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

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

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

年代:1938~1945年

座落地点:厦门市翔安区大嶝岛田墘村

简介: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金门岛。1938年初,金门县政府迁此借用民居办公,直至抗战胜利后迁回金门岛。旧址包括:金门县政府总部、文书房、保安队、会议室、盐兵楼、国民党县党部、县党部书记处等7处12栋建筑,是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的重要史迹。

保护范围:金门县政府总部:东面至村委会台阶,北面至郑氏家庙,西、南面各外延14米。

文书房:东、西各外延15米,北外延14米,南外延10米。

保安队:东至村委会台阶,北至郑氏家庙,西、南各外延14米。

会议室(郑氏家庙):东外延10米,西外延30米,北外延25米,南外延10米。

盐兵楼:东外延10米,西外延15米,北外延10米,南外延12米。

国民党县党部:东外延15米,西外延20米,北至道路规划红线,南外延25米,西南外延10米。

县党部书记处:东至戏台,西、北各外延10米,南外延10米。

2009年,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㉞瑞金革命遗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34

当年的人民大会堂

建筑名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建筑年代:1934年

建筑面积:1489.95㎡

风格:中西结合

地址江西赣州瑞金市沙洲坝镇老茶亭村

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位于瑞金市沙洲坝镇老茶亭村,坐西北朝东南,为砖、木、钢砼混合结构,重檐,小青瓦屋面,形似红军八角帽;正立面的壁柱、线脚、女儿墙等具有西方建筑风格。大礼堂高15.77米,面积1489.95平方米,共有两层,楼面为回廊式,并有阶梯式楼座,楼下成半圆形,整个礼堂可容纳2000多人。

大礼堂门首

大礼堂门首上方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4个大字,是由“苏区秀才”黄亚光书写的。正面大大的五角星为标志,五角星中心的圆形地球仪是在“二苏大会”上通过的国徽的标志,国徽的两侧是军旗的浮雕。表达了红军革命事业的熠熠光辉,一切力量向着中心靠拢。大礼堂主体八角楼和前部的附属用房结合在一起,象征着“红军八角帽”,寓意是红军永远驻扎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表明广大军民参与革命的决心与斗志。

瑞金市旧貌

1931年11月,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政府起初设在叶坪,后来由于叶坪频繁遭到敌机狂轰滥炸,于1933年4月迁到沙洲坝。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1933年6月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了《关于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了召开“二苏大”会的目的、任务和有关事项,并决定会议召开时间为1933年12月11日,即广州暴动纪念日。但是由于湘赣、湘鄂赣的代表选举没有完成,加上蒋介石在9月又发动了第五次军事“围剿”,大会时间推迟到1934年1月。

由于短期迁址、迅速转移,沙洲坝现有场所不能满足大会需要。加之搬迁以来我党政府内部机关分散,不能集中办公和开会,效率低下,联络缓慢,工作起来诸多不便等现象,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建造大礼堂。经过充分酝酿和周密策划,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由梁柏台任工程处主任,钱壮飞担任工程设计,总务厅主任袁福钦负责工程的施工指挥,黄亚光负责绘图与写字,并在江西、福建选调了400多名建筑工人,而工会组织则全力以赴组织原材料和生活用品的供应。

大礼堂的选址在沙洲坝老茶亭北边的黄土岗上,这里树木成荫,苍松翠柏,环境清幽,利于隐蔽。大礼堂于1933年8月1日(也就是建军节纪念日)破土动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江西工人和福建工人进行建筑比赛,赛场天天热火朝天,施工场地夜夜灯火通明。经过苏区工人四个多月废寝忘食地工作,一座凝结着苏区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大礼堂拔地而起。当时整个建筑用了48根木柱,这些木柱都是原有的大树,为防止被敌人空军发现,树顶上的枝叶都还保留着,很有创意

大礼堂内景

大礼堂后侧的防空洞

大礼堂有三个特点:一是视线非常好,在楼上、楼下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二是大礼堂的回音效果很好,在主席台讲话不用麦克风大家也可以听得清楚;三是门窗特别多,大礼堂四周共有17道双合扇大门,每个出入门旁和楼上设有百叶窗,共41扇,便于人员疏散、通风和采光。大礼堂后侧修建有可容纳2000多人的防空洞,预防敌人偷袭,保证参会人员的安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国徽

经过一系列周密的筹备后,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大礼堂隆重召开。大会共两千余人参与,会上毛泽东、朱德、吴亮平等分别对红军政府各方面做详细报告,选举新的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宪法与各种法令。大会还审议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国旗、国徽、军旗一系列决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

“二苏大会”结束后,在大礼堂还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1934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会上首次提出了“政治工作线就是红军生命线”的著名论断。

