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闽中厦门工委旧址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旧址

中共厦门工委(闽中)旧址位于厦门励志路1号。旧址坐西南朝东北,由闽南传统的二进式砖木结构平房组成。占地总面积750平方米。旧址始建于民国23年,原为佛教斋堂,取名“妙法林”。“七七”事变后,厦门抗敌后援会利用妙法林的斋会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民国35年4月在此成立中共闽中厦门工作委员会(简称厦门工委),书记许集美。1984年对旧址进行全面复原维修,该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励志路1号所属范围。

红色景点 | 厦门革命遗址: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九条巷联络站旧址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九条巷联络站旧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鹭江街道九条巷7号。从1946年至1949年厦门解放,这里是中共(闽中)厦门工委一个重要的联络站。

红色九条巷7号

厦门市区九条巷7号的洪碧玉家里,从1946年至1949年厦门解放,是中共(闽中)厦门工委的重要联络站。洪碧玉不但冒着生命危险给地下党提供革命活动的场所,还节衣缩食供应地下党同志吃饭。在那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里,洪碧玉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经受住了历史严峻的考验。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九条巷联络站旧址

当年的洪碧玉,是一位40开外以洗衣服营生的寡妇,扣除洗衣服用的肥皂、水及熨衣服用的火炭等开支,每月可赚10元左右。她依靠这微薄的收入,上要赡养年迈的母亲,下要抚育两个十几岁的儿子,生活十分艰苦。

▲郑种植先生

1946 年初的一天夜里,洪碧玉的侄儿洪国琮突然带一位“朋友”到她家里。这位“朋友”穿着朴素,很有礼貌,一见面就跟着洪国琮叫洪碧玉“姑妈”,俨然如自己的亲人。“朋友”一会儿问:“姑妈,这条巷为什么叫九条巷?”一会儿又问:“姑妈,这个厝里住几家人,都是做什么的?”洪碧玉都一一作了回答。此时,洪碧玉当然不知道那位“朋友”是什么身份,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问那些问题。

那位“朋友”叫郑种植,是中共 (闽中)厦门工委委员。洪碧玉的侄儿洪国琮,当时已经是共产党员。他们来洪碧玉家里的目的,是为了看一看这里是否适合做地下联络站。郑种植了解情况以后,认为九条巷纵横九条小巷,四通八达,发生情况容易转移;住在这里的7户人家,21口人,都是贫苦的劳动人民,是我们的基本群众;洪碧玉对革命虽然还没有什么认识,却是一位正派厚道的妇女,同另外6家人的关系很融洽;她是洪国琮的亲姑妈,国琮7岁时父母去世,是洪碧玉把他抚养成人的。根据这些情况,郑种植决定把洪碧玉的家作为中共(闽中)厦门工委的地下联络点。

▲1949年9月,泉州解放时许集美与泉州中心县委成员朱义斌(右一)、施能鹤(右二)、郑种植(左一)合影。

从此以后,原来门庭冷落的洪碧玉家里,开始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找“姑妈”。洪国琮曾经跟洪碧玉讲过,凡是叫洪碧玉“姑妈”的,就是他的朋友,就可以接待。因此,不论是白天或晚上,也不论有没有洪国琮作陪,凡是叫洪碧玉“姑妈”的,洪碧玉就以自己人相待。在来找“姑妈”的人中,有第一任工委书记许集美,第四任工委书记郑秀宝,工委委员施能鹤、梁明富,还有地下党员吴学诚、胡惠敏等。他们来了以后,有时要在洪碧玉家里过夜和吃饭。如果是女同志,就同洪碧玉睡在一起,男同志就同她的儿子睡一张床。来的人多了,床上睡不下,就睡地板。最使洪碧玉难办的是家里穷,来她家“做客”的同志,吃不上一顿好饭,有时还吃不饱。常常是一家四口人吃的饭,分成五人或六人来吃,配饭的菜也只有青菜、酱瓜。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九条巷联络站旧址牌

