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楼

庾亮楼

庾亮楼在鄂州市城区古楼街北段,是古武昌十景之一。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是孙权称帝时皇城中的安乐宫之端门。西晋时刺史庾亮曾在楼上赏月。故名“庾亮楼”,简称“庾楼”,亦称“玩月楼”、“南楼”、“谯楼”。当时楼上有胡床一座,并置有响应环城之鼓。每天晨昏以鼓点敲更报时,故又称“鼓楼”、“古楼”。迄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

明洪武初(公元1368年)知县戚元礼、谢叔宾修葺;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知县熊登、邵遐龄两度重修。民国年间曾维修一次,有邑人闵孝荃题“鄂州南楼天下无”七字匾。庾楼南向,分上下二层。楼下石砌圆拱门,跨街而立。内拱高十二米,宽十一米,长十六米,两辆大车可并行通过。楼上为阁状,砖木结构,白墙红栏、青布瓦盖。登楼远眺,古都景色尽收眼底。

值得一提的是,古之鄂州(今武汉武昌)也有个南楼。由于有不少吟咏鄂州南楼诗文流传,许多人以为此南楼即晋时庾亮所登之南楼。二个南楼故常被世人所混淆。实际上,武汉之南楼较武昌(今鄂州)南楼要晚建七八百年,而重建一个南楼,也有纪念庾亮之意。

此楼从始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中间经过多次重建和维修,虽然与始建时已不完全一样,但它是我市年代最久远、保存也较完好的古建筑,显示着鄂州古城的历史风貌。

“点亮蚬冈”,点亮了“开平碉楼第一灯”!

编者按:

本次乃广东省动漫行业协会与开平蚬冈镇政府合作的“动漫蚬冈”项目,以动漫文化结合旅游的文旅形式呈现。

通讯员:罗慧敏)1月26日晚,蚬冈镇隆重举行中坚楼亮灯仪式,全场领导嘉宾共同见证百年碉楼中坚楼和联登楼同时亮起灯。

市领导林国宁、刘威龙,特邀部门单位领导、企业代表、侨领、乡贤代表、蚬冈商会成员和蚬冈镇全体班子成员等参加仪式。

仪式上,蚬冈镇党委书记刘飞介绍了中坚楼“侨心故事汇”微型展览馆的项目情况以及“侨心馆”项目接下来的设计和规划。蚬冈乡贤代表周大建对家乡的崭新面貌感到由衷的欣喜和骄傲。

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林国宁向中坚楼亮灯仪式作致辞,充分肯定了蚬冈镇近期取得的工作成绩,并向全体蚬冈人民提前送上春节的问候和祝福。

仪式上还进行了《动漫蚬冈》碉楼动漫形象发布及“云上游蚬冈”项目启动仪式和联登村合作开发签约仪式。

仪式的最后,市文广旅体局为大家送上了精彩的春节“文化下乡”文娱表演。

自此,蚬冈碉楼故事将掀开崭新的一页,蚬冈人民也正式掀开“碉楼旁的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

(长按二维码进入“蚬冈云上游”小程序

(可通过长按进入小商店,查看【合作伙伴蚬冈彬记】出品)

庾澄庆祖父在昆明留下的建筑,庾园永远对望着磊楼

对于生活在昆明的人来说,大观楼人人皆知,但与大观楼对望的庾园几乎被世人遗忘了,很少有人了解它的故事;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常常以台湾著名歌手庾澄庆而被提及;然而,时光流逝,这个看似平凡的私人宅院早于藏了一段悲喜哀乐的故事……

民国时期,草海之滨,广集大批军政要员,他们修建别墅私家园林,至上世纪50年代,大观楼景区可据考证的就有8家私家园林。这些当时的社会精英人士,借景草海滇池,眺西山群峰,晨曦晚霞,将自然景色纳入自家园林。庾恩锡也看中了这里的风光,于是建造了枕湖精舍,也就是现在的庾园。

两个“庾园”之说

坐落在五家堆草海之畔的庾园,其主人取了“枕湖精舍”的雅名,外人则叫它庾家花园,简称庾园,主人叫庾恩锡,其孙是红遍两岸的音乐才子庾澄庆;而最初历史上的庾园则在崇仁街,第一任主人是庾恩旸,第二任主人是庾恩锡。云南烟草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大重九”牌香烟的推广,昆明第一家以介绍商品交易为业务的“牙行公会”会址便在此处。如今,崇仁街的庾园早已没了踪影,人们只能从大观楼南园的庾园寻找当年昆明顶尖私家园林的印迹。

