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洲古战场

韩家洲古战场

韩家洲古战场

韩家洲古战场位于汉江、渚河分水岭处的韩家洲,扼汉江渚河两水要害,是历史著名的古战场,相传刘邦、项羽争霸时曾在此征战几十回,河上至今还能挖掘到古时的箭簇、刀。韩家洲青一色韩姓,洲上人民尊崇韩信,不亚于曲阜尊孔。汉江两岸至今流传着“韩信埋母”的故事,韩母坟茔扼居洲首,引来八方游客到此瞻仰。辽瓦店出土的旧石器与梅铺发现的猿人洞遗址、青曲出土的猿化石遥相呼应,为考证汉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江永旅游-千家峒瑶族古战场

古战场位于千家峒峒口穿岩山顶。在那里,能让我们感受到700年前那场浴血奋战的激烈。穿岩山上,放眼狼牙犬齿,延绵数里。在山崖之间,石墙把千家峒峒口围得固若金汤。从整体上看,砌墙的石头,没有任何加工的痕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看便知,是千家峒的瑶胞在道州官兵来围剿的千钧一发之际匆匆修筑起来的。这就是保护千户瑶胞生命安危的首要屏障。千家峒四面均为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山下峒口只容一人而过,只要守住了峒口和峒口上这道关卡,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真是天然设计万般巧,鬼斧神工无不奇。最奇的是眼前平地上这块凸立的石头,我们称它为“誓师石”,也叫“巨掌石”。它像一只向天起誓的大手掌。你看:五指并列向上,手背向外,手心向内,手上的青筋肉块高高隆起,象征着无穷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元朝大德九年十二姓瑶胞阻止官兵入侵时,瑶胞曾在这里举手向天起誓:十二姓瑶人精诚团结,捍卫家园.这块巨掌石,就像瑶胞们顽石一样的身躯、大山一样的性格和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世世代代鼓舞着后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自媒体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古战场风云: 井陉之战,韩信反其道而行之“背水一战”全歼赵军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王刘邦派汉军统帅赵王张耳率领三万汉军与淮阴韩信、北平侯张苍以及祝阿侯高邑率领单独的缻度军会合,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牵制作战。

公元前205年,在“彭城之战”中汉王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打的大败而逃,汉军损失数十万,刘邦也不得不退回关中,而那些本依附于刘邦的诸侯王,也纷纷投靠了项羽。这些“墙头草”诸侯王拥有的地盘,严重威胁到了刘邦的侧翼安全。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

公元前205年,韩信首先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但是在黄河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这三个势力说是中立,其实就是墙头草两边倒,估计还打着坐收渔翁之利的打算。汉王刘邦想要消灭楚国,在听从了韩信的建议后,决定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准备依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南绝楚军粮道,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最后两路会师荥阳的作战计划。

公元前205年闰九月,韩信击败代国的相国夏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统率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集结大军于井陉口防守。

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现在河北获鹿西10里的土木关。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当时赵军主帅陈余手下的广武君李左车,很有战略头脑。他向陈余提出韩信已经俘虏了魏王豹、夏说,现在汉军是乘胜进攻赵国,汉军士气正盛,我们应该避其锋芒。但是汉军要远行千里送粮补给困难,而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因此汉军粮草输送一定很慢且后续力不济。李左车建议陈余:由他带领奇兵3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而由陈余本人统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与汉军主力周旋相持。李左车认为只要运用这一战法,就能使得张耳、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不出10天,就可以彻底消灭汉军。

可惜了赵军主帅陈余没有听从李左车的正确战略计划,自认为韩信兵少且疲,不应避而不击,决定摆出阵势来与汉军正面相抗。韩信得知陈余没有听从李左车的意见,决定“出奇制胜”。韩信命汉军在井陉口30里外扎下营寨,到半夜时,韩信挑选了2000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北)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一面又派出1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人静、赵军未察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

