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易系辞碑

朱熹易系辞碑

易系辞碑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至1200年)所书大字行书碑刻,墨迹已流入日本。碑为一组四通,共十四行,每行八字,共112字(略书迭字不计),字径12至14厘米。初由其门生蔡元定刻存于湖南常德学府(今湖南省常德县),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大同作官的屈钟岳,依早期拓片在大同翻刻,现存大同市博物馆碑廊。

萧山朱姓系朱熹之后 朱凤标曾任清朝五部尚书

在距杭州城区40多分钟车程的萧山朱家坛村,生活着朱熹的后人——萧山朱氏。

萧山朱氏中最著名的人物是朱凤标。他在清朝道光年间参加科举,考上了榜眼,历任五部尚书,时称“萧山相国”。朱凤标的第四代孙朱文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收藏家。朱家溍就是朱文均的儿子。

孕育了文博大家的小村究竟是什么样?日前,记者驱车来到这个小村,寻访萧山的大宅门。

坛里金变成朱家坛

故居还在,祠堂已毁

新城路一路往南,到底左拐,进入村道,“朱家坛村”的牌子就醒目地立在路边。

村支书朱鸿良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有520户人家,其中350户是朱姓。

作为村里最老的建筑,朱凤标的故居坐落在村子中间一片较为开阔的地带。白墙黑瓦,木制门窗,显得颇有古风。宅院分为东西两幢,各三进。东边宅院的门前有个池塘,西边宅院门前有条小河,河上有座很古的石桥

朱凤标故居正在修葺中,宅院里已经搭好了不少复原的木结构,还剩一半白墙黑瓦、厚重木窗,正等待翻新。细心看看,一些精致古朴的雕花、木刻,让人不禁联想这座大宅门的过往。

站在正在整修的木制楼梯旁,村里的会计王新兴很兴奋地讲起了朱家坛的故事,因为喜欢历史,喜欢在村里四处溜达,和村民们家长里短,王新兴比朱家人还要了解这个村子的历史。

宋元时期,这里以金姓为主,因地形深凹,所以当时的村名叫“坛里金”。

元朝末年,理学家朱熹的七世孙朱寿从当时隶属古徽州江西婺源迁居到此。朱寿就是萧山朱氏的第一代。后来,朱姓后族在此发迹,“坛里金”就逐渐演变成了“朱家坛”,可惜的是,朱家祠堂上世纪因意外失火被烧了。

“喏,看这个墙,这个瓦,因为祖上是从古徽州迁过来的,所以这座宅子有点徽式建筑的风格。” 王新兴说,明朝后期,朱家先祖在苏州丝绸生意,是皇家灯火引芯的“钦点供应商”,大宅估计是在那时落成。现在看到的两个墙门,曾经分住了当时朱家的六个兄弟,“按照单双数分开,老大老三老五住一边,老二老四老六住另一边。”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萧山朱氏最著名的人物朱凤标横空出世。

朱凤标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亲去世,他一直跟着母亲。记者站立的故居,其实是他舅父的房子。道光十二年,朱凤标科举考上榜眼,后来历任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吏部五部尚书,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还管过漕运和教育,时称“萧山相国”。

朱凤标入朝为官之后,村里人就在其舅父家的原址上增建了这所宅子,并取名叫“榜眼墙门”。直到现在,村里人还能够确切指出朝东的阁楼就是朱凤标少年时读书的地方。

村里老人家告诉记者,朱凤标故居门前的这条小河,曾经很宽,直通官河。老底子,渔船、客船来来往往,朱家人从此处下船,就是到了家门口——相当于现在那些电梯入户的豪宅,很是气派。

那口井还在

家谱和老照片渐渐流失

《萧山朱氏宗谱》上记载,朱凤标是朱熹的第20世孙,而朱家溍是朱凤标第五代孙。

朱家溍的小女儿朱传荣叙述,朱凤标是萧山朱氏落户北京的第一代人,直到最后去世的时候,才葬回萧山所前镇,谥号文端。

朱家溍在世时,曾多次回乡祭祖探亲。1996年春,朱家溍受聘为萧山博物馆顾问。自那时起,他几乎每年亲赴故乡,无偿为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作鉴定。