遭敌轰炸后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1934年7月,毛主席在大礼堂召开瑞金县红军家属代表会议时,遭到了敌机的轰炸,但非常幸运,掉下来的这颗炸弹没有爆炸,它是颗哑弹,当时主席幽默的说:“国民党蒋介石真够意思,给我们大礼堂开了一个大天窗”。

大礼堂在当时为革命事业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使得瑞金革命事业迅速扩大,对党和红军队伍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下令拆除大礼堂,大礼堂仅存残垣断壁,1956年按原貌修复。

大礼堂记录了“二苏大”的召开与圆满结束,它见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建设的日臻完善,见证了“二苏大”上党军领导对苏区政权、红军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明确要求的提出,彰显着军民的密切联系。旧址于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博物馆旧址

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博物馆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村老茶亭,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相毗邻。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旧址原为杨衍文私宅,建于1865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539.18平方米。

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开始筹建中央革命博物馆。同年5月25日,中央革命博物馆在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刊发了征集陈列品启事,向各机关、团体及个人征集革命文物。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中央革命博物馆举办了十类革命史展览,出席“二苏大”会的2200多名代表和列席代表成为首批观众。

中央革命博物馆的创办,虽然规模很小,成就甚微,但在革命战争的险恶环境中能如此操办,实属不易。这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者对文化事业难能可贵的探索。201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拉萨八廓街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曾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

我每一次在拉萨八廓街随着转经的人流经过“冲赛康扎康”那扇大门的时候,都难免要驻足端详一番,由于过去几次它要么闭馆中、要么维修中,都未能一睹其真容。

唯有这一次,2020年7月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终于第一次走进了“冲赛康扎康”-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藏语名为“冲赛康扎康”,它设立于雍正年间,是清代中央政府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之地。藏语“冲赛康扎康”是什么意思呢?

由于驻藏大臣可以从衙门大院南楼的窗户可以俯瞰到八廓街的热闹景象,因此这里被称为“冲赛康”,意思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这也非常直白地表达出衙门的地理位置以及八廓街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景象。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的设立要追溯至雍正五年(1727年),那年正月清政府正式派遣了僧格、玛拉为驻藏大臣赴藏,并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其目的是加强对西藏地方的施政和管理,行使国家主权,由此正式开启了驻藏大臣衙门的历史篇章。

驻藏大臣衙门距今有近300年的历史,自雍正五年(1727年)驻藏大臣制度正式建立,至1912年大清覆灭的185年的时间里,清朝共计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共176人次,共计138人,其中未能到任者21人,实际到任者117人。

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抗争外强入侵的壮烈篇章,有藏汉团结一致建设西藏的发展历程,有英勇殉国的悲壮事迹,这一切都浓缩在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

设立驻藏大臣衙门的历史渊源

驻藏大臣衙门设立于雍正年间,但是设立驻藏大臣衙门的历史渊源却要追溯至康熙年间。

康熙年间,西藏就处于二元政权,既达赖系桑结嘉措与汗王拉藏汗共同管理西藏的政务及军事,可惜桑结嘉措始终不安分,想从拉藏汗手里抢夺到西藏的统治权,由此引发战乱,最终拉藏汗诛杀桑结嘉措。

在这里还必须提到一位家喻户晓的活佛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他就是被桑结嘉措所立,桑结嘉措被拉藏汗诛杀后,随即他也被废除,并按照康熙大帝的命令要将他送往北京,据传其至青海而死,可怜的仓央嘉措只活到了25岁。

想必仓央嘉措一定是死于非命,推测多半是康熙皇帝默许拉藏汗干的。可叹一位天才的诗人,拉萨街头最帅的情郎,命运却是如此地悲惨。

再后来,新疆噶尔人从北疆出兵,穿过天山塔克拉玛干沙漠,攻入西藏,拉藏汗兵败而被诛杀。

康熙大帝认为如果西藏丢失,云南四川、青海就将永无安宁之日,于是派其十四子允禵率兵进驻青海,驱逐准噶尔人,最终允禵赶走了准噶尔人,随即清朝政府开始对西藏进行全面的管理,这也是后来派驻大臣并建立大臣衙门的历史渊源。

历史上一次最著名的叛乱

在185年的历史岁月中,117位驻藏大臣中,殉职者仅有三人,分别是傅清、拉布敦、凤全。其中傅清、拉布敦同时殉职,这也就牵扯出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事件。

时光步入到乾隆年间,时任藏王珠尔默特纳木扎勒称藏地一片祥和,不需要朝廷委派驻军,乾隆为了安抚他,随同意了他的撤军请求,这就让珠尔默特纳木扎勒谋反有机可乘。

珠尔默特纳木扎勒暗自勾结新疆准噶尔人,并私藏大炮,反叛意欲明显,形势岌岌可危。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立即将这一情况禀报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当即命青海、四川军队启程入藏,但是路途遥远,何时能够到达遥遥无期,且形势已经越发地严峻。