天亮以后,赵军主帅陈余一看韩信“背水列阵”这可是兵家大忌,兵法云: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而韩信竟然反其道而行之。赵军主帅陈余大笑,说韩信无谋,竟不懂用兵常识。不久韩信亲自率领汉军向井陉口东边的赵军逼进,陈余大喜命令赵军主动进攻,两军交阵了一会,韩信佯败而逃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汉军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岂肯轻易放过机会,于是就挥军追击,倾全力猛攻背水阵,企图一举全歼汉军。

而汉军是前有强敌,后有水阻,已经无路可退了,因而汉军人人死战,奋勇杀敌,抵挡住了赵军凶猛的攻势,因为赵军倾巢而出,且战事胶着。埋伏在赵军后方的2000汉军轻骑趁此时机,突然向赵军大营攻去,很快就占领了赵军大营,他们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战旗,一时间红旗林立,迎风招展,好不威风。

赵军在久攻“背水一战”的汉军不下,遂下令撤兵,赵军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大营上插满了汉军红色战旗,老巢已经易手。赵军上下因此惊恐大乱,兵卒纷纷逃散,汉军的2000轻骑和韩信率领的主力两面夹击,赵军仓皇向泜水(今河北获鹿南2.5公里,现已被湮塞)方向败退。

战争的结果:

赵军被汉军追上,赵军全部就歼,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韩信趁此时机,率领数万汉军,连下赵国五十余城。

或许很多人都把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项羽的“破釜沉舟”相提并论,书生个认为这两者完全不一样。项羽是真的打算“置之死地而后生”,而韩信只是用来“迷惑”赵军主帅陈余,如果汉军抵挡不住,估计埋伏的汉军两千轻骑会大张旗鼓的攻打赵军大营,而赵军主力一定要回师救援。韩信这家伙想出的战略是“进可攻,退可守”,韩信是欺赵军主帅陈余无谋,换李左车韩信绝对不敢背水列阵。参考文献《史记.淮阴侯列传》

青岛印记:镇江路,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的古战场遗址

上世纪60年代,东镇东郊是市民王浩常去游玩的郊游之地。据他描述仲家洼东山顶的一条乡间土路,不知走过多少次,向东顺山势进入绵延的东坡,一片田园风光,一望无际的滚滚麦浪,望不到头的碧绿菜地,黄黄一片的油菜花,数不清的紫茄花。后来山顶那条土路,便有了现今的名字——镇江路。它居高临下,西临地势低矮的仲家洼,东面俯瞰开阔的谷底(今山东路),北部下坡便是海泊河。这就是青岛市北区镇江路的由来。

但镇江路的历史不限于此,青岛曾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唯一的古战场,镇江路区域就是战场之一。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为了长期霸占青岛,在该区域内大兴土木,构筑大量堡垒等军事设施,百年前这一制高点,就成了扼守青岛东郊的德军炮台堡垒。青岛百姓所称的2号炮台,德军自称“德军第二步兵堡垒”,是德军第一期(1898~1907年)防御计划中建成的,属永久性军事要塞。

德国占领青岛后从湛山到海泊河海口,修建了一连串的防御工事堡垒,编为一号到五号,构成扼守青岛市区的堡垒要塞群。连接这些炮台的道路,就叫炮台路。这路名上世纪70年代被改成镇江路了

镇江路48号大院,德军堡垒群就在这个海军大院的一处海拔56.5米小山包的下面。堡垒群是由大、中、小三个堡垒组成,都是由厅室、通道、或暗道等构成,墙壁很厚,全埋或半掩蔽于地下,相距较近,互为犄角。一般用以贮存弹药、发电、给养和驻兵等。

大型主堡垒,面西,南北走向,总面积约700余平方米。几十米长的主堡垒外观呈弧顶状,挖山而建,掩埋地下,西侧墙面半露地面,是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双门四窗,右侧有射击口。

1914年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德、日青岛争夺战爆发。日军分两路逼近青岛,1914年9月2日,第一路日军独立第十八师团从山东龙口登陆进发青岛,目的是从青岛背面袭击德军。9月18日,第二路从崂山仰口湾登陆,占领李村,形成合围,德军腹背受敌。9月23日,英军西库斯联队900多威尔士士兵、300名印度士兵由崂山湾登陆,与日军结成日英联军。战争从日英联军扫清外围阻击到深入德军重重市郊防线展开。

