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陈氏祠堂

南阳陈氏祠堂

南阳陈氏祠堂,位于中国福建省长乐市,为第五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建筑,批号为35010032,公布时间为2001年1月20日。

朱氏又一值得一提的祠堂,义阳堂大坝朱氏祠堂

南平延平区南山镇大坝朱氏祠堂

固始发祥千年远

龙坡传承一脉长

义阳郡,指现代的河南信阳地区。大坝朱氏始祖古倞公,公元885年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公元893年特差建宁军节度使判官。因乐其溪山之美,定居延平西芹。为牢记祖先的来历,祠堂寝室制作“义阳堂",以示纪念之意。

祠堂门楼由朱古倞三十七代孙长贵捐款修建

大坝严禁碑

仿朱文公题字

由朱古倞公三十七代孙长河捐赠的烛台

由朱古倞公三十七代孙长河捐赠的香炉

由朱古倞公三十九代孙建新、从军(孟房)、志宏捐赠的钟鼓

福建文化厅颁发的纪念证书

义阳堂文公牌位

古倞公牌位、十二代申伯公牌位。申伯公,号梅荘,行千九。宋开禧乙丑科进士,晚好佛教,建龙山寺,开水圳,修大坝。龙坡从此更名大坝,引水灌溉的千亩良田改称“大坝洋”。

大堂寝室,由三十八代孙玉见捐赠的香案。

外迁宗亲之牌位

文风开鹿洞,道承洛水证渊源

武德著龙津,职受建州昭义勇

古倞公三十六代孙成康(火旺)捐款重修的寝室

二0一七年春节联谊会

南平市《朱子文化》在祠堂设立教育基地

古倞婆之墓。位于南山东门水尾。古倞公英年早逝,古倞婆身怀六甲,投奔古倞公妹夫南山吴司马,生植公至弱冠后,再迁龙坡。生五男,水公行十一迁尤溪,火公行十二迁沙县,木公行十四迁西芹,金公行十六迁建阳,土公行十五居龙坡。

2016年祭祖时,各地宗亲前往东门祭拜古倞婆!

大坝早名“龙坡”,南宋时,朱氏第十二代孙朱申伯率领乡众拦河筑坝,所溉之田称大坝洋。“龙坡”始称大坝。

整理不易

支持,敬请打赏

多少随心,感谢您的赞赏

陈氏立天下广东中山市陈氏源流最大的祠堂

中山陈氏共14族。

其中沙溪有2族:

冈背、水溪陈文龙族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至庆元元年间(1155~1195年)从南雄珠玑巷迁石岐仁山,其长子、三子分居于张家边陵岗和三乡鸦岗;次子天觉是继梁杞之后成功倡议香山建县之人,建县后迁居库充,其后人亦长居于此。

石岐陈宗公族于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来。

沙溪婆石村陈宣族从南雄珠玑巷迁新会石头村,其第九代孙于清初迁此,后代则分支到下泽、象角、水溪、南乡、沙尾等处。

南蓢陈姓有2族:

麻子村陈贵卿族是宋咸淳末年(1274年)先避难到新会,后转徙牛起湾,再迁于此。

莆山、茶园陈宋公族于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石岐,其后人志和、玄保先后于元代元统年间(1333年)和明初迁于此。

小榄有5族:

陈挺秀族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由新会白沙乡迁来;

陈桐梅族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由顺德桂洲迁来;

秀林族、陈觉员族于清康熙中叶分别由顺德桂洲、新会潮连迁来;

陈霞村族则于清道光末年(1850年)由南蓢茶园迁来。

三乡有2族:

鸦岗陈中行族于宋代由南雄珠玑巷迁石岐,后人转迁今珠海的南大涌和前山,十一世孙朝庄始迁于此。

石塘龙溪族于明代由新会外海迁来。

神湾陈贽族原居福建宁化县,于元天历三年(1330年)迁广东嘉应州兴宁县,第九代孙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再迁广州增城,十一代孙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由钜典迁来,后代分支到坦洲、沾涌、古宥、沙岗仔和定钩环。