图/朱仁严

图/朱仁严

图/朱仁严

图/朱仁严

图/木鱼999

庾澄庆的昆明亲人

——滇池之滨白鱼口磊楼的故事

文/箫寒

台湾歌星庾澄庆是云南正版的老乡,尽管庾澄庆多次回到云南家乡,也许知道曾出任过昆明市长的祖父庾恩锡先生留下的建筑作品——大观楼外的庾家花园和白鱼口的石头别墅磊楼……然而遗憾的是,他并不知道昆明还有俩位与父亲同父异母的亲叔叔和亲姑姑健在。

这是一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交织着浪漫与痛苦的往事,征得庾澄庆的叔叔——庾家騄先生的同意,笔者进行了采访。

白鱼口磊楼

祖父庾恩锡——70年前的昆明市长

庾澄庆的祖父名恩锡,字晋侯,自号空谷散人,1929年9月至1930年9月出任云南昆明市长。但庾恩锡先生最擅长的是建筑,曾主持过拓建昆明市区的街道,对修建昆明早期的公园如古幢公园、翠湖公园、大观楼公园有过很大的贡献。作为建筑师和园林师,恩锡先生在园林建筑方面的代表作是他出巨资修建的私家园林——大观楼外的庾家花园和白鱼口的那幢全用石头垒成的别墅,名曰磊楼,无论从造型还是建筑工艺看,都算得上昆明近代建筑史上的精品。这位墨江人生性豪爽,侠肝义胆,喜客好贫,能急人之所急,“敢于直言面析人过,人亦以此谅之”。如今白鱼口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记得当年恩锡先生修建磊楼、为流霞洞凿开洞门,塑观音菩萨的事情。因为他在家排行老四,所以这些老人们至今提起仍尊敬地称他为庾四大人、或称瘐四老倌。

早年,恩锡先生的原配夫人不会生育,贤惠的夫人一再要求丈夫娶二房纳小妾为庾家生儿育女,然而耿直的恩锡先生始终执意不肯,直到原配夫人去世后,才续弦继娶二夫人。随后,庾家便有了家驎、家骢、家骅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靖华。

谁也不曾料到,就是这样一个连自己的陵园都在白鱼口修筑好,萧然出尘的奇男子,竟然会在六十多岁的时候,经历了一段浪漫而痛苦的生死恋

学生时代的音乐女教师

庾恩锡先生晚年的生死恋

1949年,云南昆明解放前夕,毕业于昆明女子中学的一位美丽的青年女性背着一把精致的意大利小提琴,孤身一人来到位于滇池西岸边的白鱼口小学任音乐教师。

她曾经是一个工商业富庶人家的千金小姐,因为父亲的商号经营失败并受人牵连而身陷囹圄,母亲筹措款项,百般奔走营救,待得将父亲从狱中救出,富庶的大家庭变得一贫如洗,父母双双先后离开人世,只剩下这把能够奏出美妙音乐的意大利小提琴与她相依为命。酷爱的音乐她只有靠当音乐教师挣钱来养活自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的歌声伴奏着悦耳的脚踏风琴声,回荡在位于古庙里的白鱼口小学上空。闲暇之时,有时甚至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她时常站在沙滩上、岩石旁,面对烟波浩渺的滇池,用小提琴深情地拉一曲《小夜曲》,借以抒发自己对父母双亲大人的思念之情,抚慰自己伤感的心灵。

如泣如诉的琴声飘飘扬扬,引起了白鱼口滇池之滨品字型石头别墅磊楼主人庾恩锡先生的共鸣,终于有一天,小提琴声开始出现在磊楼上。

音乐女教师曾经引起过许多风流倜傥的公子哥儿们的青睐,甚至还有风云一时的达官贵人上门提亲。然而,也许是没有共同的爱好,没有共同的语言,统统被拒之门外。而眼前这位滇之奇男子庾先生,年龄比自己差不多大出近30岁,却凭着对自己演奏小提曲的感悟与理解,再加上那幢由庾先生亲自设计建造的造型独特的石头别墅本身就是一曲凝固的音乐。于是,面对神秘的滇池,庾恩锡先生与音乐女教师双双坠入爱河。

