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建筑群

恒山建筑群

恒山建筑群

恒山建筑群(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浑源县恒山主峰天峰岭阳面脚下

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北岳恒山历史悠久,素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华誉,其主峰海拔2016.8米,是中国北方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和重要的道教发祥地之一。

恒山建筑群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后经唐、金、元重修,到明清时仅主峰即有大小祠庙60余处。但惜多数已不存,现仅存20余处,为明清所建。整个建筑群占地范围东西1400米,南北900米,主要殿宇有:恒宗殿、寝宫、会仙府、九天宫、纯阳宫、关帝庙、文昌庙、灵官庙、龙王庙、山神庙、疮神庙、马神殿、十王殿、得一庵、阎道祠、紫微阁、魁星楼、羽化堂、接官厅、龙泉观等,其中朝殿,又称员灵宫,为恒山主庙,是恒山中最大的庙宇;寝宫为恒山最古老的建筑;会仙府是恒山最大的仙道居住之处,内塑八仙人物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还有近二百处摩崖题刻和数十通御祭古碑以及塔林。恒山建筑群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我国道教圣地,号称“第五小洞天”。

武当山古建筑群在什么景点 关于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传说

1. 关于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传说

楼主朋友你好,武当山的古建筑群主要是明永乐和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关于武当山的简介我贴给你参考下: 武当山概述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景区面积古称“方圆八百里”,现有312平方千米。东接历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车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北临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胜景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腾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00多种。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617种,因此,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庙房1182间,犹如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览。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分别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武当武术,又称“内家拳”,源远流长,玄妙飘灵,是中国武术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炼气凝神,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是极好的健身养性之术。富有神韵的武当道教音乐,具有中庸、委婉和庄重、典雅的特点,与武当武术同享盛名。武当传说故事、民歌、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武当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块瑰宝,令世人神往,让我们走进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武当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灵和神韵……

2. 武当山古建筑群文化价值

武当山,中国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其东接闻名古城襄阳市,西靠车城十堰市 ,南望原始森林神农架,北临高峡平湖丹江口水库。

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闻名于世。

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06年被整体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7年,武当山和长城、丽江、周庄等景区一起入选 “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

2010至2013年,武当山分别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入选最美 “国家地质公园”。

截至2013年,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而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

3. 武当山的古建筑有哪些

武当山上具体官方没有公布有多少个台阶,大约一万多级台阶。但是从乌鸦岭到金顶约为是6500多级台阶。

武当山,中国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武当山坐落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东界南河,西界堵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

截至2013年,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

4. 武当山最古老的建筑

武当山有以下九个地方可以烧香:

1、太和宫(金顶)

太和宫全称“大岳太和宫”,俗称金顶,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蜂顶,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包括古建筑20余栋,主要由紫金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是武当山的精华。

2、紫霄宫

紫霄宫,又名“太元紫霄宫”,明代宫观建筑,坐落在武当山的主峰——天柱峰东北的展旗峰下,占地面积约27.4万平方米。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为禹迹池、宝珠峰。

3、琼台中观

琼台中观,又称“紫岳琼台”,始建于元代,明清时修葺扩建,坐落在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脚下,是整个琼台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观。琼台中观现存古庙房14间,建筑及遗址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三清殿是琼台中观的主体建筑,此外还有祖师殿、慈航殿、财神殿等古建筑。在中观还保存着一座用青石构造的元代石殿,里面供奉着用青石雕塑的玄武圣像。

4、南岩宫

南岩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道教著名宫观,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的南岩上。

5、净乐宫

净乐宫是武当山著名的道教建筑之一,素有“小故宫”之称。景区面积达121785平方米,东西宽353米,南北深345米,宫门前是六柱华表式冲天大石牌坊,宫内重重殿宇,巍峨高耸,层层院落,宽阔幽深,环境幽雅,宛如仙宫。明、清名人游记中,把净乐宫描绘成皇帝居所,气势近似于北京故宫。

6、五龙宫

武当山五龙宫是武当山建筑最早的九宫之一,历经唐、宋、元、明几代修缮,供奉着铜铸鎏金玄天真武神像,高达1.95米,是武当山最大的真武神铜像。

7、武当山遇真宫

遇真宫位于武当山镇东4公里处,属武当山九宫之一,始建于永乐十年,现存庙房33间,建筑面积1459平方米,占地面积56780平方米。其真仙殿中存有张三丰铜铸鎏金像。