张家边窈窕陈孟义族于元代从南雄珠玑巷迁来。

拥有中山最大的祠堂

陈氏,中山第三大姓氏,现有陈姓人口11万多。中山陈氏由南雄珠玑巷、新会、顺德等地迁来。

除了广州有陈家祠,中山也有陈家祠——陈氏大宗祠,位于南朗茶东村,是中山现存最大的祠堂,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

来源:陈氏立天下

河南丁氏祠堂

偃师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现在经济也飞速提高,承载形成和洛阳,郑州遥相呼应的经济强市。偃师遍地都是历史文化遗产,在偃师高龙镇高龙村,有一个生产小组,大多数都姓丁,生产组有一座石桥和一处丁家祠堂,石桥以前下面还是有水的,现在干涸了,祠堂也没有人管理,现在已坍塌。前段时间我听一位朋友说有人开始组织丁家祠堂的重建工作。听说那座石桥叫丁桥,和丁家祠堂一样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按理来说这也属于历史留下来的文物了,就是没有人重视,没有人管理,前段时间不是听说偃师市文物管理局开始对偃师辖区的文物进行普查了吗?如果有这方面的专家,请专注这两处建筑。丁家祠堂有两块石碑,年代在上百年,丁桥有龙头和龙尾,龙尾已断,龙头被埋地下..难忘那座小石桥,难忘桥南那个小水塘和桥北的桐树园!睡梦中还时常想起池塘里游弋嬉戏的鸭和池边摇摇欲坠的树,还有冬夜里在桐树园两边跟小伙伴玩儿打仗游戏。河南丁氏祠堂的根源,丁氏祖籍的发源地,希望丁氏后人加强保护和看管,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资产。

古代姓“丁”有出名的吗?它的这个姓的由来是怎么来的??

姓来源 一、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以谥号为姓氏。 姜太公于西周初年官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其儿子名极,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氏,后中国丁氏家族人土大部分都是来自这一支丁氏,史称丁姓正宗。 炎帝为姜族始祖,姜族起源于岐山境内的古姜水流域,故姓姜,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炎帝的子孙经夏、商至周初时有了姜尚,俗称姜太公或姜子牙,他于西周初年任太师,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而被封于齐 (在今山东北部,建都营丘,即今山东淄博东北)。齐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姜太公因此也被称为齐太公。齐太公之子姜伋为周成王时的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赠谥为齐丁公。其第四子叔庚承封济阳,以父谥为姓,便成为丁姓。 二、出自丁侯的后裔。 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子孙四散各地,部族有的以丁为氏。丁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早在商朝末年,就有一丁姓贵族被封为诸侯,人称丁侯,是丁姓见于史册记载的最早一人。据《姓氏考略》记载,周武王伐纣之时,丁侯因不愿跟从而为周所灭,其子孙遂四散各地,但其部族仍以丁为氏。显然,后来的丁姓至少有一部分是从丁侯这里传承下来的。然而关于这位丁侯的来龙去脉,却因古籍记载的语焉不详而无从探知,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虽能肯定丁姓起源甚早,却无从获知最原始的丁氏家世源流。 三、他姓改姓 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正是传自周文王的第八子康叔,是为江苏丁氏。 历史上的西域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人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氏。 出自于氏所改。 四、出自子姓 西周初同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约给微子启,建都商丘,称为宋国。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是为河南丁氏。 五、少数民族丁姓 少数民族中存在丁姓的记载。《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功臣表》中就记有:阳都敬侯丁复,以越将从汉高祖刘邦举兵于薛,至霸上,入汉,后助高祖平定三秦,破龙且于彭城,任大司马,讨平项籍,封阳都侯 (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食邑七千八百户。丁复死后,其爵位被其子丁宁及孙丁 城所袭,至孝景帝二年 (前155年),丁安城因罪被免职,封国亦因此被取消。汉武帝时,有一方士名叫丁夫人,应劭认为他是丁复的后代,三国吴名将丁奉本庐江安丰人,而庐江一带为越族移民密集地,因此有人以越族有了丁氏为由,推测丁奉可能亦出身越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