洪碧玉家里成为地下联络站以后,不仅来往的地下党同志多了,在那里进行的秘密活动也多了。如果说供应地下党同志吃饭要加重她的经济负担,地下党同志在她家里进行秘密活动,她则要承担坐牢杀头的风险,责任也更加重大。但是,我们的“姑妈”同志,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党的感情也更加深刻了。她已经下定决心,同地下党同志生死共患难,把个人得失和生死置之度外!她的家里,经常是地下党同志接头会晤或开会的地方。这时,为了保证同志们的安全,洪碧玉总是自觉地站岗放哨,直到同志们开完会,她才回去休息,再晚再迟也坚持不懈。许多同志夜里来、清早走,在同志离开之前,她总是要先到巷口看一看,没有发现可疑的人,才把同志送走。厦门解放前夕,地下党员吴朝明住在她家里。一天晚上,宪兵来到 7号敲门,情况非常危急。洪碧玉一面让吴朝明从后宅爬墙出去,一面来到门边大声说:“我们这里都是老人、女人,你们来查什么?”硬是不开门,把宪兵顶在门外。估计吴朝明越墙走了,才把大门打开。宪兵进来了,却扑了一个空,吴朝明早已走远了。

▲九条巷

为了地下斗争的需要,九条巷7号同励志路1号妙法林斋堂,还建立了一条红色交通线。妙法林斋堂是中共(闽中)厦门工委领导机关,需要更加隐蔽,只让少数人同妙法林直接联系。洪碧玉是可以同妙法林直接联系的一个,她经常来往于这条红色交通线上,送人送文件不计其数。

1949年3月间,洪碧玉曾在这条交通线上,演出了一场颇为精彩的化装戏——“送子弹”。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 地下党曾设法弄来一批子弹,寄存在洪碧玉家里。后来她接通知,要把子弹送到妙法林去,但这些东西很重,携带不方便。为了把游击队急需的子弹安全地送到妙法林,那一天,洪碧玉向邻居借来一个颇为精致的红漆篮,把子弹放在篮子里面,上面则放香纸蜡烛。然后,她又把自己打扮一番,穿上一件多年没有穿过的黑色旗袍,头插一对红春花。不明底细的人,都以为洪碧玉是要到哪个寺庙去烧香拜佛。平时节衣缩食的洪碧玉,今天也特别阔气,雇了一辆人力车,乘车前往妙法林斋堂。谁能想到,这位虔诚的“香客”,竟是地地道道的红色交通员呢?洪碧玉就在人力车的帮助下,安全地来到妙法林,完成了送子弹的任务。

1949年10月17日,洪碧玉满怀胜利的喜悦,迎接厦门解放,欢庆厦门的新生!

来源: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红色景点 | 厦门革命遗址: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旗杆巷联络站遗址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旗杆巷联络站遗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中华街道旗杆巷1号。1946年5月至1947年2月,这里是地下党员吴学诚、胡冰夫妇的住所,也是中共(闽中)厦门工委的联络站。

临危不惧排险情

1946年11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已经是11点钟了。在旗杆巷1号的一个房间里,电灯还亮着。更深夜静,四周静悄悄的,这个房间特别引人注目。

旗杆巷1号大门

这个房间是厦门《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吴学诚的宿舍。他和他的爱人胡冰都是地下党员,他的宿舍也是地下党活动的场所,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秘密举行。

眼下,吴学诚夫妇虽然已在套间里就寝,套间外小客厅里的秘密会议还没有结束。参加会议的有五个人。身穿夹克衫、华侨模样的年轻人,是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许集美,其他还有中心县委委员郑种植、朱义斌和泉州党的重要干部颜家祥、傅维葵。他们围着一张四方桌坐着,讨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时,有五个伪警察犹如一小撮魑魅魍魉,步步向吴学诚的宿舍逼近。

“不许动!

五个伪警察一齐拥进许集美他们开会的小客斤,并把枪口对准他们。五支枪是清一色二十响驳壳,快慢机全上了,只要扣动扳机就可开火。

这一突然袭击,使小客厅的空气紧张得几乎要凝结了。一边是手持武器的敌人,处于有利地位;一边是赤手空拳的革命同志,全无抵抗条件。五位同志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许集美在伪警察拥进来的一刹那,迅速地把一张通知同志疏散隐蔽的信,捏成一团塞进嘴里,吞到肚子里去了,保住了党的秘密。但是,作为中心县委书记,他还有保存党的有生力量的责任。在那种情况下,许集美决定牺牲自己来换取其他四位同志的安全。他轻移脚步,慢慢靠近敌人,准备抢夺敌人的枪支,让战友们趁机冲出去,一场流血的搏斗就要发生了。

在中共(闽中)厦门工委旗杆巷联络站遗址上改建的房屋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在套间里就寝的吴学诚,快步走入客厅。他一边用身体护着同事,一边对警察喊着:“不准动手!你们这是干什么?我是《中央日报》编辑,这里是中央日报社的宿舍,你们来干什么?”警察被这突然出现的威慑声镇住了,呆了一下。

“我们是来抓赌博的!”其中一个头目模样的警察,向吴学诚说明来意。

原来,旗杆巷1号这幢房子,住了许多户人家,什么样的人都有,其中有以赌博为职业的。伪警察就在夜间借抓赌来敲诈勒索。今晚闯进吴学诚的宿舍,大概是看这里还有灯光,以为是在赌钱。

伪警察的话,使小客厅的空气缓和了许多。许集美放弃了夺枪的打算。吴学诚的态度也不像刚才那么强硬,他接过伪警察的话头,用轻松的口气解释说:“他们是我的朋友,只是来玩的,你们就搞成这个架势!”

