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林氏民居

南安林氏民居

时代:清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

林氏民居(林路厝)系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十佳古民居,南安县委党校原址,为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回故里设计兴建的民居建筑群。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

大厝的创建者林路是当时新加坡著名的华侨建筑家。他承建当时新加坡最宏伟的建筑一维多利亚纪念堂。林路厝主体为宗祠、住宅和书房等4座并列,占地达3000平方米,前有石埕、水榭和水塘。建筑风格以泉州红砖、硬山顶、四合院加左右护厝的传统民居为主,角楼外观具西洋风格,内部装修部分采用水泥花砖。原来的林路厝占地6.5亩,大小房间共有99间,建厝的材料大都来自海外,这些水泥地砖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

林路厝的巧妙之处是把外来设计和闽南传统建筑结构的互为融合,设计更合理,更适合人居住。闽南俗语称“有林路富,无林路厝”。林路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风靡海内外。

南安蔡氏古民居——最美的闽南红砖建筑

蔡氏后裔,纯正的蔡家讲解员。说起先祖,一种自豪感溢于言表。

现在的古民居里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发展。

END

闽南建筑大观园:南安蔡氏古民居的神奇魅力

▲蔡氏古民居是闽南“红砖文化”的代表

“国宝级”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蔡氏古民居神奇在哪?昨日,记者前往蔡氏古民居,感受这座闽南“小故宫”的神奇魅力。

传说添神秘色彩

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官桥镇漳里村一个叫“漳州寮”的地方。管理处蔡宗敬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传说。清朝中期,有一天,泉州知府微服出巡,来到此处,见处处是茅棚,没一处好房子,但是农民个个辛勤劳作,就问他们:“这里是什么好地方?”一个农民答到:“将就寮(闽南语)。”

“将就寮?”知府竟不知道他所管辖的范围内有这么一个地名,于是问:“怎么说?”一个青年农民答道:“我们这里的居住条件差,没有房屋,搭个茅棚将就,乡亲们便把村子取名‘将就寮’,先将就过日子,日后发达,再建华丽大厝。”

知府听了,非常赞赏:“农民也该有此大志。我就给你们起一个雅致的名字吧,取谐音叫‘漳州寮’吧!”

于是“漳州寮”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而那个与知府说话的青年就是蔡树清,也就是蔡资深的父亲,蔡氏古民居的建设先驱。

40年造闽南“小故宫”

蔡树清后来到菲律宾经商致富,清同治六年(1867年)回到村里,在“漳州寮”兴建豪宅,建启昌厝、攸楫厝等房屋。其后,其子蔡资深继承父业,相继建大厝,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历时40多年建成了集各种建筑特色为一体的闽南“小故宫”。现存较完整的宅第共16座,总建筑面积有40多亩,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

置身古民居中,就恍如身处一座古色古香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这个建筑群有大小房间近400间,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座座房屋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泥灰雕、砖雕石雕

从远处看,蔡氏古民居就像一把琵琶,一头大一头小,石埕上石板之间缝隙就像琵琶乐弦。

体现高超建筑技艺

南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小川说,蔡氏古民居是现存和已消失的闽南文化的见证。严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饰,折射的是闽南成熟高超的建筑技艺。而其聚族而居的建筑形态,更是现代建筑所没有的。

蔡氏古民居的垣墙用几种规格的红料,经泥水工横、竖倒砌筑,白灰砖缝黏合成红白线条优美的拼花图案,色彩异常强烈,形成独具闽南特色且极富文化内涵的“红砖文化”。

濒危古建南安陈氏民居:于细微处见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