要是提早几年,尽管庾先生从不曾想过要拥有三妻四妾的想法,但滇池之滨遇上难得的知音,只要双方愿意,音乐女教师也许可以成为明媒正娶的第三夫人。然而,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婚姻法》颁布,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除非庾先生与二夫人离婚,很显然,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

1951年中秋后的第二天,音乐女教师与庾先生的儿子呱呱坠地,因为出生在建设新中国的年代,音乐女教师为孩子取了个乳名叫建生。庾先生既喜又悲,儿子没有错,血管里流淌着的血缘关系是斩不断的,岂能没有名分,于是,庾先生按庾家的字辈为儿子取名,并用颤抖着的手提起毛笔宣纸上写下了“家騄”两个字,这是家騄先生经过许多劫难后留下来的乃父的珍贵墨迹,也许,这是惟一证明他是庾氏后代的证据。

小家騄不合时宜地来到人世间,迫于舆论的压力,解放后身为云南文史馆员的庾先生处于重重矛盾之中,甚至于不敢与苦命的母子相见面,音乐女教师失去了工作,生活没有来源,只有勇敢地走上法庭,状告“负心郎”不履行抚养后代的责任。经人民法院判决,庾先生每月要支付抚养费若干元给家騄母子。一错再错的是,也许是老天的刻意安排,就在庾先生按月送抚养费的日子里,1956年3月29日,又一个苦命的孽债女儿出世,取名庾曼华。

家騄先生隐约地记得,1958年9月1日,慈祥的父亲为他买了个新书包,并亲自将他送进学校读书。之后不久的一天,母亲将他兄妹二人寄放在表姨妈家。接着就传来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仿佛晴天霹雳,无情地敲打在两颗幼小的心灵上。

由于经受不住来自各方的压力,万般无奈的庾恩锡先生将音乐女教师约到白鱼口庾家陵园后山上的流霞洞。面对观音神像,俩人放声痛哭,生不能同舟共渡,只有双双殉情,将浪漫的爱情和希望寄托在来生来世。然而就在此时,音乐女教师突然想到了两个苦命的孩子,于是,满身鲜血的她不顾一切高声呼喊着冲出流霞洞,喊声惊动了山下的人们,大家打着火把出来营救。音乐女教师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了,庾恩锡先生却纵身跳进滇池溺水身亡。

3天后,庾恩锡先生的遗体从滇池水面上漂浮出来。他的旅居美国的儿子家骢回国为其办理后事,据说家属要求安葬在先生身前修筑的庾氏陵园,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获准。

音乐女教师——独自含辛茹苦养育儿

音乐女教师从医院里出来后,面对更加艰难的生活,这位母亲并没有屈服,往事不堪回首也不用去回首,还有什么比把苦命的孽债兄妹抚养成人更重要,为此她付出一切代价。

她再次勇敢地走上法庭,经法院判决,庾先生公私合营时在一家工厂股份的股息成为了抚养他们全家的惟一经济来源。为了让孩子们生活得好一点,她毅然加入到拉板车的行列,怎奈单薄的身体经受不住苦力的折腾,拉出了一身的重病,只能在家做点粘火柴盒和装订课本的活计,挣点零钱贴补家用。

1966年,刚刚上初中不久的庾家騄突然遭到了同学的欺辱,“黑五类”、“老子反动儿混蛋”……一顶顶帽子飞来,多病的母亲被造反派逼迫着写检查交代罪状。刚上小学的庾曼华还什么也不懂,就眼睁睁地看着戴红袖套的人冲进家里抄家,把家里的东西翻了个底朝天,没收了家中所有的东西和母亲那把心爱的意大利小提琴,惟一幸免留下的是母亲学生时代的两张照片。

更令人吃惊的是,一家三口用来糊口的那点微薄的股息也被停发。父亲的去世、母亲拉板车苦出来的一身病,使这个苦难深重的家庭又一次陷入困境。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写申请,可人家说你是“黑五类”不予理采,万般无奈之中,只有将两个苦命孩子的姓氏改随母姓,有关部门才同意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每人每月5元。

当年见过家騄的人如今都还记忆犹新,和穿着青布蓝布中式服装的同学们相比,家騄的衣服总是补丁摞着补丁,个子长高衣服短了,缝上一截旧布,接着又穿。尽管那年代提倡艰苦朴素,但“人靠衣裳马靠鞍”的观念依然存在,家騄先生没有因此而有自卑感,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倔强性格促使他用功地读书,课余时,懂事的他还独自一人去拣煤渣为家里减轻负担。

