许多贵族的墓中常有奇珍异宝,在安徽挖到清朝武举人墓,专家刚挖一半,墓主后人赶来:别挖,这是我祖坟,这墓是怎么被发现的,怎么还有墓主后人?

一、古墓是如何被发现的

原来是因为安徽的一所学校希望重新改造校园,还给同学和老师们一个更加舒适的学习和教学环境,就在工人施工的时候,竟然在土里挖出了一些材质不像是现代制作的碎片,校方察觉到事情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不会是一座古墓吧,便很快叫停了施工,随后又通知了文物局。

可是学生们开学上课也很紧急,所以专家们为了不拖延施工进程便对古墓进行了抢救式的挖掘,经过专家们的挖掘发现原来这是一座家族坟墓,里面有一座单人古墓,还有两座夫妻合葬墓。

由于墓中有很多陪葬品,经过专家对陪葬品的研究断定这是一座清代的古墓。之后,专家们便从这座古墓中发现了许多对于如今进行历史研究都有极高价值的奇珍异宝。其中一位墓主人头顶顶戴,专家们可以看出这位墓主人应是一位五品官员。

二、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虽然专家们看出墓主人可能生前是一位五品官员,可是按理说当时的官员的顶戴上都有花翎,专家们却没有在墓中发现任何与花翎有关的物件。经过专家们的询问,一位当地居民向专家提供了答案。

原来在清朝时期有人因武功极高也被皇帝赐予五品侍卫的官职,如果真如这位居民所说那么专家的疑惑便可以解开了,因为清朝的大内侍卫和文官不同,文官顶戴上都有花翎而大内侍卫却没有。专家们又根据墓中出土的弓箭等武器更加确定了墓主人为武将的身份。

武举其实和文举的性质一样,都是通过比试来评选出人才,不过武举比试的是武艺的高低,文举比试的文采的高低。其实初期的武举还存在武学的比试,就是对于排兵布阵等兵法的考试,虽然武举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是真正兴盛还是在明清时期,但从清代开始武举便更加注重武艺的比拼,清代的武举人也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三、墓主后人是真是假

就在专家们挖掘古墓正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时,一位自称墓主后人的人突然跑过来说,这是我家的祖坟,你们别挖了。专家们除了震惊之外,将信将疑的让村民拿着族谱进行比对,发现这真的是墓主的后人。

但是当时的挖掘工作已经进行到一半怎么可能轻易的结束呢?学校的扩建工作也不允许就这样停止,就这样文物局为了不让大家得到损失便和墓主后人商量,是否可以将古墓迁到别地以方便后人的祭拜,墓主后人同意了,就这样古墓挖掘也可以继续,学校也不会有损失,更不会破坏人家的祖坟,皆大欢喜。

结语

古墓挖到一半,墓主后人竟前往现场,这一事件也可以称得上是奇闻异谈了。不过好在文物专家的处理的方式还算得当,最终双方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论语》

《西征赋》

安徽发现清朝武举人墓,专家刚挖一半,墓主后人就拿着族谱赶来了

余秋雨先生曾说道:“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我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数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非常多时代的更迭。每一段曾在过去绽放过光芒的时期,都是无比值得人们进行探索的历史。

为了探寻那些深埋在地下的痕迹,考古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当碰到了那些被人们无意中发现的古迹时,专家们更是会第一时间前去进行勘探和保护。任何一份史料的发现,都有着极其珍贵的意义。

201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施工正在安徽阜阳热火朝天地进行着。随着孩子们的成长,镇子里的学校已经不够容纳了。这次工程也正是准备建造一座全新的教学楼,在大伙的支持下进展飞速。

就在这时,随着一声巨响从工地里传出,一阵垮塌出现了。而在这之后紧接着的,就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墓重见天日。这时的人们早就不比以前,对于考古意识已经有了十足的提高,很快他们就喊来了当地的专家们。

经过一番详细的勘探后,考古队很快就确定了这是一座来自清朝的古墓。而让他们惊喜的是,在墓中发现了一顶象征着清朝五品官位的官帽。不过这顶帽子有这些许特殊之处,他并没有文官都会佩戴的翎羽和翎管。就在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当地人告诉了专家,这里的县志曾说过,有一位武举人就是从这里出去的。听到这里,考古队瞬间就明白了。

在隋朝创立科举制后,唐朝时期也为之扩充了武举这一门科目。702年,女帝武则天下令以科考来选拔习武良才,自此之后无数出色武官通过此条途径获得了一展拳脚的机会。但在唐宋时期,文官依然是社会的主流,直到了明清时期,人们才开始第一次重视起来武举这一种科考,并在民间十分盛行。

武举中第,就是人们口中的“武举人”。据《清史稿》描述,他们可以选择成为武官,亦或是进入皇宫,成为一名“大内侍卫”。明清时期,侍卫第一次被划为了正式官职,并且直接由武举对接。他们负责保护皇宫的安全,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人们口中的大内侍卫,则是其中最高级别“御前侍卫”的别称,官职达到了正五品的地步。

既然明白了墓主人身份,考古队立刻开启了发掘,武举人虽然不罕见,但留下的古墓还是太少。可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正当那些文物源源不断地被发现的时候,一群当地村民跑了过来阻止了考古的进行,并表示十分愤怒。

原来,他们是这位墓主人的后人,为了证明身份还特意带上了自家的族谱。他们一直都知道这里是自己祖辈的长眠之地,并且希望考古队不要继续挖掘,还祖先一个安宁。此时的古墓已经被开掘近半,而且教学楼的工程也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经过一番协商,最终以考古队出资为墓主建立衣冠冢为代价,这群后人同意了考古的继续。

这座大内侍卫墓给专家们提供了非常多珍贵的资料,从清朝史到武举历史都填上了空白,意义十分重大。我们的身边可能还埋藏着许多未被发现的古迹,它们有着极其珍贵的的价值,并在等待着重现天日的机会。而这些,也就是考古学执着的地方,让那些被尘封的历史再一次被人们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