不过,村里的年轻人对于祖辈的历史已经有些模糊,他们自认是朱熹的后代,也知道村里出过名人朱凤标,而其他的细节,在口口相传中,渐渐流失。

村书记朱鸿良是朱凤标的本家后裔,他们一家,曾经也住在朱凤标故居里。

顺着故居前的池塘向东走十余米,右转,还不过一百步,就是朱鸿良现在的家。聊起朱姓,朱鸿良的母亲朱素琴很激动,她拿出一沓老照片——

“这张,这张,还有这张,都有朱家溍,都是18年前的照片了。”

“朱家溍的家人还专门到我家来做客,我们是本家。”

“这张是在老房子里拍的,那个时候是这样子的,现在这口井还在。”

不过朱大妈有些惋惜,家里曾经还有两张年代更久远的老照片,她记得照片中的男子都身着长衫,女子则头戴凤冠,留着长指甲。这两张图片,是爷爷去世前交给她,她用布包着,藏了整整24年,却在上世纪90年代卖给了收古董的,“藏了24年啊,两张照片,就算一年只值一块钱,也要48元……最后讨价还价,44元卖掉了!”

和那老照片一样失传的,还有家谱。

朱传荣表示,她看到过《萧山朱氏宗谱》二十卷,也只是复印本,“(那份家谱)始于宋代,明清之间数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同治八年修订、刊印,我只看过一份复印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现在我们北京家里并没有续修。”

常山画里乡村系列 | 让朱熹写下千古绝句“山列锦屏秀、水流翰墨香”的好地方——球川村

位于常山之西

历史悠久、留有众多古迹

村内民风淳朴

这座千年古村就叫做

常山画里乡村系列

宋代大文豪朱熹

在球川会友、登山览胜

才写下

“山列锦屏秀、水流翰墨香”

千古绝句

球川底蕴之美

古村落高处俯瞰,如一个大口袋,四周大山环绕,只有南面一个口子可入,一处天然宁静的人居之地。这个口袋里的古村落有3条古道通向外面,一条越篾岭到达璞石,一条过碧石坞到达江西玉山,一条穿里岭到华埠。历史上的璞信古道,一路经江西玉山上饶信州,两省通衢重要古道,因此古道球川日益兴起,成为浙赣闽皖边界的商贸重地。

当年玉山的纸砚、浮梁茶叶、景德镇瓷器,都在这里流通。球川的各种商号兴起,饭馆、烟馆、客馆也尤其热闹。给如今的古村落留下了无数繁华旧时的记忆。

球川生态之美

球川始置咸通十年(869)。徐濑山从福建莆田迁入球川镇西溪。徐珍,咸通十年(869)由衢州迁球川竹林后繁衍成族,形成现今规模的村。(徐烈考云:端明殁于球川。球川古有绍德庵,庵旁有墓,讹传汪尚书墓)。据《毛氏宗谱》载:“因其 地四面环山,状若金盘而称金球”。后因溪水蜿蜒流经村内,遂改称球川。

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据传宋时朱熹在江西白鹿书院讲学,回家过年路过七都(现在的球川),忆起此地有学友汪焱鼎,欲访,闻汪母逝,碍于礼节,未去。镇上人闻朱熹至,慕名求字,朱熹为众民写下一百余幅对联,其中一幅即 “山列锦屏秀,水流翰墨香”。他赞美这儿山水清秀、人才辈出。同时,朱熹也为七都村吟出另一文句: “山环成球,水汇成川。”从此,七都改名为球川。

球川建筑之美

球川历史悠久,古建筑保护比较完整,古建筑27处,具有代表性的有:

兴贤塔

QIUCHUAN

兴贤塔位于球川镇水口处,据清光绪十二年纂修的《常山县志》载: “兴贤塔,在球川,明万历末年徐少竹、毛良明等建。”系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高七层计27.27米,周身长达四丈余计13余米。塔基用条石砖砌筑,底层设一门,门向朝北。塔身用青砖砌成,双层塔壁,两壁内可设一人上下的石阶,石阶按逆时针方向盘旋而上至层与层的交接处。各层塔檐叠涩挑了,塔内空心呈圆筒状。明万历末年徐少竹、毛良明等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塔头被雷电击毁,六、七两层裂纹严重,每层塔檐长有灌木,是许多小鸟的栖息地。兴贤塔于1986年8月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均得到良好地保护。

三十六天井

QIUCHUAN

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浙西边陲一座历史悠久、保留完好、面积最大、雕刻精细、设计古怪、结构深奥的明清古民居。作为当年的一座天井式的私家大院,建于清末,占地3592.5平方米,由台门、前进、中进、后进、偏房组成。走进正门,如入迷宫,走廊迂回曲折又四通八达,连接大小房门一百多扇,沟通大小天井三十六个。大天井中一棵尺把粗的桂花树枝繁叶茂,每年八月花开满树,清香袭人。

此外,球川各类古建筑保存还有五十多幢,有几幢老房子建筑规模,不亚于“三十六天井”,有些房子的雕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古朴的老房子,风格基本与“三十六天井”一样,水井、天井,大梁、牛腿,门窗都雕刻得相当精美,历经百年,别样有韵味。 

球川人文之美

球川村中有两家大姓,一为姓徐、一为姓毛,另有汪姓、姚姓等。史料有载:“徐氏一家聚球川约千余人,绅士三十余人盛矣”,且“自元明以来子孙簪缨不绝”“登仕者甚夥”……“和睦之风为近世罕见”。

球川村古属君子乡此名不虚,原来这儿的风俗敦朴民性温良,球川村的徐氏、毛氏宗祠柱子上,刻以先人之嘉言懿行为后世效仿资以维系人丁兴旺,他们村上的家谱上,对处世之道是:当思礼让为变,勿以强凌弱,以家暴寡,要自淑其身;对职业的要求是:人生斯世,务各习一业,有志者读书上进克振家声,次则农工商贾亦足为营生之计。影壁上一联,还说“片语解纷凭信义,因心友爱积庆祥”语意深入浅出,感人至深。

这里不只是商贸繁华,也是历代文风盛行之地,朱熹改名留下来的儒风沐浴当地千年,村始祖“所学朱子也,学朱子即所以学孔孟也”,而球川村历代出了济济人才。

球川食品之美

球川雪片糕

QIUCHUAN

常山雪片糕片如薄纸,色白如雪,入口即化,甜度适中,唇齿留香。常山雪片糕的吃法毫不逊色“奥利奥”饼干,撕下一片蘸点牛奶、豆奶,风味无比独特,软糯但不粘牙,球川镇的雪片糕最为出名。

球川贡面

QIUCHUAN

常山贡面又名常山索面、银丝贡面,是一种以面粉掺以山茶油,配加盐水调和拉制晾干而成的手工面。常山县境内许多乡镇都生产贡面,但如说起哪里的贡面质量最好、品质最优,非球川村莫属。球川古村,素有“山环成球、水流成川”之说,山泉水质甘洌清澈,且这里又盛产山茶油,故为常山球川贡面制作,提供了绝佳的原材料来源。明朝嘉靖皇帝曾下旨将球川贡面列为贡品,赐名“银丝贡面”,从此,“银丝贡面”名声大噪,美名远扬。

正如朱熹赞叹此处所言

山列锦屏秀,水流翰墨香

这处风光人文相得益彰古村落

或许有空的时候

您可以到此一访哦~

1

END

1

最后,让我们跟着视频,一起走进这座充满书香气息的村落感受一番吧!

编辑:胡淑颜

审核:施兰馨

部分图片:李君平、王一群、王琼瑜

朱熹公园(朱熹公园)

朱熹公园的“满招损,谦受益”寓意,如何形象展示出来的?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是孔孟思想的集大成者,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我国文人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耳熟能详的“满招损,谦受益”就是由朱熹所作,其意为: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收获益处。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内涵丰富,激励数代人的学习和发展。

而福建三明的朱熹公园就是为了纪念朱熹这一古代杰出人物而建造。那么,朱熹公园是怎样形象地展现出“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呢?