1969年,家騄先生随百万知识青年上乡下乡,来到了陇川县的章凤插队落户。1971年,家騄先生被首批招工返城,在滇池之滨距离白鱼口很近的一家工厂当工人。历经磨难,家騄的性格显得十分内向,然而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家騄还是利用休息天骑上自行车来到白鱼口,面对烟波浩渺的滇池凭吊父亲的在天之灵。1980年结婚成家后,家騄先生调回昆明,妹妹曼华也参加了工作,这个苦命的家庭开始有了转机。

然而,多病缠身的母亲却无福享受,于1981年病重住院。面对昂贵的医药费,兄妹俩的工资显然难以承受,家騄先生想到了自己在昆明还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便找上门去,哥哥说“文化大革命”中他自己全家也被扫地出门,大家都不容易,家騄先生只有多方奔走找亲戚朋友想办法。当时,兄妹俩只有一个念头,母亲一生一世含辛茹苦,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要为母亲治好病。然而母亲住院不久便撒手告别人世。弥留之际,音乐女教师望着自己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兄妹俩,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叔叔和姑姑——苦尽甘来的庾氏兄妹

如今的家騄先生早已过知天命之年,眼看就是一个花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砺,他的性格变得十分的深沉而稳健,与侠肝义胆才华横溢的父亲庾恩锡先生不同,与幽默风趣能说会唱的侄子庾澄庆更不相同。然而,如果你和他在面对面地交谈几分钟后,眉宇之间,你便会感觉出庾家人特有潇洒风度和气质。尽管家騄先生初中毕业就上山下乡当知青,但进入工厂后,他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刻苦的自学,从普通工人到车间主任助理,如今又成了厂里开发部的一门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工厂的绿化工程和建筑工程的预算工作,可以算是从父亲那儿遗传到了建筑方面的天赋。夫人和他同在一个工厂工作,女儿已大学毕业,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家騄先生的妹妹曼华女士目前已退休在家,她的儿子现已长大成人,在机场从事安检工作。也许是老天爷刻意的安排,2002年庾澄庆到昆明开演唱会,下飞机时正好遇到他值班,而且这位表弟还是表兄的歌迷,就是这勿勿的一面,表兄居然很爽快地为表弟签名留念。什么也不知的表弟回到家中说与母亲,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说:“你知道吗,这位闻名海峡两岸的大歌星可是你的表哥啊!”

提起不堪回首的往事,家騄先生显得十分地平静。他说,父亲虽然没有给我们带来财富,但也没有给我们带来耻辱。精心设计建造的庾家花园、石头别墅奇妙的构思和精心的施工是父亲留下的艺术作品,是我们后人引以为荣值得骄傲的东西。同时,他为庾澄庆在娱乐界的成功感到十分高兴。他还说同为庾家的后代,血管里流淌着同样的血液,叔侄俩应该找个机会见面团聚一下,叙叙骨肉之情,让恩锡先生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得到慰藉。

自从2002年8月16日在《都市时报》发表这篇文章以来,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引起了一些议论。有的朋友们至今还不断向我索取当年的报纸,由于只剩下孤本一张,一再复印似乎也不能满足朋友们的要求。这就是今天将此文以帖子的形式在彩龙《昆明往事》上重新贴着来的主要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当年的《都市时报》尚未上网,但本文仍然还是被有心之人转录到了网上,只要在百度上键入“庾澄庆的昆明亲人”几个字便可搜索出这篇文章,而本文中出现的一个错误也就从此在网上传开来,庾恩锡先生自1929年9月至1930年9月出任了昆明市13个月的市长,被笔者打字时所使用的键盘没有数字小键盘,而用上面在一排的数字键零和九相邻,稍一大意打偏了一点,就错误地打成了1939年。当年文章发表时,马荣柱先生曾经在都市时报上撰文予以纠正,在此笔者要感谢马先生的细心纠正。

另外,因为本文在网上流传也引来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本文不真实,其理由是庾恩锡先生解放后举家迁往台湾,不可能有后面的事情发生。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庾先生解放后是云南文史研究馆员,1951年曾经还有把白鱼口磊楼捐给政府创办西南第三工人疗养院的行为,当然不可能举家迁往台湾。而是其子庾家驎在解放前夕迁往台湾,于是也才会有了后来出生在台湾的孙子庾澄庆。至于网上有庾澄庆是云南人,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的说法就更是无稽之谈。