8、武当山玉虚宫

武当山玉虚宫是武当山建筑群中较大的宫殿之一,位于老营的南山脚下,距玄岳门西约4公里。

9、武当复真观

武当山复真观,又名太子坡,位于武当山狮子峰60度的陡坡上,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年间三度重修,现基本保持了当年的规模。复真观的祖师殿内,供奉着真武神像。

5. 关于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传说故事

众所周知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原来这五岳,即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都和盘古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盘古开天辟地为何又是东岳为首呢?且看下文。

泰山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顶天立地的活着。经过了漫长的1万8千年后,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的极高了。

盘古

他的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眨一眨,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的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的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

盘古

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先祖,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人们把泰山誉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泰山

当然盘古是最出名的神话人物,也和泰山一直有的荣誉关系深厚,除了盘古之外,泰山还流传着两位神话人物。第一位就是东岳大帝,被称为泰山的神,又名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宫之第二位,冠以五岳之首。还有传说这样描述东岳大帝,为盘古的第五代孙,它掌握人们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贵贱和官职,是万物之始成地。自战国至汉代,泰山始终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禅之地。

东岳大帝

还有一位就是碧霞元君,俗称是“泰山娘娘”。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查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一说为华山玉女。但一般作为泰山女神,被人称为泰山神之女。

碧霞元君

也不知古代传说是否真的存在,尤其是天上有没有神仙呢?

6.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筑历史

明代永乐11年

净乐宫: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宽12.8米,石凿榫卯而成。正中坊额上刻着嘉靖皇帝亲书“治世玄岳”4个大字,笔势隽永刚健。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后来大部分毁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

  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坐落在老营以南12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厢房50余间,面积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 个较大单元。

  南岩: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宫殿、道房、亭台等大小房间150间,赐额“大圣南岩宫”,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大到460间。今存石殿,南天门,碑亭,两仪殿等建筑。

  琼台观:位于天柱峰东南麓约10公里,垂直距离1350米,分为上观、中观、下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现已修复部分庙房。该处系武当山客运索道的起始点。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紫霄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宫殿、廊庑、斋堂、亭台等860多间,赐额“太元紫霄宫”。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为禹迹池、宝珠峰。周围山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

  金殿: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当天柱峰之巅,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进深为三间,高5.54米,长4.4米,宽3.15米,全为铜铸鎏金。是世界罕见的铜建筑精品。

7. 关于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传说有哪些

武当在湖北,可很多人不知道四川也有个武当山。四川武当山在当地挺出名,而且也是道教圣地。这座四川武当山就位于广元市苍溪县,又称“西武当山”或者“苍溪武当山”。苍溪是川北的一个小县,似乎不太出名,但这里与道教颇有渊源,而且苍溪的名片也不止武当山。

苍溪县城所在地叫陵江镇,嘉陵江穿城而过,据说陵江镇曾是广元第一大镇。苍溪县城北距广元市区约110公里,南到著名的阆中古城不到30公里,走G75兰海高速或者212国道都能到达两地。

说起苍溪道教,东汉末年,这里便是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的修炼传道之处。苍溪南部的云台山乃是张道陵炼丹飞升所在,至今仍存张道陵墓。除了云台山,西武当山也是重要的道教场所,一直是正一道在西部的主要活动中心。

西武当山位于陵江镇城东,嘉陵江几字湾头左岸。西武当山海拔虽比不得湖北武当山,也没湖北武当山那样磅礴的体量,但它一样古柏森森,俯瞰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西武当山真武宫主神供奉圣真武灵应真君,也就是真武大帝。真武宫始建于明朝,几经劫难最终被毁,现在的真武宫乃今人重建,仍气势恢宏。不过,古真武宫留存下来一面真武镜,传说为照妖镜,几经辗转,命运传奇。

西武当山上的仰天楼可是该山一宝,有“千里嘉陵第一楼”的美誉,楼高39米,5层楼阁,采用八面飞檐样式。登上楼顶,放眼望去,江山尽收眼底。

崇霞宝塔算得上西武当至宝,此塔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距今快四百年了。塔身六棱形,由下至上逐层减小,一共9层,象征九级浮屠。一至五层有精美的石刻造像,一到七层留有各种墨宝,每层都有窗口可供远眺。崇霞宝塔在当地人心中分量颇重。

