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惠安特支和涂岭农民协会、涂岭农民自卫军、惠安工农革命军驻地遗址

中共惠安特支和涂岭农民协会、涂岭农民自卫军、惠安工农革命军驻地遗址

中共惠安特支和涂岭农民协会、涂岭农民自卫军、惠安工农革命军驻地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涂岭中心小学。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惠安随即也开始“清党”,政治局势骤然变化。中共惠安县临委迅速从县城转移到农村坚持斗争。共产党员吴国珍、吴敦仁撤回涂岭,继续开展农-动。中共闽南部委指示惠安县,中共惠安特支和涂岭农民协会、涂岭农民自卫军、惠安工农革命军驻地遗址,中共惠安特支和涂岭农民协会、涂岭农民自卫军、惠安工农革命军驻地遗址简介,中共惠安特支和涂岭农民协会、涂岭农民自卫军、惠安工农革命

蒙泉中午通樟木岗 · 湘西工农革命军第四支队成立地

湘西工农革命军第四支队

成立地遗址

西工农革命军第四支队成立地遗址位于蒙泉镇花薮中午通村樟木岗。

湘西工农革命军第四支队

成立地樟木岗遗址

(张吉全摄)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石门相继发生“沁日事变”“石中惨案”,形势急转直下,但革命斗争没有停息。在中共湖南省委、湘西特委领导下,中共石门县地方组织隐秘发展党员,组织民众,开展活动,策划武装起义。

1928年5月,反动当局在石门南乡(磐石、花薮、白洋、蒙泉、福田)大肆抓捕年关暴动“暴徒”(共产党人)。5月5日,县委委员袁任远(老满)得知警备队到花薮乡公所寺垭铺捉人罚款,立即开会决定起义。当天半夜,县委书记曾庆萱率袁任远、余汉初(佘策源,花薮支部书记)、陈寿山、陈光钊等十余人从樟木岗出发赶到寺垭铺,将警备队住处佘家饭店包围后破门而入,砍倒8名警备队员,夺得枪支,打响了南乡武装斗争第一枪。

为巩固和扩大暴动成果,5月6日县委决定举行南乡起义,由曾庆萱统一指挥,捣毁反动巢穴夏家巷。5月15日,余汉初等率几十名游击队员,杀死团总梅春圃、清乡委员陈海秋等,占领了南乡反动武装和政治中心——夏家巷,起义取得胜利。

樟木岗佘姓村民自发竖立的《樟木岗农民

武装起义》及《樟木岗记》碑

(张吉全摄)

湘西工农革命军第四支队诞生地碑

(陈朝栋摄)

根据1928年2月28日南乡党员代表会议决议精神,起义队伍集结樟木岗,成立湘西工农革命军第四支队,佘汉初任司令,袁任远任党代表(后为陈昌厚),指挥机关设在樟木岗(后移至陈家桥)。支队共50多人,十余条枪,编成第一、二中队(中队长分别为蔡凤鸣、陈光钊)。

到1928年6月底,第四支队发展到900余人枪,形成了以太浮山为中心,东至临澧余市桥,西至桃源界溪河、慈利老棚和五雷山,北抵石门城南会垭山,南至石门边境,纵横100余公里的根据地,1928年8月,因敌我力量悬殊,南乡起义失败。

南乡起义“震惊省垣”,是石门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事件,对石门苏区的创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来源:红色石门

这里是“掌上石门”,澧水河畔一个很小很小的民间草根平台,以关注民生为主旨,“说石门之事 · 聊草根话题 · 道轶事趣闻”。掌上石门于2015年元月18日开篇,得众多微友厚爱,不离不弃,一路相伴,在此特真诚道一声:谢谢!原创不易,个中艰辛,唯有自知,公众号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联系小编授权,并注明出处;平台有留言区,为了和谐希能慎言,敬请支持;由于小编知识、水平有限,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万望海涵。

2017年10月19日-21日,中国西安鄠邑区—韩国全罗南道谷城郡优质农产品交流展示会,将军山古镇为您带来两地不同的民风和美食。

2017年10月19日,由西安电视台、韩国谷城郡、西安市鄠邑农业局主办;鄠邑区石井镇人民政府、将军山古镇承办;石谷农协、中韩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将军山电商运营中心、画乡之窗协办的“中国西安鄠邑区—韩国全罗南道谷城郡优质农产品交流展示会”在鄠邑区将军山古镇圆满召开。

参会领导

活动现场

此次展示会邀请鄠邑区区长、鄠邑区农业局、石井镇政府以及韩方谷城郡郡守,中韩农产促进会等相关领导人员50人余人参会。双方以农产品交流和文化展示为依托,在加强鄠邑区和谷城郡农产品生产种植和农科技术发展方面进行了交流。现场以韩国大米饮食文化和鄠邑葡萄民俗小吃、农产文化等展示为主。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在不断学习和深入发展农业新产业,文化新人文,旅游新思路的基础上,为发展乡村生态游提供更好的价值意义。

鄠邑区和韩国谷城郡相关领导,对于双方文化和农业产业进行了发言。

西安市鄠邑区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既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区,也是西安市国际化副中心城市之一,自然风光秀丽、文化深厚,是中外有名的中国现代农民画之乡。有全真教祖庭“重阳宫”,有佛教三论宗祖庭“草堂寺”,有“万花山云际寺”等人文旅游景点,这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即是关中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区,盛产小麦、玉米等,深受各地人士赞誉。