参考文献

《百年庾园:庭院深深深几许 庾园家事述传奇》

文/连惠玲、大观公园乔锟先生,郑爱光对本文亦有贡献

《庾澄庆的昆明亲人——滇池之滨白鱼口磊楼的故事》

文/箫寒

昆明美食台整编

亮宝楼文博 | 东京很远,西京很近,颜真卿名碑拓本亮相西安

近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前排起了长队

严寒之下,众人翘首以待

原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不远万里来到了这里

《祭侄文稿》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颜书墨迹珍本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图片转自书法报)

除了《祭侄文稿》以外

同时还展出了颜真卿拓片与墨迹26件

几乎把颜真卿所有的作品都集中了起来

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展览中还所遗漏

例如《殷夫人碑》和《宋璟碑

不要遗憾

西安可以看到东京没有的“颜真卿”

2月8日“丰碑”颜真卿名碑拓本特展亮相西安

从颜真卿33岁所书的《王琳墓志》

到颜真卿72岁所书的《颜氏家庙碑》

全面展示了颜真卿一生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

从中也见证了颜真卿在不同时期的笔墨变迁

我们来一览盛况

颜真卿(709~784年)是唐代名臣,书法家。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出生在京兆万年,安史之乱时,身为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对抗叛军。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其楷书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世称“颜体”。

《王琳墓志》 33岁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书,全称《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全文三十二行,行三十二字。开元廿九年王琳卒于润州,其夫徐峤年长颜真卿22岁,属群从兄弟。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书此墓志时还是一名33岁的九品小官。年长位高的徐峤托并无名气的远亲颜真卿书志文,可说是慧眼识珠。《王琳墓志》是目前看到的颜真卿最早作品。

《郭虚已墓志》 41岁

唐天宝八年(749年)书。盖篆题“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志文楷书。1997年河南偃师市首阳山镇一砖厂内出土。志主郭虚己官至工部尚书。曾在唐与吐蕃战争中,披坚执锐,屡立战功。唐天宝八年(749年)卒,年五十九岁。志文书法端庄工整,笔力刚劲,是研究颜体早期书法的珍贵资料。

多宝塔碑》 44岁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由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书丹而成。此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碑文记载西京龙兴寺和尚楚金修建多宝佛塔的事蹟。整体秀美刚劲,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此碑1103年移存西安碑林

东方朔画赞》46岁

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山陵县。晋夏侯湛撰文。时颜真卿任平原太守,正值壮年,神明焕发,意气干云。故此碑书法清劲雄壮,峭拔开张,为颜真卿早年的代表作之一。明人赞扬:"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谒金天王庙题名》50岁

唐至德三年(758年)十月刻。此为颜真卿自蒲州刺史贬为饶州刺史时游华岳庙之题名。开元十二年(724年)冬,唐玄宗李隆基封华山神为“金天王”,西岳庙改称为“金天王神祠”。颜真卿题名刻于北周《西岳华山神庙碑》碑侧。楷书,四行,行二十二字。庄敬奇伟,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鲜于氏离堆记》54岁

唐宝庆元年(西元762年)五月,颜真卿途经新政县,应成都兵曹鲜于昱之请,为其父鲜于仲通撰写《鲜於氏离堆记》。描写离堆的位置、山势和离堆石堂的形制及周围景色,介绍鲜于仲通其人及颜氏与鲜於氏的通家之谊。原摩崖在四川仪陇县新政镇。清嘉庆间发现,仅存残石五块,共47个整字和7个残字。为颜氏中年重要书迹之一,用笔雄逸,且是摩崖大字,丰硕伟岸,气势磅礴,为颜书大字的杰出代表。

《争座位帖》56岁

这是颜真卿写给右仆射郭英乂的一封书信手稿,内容是争论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的座次问题,“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义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颜真卿在信中对他做了严正的告诫,甚至斥责他的行为“何异清昼攫金(白昼打劫)之士”,故称《争座位帖》。时颜真卿任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姿态飞动,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

56岁 《郭氏家庙碑》

写完《与郭仆射书》后7日(唐二年十一月廿一日),颜真卿又为郭子仪家庙碑撰文并书丹。作为郭子仪亲家的代宗李豫亲自隶书题额。碑高318厘米。碑原立长安常乐坊郭子仪私邸(今西安交通大学南部)。北宋元祐中被移往城中省政府办公大院。1950年从西安鼓楼北清代西安府布政司署旧址移入西安碑林。此碑书法遒古雄劲,含蕴浑厚。与两年前他书丹的《鲜於氏离堆记》是颜楷成熟期的代表作。此清拓本系日本回流。