站在高处寂寞远眺,能看到远处竹柏微藏的临江寺和烟丛寺。杜甫和旅游都曾有过游历,并留下佳文。这里还有拦秀亭、城隍庙等去处可供游览。

就在西武当山下嘉陵江畔,85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影响红军长征的大战,今天战役的痕迹仍然可见。红军渡,多么优美的一个名字。1935年,为策应红军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渡嘉陵江西进。国民党反动派集结30多个团阻挡红四军,双方在武当山脚下发生激战,红军顺利突破防线,但也付出了惨重牺牲。红军街,当年 红军在王渡场准备船只和训练,无意间形成一条街道,如今按原样恢复了红军街。渡江指挥部,原本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民居,徐总的办公室就在这里。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3600多件当时的文物。功勋馆,镌刻有英雄的名字,当年的战斗中,牺牲了两万多名战士。红军渡,这里厚重的历史震撼着每一个来这里的人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

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的意境,绵延140里,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金殿: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

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

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中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武当山金殿,1961年03月0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山金殿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在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是中国的名山之一,方圆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山中有二十四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风景名胜,它同时也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山中有很多宫观亭殿,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宫”之称,是中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武当山金殿俗称“金顶”,在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建筑物。金殿面阔、进深各三间,高5.54米,宽4.40米,深3.15米,是铜铸烫金、仿木构建筑,重檐叠脊,翼角飞翘,殿脊装饰有仙人禽兽,造型生动逼真。下设圆柱十二根,宝装莲花柱础,斗拱檐椽,结构灵巧精美。额枋及天花板上,雕铸流云、旋子等装饰图案,线条柔和流畅。殿基为花岗岩砌筑的石台,周绕石雕栏杆,益显庄严凝重。殿内神像、几案、供器都是铜铸的,中供奉着真武帝君,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侧立有金童、玉女,拘谨恭顺,素雅俊逸,“水火”二将,列立两厢,威严勇猛,是全山铜铸造像艺术精华所在。

金殿是分件铸造,榫铆拼焊,连接精密,浑然一体,毫无铸凿之痕,虽经历五百余年风霜雪雨和雷电的侵袭,至今仍金碧辉煌,绚丽如初,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

殿下的山峰腰绕石城一周,名紫金城,长1.5公里,临崖面险,悬空熊峙,四门石阙巍然屹立,极其险峻。

登上金顶,远眺群峰环峙,苍翠如屏,丹江水库碧平如镜,俯瞰太和、南岩、五龙诸宫,层叠有致,布局严谨,美不胜收。晨观日出,晚看云海,游人至此,如至仙境一般。

在武当山的小莲峰有一座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从主峰天柱峰移到此的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铸造的铜殿,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建筑物。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铜殿元代置放在天柱峰顶,也被称为金殿。在明永乐大修武当时,明成祖朱棣因其规模小而另铸了一座金殿,下旨将元代铜殿转运至小莲峰保存。

这座铜殿完成于元大德十一年,在武昌铸造。造型古朴凝重,瓦棱、檐牙、栋柱、门隔、窗棂、门限等诸形毕具。殿体镂刻有铭文,记述化缘道士姓名和各地捐资造殿信士的姓名及地址

这座元代古铜殿是因为是从天柱峰转运下来的,所以叫转运殿。从字面上看,转运,有“时来运转”的意思。有意无意之中,武当金顶就又增加了一个神秘的景观,人们沿着铜殿转上一圈,据说能够解除厄运,转来好运、官运、财运等等人生运气。所以,来武当金顶的人,许多都愿意在这里转上一圈。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紫”取自“紫气东来”,表祥瑞,“禁”指皇家禁地,由此可见紫禁城除保护金殿外,还有政治寓意。再者,金顶位于天柱峰巅,无屏障,无靠山,更无左右砂山,为了聚气,风水先生沿峰峦建立这道城墙,用以“藏风聚气”。紫禁城有四道城门,只有南门是真门,其它均为虚设。在南门的一侧并列有神门、鬼门,供以告诫人们,“人鬼神”各行其道。