10月31日,日军对德军全部防线连续轰击8天。11月1日,日军向德军四、五号工事攻击,被击退。11月4日,日军对德军二、三号工事的进攻,被德军炮火所阻,未克。11月5日,日军向德军的各个据点持续攻击,德军损失惨重,弹尽援绝。11月6日,小泥洼炮台被毁,德军撤离碉堡。晚9时,日军总攻开始,因德军顽强抵抗,日军受阻,约10时,日军强行攻入四号工事,德军殊死抵抗,德军损失17人,日军损失百余人后被迫后退。午夜后不久,日军猛攻三号工事,当即占领,并突破德军防线,德军大炮因弹尽而被迫自毁。

11月7日拂晓,日军从背后包抄攻击其他据点,并一一占领。德军在外无援军、内无弹药的情况下举手投降,同时在信号山与汇泉山上挂起白旗。

2014年随着镇江路48号改造,这里发生了很大变化,曾经引起网友的自发抗议。

对此镇江路社区的工作人员出面,对炮台施工进行了答复。“拆的是原来炮台遗址边上的土堆,把个土堆挖掉了,景观不仅不能破坏,还是得到中央军委批准的项目,批准项目中规定了炮台是必须保护的。”

小湛山堡垒

老青岛市民习惯地称其为一号炮台。堡垒位于小湛山村的高地上,新中国成立后,堡垒旧址被划为部队营房内,作为仓库使用。由于不断建设楼房,堡垒所在地已经被平毁,两处小堡垒和掩体、壕沟等均已消失。仅存一座双层大堡垒,顶部和四周建了房屋,但堡垒内部保护良好。

小湛山北堡垒

老青岛人称为二号炮台的德军小湛山北堡垒。堡垒座落于被称为炮台路(今镇江路)某海军干休所内。整座堡垒群座落于太平山东麓的山岗西侧,堡垒群以东地势低凹,西部地势平坦,南接小湛山堡垒,北连中央堡垒。小湛山北堡垒群规划设计了一大、一中、一小三座堡垒,另有十一座战时备用堡垒,配备有一座发电所和一座步兵监视哨所,在德国步兵堡垒中规模较大,地位最重要的一处堡垒。

中央堡垒

老青岛人称为三号炮台的德军中央堡垒遗址,因堡垒地处仲家洼东山坡,故又称为仲家洼堡垒。位于镇江路34号院内,堡垒群由一大二小三处堡垒组成,配有发电所,另有十三处战时备用堡垒。 现在,中央堡垒遗址还存留一大一小两个堡垒。大堡垒为半地下钢筋水泥建筑,二层,另有地下室一层。每层5个大房间,房间非常宽敞,每间约100平方米,基本保护完好。

台东镇堡垒

位于南口路青岛第三染织厂内的德军台东镇堡垒群,亦即青岛民间习称的四号炮台。台东镇堡垒由一大二小三个堡垒组成,配置了一座发电所和十二座战时备用堡垒。战后,堡垒群遗址上建起了印染厂,但堡垒群保存较完好。后来被辟建住宅区,堡垒群彻底湮灭。

海岸堡垒

海岸堡垒(俗称五号炮台),是德国五大堡垒群中最北边的一处钢筋水泥建筑。堡垒群由一大四小五座堡垒组成,设有发电所和九处战时备用堡垒。堡垒筑于海泊河入海口南岸芙蓉山北坡(今沈阳路铸造机械厂院内)的一道山岗的西侧。战后,海岸堡垒废弃,成为处决犯人的场所。青岛城区扩大后,又成为铸造机械厂大院。现仅保留了一处小堡垒。

最后用网友的话结尾,镇江路,这条曾经弥漫着战火硝烟的炮台之路,经历了百年多的风雨变迁,如今,早已寻不到当年的战争、苦难,荒凉和泥泞的踪影了,但,那段屈辱,贫困的历史却不能忘记。

青岛印记,回味岛城历史,触摸城市文脉。