《臧怀恪碑》60~63岁

全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全文28行,行58至64字不等。碑主臧怀恪玄宗朝以忠勇闻名于时,曾在对突厥、吐蕃战争中屡建奇功。此碑无立石年月,应是颜真卿大历三年至大历六年(768~771年)在抚州刺史任,应镇守长安北大门的鄜坊节度使臧希让邀请,为其父所书,时鲁公60~63岁。书法宽博劲峭。

大唐中兴颂》63岁

上元二年(761年),历时数年的"安史之乱"基本结束,元结在江西九江任上乘兴写下了这篇《大唐中兴颂》。十年后,元结隐居湖南浯溪。请颜真卿书写此文并刻浯溪摩崖上。撰文仿秦始皇金石刻辞的体例,三句一韵,共十五韵。《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书法进入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布局紧密,真力弥满,充实茂朴,气势恢弘。

《八关斋会报德记》64岁

大历七年(772年)五月书。应宋州刺史徐向之请,颜真卿撰文并书丹,记颂旧友功德。临文感愤,纵笔浩荡。后刻成八棱石幢,高2.7米,共8面,每面宽约51厘米,全文983字。字大如拳, 笔法老辣却不失生涩之气 。唐会昌毁佛,石幢被錾凿数处。唐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残幢,将五面缺字补齐,重新立起。1966年,商丘内衣厂职工和五七中学(县二高)学生组成的“造反派”将其彻底砸断推到,幢大坏。

《宋璟碑》64岁

大历七年(772年)九月,颜真卿历郑州归东都,书旧文《宋璟碑》。昭义军节度使薛嵩命邢州刺史封演上石,立碑于沙河宋璟墓前。内容为宋璟(663~737年)“历仕三朝,刚直不阿”的荣耀事蹟。宋璟在唐开元十七年(西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后,与姚崇精诚合作,是开元盛世的主要操盘手。此清拓裱本为迄今所见清末民初碑派书法健将李叔同(李成蹊)唯一题署的碑帖,弥足珍贵。

《元结碑》64岁

大历七年十月廿六日(772年12月24日)为好友元结撰写并书丹的悼文。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字迹浑厚雄健,遒劲秀拔,气势磅礴,充溢着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

《殷君夫人颜氏碑》69岁

大历十二年(777年)立。高190厘米。四面环刻,额横题“唐钱塘丞殷君夫人颜君之碑”12字,分刻两面。碑原在河南洛阳玉虚观。是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为其姑母殷履直夫人颜真定追立。元明间,碑没入土中,清康熙年间出土,毁于抗战时期。

《颜勤礼碑》71岁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此为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书刻立之神道碑。螭首方座,碑身及碑首高268厘米,碑身宽92厘米,三面刻字,共44行。碑正反两面行38字,侧行37字。未刻额。此碑雄沉刚健,元气浑然。极好地保存了颜书原貌,弥足珍贵。

《颜氏家庙碑》72岁

建中元年(780年)立。螭首龟跌。碑高338厘米。正反两面各24行,行47字。两侧各6行,行52字。此碑为颜真卿为父颜惟贞所立。颜真卿是他的第七个儿子。颜真卿撰并书,李阳冰篆额。碑阳首行题下题记有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碑石移入并重立于当时文庙的情况,据载此前碑已仆倒于郊野。它是移入西安碑林最早的碑石之一。此碑是颜真卿现存最晚作品。是时颜真卿年高笔老,风力遒厚,书艺已臻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之境。

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座丰碑

是一代新书体创立的先觉者

其书尚骨、尚肥、尚法

崇端庄、阔大、豪放

重气势、魄力、雄风

不仅是自己的精神表达

也是盛唐之音的投射

绕梁余音,千年不绝

“拴马桩”系列文创

关中拴马桩为原型进行的再创作

搭配大雁塔、小雁塔、城墙、钟楼

西安特色地标建筑

共同构成整体图案

陶瓷材质,软木底座

色彩鲜艳浓烈

代表了关中地区热情如火

自信乐达的文化色彩。

拴住好运、拴住财运、

拴住一切幸运!

亮宝长安,精彩不断,

敬请期待更多有意思的文创产品!

咨询电话:

029--8986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