紫禁城,亦名皇城,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明永乐十七年(1419)敕建,高达数丈,周长344米多,环绕天柱峰巅,由每块重达千斤的条石依岩砌成。紫禁城有一奇妙之处,即从里向外看墙体向外斜,而从外朝里望墙体却向里倒,远看美如灿烂的光围绕金殿,十分玄妙壮观。紫禁城四方设四座石质精雕石门,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进入南天门,就是灵官殿长廊,幽暗阴森,石冷袭人。登上一段石级,是一块小平场,上有锡铸的灵官殿,玲珑古朴,为稀世之文物。殿右有明代御碑数通,殿前置碗口粗钢鞭数根。相传,凡是不虔诚的朝山进香者,到此都要受到灵官的严厉惩罚,上不了金殿。这一传说,竟把一些人吓得心惊肉麻,两腿发软,甚至昏厥倒地。出灵官殿长廊,手拉铁索,攀登“九连蹬”,九转而登一百数十级饰栏石梯,便是金光熠熠、名扬古今中外的金殿了。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

紫霄宫创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元代重修,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赐额“太玄紫霄宫”。嘉靖三十一年(1552)增修扩建,共有庙宇806间。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势,在纵向陡峭横向宽敞的地形上,构筑轴线建筑,层层递进,逐次升高,形成三进院落。由下而上依次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两侧为配殿、东西宫和东西道院,主次分明,庄严肃穆,极具皇家道场气派。

紫霄宫是武当山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宫殿,其主体建筑至今已历590余年。进宫第一座殿堂为龙虎殿,殿内两侧供奉的青龙、白虎塑像,高达丈余,塑造手法细腻,技艺高超,有元代遗风。出龙虎殿,拾级而上,为朝拜殿,亦名十方堂,殿后是一青石墁地大院,正中即为该宫正殿——紫霄大殿。

紫霄大殿是全山最大、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坐落在三层饰栏丹墀崇台之上,巧妙利用地形落差,更显其雄伟壮观,气势轩然。大殿为九脊重檐歇山式顶,孔雀琉璃瓦屋面。整座殿堂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堂内陈设考究,供奉着道教神仙和各类供器、法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紫霄宫不仅是武当山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还是武当山道教活动中心,每逢道教传统节日,都在这里设坛建礁,祈福禳灾。

紫霄宫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南岩宫坐落在武当山南岩(又名紫霄岩、独阳岩)绝壁之上,上接碧霄,下临绝壑,周围峰岭奇峭,林木苍翠,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景色最美之处。南岩宫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宋、元均有较大规模建筑。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赐额“大圣南岩宫”。嘉靖三十一年增修扩建,共有殿宇640余间。南岩宫建筑群在总体布局上匠心独运,巧借地势,依山傍岩;在手法上打破了汉族建筑传统的完全对称的布局和模式,座座宫室镶嵌于悬崖峭壁,虽系人工,宛若天成,使其与环境风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营造了“天人合一”的至高意境。

南岩宫现存山门、龙虎殿、大殿、东西配殿、两仪殿、皇经堂、石殿、八卦亭、御碑亭等建筑90余间,其主体建筑玄帝殿民国十五年毁于火灾,200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修复后的玄帝殿重檐歇山,丹墙碧瓦,崇台高举,巍峨壮观,宛如天宫。大殿丹墀之下为青石墁地院落,中有一口古井,名甘露井,井台以青石雕制,六角饰栏,水质清洌甘甜,犹如甘露。从皇经堂到两仪殿之间的长廊,遍布摩崖石刻,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明嘉靖初年内阁首辅夏言和其弟子王顒所题“寿福康宁”四字。两仪殿前有一石雕龙首,长2.9米,宽仅0.3米,从悬崖峭壁上横空出世,面对金顶,下临深涧,顶端置一香炉,这便是号称“天下第一香”的龙头香。过藏经楼,即为建于元代的“天乙真庆宫”石殿,整体为石作仿木结构。南岩西侧一峰突兀,名梳妆岩,上建“梳妆台”,相传为真武大帝修道成功飞升之处。

南岩宫周围还有滴水岩、仙侣岩、黑虎岩、洪钧洞、雷神洞等景观,移步换景,变幻无穷,让无数中外游客陶醉其间,流连往返。 磨阵井又名纯阳宫,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一座四合院式道院,布局精巧,结构紧凑,现存山门、大殿、配殿、姥姆亭、北道院等建筑52间,大殿内壁画《真武修真图》形象地叙述了真武修真,得道成仙的故事,画风古朴。院内一口古井,旁立一根铁杵,传说当年真武太子在此受紫元君化身姥姆以“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哲理点化,最终修道成仙。