其实想要展现“满招损,谦受益”并不难。看到“满”,我们会首先想到“水满”,水满了自然会溢出来。

“满招损,谦受益”这一景区也是充分利用了水的形象特点。将两只铜制古钟吊在了水面之上,期间一直有水流入古钟里,当古钟里的水达到一定高度后,吊起来的古钟就会翻转,古钟里的水也会全部洒落,这就形象地表现了了“满招损”所要表达的内容。

两只吊在水面上的古钟,再加上朱熹公园本身就充满古朴气息的氛围,让我们会不由地赞叹此种设计的高妙之处。

除了赞叹景区优美的风景之外,我们对“满招损,谦受益”这一千古名句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得到了尊重,它正与现代人类的智慧相互结合,达到一种美和教育的统一。

朱熹公园形象地表现出“满招损,谦受益”的寓意,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到古文化的深刻内涵。

我认为我国的其他各个景区也应当学习这种经验,将古语用一种十分形象的外化方式展现出来,这样既展现传统文化的美感,又让我们的情操受到陶冶。

朱熹公园里有什么景物

朱熹公园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总投资近二千万元。主体建筑由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观书第、毓秀坊、瘗衣处、开山书院、朱熹文物大楼、沈樟别苑、朱熹生平浮雕群、儒学图腾柱、音乐旱喷泉(画卦洲)、青印石、名人碑刻长廊等组成,现已成为闽中腹地的一处具有浓郁朱子文化氛围的旅游圣地。

尤溪县的朱熹公园有什么特点的作文

朱熹公园

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秀丽,四面群山环绕,而且空气清鲜的地方。这便是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的诞生地—尤溪。

1130年9月15日,伴随着一阵稚嫩而响亮地哭啼声,朱熹诞生在尤溪“南溪书院”。

“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朱熹公园的东南方向。

傍晚时分,步入朱熹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雕刻着十二生肖的石砖路,狡猾奸诈的老鼠、忠实憨厚的黄牛、威风凛凛的老虎……,一个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好像要活了似的。

顺着小路,走进半亩方塘,池塘中央有一座小桥,站在桥上向下看,一条条红色的鲤鱼在池塘里快活地游着,忽隐忽现,时不时还跃出水面,为游人表演“鲤鱼跃龙门”。池塘的左侧有一只“乌龟”,背着一块石碑一动不动,仿佛在等待着游人的到来。半亩方塘的右侧则是两只石鲤鱼,正源源不断地吐出水流。望着溪水不间断地流出,我仿佛看见了清澈的溪水边,诗人朱熹正在作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福建三明朱熹公园一角,形象化地展示了什么?

福建省的地理位置特别好,与台湾隔海相望,依山傍水,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福建悠久的历史,沉淀出了很多古老的文明财富,这也就使得福建省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多彩,包括有古港城堡、古塔长桥、寺庙观堂、古建民居、名人祠陵等,每一个景点 都有它独特的地方。

尤溪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是县 *** 所在地。要想去尤溪县旅游,朱子文化园可是一个必须要去的地方,朱子文化园景区位于尤溪县城关镇水南,朱熹的诞生地就在尤溪县,素有“闽中明珠”之美誉。朱熹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对南宋的影响极其之大,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东方文化圣人。

朱子文化园用地面积4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主体建筑有很多,包括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观书第、瘗衣处、开山书院和博物馆等,现在朱子文化园是闽中腹地的一处具有浓郁朱子文化氛围的旅游圣地。 整体的建筑风格也是以仿古建筑为主,建筑的屋檐很是特别,取自当地独有的建筑风格“龙舌燕尾脊”,除了美观还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就是可以尖端放电。

近日在朱熹公园一角,游客发现了一处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有两个形状像桶一样的容器在接上面留下来的水,而这两个容器是被吊在建筑上的,如果容器接满水的话,就会倾倒下来,这就很形象的展示了“满招损,谦受益”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做人不能太骄傲自满,要懂得谦虚才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