在危急时刻傅清、拉布敦二位驻藏大臣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决定凭一己之力铲除珠尔默特纳木扎勒。二人缜密谋划后,将珠尔默特纳木扎勒诱骗至驻藏大臣衙门傅清卧室,并亲手将其格杀,随即珠尔默特纳木紥勒党羽攻入衙门,终因寡不敌众,傅清、拉布敦殉国。

事件发生后,乾隆皇帝追任傅清、拉布敦为一等伯,并把位于八廓街的驻藏大臣衙门改建成双忠祠祭祀二人。

驻藏大臣的丰功伟绩

在珠尔默特纳木扎勒之乱发生40余年后,尼泊尔部落入侵西藏,乾隆皇帝命傅清之侄大将军福康安率军抗击,福康安于乾隆五十七年入藏,骁勇善战,很快击退了侵略者,战事结束后,福康安大将军来到双忠祠祭奠伯父,并写下感人至深的祭文并立碑。今衙门旧址内藏有古碑两块,不知是否为福康安所立之碑。

同时,福康安入藏以后主持制定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治藏法律,包括闻名后世的金瓶掣签制度、驻藏大臣制度、驻军制度等等,这些都为西藏的发展及和平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此,为了完善治藏法规,清朝政府针对西藏颁发了一系列基本法规,这些法规赋予驻藏大臣管理西藏的责权利,包括行政、人事、宗教、监管、军事、司法、外交、财税等大权。

历任驻藏大臣对于推动西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说驻藏大臣张荫棠(1906-1907)年担任驻藏大臣,在西藏深得民心,被西藏人民亲切地称为"张大人花",至今仍然被人传颂。

还有和珅的弟弟和琳,他也是政绩颇为卓著的一位,当时驻藏大臣和琳慷慨解囊捐钱修房,让患有天花的病人前往居住调养,并在大昭寺前立了“劝恤种痘碑”,旨在劝人种痘,防止天花的发生。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九年(1903),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侵略我后藏地区。在第一次抗英战争中,驻藏大臣文硕坚持寸土必争的立场,鼓动西藏军民掀起抗英斗争,积极组织和征调军队前往隆吐山一带设防,顽强御敌于国门之外,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气节。

以上这些事迹必将载入西藏发展的史册,并被世代传颂。

感慨

那天我一步入驻藏大臣衙门,沿着石梯拾阶而上,一眼便看到大殿门上悬挂着的匾额,“抚远绥疆”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顿时令我肃然起敬。

后来置身其中,从展馆里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张张任命官函、一个个复原的历史场景,更为清晰地了解到驻藏大臣制度自建立至终结的185年间,上百名驻藏大臣为巩固边疆、建设边疆所作出的努力。

我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整整在驻藏大臣衙门里逗留了数个小时,不禁感慨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就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记录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史实,同时它也见证了三百年来西藏发生的沧桑巨变。再看今朝西藏的繁荣富足,心内充满了自豪。

图文原创:文艺蜀黍看世界,欢迎关注!

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列入梅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前,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入选的24处单位大部分为红色革命旧址和名人故居。其中,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榜上有名。

梅州市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丰富。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和建筑物。据考证,1927年9月16日,南昌起义部队挥师南下进入大埔县边陲,并发起茶阳暴动,一举夺取政权,成立大埔县人民革命政府。18日下午,南昌起义军进驻大埔县城茶阳。19日,起义军领导人朱德、李立三、彭湃等人出席欢迎南昌起义军大会并作讲话。会上,中共前委将大埔县人民革命政府改为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委任饶龙光为政府主席,郭瘦真、郭栋材为副主席,李卓寰为公安局长,并赠送步枪150支。大埔农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第一连为公安局主要力量,戎守县城,担负警卫任务、维持社会治安并镇压反动分子,投身三河坝战役,筹粮筹饷,做好向导等工作。由此,中共领导的人民公安机关——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诞生了。

去年以来,梅州市公安局成立课题组,通过深入挖掘考证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的史实,并与市委党史办联合主办历史定位研讨会,邀请公安部、全国公安文联、省公安厅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中国军事博物馆、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央党史研究室、省方志办、省文物局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和讨论了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的背景、经过及其政治影响、现实意义。经过考察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的历史定位。

中共党史研究领军人物陈弘君认为,根据现有的党史、军史、警史文献史料考证,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是中国早期的红色政权,该公安局是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目前,该公安局旧址还被有关部门确认为“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大埔县红色革命遗址”,被命名为“梅州公安民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大埔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南方+、平安大埔

【全媒体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黄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