磨针井之名,取自真武大帝刻苦修炼,最后得道成功的故事,故事说:净乐国太子得玉清圣祖紫元君的启示,到武当山学道修炼,但意志不坚,欲下山还俗。走到这里,遇见紫元君变成的一姥姆在井边磨铁杵。太子感到奇怪,上前问道:“磨铁杵做什么?”姥姆回答:“磨针。”太子惊问道:“那不太难了吗?”姥姆偏过头,笑容慈祥地点化太子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太子闻言顿时大悟,遂转身回山修炼,最后终于得道升天。后来,人们称这里为磨针井,并修建了磨针井和回心庵。

又名“磨针井”。从武当山镇(老营)乘车南行7.5公里,紧挨登山道旁,有一座纤巧玲珑,布局紧凑的道院,这便是磨针井。它周围峰峦拱拥,翠林环绕,竹铺凉云,梅送暗香,被誉为“竹月梅风巧相映”的胜境。

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此宫占地面积5千平方米,计有庙房52间。其主体建筑祖师殿,为三开间殿堂,殿内原供有真武青年时塑像。四壁绘《真武修真图》壁画,线条古朴高雅,色彩陈淡苍然,山水云树有致,各种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汉族民间画风,生动地反映了真武上山修炼的曲折故事。殿前埋着两根碗口粗的铁针,乌黑光亮,象征姥姆当年所磨铁杵。殿旁栏台高举,拱拥井亭一座,重檐雕脊,凌空展飞,婷婷秀立,轻俏典雅。

亭中有井,亭内有一眼井泉,水质清洌,甘甜如饴,据说品尝后,能增智开慧。其上神龛内置铁饰金姥姆磨针像,据说这尊像是供奉的紫气元君像,手捧铁杵,头微侧偏,笑迎过往游客,以相当高的艺术造型,渲染了这个道教故事。离磨针井不远的山巅上建有关帝庙,从前供奉关公像,现仅存一把铜制青龙偃月大刀,重达30多公斤,明万历年间造,亦为历史文物。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据记载,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等29间。明嘉靖三十二年扩建殿宇至200余间。清代康熙年间,曾先后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门等殿宇。后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公元1982年经国家投资,对复真观开展全面修缮,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被列入全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族建筑传承与修缮保护之淄博市博山区炉神庙建筑群

民族建筑传承与修缮保护

炉神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 (公元1611 年),是由当时炉行中徐应元倡导,并征得炉行著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而建。殿内供奉着女娲氏,女娲炼石补天,世人皆知;;琉璃业也炼"五色石",于是炉行就把女娲氏认作炉行的"祖师",庙名定为“祖师炉神庙”。明万历四十六年,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三人为首,邀集23 人共结"炉行醮会"。他们规定每年的上巳月(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到炉神庙共同举行祭祀活动。由此产生了博山三月三的“炉神庙会”。

炉神庙于2006 年12 月炉神庙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炉神庙岁久失修,日见破败。我公司于2016年受博山区文物管理局委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炉神庙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测绘,编制了炉神庙修缮保护设计方案。经省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专家会审通过,于2017年12月修缮完工。

▲炉神庙鸟瞰图

一、工程概况

炉神庙是当时淄博炉行供奉祖师女娲神像的地方,宗教祭祀场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原山山脚下,整体坐西朝东,由山门、圣母殿文昌殿、五福殿、如意厅等建筑组成庭院式建筑群,东西长 30m、南北长 35m,占地面积约1050㎡。除大门为垂花门外,其余建筑均为硬山顶形式,外墙砌筑为砖石混砌,其主要建筑山墙檐头均用墀头和挑檐石,院落建筑木雕砖雕样式繁多,雕刻精美。

▲总平面图

1.圣母殿

圣母殿,面阔三间,9.60m,进深三间,6.84m,建筑面积78.83m²,单檐前出廊硬山建筑。屋顶为绿色琉璃瓦,深浮雕陡板正脊,脊块浮雕牡丹,两端安装正吻,深浮雕陡板垂脊,垂脊上端后安有垂兽,脊上安有三个跑兽,垂脊端头安装仙人,垂脊外安装排山勾滴。山面方砖博缝,两山拔檐砖,两山墙前后檐均安砖雕墀头,墀头下方由挑檐石悬挑承托。山墙前檐用角柱石和压面石,两山墙下碱为料石砌筑,其上七层青砖后用料石砌筑五花山墙造型,山尖为青砖砌筑,均匀分布拉结石,琉璃浮雕山坠。后檐为五层封护檐,一层为青砖直檐,二、三层为青砖冰盘檐,四层上为两层青砖菱角檐,中间砌一望砖,菱角上为望砖拔檐。檐下三层青砖,再下为料石砌筑墙体。廊心墙砌1.09m 青砖淌白下碱,其上为方砖墙心,槛墙下砌青砖上安窗台石,内墙两山及后檐九层青砖下碱,其上糙砌青砖外抹黄灰。前檐门窗安于金檩之下,明间为格扇门,门槛上安有走马板至檩枋,次间为格扇窗。后檐及两山无门窗。七檩抬梁式木构架,室内檩枋下均做雀替,梁下安顺梁,脊瓜柱安有木雕角背,与脊檩下蝴蝶木相衬托成如意图案。柱子刷大红油饰,柱下安有柱顶石。