将军山古镇负责人和谷城郡郡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领导和嘉宾互赠礼物,促进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近年来鄠邑区深抓农产、农技、农商发展和推广。先后发展同兴西瓜户县葡萄、农业产业园等多个农产项目,实现户县葡萄种植面积6万多亩,年产10万吨以上,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

在双方代表的见证下共同开启本次展示会

鄠邑区领导和韩方谷城郡郡守一同参观农产展位,据了解此次展示会共持续3天,在展示农产、农科技术的同时也为两地文化,人文交流,乡村旅游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展示会期间,不定期上演的韩国古典音乐和鄠邑民间鼓乐等,民风文化等吸引了大批游客,鄠邑区将以全新的面貌欢迎大家前来。

为神州大地孕育革命火种——寻访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我市相关媒体联合开展“寻访红色记忆展现百年巨变”庆祝建党100周年省内异地采访活动,我市新闻工作者分组深入武汉市孝感市、随州市、洪湖市、红安县等地,探访党史上的重要遗址遗迹,寻访红色记忆。

武汉武昌区繁华的解放路转入红巷,历史感随着脚步前进逐渐浓厚。

红巷13号,便是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94年前,来自全国17个省的800余名青年人,汇聚此地,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集中学习。学习结束后,他们带着革命的火种奔赴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掀起土地革命风暴的中坚力量。

5月12日,我市“寻访红色记忆展现百年巨变”异地采访武汉报道组来到了这里,寻访农讲所的峥嵘岁月。

在纪念馆前开展党员主题活动的团体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了武汉,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工农群众运动以空前规模迅速高涨。1926年11月,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他指出: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在毛泽东的倡议下,国共两党在武昌共同创办了一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人们习惯称之为“武昌农讲所”。

农讲所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曾担任常务委员。主持农讲所全面工作的毛泽东怀着对中国农民运动的极大热忱,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亲自选聘教员。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在此授课,如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五四运动(在湖北)的主要领导人恽代英、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李立三、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等。

校院内,整个建筑场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前后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系晚清学宫式建筑,灰砖砌墙,青瓦盖顶,平房四周建有外廊式的赤柱长廊,显得古朴又典雅。门窗则采用了拱券形式,在整体中式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西洋建筑元素,极富时代气息。校院的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在1904年创办的北路学堂。

记者从农讲所旧址大门进入,第一栋建筑大门的正上方悬挂有“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红色牌匾,这19个金色大字由周恩来亲笔题写。室内陈设是根据教员回忆复原的,常委办公室里,毛泽东的办公桌椅还依原样摆放在这里。教务处的墙上,挂着一块醒目的展板,展板上用正楷毛笔字整齐地书写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规约》。

常委办公室里毛泽东的办公桌

“武昌农讲所于1927年3月7日开课,学生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等17个省,共800余人。开学第一课毛泽东就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一个农讲所的学生?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规约》,就是经过师生集体讨论后制定的规约,共十二条纪律,包括教学目的、规章制度、违规惩罚措施等方面。”现场讲解员向参观的记者介绍。

沿着中轴线向北走,通过廊道就到了第二栋建筑。这一栋建筑都曾是教室,其中正中的一间是建筑群中最大的教室,空间宽敞,南北透亮,教室中间摆放着成排的条凳。教室东墙上悬挂着孙中山相片,相片下泛黄的总理遗嘱尽显肃穆。教室南北墙上悬挂着条幅,用繁体字书写着“拥护总理农工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国民革命成功万岁”“世界革命成功万岁”。教室西墙上相片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凝视着前方,与孙中山的相片遥相呼应,展现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画卷。

“当年开设的28门课程中,毛泽东亲自给学生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其中《农民问题》共25个课时,是所有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1927年3月12日至13日,毛泽东在这里为学生和工农革命同志讲授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讲解员讲述着曾经的课程:“据学员回忆,毛泽东授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学员之外,附近农民也赶来旁听,把大教室挤得水泄不通。”讲台上虽已不见慷慨激昂的身影,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凝结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思想依旧指导着我们党继续前进。

走出大教室,便是绿草萋萋的大操场,学生军事训练和各种集会就在这里进行。“农讲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他们身穿灰布军装,脚穿草鞋,打着绑腿。每天早上军号一响就迅速到操场集合,进行军事训练。“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训练时间由每天两个小时增加到四个小时。在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为他们参加后来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讲解员介绍。

位于大操场北面的第三栋建筑是一幢两层楼的学生宿舍,为内廊式结构,其前后立面十分对称。宿舍寝室里,高低床铺陈设简单但整齐有序。寝室的墙上悬挂着“到农村去”“实行农村大革命”的标语,让学员们时刻记住学习的目的。

学生宿舍内景

穿过宿舍楼,位于中轴线最北端的第四栋建筑是膳堂,这里是农讲所教员和学生进餐的地方,从简易的膳堂中依稀能够感受到当年农讲所学生和教员之间纯朴的革命感情。

1927年6月18日,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毕业后,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各地开展农民运动,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大革命失败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各地的工农武装起义,如著名的南昌起义、黄麻起义等斗争,在迎接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94年过去了,农讲所旧址作为武汉革命博物馆的重要部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更成为武汉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

武汉革命博物馆干事刘翔介绍:“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目前参观游客量已经达到疫情前水平。”

在参观的人群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化工学院的一群学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胸佩校徽,认真倾听讲解。该院研究生邓文杰对记者谈起探访农讲所的感受,他谦虚又坚定地说:“寻访红色记忆,聆听先辈英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更加坚定了我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来源/荆门日报(武汉报道组记者 任颐 邓琼 杨国良周围)

主编/张云峰 编辑/尤小梅

点亮 ↓ ↓ 转发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