“那他为什么想跑?”伪警察指的他,就是准备夺枪的许集美。

“他是刚从国外回来的华侨,看你们这样杀气腾腾,怎么不怕?”临危不惧的吴学诚随机应变,对答如流,使敌人看不出一点破绽。

五个伪警察看到没有什么油水可捞,又慑于吴学诚的威严,只好夹着尾巴退了出去。

吴学诚的机智和勇敢,最终使同志们化险为夷。在五个伪警察走远以后,许集美等五位同志,为了防止敌人再来,便立即按计划散开,各自到地下联络站去了。

来源: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厦门革命遗址:鼓浪屿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旧址

厦门革命遗址

沿着福建厦门鼓浪屿笔山路向前走,到了八卦楼,再从右边一条小路往下走,或是从福州路朝内厝澳方向走,都可到达福州路127号这座傍着山坡建的楼房。1930年6月至1931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就设在这里,军委书记蔡协民和秘书曾志在此办公、居住。

厦门革命遗址

蔡协民,湖南华容县人,1901年12月出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华容特委书记,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4月他与朱德陈毅等人转战湘南,时任红七师党代表,后又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1929年1月,他随同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曾任中共闽西特委组织科科长。1930年6月调厦门任中共福建省委军委书记。

同蔡协民一起住进福州路127号的曾志,党内职务是军委秘书,同时也是蔡协民的革命伴侣。曾志1911年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1926年10月,15岁的她就在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她参与策动湘南暴动,跟随红七师党代表蔡协民一起上了井冈山。后来又跟随“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在闽西时,广大青少年在她的发动下,成立了“少年师”,拿起梭镖保卫红色政权。1930年6月,曾志与蔡协民双双来到厦门。

蔡协民和曾志从中共闽西特委调来厦门不久,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的那座房子附近,发现了一位可疑的人。为了机关的安全,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决定立即搬家,并把选址搬家的任务交给曾志。曾志到鼓浪屿找了好几个地方,把可容纳较多人的虎巷8号给福建省委机关。经罗明同意,军委机关另设一处。就这样,军委书记蔡协民和军委秘书曾志二人,住到福州路127号。

虎巷8号

蔡协民与曾志二人,是以夫妻名义来租用福州路127号的。房东见到他们夫妇就有好感,还称赞他俩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所以,他们同房东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从未受到怀疑。蔡协民夫妇住在127号二楼,除了楼上楼下可以相通外,还有一个边门。二楼有3间房子,中间是厅,左右各1个房间,可以相通,每间12平方米左右,花砖地板,窗户朝海。站在窗口,可以看到蔚蓝的大海和海面上翱翔的海鸥,还可以看到厦门鹭江道

虎巷8号 大门上的门环曾是地下党联络工具

二楼的两间寝室,就是福建省武装斗争的指挥部。一切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军委有什么指示要发到各地去,都交给秘书曾志去办。曾志与住在虎巷8号的福建省委交通员黄业章有约,每天上午,曾志像个到市场买菜的家庭主妇,把文件带到黄家渡边一棵树下与黄业章交接;黄业章也在此时把各地送给军委的报告交给曾志。两方交接时间不到一分钟,谁也发现不了他俩在干什么。曾志是一位胆大心细的人,她作为军委秘书,要及时处理各类文件。她每天都要把无需保留的文件,放在一个铁桶内烧成灰后,倒进阴沟里冲走,不留一点痕迹。福建省委与军委属于上下级领导关系,军委有什么事都必须向福建省委请示汇报。为此,蔡协民与罗明相约,每星期定时在黄家渡一带的海边会晤。这时,他俩像一对朋友,一边散步,一边交谈,话讲完了,各自回“家”。蔡协民为书记的福建省委军委在这里指挥福建省的武装斗争和兵运工作,直到次年3月25日设在虎巷8号的福建省委机关遭到破坏。随后,两人也从鼓浪屿搬到厦门市区。

来源: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