▲圣母殿修缮后照片

▲圣母殿正立面图

▲圣母殿剖面图

▲圣母殿侧立面图

2.文昌殿与五福殿

文昌殿与五福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前出廊硬山建筑。仰瓦屋面,深浮雕陡板正脊脊块浮雕牡丹,两端安装正吻,深浮雕陡板垂脊,垂脊上端后安有垂兽,脊上安有三个跑兽,垂脊端头安装仙人,垂脊内四垄筒瓦,垂脊外安装排山勾滴。山面三层拔檐砖,两山墙前檐安砖雕墀头,墀头下方由挑檐石悬挑承托,后檐墀头无挑檐石及砖雕。六檩抬梁式木构架,室内檩枋下均做替木,脊檩安蝴蝶木承托脊檩。前檐出檐椽和飞椽,椽之上铺望板。室外檐柱柱头及其上方梁架外侧做彩绘。

▲五福殿修缮后照片

▲五福殿正立面图

▲五福殿侧立面图

3.如意厅

如意厅,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建筑。过垄脊仰瓦屋面,深浮雕陡板垂脊,垂脊上端后安有垂兽,脊上安有三个跑兽,垂脊端头安装仙人,垂脊内四垄筒瓦,垂脊外安装排山勾滴。山面方砖博缝,两层拔檐砖,两山墙前后檐安砖雕墀头,墀头下方由挑檐石悬挑承托,山墙前檐用角柱石和压面石,两山墙下碱为三层料石,其上砌两层青砖,再其上为窗台石,券面窗,外圆内方,内做储物之用。山窗上做砖雕边框装饰。山面做五花山墙造型,山尖为青砖砌筑,浮雕山坠。

▲如意厅修缮后照片

▲如意厅正立面图

▲如意厅剖面图

▲如意厅侧立面图

▲如意厅墀头砖雕

二、修缮设计

本修缮设计修缮内容主要有:屋面局部揭顶;修补、添配糟朽的木构件;剔补酥碱青砖,清理室内外青砖墙面,铲抹室内墙面;修补木构件油饰地仗;拆安归位台阶,粘补、添配断裂、缺失的石构件等。

设计方案中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尽量保留原有构件,保留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和原做法。修缮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应尽可能做到容易拆除,不破坏原结构与构件,不影响后续维修保护措施的实施。修缮设计采用的技术中应遵循“最小干预”和“最大限度的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以消除古建筑安全隐患、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目的,严格控制工程量,尽可能 保留保存状况较好的原构件,避免对古建筑造成过大干扰。

对炉神庙的修缮工程,主要是及时消除该建筑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真实、全面的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价值,通过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修缮因自然和人为造成的损坏,防止险情进一步加剧,使建筑保持在一个历经年岁后自然、健康的状态。

建设单位:博山区文物管理局

设计单位:曲阜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

曲阜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曲阜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下属专业古建筑设计研究机构。1984年,肩负着传承中国古建筑辉煌技艺和发扬光大的神圣使命,曲阜市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公司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园林古建筑一级资质企业,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企业。同时具备施工总承包、市政、环保、装修装饰等多项资质,拥有职工978人,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职称人员160余人,拥有木作、瓦作、石作、泥塑、钻细、钻刻、匾额、油漆彩画等工种技术名师300多人。至善至美而不急功近利,处山之巅而自以为小;公司自成立至今,实行科学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战略,培养了一支包括高级工程师、注册建造师、古建技术名师、工程师和经济师在内的高素质工程建设队伍,凝聚了众多身怀绝技,以技为道的能工巧匠。传承着中国古老的中国传统建筑修缮技艺,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对传统建筑文化、园林文化,自然环境配置,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领悟)

(曲阜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供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